鉴定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9 01:44: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鉴定机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司法鉴定机构登记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实验室探讨
[摘要]司法鉴定机构内设实验室是进行司法鉴定活动的专门实验室。随着我国司法鉴定事业的不断前进,各实验室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成为我国司法鉴定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实验室在整体布局、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科研定位、人才梯队等方面存在困难,必须通过整合资源、推进认可、多方合作、培育人才等多方面举措,才能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使其切实履行好司法保障功能,推动我国司法鉴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司法鉴定;实验室管理;建设与发展
1引言
司法鉴定实验室是司法鉴定人员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针对争议解决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实验场所,是司法鉴定意见主要的产生基地[1]。目前在我国司法鉴定实验室多建立在侦查机关、科研院所与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之中,它不仅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司法鉴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聚集和培育司法鉴定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鉴定意见等证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司法鉴定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司法鉴定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跟上法治建设的进程,做好软硬件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和标准,从而确保司法鉴定质量,发挥好司法鉴定的司法保障功能。
2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内设实验室基本情况
2.1实验室的分类情况。根据《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16)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司法鉴定所涉及的主要鉴定类型包括:法医类鉴定、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物证类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声像资料鉴定、计算机司法鉴定、环境监测司法鉴定、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产品质量司法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税务司法鉴定、农业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建筑工程司法鉴定、枪弹痕迹司法鉴定,等等。因此司法鉴定实验室需根据鉴定类型进行对应的分类和建立。但根据实际情况,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进行科学的统一,如法医类相关鉴定可统一设立法医司法鉴定实验室;另一方面要进行有必要的划分,如痕迹类司法鉴定实验室就要分别设立指纹实验室、枪弹痕迹鉴定实验室、足迹鉴定实验室等。2.2实验室的设立情况。我国司法鉴定实验室的设立情况是由我国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所决定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实验室的设立有4种模式:一是国家专门投资建立的以司法鉴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司法鉴定机构内设立;二是依托国有事业单位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内设立;三是依托新型社会主体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内设立;四是侦查机关内部设立的承担特殊鉴定任务的职权鉴定机构内设立[2]。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共有4872家,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国拥有数以千计的为社会司法鉴定服务的司法鉴定实验室。2.3实验室人员情况。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人是在司法鉴定实验室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主体,司法实验室的实验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司法鉴定人的工作。考虑到司法鉴定活动的特殊性,司法鉴定人除了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水平,还必须具备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条件。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人共计54198人,绝大多数年龄在31~60岁。其中全国司法鉴定人中具有博士学历的2336人,硕士5768人,本科33858人,大学专科及以下12711人。具有正高职称的12380人,副高职称的16367人,中级职称的1965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总人数的53.04%[3]。除此之外,司法鉴定实验室人员还有司法鉴定技术辅助人、质量管理人员等。2.4我国司法鉴定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司法鉴定作为法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交叉学科,其实验室并不是“空置”的实验室,而是需要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要的仪器、设备;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4]。为了适应诉讼活动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条件,结合司法鉴定行业的实际,做好不同类型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的分类化管理,司法部颁布了《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规定了各类司法鉴定实验室的必备和选配的实验器材,如规定了文书物证鉴定的基本必备设备有放大镜(5倍以上)、测量工具或软件(距离、角度、厚度等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体视显微镜(45倍以上)、高倍材料显微镜(200倍以上)、图像比对系统(包括图像的输入、处理、比对、编排、打印输出等功能)、文检仪(包括紫外、红外、可见及荧光检验功能)、静电压痕仪,这些设备适用于文件鉴定所有项目。而对于笔迹鉴定等鉴定项目,又规定了比对显微镜等选配设备。同时,司法部还要求各司法鉴定实验室一方面要配置足够的硬件资源供鉴定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指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仪器设备等硬件进行保养、维护和校准等,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有效使用。2.5实验室的社会服务情况。司法鉴定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司法鉴定相关的科学实验,对社会上与司法鉴定相关的人、事、物进行服务。根据设立情况,司法鉴定实验室除为公安机关、安全机关的侦查工作服务以外,主要为社会司法鉴定服务。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2016全年共完成各类司法鉴定业务2131578件,业务收费36.69亿元,且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因此我国司法鉴定实验室已近基本胜任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供合格的社会服务。
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执业检查方案
各司法鉴定机构:
根据省司法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我市司法鉴定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鉴定质量,经研究决定自年6月17日开始至8月20日对全市“三大类”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现就开展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提出如下要求:
