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18:0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加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思考
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市直属机构: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促进我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我市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造就一批真正以品牌带动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国发〔1996〕51号)、省政府《关于印发**省质量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政〔1998〕22号)的有关要求,决定进一步加快实施全市品牌战略工作。
一、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我市品牌战略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22家企业的23个产品荣获**名牌产品称号。**毛峰茶、太平猴魁茶、**贡菊花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免检产品实现零的突破,优势农产品绿茶已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2006年我市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二)我市品牌战略形势严峻。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意识还不强。品牌数量相对较少、结构单一,品牌竞争力不高。品牌培育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综合性的培育措施,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品牌保护、检验检测等创建品牌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品牌激励措施不完善。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的工业、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也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型期,只停留在单纯的廉价要素中获取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将难以获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 加快崛起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全会号召,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大胆实践,创新举措、敢于作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我市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主动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按照省委提出的“主动融入、准确定位,整合优势、连片发展,产业支撑、构建平台,提升层次、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扎扎实实抓好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今年初又推出“五个对接、五个突破”的重要举措,基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次全会研究讨论了关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三个文件,并从六个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见诸行动,躬行实践,是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都要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正做到“实”字当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好、认真落实好、全面完成好,为实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加快生态市建设思考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决策,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率先把我市建成生态大市,构建和谐**,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依托四大资源,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生态求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标要求:到2007年,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人均GDP超过1200美元,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到2010年,建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社会进步指标达到生态市指标。到2020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类28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生态市指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内外生态旅游的需求,培育和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的精品。大力推行旅游景区、景点可持续旅游标准“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展“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绿色饭店”创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强化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管理,严厉查处旅游开发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行为。主要热点、热线旅游景区、景点在部分时段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减缓因游客过分集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确保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通过努力,尽快把我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加快全民创业 推进全民致富
建设全面小康,必须依靠全民致富;实现全民致富,必须着力全民创业。近年来,由原**、**两镇合并而成的新建**镇,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六放”“四全”精神,把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引领全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全镇发动,全民动员,全面推开,营造了“自主创业、竞相创业、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生动局面。现就我镇全民创业的现状、做法及下一步打算总结汇报如下:
一、抢抓机遇,着力大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在百姓,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众内心涌动的创业意识和激情。近年来,**镇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点燃民众创业激情,力求在创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推进创业。
1、创业群体日益壮大。自2003年以来,每年新增私营企业数均在40户左右,特别是今年1-7月份,新发展私营企业46户,同比增长100%。目前,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327户,私营企业474户,注册资本达3.72亿元。创业的群体主要呈现五种类型:一是“自发型”。我镇享有“猕猴桃之乡”的美誉,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加之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推动,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种植农户近200户,是省内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同样,我镇**村的“刘家碾子笆斗”也曾经享誉大江南北,目前从业人员近600人,而且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外销。二是“还巢型”。近年来,我镇吸引了20多名在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回乡投资兴业,累计投入8亿元,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其中,**先后投资3亿多元,分别在市区和我镇兴办两家汽配生产企业,而且**地区最大的民办**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等回乡创业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形成了民资引民资、民资带外资、民资促内资的生动局面。三是“闯荡型”。我镇在外从事浴业、建筑安装的劳动力有近1.1万人,其中很多人在外经过多年的闯荡,成为个人资产达百万元、千万元的大老板。特别是从事浴业人员达8000多人,年收入达1亿多元。四是“转化型”。近几年,镇、村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制,我镇机械、化工类的原有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成为了自我发展的创业带头人。目前,我镇印染、纺织机械制造是省内科技民营企业,而且从事锌系列产品的企业有大小30多家,从业人员1260人,年产值达6.2亿元。五是“新生型”。我镇原先的农具厂过去都是为**集团生产塑料模具的,如今都纷纷从事了塑料产品制作,大小老板近20个,年产值达4000亿元。而且,近几年,我镇从事绗缝工艺的企业日益增多,从业人员960人,年加工被服600万条,均出口外销。
