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7:36: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霍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霍乱防治分析论文
1病原学
霍乱弧菌为革兰阴性弧菌,呈弧形或豆点状,在36℃~38℃,碱性(pH7.6~9.0)1%蛋白胨水或肉汤繁殖迅速,有毒性很强的内毒素。霍乱弧菌对低温抵抗力强,在河水中生存1~2周,在潮湿衣物及食品中可存活数天,在水果、蔬菜上可存活1~20天;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低,煮沸即死,日光照射1h即死,消毒剂如漂白粉、漂白精、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易于杀灭。霍乱弧菌依据菌体抗原不同,已知有200多个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有:(1)01群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2)01群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3)0139霍乱弧菌。
2流行概况
2.1霍乱01群古典生物型霍乱(古典生物型)在全球发生过6次大流行,1817~1923年的100多年间,以印度恒河三角洲为地方性疫源中心,先后在亚、非、欧、美流行。在世界大流行期间,霍乱(古典生物型)首次传入我国,从那时起始至1948年为止的130年中大小流行几十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不祸及我国。解放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消灭了该病。
2.2霍乱01型群埃尔托生物型20世纪60年代埃尔霍乱(副霍乱)打破了既往20余年中局限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岛一隅的现状,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1961~1964年)即已席卷了西太平洋直至南亚次大陆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特别自1970年侵入非洲和欧洲部分国家以后,几乎每年都有30多个国家和数以万计至十几万人发生本病。
第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期间,埃尔托霍乱1961年传入我国后首先在沿海省份传播并逐渐波及内陆。我国最先用第zv组霍乱噬菌体鉴别法证实其病原为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经过大力防治于1965年基本得到防治。1973年疫情再次暴发。1979~1981年间形成第二个流行高峰,80年代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波及面广。霍乱弧菌的血清为小川型和稻叶型。至今在很多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发病。
霍乱防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我市是霍乱的历史流行区,曾发生过中高强度的流行。近年来,虽然我市采取了各项综合性防制措施,已连续多年没有确诊病例报告,但影响我市霍乱流行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加之近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O139型和O1型霍乱的散发疫情,在我市随时都可能发生霍乱疫情的暴发或流行。
霍乱在我市流行的条件依然存在:一是外环境中霍乱弧菌普遍存在。二是霍乱流行菌株复杂多变,多种亚型并存,不仅O139群霍乱发病地区不断扩大, O1群稻叶型和小川型近年来均有发生。三是改水管粪等治本措施进展尚不能满足控制疾病的现实需要,水环境污染严重,传播途径不易切断。四是农村地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难度较大。五是气候变暖导致该病全年都有发生。六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其居住卫生状况和卫生习惯较差,更易于感染发病。七是霍乱疫情监测方面存在差距,个别单位肠道门诊流于形式,防控措施不到位,存在对腹泻病人不登记或漏登、不采样或样品采集后不能及时上送检测。这些情况的存在,提示我们要严格采取各项防控措施,不能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确保全年霍乱防制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控制目标
2016年,我市霍乱防制实现“三不”目标,即不发生霍乱死亡病例;不出现疫情扩散导致的二代病例;不发生中、高强度的流行;力争将霍乱的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三、对策措施
双流霍乱预防健康成果评价
[摘要]目的:为有效地减少或杜绝霍乱暴发疫情的发生,在全县实施健康教育。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获得各类人员知晓水平,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知识。结果:实施前后,各类人员霍乱防治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实施后知晓率高于实施前;2005年霍乱疫情0发生;为政府减少霍乱防病经费投入达370万以上。结论:健康教育为霍乱防治策略的有效性;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是保证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健康教育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因地制宜是关键。
