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16:24: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加工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工产业

粮食加工产业化措施

一、出台“全国粮食加工专项发展规划”,理顺产业化管理体制。出台全国统一性的专项规划,有利于各地区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二、大力扶持和引导粮食产地加工。产地加工有利于发展产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节约社会运力;有利于降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社会物流成本;有利于产销对路,适应市场需求。

三、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粮食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划分为粮食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转化加工业三种类型。既要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打造名牌产品,鼓励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又要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饲料产业结构,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在确保食用和饲用的消费需求以及合理的储备库存规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粮食,在坚持非粮路线及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三不”原则下,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

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规范订单农业,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使粮食种植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五、通过资源整合促进粮食加工与粮食物流协调发展。首先,粮食加工专项规划与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应互为依据,粮食物流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协调发展。构建以粮食加工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的供应链,实现粮食及其加工品的供应链管理。同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集中资源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查看全文

葡萄加工产业改进措施

摘要:集安葡萄种植业发展较快,可是葡萄加工业相对滞后,怎么样发展集安的葡萄加工业业是亟待解决重要课题,发展集安葡萄加工产业的措施及建议将对集安葡萄加工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发展;葡萄;加工;建议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吉林省风速最低、积温最高、无霜期最长的地区,素有“国家生态园、吉林小江南”之美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山葡萄之乡”,是亚洲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有着很好的葡萄资源,可是葡萄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怎样发展好集安葡萄加工产业成了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深入企业和乡镇调研,现将发展集安葡萄加工产业的措施及建议报告如下:一、产业发展现状1、葡萄种植现状。集安葡萄种植业前几年发展较快,从种植面积和产量上来看,近几年进入了小幅度平稳增长阶段;截至2009年末,总种植面积为18368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公酿一号、双优、双红,其中公酿一号种植6589亩;双优和双红占种植10388亩;左优红和北冰红两个新品种种植面积是1391亩。全市总产量达22151吨,其中:公酿一号产量9878吨;双优双红等品种合计产量为10980吨。2、葡萄加工现状。集安现有葡萄加工企业共计14户。企业资产总计16400万元,职工人数总计是440人。

产品是葡萄原酒、葡萄饮料和葡萄酒,有12户企业生产葡萄原酒,葡萄饮料和葡萄酒生产企业各有一户。集安市葡萄加工企业的加工葡萄汁能力是29800吨;储汁能力是31770吨;2009年加工葡萄汁10863吨。集安的葡萄加工业起步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投资建设两家加工企业。在1997年我国葡萄酒产业走出低谷以后,葡萄加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04年,加工企业发展到14户,至2009年是处在相对平稳期,值得欣慰的是有二户深加工企业进入葡萄加工行业之列。

二、葡萄加工产业优势1、地理优势。集安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有56085亩,现在种植的面积是18368亩,土地利用率是32。8%。集安地处北纬41度,年平均气温7。5℃,年≥10℃有效积温1529。5℃,年降水量882mm,无霜期150天。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生产优质山葡萄。2、品种优势。集安葡萄规模和品质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亚洲最大的山葡萄基地,品质上有着野生山葡萄含汁多、色泽好、酸度高的特点,特别是最新发现对人体有益成份白藜芦醇含量是当今世界葡萄中最高的。3、品牌优势。集安已被确定为亚洲最大的山葡萄基地;主产区青石镇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绿色山葡萄基地、农业部农产品绿色山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葡萄加工产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生产的产品问题。集安14户企业中有十二户企业的产品都是葡萄原酒,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严重缺乏终端产品。虽然产业规模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始终没有打造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2、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从葡萄品种上看,集安生产的公酿一号葡萄原酒不能用做中、高档葡萄酒原料,双优双红葡萄原酒因酸含量高的原因(平均酸度在1。4%以上,而全汁葡萄酒国家标准是酸度在0。7%左右),只能用做调色和调酸原料。左优红和北冰红葡萄是集安质量最优、市场前景最好的两个新品种,但由于品种更新的成本较高,过渡期较长等原因,推广速度缓慢,预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并替代老品种。二是从葡萄质量上看,世界著名的葡萄产区,为了确保达到品质标准而采用限定产量的做法。著名的法国波尔多产区,葡萄亩产限定在500公斤以内。而集安的葡萄亩产一般都在1000—1200公斤。从葡萄生产到收购都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指标。这种不科学的生产管护方法,影响了集安市葡萄酒工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一福建省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分析

