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10:52: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呼吸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诊应用呼吸机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急诊;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
[关键词]急诊;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
急诊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对呼吸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呼吸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机械通气技术在急诊和危重病抢救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对我中心近五年间急诊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例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在以后护理工作和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急救中心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急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64例,其中男43例,女21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1岁。其中心肺复苏后需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支持12例,镇静、安眠药中毒10例,COPD10例,重度杀虫剂中毒9例,脑血管意外9例,肺栓塞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复合伤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本组64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在插管48h后无法脱机,而进行了气管切开。患者通气时间8h~450h,平均通气时间78.5h。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动脉氧分压<60mmHg(1mmHg=0.133kPa),伴或不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所选病例根据血气分析,均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呼吸机肺炎危险要素及监护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主要由于机械通气引起的院内感染,具体指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以内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48h后又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机械通气的患者均有发生VAP的危险,有研究称每增加一个机械通气天,则提高呼吸相关肺炎的风险为1%~3%[1]。因此,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以来呼吸机相关肺炎情况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行机械通气治疗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0.8岁。其中,年龄在1月~1岁间者18例(51.4%),1~3岁者9例(25.7%),>3岁者8例(22.9%)。其中,男23例,女12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所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有关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①经机械通气48h后进行患儿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②肺部有湿啰音;③体温37.5℃以上;④白细胞>10×109/L;⑤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⑥支气管分泌物中可分离出病原菌或新的病原菌。
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的效果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积极效果。方法:本研究共8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依照呼吸机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简易呼吸器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1例行便携式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列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浓度,统计气管插管移位情况。结果:在心率、血氧饱和浓度与血压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价值高,安全可靠。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便携式呼吸机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诊患者与诊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由于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常常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治疗。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治疗,而简易呼吸器属于传统呼吸支持方法,其主要通过人工捏呼吸器球囊来为患者提供氧气,临床效果不理想[1]。近期临床发现,便携式呼吸机能够及时给予危重症患者吸氧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简易呼吸器与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方法,试探讨二者对患者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呼吸支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实验组(n=41)。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患者所处年龄范围为12~80岁,平均(48.53±13.47)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8例,颅内出血15例,严重多发伤5例;中毒3例。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患者所处年龄段为13~80岁,平均(48.74±13.58)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6例,颅内出血13例,严重多发伤7例;中毒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82例患者家属同意加入研究并签字;(2)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1)转运途中死亡的患者;(2)一般资料不全或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院内转运,具体措施为:(1)做好转运前期准备。患者入院后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观察呼吸道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转运,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在转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特殊性,及时与护送的医生进行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转运方案,并评估转运的安全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转运物品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药、清理呼吸道、确认气管插管刻度等,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在出发前再次进行确认,告知患者预计到达科室时间,保持与科室的联系,以便随到随做。(2)做好转运安全管理。转运途中医生负责气道安全、评估患者病情;转运途中上好平车护栏防坠床,维持平稳车速,避免出现颠簸情况。到达科室后做好交接工作,确认气管插管刻度,再次监测和记录各项体征。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对照组接受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氧流量设为10L/min,由护理人员均匀挤压呼吸气囊,频率为12~18次/min,直至胸廓有起伏。实验组则接受便携式呼吸机治疗,通气模式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通气频率设为12~18次/min,潮气量设为8~12mL/kg,氧浓度设为50%,呼吸比设为1: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氧饱和浓度和血压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因素与规律研究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中,系统风险的重要方面有人、机和环境,其中人的因素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方面的人为因素。临床中,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正确操作与否直接决定医疗器械的诊疗效果,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由于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维护保养不熟悉而导致设备闲置、人为故障、假故障和误操作,引发医疗事故等问题发生[1-3]。