[关键词]霍乱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在全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2002~2004年,双流县连续3年发生了7起霍乱疫情,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800万元,严重影响了投资软环境。2005年在全县90多万人口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全县各类人员霍乱防治知识知晓水平,降低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霍乱疫情零发生的效果,减少了政府在霍乱防治中的经费投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现场调查人数为474人。健康教育实施前358人,其中镇村社干部154人、镇村医生104人、流动厨师50人、农村居民50人;健康教育实施后调查116人,其中镇村社干部17人、镇村医生35人、流动厨师14人、农村居民50人。
1.2方法采用现场填写问卷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各类人员霍乱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率)情况,问卷调查由专业人员指导完成;查阅档案资料获得2002~2005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资料。
区霍乱防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我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积极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近几年,江苏省疫情表现出如下特征:(1)首发病例发生提早。1997年首例病人发生在4月30日,1998年发生在4月10日,1999年发生在3月27日,2000年是3月24日发生了首例病人,2006年2月9日即发生首例病例(同时也是当年全国首例)。(2)发生地区不一定在沿海地区,多数为交通便利地区,疫情呈散在分布。(3)疫情主要以聚餐引起的食源性传播为主,多与婚丧宴请、节假日聚餐等有关。(4)病原以O139群霍乱弧菌为主,2001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报告病例的病原均为O139群霍乱弧菌。
徐州市霍乱疫情呈现了比较活跃的态势。2005年,浙江、福建发生的霍乱暴发疫情时有霍乱弧菌携带者流动至我市;同时,大运河水体及食品中分别检测出ElTor小川型、O139型霍乱菌株;2006年,这一态势继续扩张,在农贸市场牛蛙中检测出稻叶型霍乱弧菌,5月中旬发现我市首例O139型霍乱病人。这说明,在我市外环境(水、食品)中可能长期存在着小川型、稻叶型、O139群霍乱病原体,我市霍乱流行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
*区是霍乱常发地区及老疫区,随时都有疫情发生的可能。
二、主要问题
鸭子霍乱病防治方法
淮安市清浦区黄震反映,他家养了2000只鸭子,目前已40日龄,体重1.5公斤左右,前些天发生突然死亡现象,每天死亡10多只。鸭突然发生软瘫,手摸鸭体有烫感,发现症状后3小时左右即死亡,死前有轻微拉稀现象,病鸭呼吸正常。当地兽药经销人员解剖后发现,病死鸭肠道内有黏液,呼吸道正常,认为是感冒引起的大肠杆菌病。他问,鸭是不是得了大肠杆菌病,怎么防治。
从鸭的发病日龄及急性死亡现象来看,鸭得的应该不是大肠杆菌病。鸭大肠杆菌病一般发生于雏鸭阶段,伴有明显的拉稀症状,且病程较长。从黄震家鸭的发病特点及急性死亡症状来看,可能得的是鸭霍乱。笔者建议黄震带着病死鸭到淮安市畜牧兽医站检验,以确定病因。
当天上午,黄震带着病死鸭到淮安市畜牧兽医站,检验结果证实了笔者的猜测,鸭被确诊得了鸭霍乱。
鸭霍乱又名鸭出血性败血症、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一般呈零星发作,成年鸭易感,雏鸭很少发病。该病发病急,死亡快。多发生于5~9月,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其次是呼吸道和眼结膜。患病鸭和带菌鸭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健康家禽和野禽带菌比例也很高,可传染鸭而使其发病。在健康鸭中,高达60%的鸭常带菌,病菌主要存在于鼻腔和呼吸道,多为终身带菌,常因应激诱发本病。
该病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无明显可见的症状,鸭常在吃料时或吃料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因而常可在食槽旁发现死鸭。急性型在临床上多见。病鸭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废绝;腹泻,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污绿色、巧克力色或红色。慢性型较少见,常表现为慢性关节炎。
最急性型病死鸭无特征性的剖检病变。急性型病死鸭心包积液,心肌外膜、心冠脂肪上有针尖大或块状出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上面布满大量针头大的灰白色圆形规则坏死点或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肠道膨胀,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肠内容物黏稠呈糊状或胶冻样,有特殊臭味,肠黏膜出血,严重的有环状出血带。有的病死鸭腹部皮下脂肪出血。慢性型病鸭关节肿大,内有暗红色炎性渗出物以及干酪样坏死。
霍乱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一、背景分析
霍乱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甲类传染病,我区是霍乱常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霍乱大流行,近年来,随着肠道传染病各项防控措施强力推进,霍乱传播途径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2000年以来我区共发生10例霍乱病例,均为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2012年刘桥镇发生2例霍乱,说明我区外环境中仍存在霍乱弧菌,另外,2010年周边地区已经出现近年来少有的O1群霍乱疫情,市其他地区在外环境中亦检出了O1群霍乱弧菌,根据霍乱流行规律,一旦发生流行菌型变化,疫情暴发甚至流行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群众生食海(水)产品等不良饮食习惯并未根除,综合性防制措施稍有放松即会出现流行。
二、主要问题
全区霍乱防制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腹泻病门诊流于形式,未归口诊治;少数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设施或药械不全,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难以到位;采样对象针对性不强或用药前采样;医疗卫生人员霍乱防治知识不熟悉等。