(一)福建省加工贸易的现状

1.加工贸易的概况图1和表1分别反映了福建省加工贸易2003年至2012年的发展现状。从图1可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显著下降,但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的全面复苏,福建省加工贸易恢复较快的增长态势,2010年加工贸易总额共计3799681万美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33.96%。综合来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增长趋势比进口增长明显,但加工贸易的进口也基本维持在较为稳定增长的水平上。而从表1可知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本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了下滑的态势。但福建省主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2.加工贸易的结构福建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途径包括进料加工出口和来料加工出口。出口结构以进料加工为主。如图2所示,从2003年至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相对于来料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较高。进料加工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出口额都在80%以上。3.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福建省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远远高于内陆地区。目前本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主要是由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五个城市所创造,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9%以上,并且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上亿美元的企业全部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四个城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虽然政府鼓励沿海加工贸易向山区适度转移,但福建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产值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9]。20世纪50-60年代,福建省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其次为第二和第三产业为的排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超过第一产业,直至21世纪初,福建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主体。如今的产值结构呈现第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现代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目前福建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技术进步加快,重工业化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对于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尺之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次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福建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整体趋于合理。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46.8%到2012年的25%,下降了21.8%,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24.5%和28.7%到2012年的38.8%和36.2%,分别上升4.3%和7.5%。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加工贸易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分析

查看全文

国内海产品加工产业状况

一、捕捞

由于长期受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等影响,我国近海的海产品资源逐年减少。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设置禁渔期,去难以使近海的水产资源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也正因为近海的水产资源逐渐减少,国内水产原料市场已经成供小于求的状态,许多海产品加工企业也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外的捕捞公司,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国内捕捞行业处于十分不利的的境地。

二、加工

海产品加工过程大体分为:解冻→切片→整形→入库冷藏→销售5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片、整形两个环节。由于饮食文化习惯不同以及为了保护本国的海产品深加工产业,欧美国家对一般对我国海产品加工成品的需求量远不及半成品的需求量大。这也促使国内许多大型加工企业着重生产针对欧美国家的海产品加工半成品。而此时的海产品加工行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劳动力短缺

为了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其加工环境必须是低温环境,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会极大地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恶劣的工作环境让许多人特别是青壮年望而却步。加工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来招到足够数量的员工,但这也使产品的成本提高。更为不幸的是,这也造成了我国海产品加工行业最大的优势——低劳动成本优势正慢慢的失去。

查看全文

木材加工产业工作计划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加快云南林业的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云南林业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提出了发展林业八大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是其中之一。

我省的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是云南林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是国家林业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云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省已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工业体系,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业也有长足的发展,但它还跟不上我国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的发展速度,也滞后于我省其它产业的发展。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与我国加入WTO,要求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以资源为基础,正确处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人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编制出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项目为支撑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云南省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全省木材工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按两阶段编制,第一阶段*-2010年,第二阶段2011-2020年。

查看全文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承接与转移论文

摘要:由于市场、政策和资源的变化,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成了一个重要的趋势,那么,目前,对于这一趋势,陕西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和准备?陕西政府如何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在政策安排和产业布局上进行合理的承接?针对陕西如何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

1陕西加工贸易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1)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增速较快。外商投资、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到8.7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达到了52.95%,首超国企占比,其中中外合资、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均超过50%,分别为95.44%和54.53%;

(2)重点企业进出口增速较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共9家,进出口总值11.5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0%,企业进出口增速最低在30%,最高达850%;

(3)对新兴市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年陕西省共计对82个国家(地区)开展了加工贸易,其中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长最为明显,达到了458.37%,其次为大洋洲,进出口增长为303.07%,非洲排第三位,增幅136.12%。

查看全文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分析论文

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成为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逐步提升的过程。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路径。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查看全文