呼吸机作为生命支持类设备,支持和延续着人体生命,为高风险医疗设备[4]。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度)》数据显示,呼吸机不良事件中造成严重危害数量的比例为34.8%,为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总数前5位中最高[5]。美国急救医学研究所(EmergencyCareResearchInstitute,ECRI)2016-2018年的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危害[6]均涉及呼吸机,包括呼吸机操作不当、呼吸机故障及不适清洁导致的器械、设备故障等内容。根据国家最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用于生命支持的呼吸机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呼吸机不同于其他急救设备,作为生命支持类设备其使用特点为:贯穿呼吸治疗全过程且全天候24h、数月甚至数年均需连续开机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与生命。呼吸机因使用问题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严重而深远的,尤其是长期连续使用的患者。因此,呼吸机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故障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是用好呼吸机的基础,是呼吸机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对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2-2016年临床在用呼吸机的人为因素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变化原因和相关因素,为呼吸机临床使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2-2016年医院在用呼吸机设备中68例人为因素故障数据,根据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数量统计计算每年的人为因素故障率,见表1。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主要包括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其中,操作原因故障主要有医护人员误操作,设置、安装及管路连接不当等造成呼吸机故障;清洁维护原因故障主要包括清洁消毒不到位和呼气盒等部件清洁后因未晾干而直接使用导致呼吸机故障等。1.2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自2005年之后的10年间,呼吸机新购数量与在用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致使呼吸机故障问题与使用问题也随之增多。2008年,医院开始对呼吸机等18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和质量控制检测工作,尤其是呼吸机等高风险医疗设备。2009年引入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医院评审标准,建立起医疗设备使用培训制度,到2012年逐渐完善为三级培训制度[7-9]。三级培训制度主要内容:①厂商工程师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的院级培训;②资深工程师对科室进行呼吸机原理、使用操作、日常保养及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科室级培训;③针对新入职医护人员、具体问题等一对一的个别培训。通过呼吸机使用管理制度的规范与三级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按年度统计呼吸机年度故障数量、人为因素故障数量,计算呼吸机总故障率以及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分析其变化,研究呼吸机人为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变化因素。1.3统计方法。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当年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数量÷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设备数量×100%,其中,当年临床在用呼吸机设备数量统计以购置时间截止到前1年的12月31日为止,临床在用的呼吸机总数量减掉当年6月30日之前报废的呼吸机数量和其中的教学科研类呼吸机数量,当年新购置呼吸机不统计在内。
2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研究结果
2.1总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1)呼吸机总故障率与人为因素故障率从2012年开始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呼吸机总故障率平均为30.1%,2012年最高为56.3%,2013-2016年每年的故障率均在20%~25%之间。相较前1年的故障率,2013年降幅最大,下降31.9%,其次是2016年,下降3.7%,2014年与2015年的呼吸机总故障率相较前1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率平均为9.8%,2012年最高为21.0%,2013年降幅最大为14.2%,2014年变化较小,基本持平,2015年较2014年增长明显,增幅为3.7%,2016年呼吸机人为因素发生率较前一年又有较大下降,降幅约为6.8%,见图1。2.2人为因素故障发生数量占比。人为因素故障发生数量在呼吸机总故障数量中占比平均为30.9%,各年份占比情况中2012年与2015年占比均高于平均值,2013年、2014年和2016年低于平均值。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在总故障中占比情况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3年降幅为9.5%,之后基本保持平衡,2015年占比较前1年大幅上升,增幅为15.0%,2016年占比又大幅下降,降幅为25.0%,整体变化趋势与呼吸机人为因素原因故障率变化趋势一致,见图2。2.3人为因素故障中操作故障与清洁维护故障占比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主要为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数据显示,呼吸机操作原因故障占比从2012年到2015年呈逐年降低趋势,2015年最低为6.3%;而2016年较前1年增加60.4%。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在人为因素故障的占比情况是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2013年呼吸机清洁维护原因故障在人为因素故障中占比较前1年减少8%,2014年和2015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54.5%和81.3%,2016年占比又下降到33.3%,见图3。其中2013年和2015年的人为因素故障数量中均包含1例患者因素所致的人机对抗故障未统计在操作原因故障和清洁维护原因故障中。
3呼吸机人为因素故障分析
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的维护对策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时间段收治的9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均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对比2组呼吸机故障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常规组呼吸机故障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干预组22.22%,组间差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风险管理后,科室在维护及维修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风险管理前(P<0.05)。结论: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使用风险管理,可大大减少呼吸机故障的发生,提升科室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呼吸机维护;维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设备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1]。传统的管理方法易出现故障,使得呼吸机的使用率得以降低,增加医疗成本。加强风险管理,重视呼吸机的日常保养、维护及维修,不仅有助于维护患者安全,还能保障其在临床中发挥最大作用[2]。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9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开展呼吸机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呼吸机应用事故发生率及满意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时间段收治的90例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0月~2019年9月时间段收治的45例呼吸机风险管理前的患者,视为常规组,另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5例呼吸机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患者,视为干预组。本次研究科室护理人员共30名,均为女性,年龄20~30岁,平均(25.23±2.12)岁。其中常规组均为女性,年龄30~78岁,平均(52.23±4.78)岁。干预组也均为女性,年龄32~80岁,平均(52.28±4.81)岁,经过综合对比两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均衡性良好(P>0.05)。
病人使用呼吸机护理论文