2、创业领域日趋宽广。私营工业已成为我镇创业的主要途径,行业不仅涉及汽配、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而且逐步在精密铸造、医药制剂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取得新进展。**有限公司即将投入生产的三氯蔗糖,属东南大学新研发的专利产品。目前市场前景广阔,国外很多医药生产大企业都想投资合作。在三产服务业上,我镇过去许多从事浴业人员成了许多浴室、休闲中心的老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我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达8.8万亩。近年来,我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并从中走出来一批创业典型,有“猕猴桃大王”**,养龟能手**,养鹿行家**,养鹅状元**,种粮大户**,并带动着身边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3、创业层次日见提升。我镇创业群体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老板由小到大。工业列统企业35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5家,亿元以上企业1家。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册资本1.08亿元,同比增长320%。二是投入由少到多。民资投入呈现倍增势头,去年我镇民资投入2.8亿元,超出前两年之和。今年1-7月份,民资投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3%。投入的项目也逐步壮大。今年以来,已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5000万元项目2个,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0.9%、100%。三是水平由低到高。逐步向科技化、集团化、外向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从事汽配生产的企业达10家,产品达20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近20亿元的产值规模,生产的汽车缓速器、汽车“黑匣子”都是省高新技术产品。而且日资、港资、台资逐年增加,去年我镇吸引外资达464万美元。目前,全镇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个,有4家私营企业正在申办自营出口权,月底可办成2家。农业方面,**鹅成为“**省无公害畜禽产地”,猕猴桃取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金宝来”大米是“**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不断形成。比如**村的柳编,**村的钣金、**村的浴业、**村的猕猴桃、**村的布轮、**村的翻沙铸造、**村的化工等。
加快服务发展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争取时间 加快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加快发展自己;省里提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市里提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县里提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乡镇提出“加快发展,富民强乡(镇)”。而这个奋斗目标,都是以争取时间为其先决条件。因此,今天我主要讲关于时间问题。 一
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争取时间。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2004年。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谋求新发展,渴望新气象。“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就是要争取时间发展,抢抓时间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因此,正确认识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对于我们的望江,对于我们的事业,对于我们的同志,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先贤们都无比看重时间,他们把时间视为速度,看成力量,比作金钱,等同生命。邓小平同志规划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其实就是列出了一个时间表;安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追赶式前进,跨越式发展”战略,其实就是与时间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赛跑;我们望江发展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时间上的差距。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强化时间就是发展,发展才有前途,前途决定命运的意识。
二
加快发展自己,就不能浪费时间。
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团结奋进乘势而上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建区十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十万人民,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区小立大志,永远争一流”的气魄,坚持目标求高、思路求宽、速度求快、措施求实,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放眼今日徽州大地,到处生机勃发,活力四射,充满希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运行质量稳步提高,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气氛浓厚,干劲十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作风、新机制逐渐形成,徽州区开始以“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几年,是徽州区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百姓增收、工业增值、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城镇增人,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工业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综合开发“五大突破”,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农业产业化、三产规模化“五化”进程,坚定实施“三年新突破、五年大跨越”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2001年基础上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徽州”;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实现“总量进位次,均量争第一”,率先实现“三最”目标。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做大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行业。培育一批扩张型企业。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东工业园、城北绿色工业园、城西经济园三大园区用地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00户,园区经济占全区工业经济的份额达80%以上。五年后,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以上。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实施“东进、西伸、北扩”城区发展战略,力争五年后城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高起点搞好规划建设,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突出“绿、亮、美、洁”,力争在城市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信息、房地产开发、专业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城乡联动,加快小城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社区建设,快速聚集人气,力争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加快推进民营化进程。突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把民营经济作为全区的主体经济紧抓不放,做到观念上放开,政策上扶持,舆论上引导,环境上优化。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本换资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支柱行业和新兴行业。在融资担保、人才引进、信息资询、法律服务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推动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力争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达95%以上。
加快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领域表现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断,认真落实改善民生的实践要求,我们就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二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发挥作用。
加快推进生物发展意见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做强做大生物产业,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绿色经济强省跨越,根据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有关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生物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物产业以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生物产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作为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显现。全省生物产业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由20****年的1487亿元增加到20****年的2793亿元,年均增长13.4%;实现增加值由911亿元增加到1682亿元,年均增长13%。生物产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物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全球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正成为当今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大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认定了包括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内的1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全省生物产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既是****优势和特色所在,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关键。各级人民政府要清醒认识我省生物产业开发领域不宽、产业规模不大、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超常措施,尽快改变“大资源、小产业”状况,努力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加快循环经济意见
国发[**]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