一、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司法部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和省司法厅《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整改不规范执业行为入手,全面检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执业情况,进一步推动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监督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保障鉴定质量,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社会公信力,促进司法鉴定事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努力实现“三个明显提高”、“三个明显减少”工作目标,即: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鉴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鉴定质量明显提高;违规违纪执业行为明显减少、鉴定活动不规范问题明显减少、投诉案件明显减少。
二、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主要内容
区政办司法鉴定机构考核通知
各司法鉴定机构:
根据市司法局《关于年度司法鉴定机构年度考核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区司法鉴定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自年11月7日起至12月20日,对我区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年度考核。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核内容:
(一)资质情况。
1、人员情况。法定代表人、机构负责人、司法鉴定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规定条件。
2、仪器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性能状况。仪器设备是否符合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标准(暂行)》,其性能是否满足鉴定需要。
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一、新时期司法体制改革背景分析
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在上个发展时期取得了突出进展,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司法权利监督机制步入平稳运行,司法的公信力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发展环境下,报告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标志着中国现阶段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改制阶段已经结束,司法体制改革已经由之前的“框架”改制步入到配套制度的改革中来,由之前的整体改革向局部改革中全面推进。而司法鉴定作为落实司法责任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配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其中,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具有集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水平、高科技设备于一身的天然优势,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中的地位无疑会饰演主力军的角色。
二、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现状
《决定》的实施,是我国高校司法鉴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自《决定》颁布后这十年间,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在经历了若干年的井喷期后,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并在逐渐完善发展,将其按照四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对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按照学校种类划分。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形成初期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法类高校、医学类高校和警察院校等专门院校,呈现专门化、专业化分布局面。而在新的发展期,随着司法类专业的普及,普通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归其所有的司法鉴定机构,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已经形成了向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二)按照门类来分。《决定》颁布初期,传统“三大类”(法医、物证、声像)鉴定门类在各大司法鉴定机构率先成立,而之后我国的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本的“三大类”以及传统的司法鉴定门类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司法鉴定需求,于是近年来便演化出由某些专门学科(如土木工程学、建筑学等)向司法鉴定门类的开拓。(三)按照地域来分。《决定》颁布初期,我国司法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在全国的配置不平衡,尤其是其中鉴定资源的优先配置向发达地区靠拢,而欠发达地区高校资源以及司法鉴定资源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呈现“东多西少”的布局。在如今的新的发展期,国家政策向欠发达地区的偏移以及高校配置在发达地区的饱和,决定了新时期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必定有着向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趋势。(四)按照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本质管理属性来分。在上个发展阶段中,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良好形态虽然形成主流,但是仍存在不少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疏于管理,甚至出现部分高校司法鉴定机构为社会鉴定机构挂名的现象。在新时期司法责任制度更加严格的环境下,对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成为决定高校司法鉴定机构能否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1][2]
三、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划分
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来说分为四大方面:人、财、物和体制建设。这不仅是高校司法鉴定在新时期的具体要求,更是整个高校司法鉴定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话题。人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人员管理和人才管理。人员管理是指由上到下的相关人员的结构管理,其中上至管理层,下至鉴定人员,涉及面涵盖整个高校司法鉴定行业及外延相关人员。人才管理的涉及面相对较小,主要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和鉴定人员的队伍建设。财的管理包含两个任务,财政的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财政管理是制约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财政的管理上牵扯人员管理,下制约物的管理。而利益分配所涉及的福利待遇、人员职称评定等要素更是改革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高山。物的管理包括设备管理和研究成果等的管理,包含设备购入、设备保养以及维护、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研究成果的归属等一系列问题。体制建设的内涵方方面面,其中有着需要改良的体制也有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以下的篇幅中有具体的论述。
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论文
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现状分析