关键词:长期呼吸机停机护理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低下,许多高龄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肺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不全症。当原发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加之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而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以度过疾病的危重期,我科ICU病区在1998.1—1999.10共收治呼吸机患者47例,临床护理发现,短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后能很快停机。但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一般为二周以上者,就会对呼吸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同时需要护理人员把握好停机的原则,更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取得病人的配合,循序渐近,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呼吸机使用病人停机时的护理论文
关键词:长期呼吸机停机护理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低下,许多高龄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肺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不全症。当原发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加之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而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以度过疾病的危重期,我科ICU病区在1998.1—1999.10共收治呼吸机患者47例,临床护理发现,短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后能很快停机。但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一般为二周以上者,就会对呼吸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同时需要护理人员把握好停机的原则,更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取得病人的配合,循序渐近,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停机时护理论文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免疫功能低下,许多高龄患者同时伴随有心肺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不全症。当原发疾病对机体的损害加之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而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以度过疾病的危重期,我科ICU病区在1998.1—1999.10共收治呼吸机患者47例,临床护理发现,短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呼吸功能恢复后能很快停机。但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一般为二周以上者,就会对呼吸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需要一个逐步撤机的过程,同时需要护理人员把握好停机的原则,更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取得病人的配合,循序渐近,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停机时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护理管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行机械通气48h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行机械通气48h后,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能够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病症,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中枢性呼吸衰竭等,一般通过建立人工气道挽救患者生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并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拔管后48h出现的肺炎。目前,VAP已成为人工气道建立后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不但会延长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还会增加病死率,而常规护理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集束化护理管理应用于国外多个临床护理领域中取得较好效果,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VAP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2~76岁,平均(69.42±3.1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9.11±3.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符合机械通气指征;入院前3月内未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排除标准:自身免疫缺陷;床头抬高禁忌证;其他肝、肾等重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插管前对患者行口腔消毒护理,插管后监测护理人员手卫生,注意保持患者气管导管通畅,抬高床头,按需吸痰等。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体位护理:气管切开后24~48h,协助患者取平卧位,若病情允许,则抬高床头30°~45°,每2~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叩击其背部。(2)口腔护理:气管插管前对患者口腔行常规消毒,气管插管后每天使用氯己定溶液对患者口腔行冲洗或擦洗消毒5次左右,并评估其口腔黏膜状态、pH,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漱口液种类及漱口频次。(3)无菌护理:患者入院时将其与肺部感染患者分开安置,以实现保护性隔离;接触患者前后,护理人员需按照正确洗手步骤洗手,必要时佩戴特殊无菌手套;定时通风换气,以减少环境污染。(4)吸痰管理:及时评估患者气道通畅度,按其个人需求予以吸痰,改变体位前采用<150mmHg(1mmHg=0.133kPa)的负压行口腔分泌物吸引,可根据患者痰液性质调整压力大小。(5)气道湿化护理:使用湿热交换器等仪器湿化患者气道,并根据其病情调整湿化液用量。(6)气囊、呼吸机、胃管留置管理:维持气囊压力为20~25cmH2O(1cmH2O=0.098kPa),每4小时测量1次;对呼吸机螺纹管实行专人管理原则,每7天更换1次,若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积水罐置于环路最低位并定时排空,以避免冷凝水倒流;定时监测胃液pH。(7)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合理使用抗凝药物,穿弹力袜行肢体功能锻炼。(8)营养护理:早期使用喂养泵,合理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每2小时观测1次胃潴留情况。1.3临床评价(1)比较两组VAP发生率:参照《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2]评估,患者行机械通气48h后胸部X线检查与机械通气前X线检查比较,显示肺内浸润阴影或有新的阴影,且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并同时满足以下任意一点,则可诊断为VAP,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7.5℃;呼吸道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4×109/L或>1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能够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2)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emphysema,COPE)合并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RF)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成功撤机的最佳时机、方式及护理,提高撤机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4例COPE合并RF的患者运用机械通气的全身情况及呼吸功能的评估,采用过渡撤机和间断撤机两种方式撤机。在撤机前后注意病情观察、呼吸道的护理及心理护理、配合营养支持等护理。结果24例患者全部撤机成功,其中过渡撤机18例,间断撤机6例。结论呼吸机撤机时机和方式的掌握是成功撤机的关键,精心的护理是成功撤机的保障。
[关键词]撤机;机械通气;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emphysema,COPE)是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和肺气肿、小气道病变,是气流阻塞的主要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处理不及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是一种抢救COPE合并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RF)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增加肺部感染,呼吸肌力下降,同时还会产生呼吸机依赖。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24例COPE合并RF的患者,均采用了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现将成功撤机的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55~88岁,平均(72±12)岁,均诊断为COPE急性发作合并RF,均采用了呼吸机治疗,所用的呼吸机为美国产的纽邦E500,上机时间为5~28天。
1.2撤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