产业集聚与加工贸易研究

摘要:引入了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度的概念,并计算了中国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山东省六个中国东部沿海省市的加工贸易区位熵。为了进一步确定产业集聚与加工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东部六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技术水平、FDI、劳动力投入和产业集聚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集聚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毋庸置疑。但是中国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土地价格上涨及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加工贸易增速开始放缓,甚至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回落,到了2016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又一次低于上一年,这些表明了作为中国出口重要支柱的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Koopman(2008)指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参与加工贸易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各个国家都应该尽量使得加工贸易产品增加值更多的留在国内。从国内外文献来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集聚,同时产业的集聚又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克鲁格曼Krugman(1991)将区位问题、规模经济及竞争和均衡等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了企业在区域上的聚集与离散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Hanson等(2003)指出,若是一国有较低的非熟练工人劳动成本,则其贸易成本相应的较低,跨国公司在这个国家的加工贸易装配业务也会趋向活跃。Manova和Yu(2016)通过对来自中国的进出口数据的分析说明了金融摩擦对出口企业选择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的影响,分析指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信贷市场的约束会使得企业更多的选择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文献,大多数集中在定性分析或是FDI、要素禀赋、经济规模、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定量分析,却忽略了产业集聚度对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加工贸易产生了较强的集聚现象,在2010年以前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可以占到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7%左右,2010年开始这一比例逐步下降,但是即使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仍然达到77%。聚集是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特征规律,要对加工贸易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非常有必要将产业集聚度纳入加工贸易主要影响因素中进行分析研究。

二、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加工贸易发展

(一)产业集聚带来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之一就是有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当相同的产业或相关联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一地区时,因为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生产同类或者相似的产品,会产生对原料、中间产品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会使得企业获得原料和中间产品的成本下降,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原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水准。产业集聚会使得对原料和中间产品需求大大扩大,但最终原料和中间产品价格却并不会因此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面对大量需求的时候,原料和中间产品的供需市场会变成高度竞争市场,而高度竞争的市场往往能降低价格;另一方面,因为规模化产生的巨大需求导致供应商即使降低价格也会因为量的上升而提高整体利润。同样的,规模经济也使得企业能获得更为廉价便捷的服务支持,比如物流运输、广告服务、信息咨询等。在产业集聚的地区,因为较强的同业竞争,企业往往会十分重视先进技术的使用,这使得该地区产生创新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使得创新和技术更受重视并且扩散更为迅速。正是因为创新的氛围存在,在产业集聚的地区,每一项创新都能惠及更多的企业,并且在扩散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更进一步的创新。一般来说,技术的扩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员工的流动,一种是企业间的转让。通常的,不管是员工流动还是企业转让,往往都倾向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这也使得技术的扩散在产业集聚地区更为便利。换个角度来讲,在产业集聚地区,行业秘密通常是很难长时间保守的。当某一企业采用了新的工艺或技术后,其经营绩效会显著优于其他企业时,然后用不了多久这一消息会在地区传开,这也使得产业集聚地区创新与技术的扩散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这也就是说,产业集聚地区因为技术扩散的存在,使得集聚地区的技术有领先于其他地区的趋势。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中,技术溢出是重要的集聚因素。在加工贸易中,一般认为东道国与来源国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的时候,知识溢出就可能存在:(1)模仿效应: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研究与模仿;(2)干中学: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改进获得,加工贸易企业可以通过进口发达国家先进设备或者引进新的生产工艺获得技术外溢,另外,在对产品说明书、工艺流程解析等过程中,也能获得各类先进经验与技术。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另一个有效促进途径就是技术扩散效应。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企业可能会获得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而在这一先进技术被获得后,其他相关竞争关系或者合作关系的企业为了得到这一技术或者从这一技术中分一杯羹,会有在地理上靠近的想法或者趋势,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动力之一。而另一方面,在集聚已经形成后新技术更容易在集聚地区扩散,也就是产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效应,这使得这一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会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也就是技术进步。(二)产业集聚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作为集聚主要动力之一的技术溢出能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带动整个集聚地区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加工贸易发展的促进不是简单直接的,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对加工贸易的促进体现在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聚集地区技术进步从而对加工贸易发展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贸易加工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成为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逐步提升的过程。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路径。sO100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查看全文

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分析

一、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

(一)产业基础

作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客观来看,加工贸易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首先取决于各国产业的要素优势。要素优势影响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的发挥也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加工贸易面向国际市场,因而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要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

1.劳动力供给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天赋比较优势,对于拥有12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并致力于由封闭向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一优势自不待言。中国在工业化和经济转型中释放出来的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促进和保障了中国东部地区十几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上升。

就中长期来看,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来自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和来自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口,使中国在21世纪初期的十年内,每年约有2700万新增就业人口。以年均国民经济增长8%计算,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约为810万,以充分就业为标准,中国每年仍有上千万的待业人口。这种就业形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优势仍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的比较优势预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中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