以福建省民办司法鉴定机构为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2008年至2010年,福建省鉴定机构数量分别为93家、97家及99家,其中职权鉴定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性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一直未发生变化,分别为3家、1家、家;属于卫生部门的鉴定机构数量从2008年的1家增长为20ro年的17家;民办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从7家增长为72家,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拥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丰富仪器资源,尤其是现代化高端仪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性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过少,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仪器资源较简陋的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却一直占据鉴定的主体地位"。虽然我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发育成熟,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契约性规则为基础的现代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社会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依靠个人投资创建的民办鉴定机构,其社会道德意识薄弱,逐利性较强,案件相关人员的正当权益受损,导致诚信危机"其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方式主要有:(l)为争取案件来源,增加业务量,民办鉴定机构往往给予职权部门工作人员以一定比例的回扣;(2)部分民办鉴定机构与个别职权部门对外宣称建立协作关系,以低价而非鉴定质量的方式垄断案源;(3)未经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许可,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以方便案件委托为由,跨市或向下主动联系案源;(4)对外承接超出本鉴定机构业务范围的案件;()在设法增加业务量的同时,以很低的计件工资形式迫使鉴定人承担大量的鉴定任务,使得鉴定人疲于追求案件的鉴定数量,而相对忽视了鉴定的质量;()主要开展以经验型为主的鉴定类别,而对仪器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的如微量鉴定、电子数据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等,涉及的机构极少;(7)不遵守现行司法鉴定收费规定,凭借鉴定意见的法定证据地位收取高额费用,沦为某一方当事人的代言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合法性,但这对公益性质的民办司法鉴定机构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司法性和公益性,其作出的鉴定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审制机关对案件的裁判正确与否,非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不但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影响鉴定机构和鉴定行业的公信力,而且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执法"。科学、客观的司法鉴定意见,是法庭对案件审判的重要依据"司法鉴定人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鉴定意见的质量,对审判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前,司法鉴定工作由公检法部门负责,人员队伍专业素质较高,管理模式规范"决定实施后,公检法负责管理的鉴定机构不再面向社会服务,民办鉴定机构快速发展,而鉴定人的培养、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并没有跟上,对鉴定人资格审核把关较松,使得司法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偏低"尽管目前司法鉴定人已有岗前法律法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培训,但由于鉴定人自身素质、鉴定机构的定位以及司法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培训未达到预期效果"。仪器设备是开展鉴定业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鉴定意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少数民办鉴定机构的仪器设备基本处于空白,或仅有的仪器设备也比较落后,有的鉴定所连必需的最基本的器械、检查工具也极其缺乏,不能满足鉴定的要求"几张办公桌、几台电脑、一个综合事务人员(兼管案件受理、财务登记、机构日常各项杂务)往往是这些民办鉴定机构的写照"。鉴定机构作为鉴定人的执业场所,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鉴定人的执业水平和鉴定的质量"民办鉴定机构过于注重案件来源,对机构的内部管理却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l)财务管理不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制度多针对政府和企业,针对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专门财务制度的欠缺使许多鉴定机构内部财务管理透明度低、管理混乱;(2)案件受理登记制度运行不规范"有时甚至无受理委托书而直接出具鉴定报告;(3)仪器设备极少"导致在管理上基本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使得鉴定报告的质量受到影响;(4)消极对待司法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几乎没有有效的业内人士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机构制度不全"内部缺少复核机制或复核机制形同虚设,对鉴定报告的质量控制把关不严;()机构规模较小"很多人员在机构内部身兼不同职位,内部的相互监督很难实现"。近几年,我国法制社会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司法鉴定行业,尤其是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在决定实施后,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鉴定机构的发展比较而言,司法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有所不及,一些弊端未能及时的消除:(l)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单位性质未确定"这是司法管理的一个首要问题,单位性质的确定是建立合理的司法管理体制、开展鉴定业务、单位财务管理、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等问题的前提条件"(2)监督管理渠道不顺畅"表现为:对鉴定机构进行专门社会监督的独立机构或组织尚未成立,新闻媒体对其的监督比较有限,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很难对鉴定机构形成有力的监督;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障碍及协调机制缺失,也往往导致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3)登记管理部门在开展对鉴定违法行为的证据调查、收集及处罚等环节步履维艰"由于协调力度不够,有时即使依法对违法机构进行了处罚,但由于后续相关问题,使得管理部门在处罚过程中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对鉴定机构、民办鉴定机构的单位属性这一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民办鉴定机构单位属性的不明确,则其组织宗旨模糊不清,公益性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功能及地位无法确认,权利义务难以界定,亦会导致各地行政管理做法不一,社会监督因缺乏评判标准而缺位"因此,依据司法鉴定行业特征,明确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非企业单位属性、社会功能和地位,是引导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开展司法公益活动,保持中立地位,提高社会诚信度,规范行业管理,建立相应社会监督机制,明晰产权归属等问题的基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决定第五条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严格执行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并根据鉴定机构的资产状况、物质条件、技术装备、鉴定人员的专业方向等,在机构申请设立时确定其鉴定范围,保证司法鉴定机构准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在一定地域内委托几家社会公信力强、信誉好的鉴定机构,对拟申请的鉴定机构的准人条件进行实质审查,从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方面审核申请单位,从源头上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进人"另外,鼓励有条件的鉴定机构先通过实验室认证,形成高标准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实验室,改善行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起到示范作用,逐步推进司法鉴定行业认证进程,提高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水平和资信能力"。现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对鉴定人资格审核是根据资格条件的符合性直接进行执业登记,但由于规定中存在弹性认定标准,如缺失对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和技能的考核和测评,使得在鉴定人整体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上存在很多缺陷"为此,应按照决定的规定,针对目前鉴定人整体素质不高这一现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准人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双重准人制度,推行鉴定人资质的复合审核,即一方面依照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准人条件,以依靠文件资料为主进行资格审查,另一方面对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能力测评取得职业资格"能力测试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技术能力的测试,还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考核,让鉴定人充分意识到法律知识对鉴定技术的导向作用"。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要求每名司法鉴定人在其执业期间,每年都要接受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组织的培训,以维持和增强其执业能力"对于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鉴定专业知识的培训、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培训及法律素养的培训;而培训方式,应结合统一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由主管单位组织或委托某一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并组织司法鉴定机构之间及区域之间的鉴定学术交流活动和考察,鼓励鉴定人利用司法鉴定有关平台,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为督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定期对鉴定人的专业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考察、检测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另外,考虑到司法鉴定的公益性,在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环节,司法管理部门应加大财政投人,减少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经济负担,以此充分体现鉴定事业的公益性"。(l)建立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体制模式"由于司法鉴定活动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活动,行政过多干预并不利于这项活动的开展,而且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因此,建立、发展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作内部管理的间接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鉴定人的专业水平、监督其鉴定行为,同时还确保了鉴定人的一定程度的自主性"(2)对司法鉴定执业违规活动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为加强对司法鉴定执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司法部制定了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就目前的投诉和处理情况来看,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是鉴定机构信息透明度低,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等对鉴定活动过程缺乏基本的了解,无法对鉴定活动和鉴定机构进行必要的社会监督,不了解对违规行为的投诉渠道,以及监督时缺乏评判依据"为此,行政管理部门应就鉴定机构及鉴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渠道,同时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管理鉴定机构的执业活动"(3)鉴于管理中存在的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的困扰,管理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管理,及时查处司法鉴定机构的违规行为"。公信力是民办鉴定机构赢得社会声誉、吸引案源、获取国家和社会资源、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缺乏社会公信力的民办机构往往遭遇生存危机"通过民办鉴定机构的诚信建设,一方面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民办机构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其蔓延而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以维护司法鉴定机构的整体公信力;另一方面,诚信也可帮助民办鉴定机构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政府及社会资源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民办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继决定实施后,司法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得司法鉴定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鉴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准人制度、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鉴定机构分所的设立、具体鉴定类别的执业要求、重新鉴定等,这些问题依然干扰着司法鉴定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为此,应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建全和完善原有规章制度,出台有关新的规章和法规,进一步推动司法改革"。
本文作者:谢步高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司法鉴定程序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司法鉴定活动,保障司法鉴定质量,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司法鉴定程序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标准。
本通则适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从事各类司法鉴定业务的活动。
第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条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鉴定,并对自己作出的鉴定意见负责。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问题及措施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增加我国环境司法案件处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司法鉴定;环境损害;问题;措施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缺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及从事鉴定的专业人员。环保部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印发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推荐机构名录》,在推荐机构名录内的机构只有29家。因此,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除了环保部推荐机构名录内的单位,还有一些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具备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能力,可以为环境司法提供服务,但尽管如此我国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需求还十分巨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现状仍会越发严重,影响我国环境司法的规范化发展。(二)司法鉴定人员匮乏。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缺口也十分巨大。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对人员的需求十分严格,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导致具有相应资格的从业人员较少。同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存在一定问题,鉴定人员通常只对某一领域进行环境损害的鉴定工作。但实际的环境司法鉴定过程中,鉴定的对象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类别。以上的现状带来的是,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在委托选择上会产生一定的倾向,优先接受法院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委托,对于个人或企业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委托则由于资源不足,无法进行司法鉴定工作。(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撑不够。我国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相关技术方法缺乏先进性,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科学性。环境基准体系是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但我国对环境基准体系研究较晚,缺乏系统性和广泛性。虽然我国鼓励环境基准的研究,但由于缺乏规则的构建无法顺利落实。(四)司法鉴定机构资质化管理和准入标准不明确。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标准不够明确,鉴定机构的资质认定标准也不够完善,导致鉴定评估报告缺乏社会公信力,影响环境司法鉴定的规范性,甚至部分人对于环境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存在疑虑。由于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了公信力不理想,无法完全实现鉴定评估的目的,给司法判决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措施
(一)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尽快解决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导则。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提供指导,通过技术导则、评估软件等技术的辅助,提高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二是加强关键技术问题规范化和创新化研究,扩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从业范围。三是做好技术和规范之间的对接工作,加速新技术的转化,用以完善环境法规,更好的为环境司法提供服务。四是完善司法鉴定的技术方法。根据环境损害司法案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项技术规范,保证各鉴定机构规范化运行。(二)加强司法鉴定机构人员培养与机构建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实施主体就是鉴定机构及人员,鉴定机构的能力水平直接会影响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针对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及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政府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支持,为相关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加大司法鉴定机构的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明确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准入标准,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考核环境司法鉴定机构,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司法鉴定机构予以取消,引入完善的环境司法鉴定机构淘汰机制,帮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2018年6月,司法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细则》具体规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的程序、评分标准、专业能力要求、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配置要求等,对于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申请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力水平,切实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准入登记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鼓励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彼此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对于具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能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应鼓励进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领域,丰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主体,有利于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的良性发展。
司法鉴定收费调研
为了做好《自治区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自治区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工作,前不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与司法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对上海市(东部)、贵州省(西部)和湖南省、河南省(中部)司法鉴定服务收费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内地省市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的现状
目前,很多省(市)已陆续出台了《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及《司法鉴定服务收费标准》。
(一)上海市:经过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鉴定机构共49家,司法鉴定人468人。1998年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成立,对全市司法鉴定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上海市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涉及除三大类之外,还有专利知识产权、科技产品等。目前,上海市还未出台统一的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的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的相关文件包括:1992年《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关于重新核定市司法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通知》和1999年《司法部关于同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的批复》的有关规定。上述文件中所规定的收费标准基本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标准,对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者差额拨款单位而言,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目前上海市司法鉴定机构基本上是执行协议收费或者合同收费。目前,上海市物价部门同上海市司法局,正积极对面向社会的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调研,认为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要明确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的性质。
(二)贵州省:全省司法鉴定机构49家,司法鉴定人726名;司法鉴定业务范围除三大类外,还涉及司法会计鉴定、产品质量鉴定等20项。目前主要审批依托医疗、科研单位申请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截止目前,全省司法鉴定机构共办理各类司法鉴定5700件,法医物证类占案件总数的81%。司法鉴定收费始于1992年,当时价格部门对公安鉴定制定了收费标准;1993年,又针对检察院系统制定了鉴定收费标准,这两个标准均是针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2001年,贵州省成立了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委员会,副省长任主任,由13个部门组成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厅。
2001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司法鉴定委员会提出规范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将诉讼活动中经常性的鉴定收费统一起来,2004年,经过调研,贵州省物价局、财政厅调整了公安司法技术检验鉴定服务收费标准,规定收费标准试行2年。现文件已满2年,省发展改革委与司法厅正积极调研,将对该收费标准进行调整。贵州省人大于2005年11月18日,审议通过了《贵州省司法鉴定条例》,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实施后第一个地方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