三、防制目标
我区霍乱的防制目标是实现“三不”,即不发生霍乱死亡病例,不出现疫情扩散导致的二代病例,不发生中、高强度流行;全区霍乱的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卫生局霍乱监测工作方案
2014年我区根据省卫生厅要求,设立省级霍乱监测点。具体方案如下:
一、监测点的设立
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将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卫生院定为腹泻病人监测点;将区内农贸市场、酒店、四十米路海产品批发市场和区内养殖场定为海(水)产品监测点;将有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设立为水样监测点。
二、职责分工
1、各监测点具体承担监测任务。
2、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的督导,每年开诊时和开诊中期全面检查1次。
全菌体灭活菌苗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对全菌体灭活菌苗(WCV)防治传染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WCV是预防疾病的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但WCV的缺点是,胃肠外免疫能引起不良反应,而口服免疫常需大剂量,县免疫力短暂。近期研究表明,能提高WCV免疫原性和增强口服免疫应答的新方法极有希望提高这些菌苗的效力。
动物模型和人研究显示,WCV口服或胃肠外免疫均具有免疫原性,也具有预防呼吸道、肠道和全身性细菌感染的效力。虽然仅百日咳WCV被普遍应用,但其他WCV也具有普遍应用的潜力。本文报道了WCV研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制备更优质菌苗制剂的可能性。
肠道菌苗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是引起胃肠炎的主要原因,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病4亿多例。某些地区的罹患率高达2.5万~4万/10万。这种病原菌感染的主要后遗症是Guillain-Rarré综合征。一种传统的空肠弯曲菌菌苗已在动物中进行试验,这种菌苗(福马林和加热共同灭活,3剂)通过口饲给予小鼠,每剂间隔2天,并以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25μg)为佐剂。免疫后4周在口服攻击模型中评估各种剂量的含和不含佐剂菌苗(105、107或109个细菌)的效力。用活空肠弯曲菌(108个细菌,100×半数定居量)攻击动物,并监测排菌情况。最大剂量菌苗和较小剂量含LT菌苗能预防定居,含或不含佐剂的菌苗均能预防细菌全身播散。两种配方的菌苗接种小鼠后,均检得空肠弯曲菌特异性血清IgA和IgG升高,但仅在含LT菌苗免疫小鼠中检得肠道IgA。
这种菌苗还在恒河猴中进行试验。猴子间隔14天接种2剂1010空肠弯曲菌菌苗加0.5~1000μgLT,未见不良反应。部分动物在6周时接受1剂加强免疫。不管菌苗(福马林灭活)是否含LT,接种者对空肠弯曲菌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均增强。由于初免程序后已获得最大应答,因此无需加强免疫。免疫后7天,IgA分泌细胞在含LT菌苗接种动物中增多。
卫生局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近日,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市霍乱、菌痢等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和乙脑、登革热等病媒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流感等其它重点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就本市今年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霍乱等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传染病防控职责和任务,针对辖区霍乱、菌痢、乙脑等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完善工作预案,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本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各项要求,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传染病临床诊治、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以及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等工作,提高对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现和处置水平,确保将疫情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
近期,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一次全面部署和督查,并针对辖区特点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防控和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在诊疗中要提高对霍乱、菌痢、乙脑、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的警惕性、敏感性和诊断水平,及时发现病例和可疑病例,并落实病例标本采样和报告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做好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治疗,严格掌握出院标准,防止疫情扩散。
各级医疗机构应在5月1日前开设或恢复肠道门诊。要进一步加强肠道门诊管理和建设,配备必需的人员、设施和设备,落实医疗救治队伍,完善腹泻病人登记、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前来就诊的腹泻病人做到逐例登记。加强病原检索,各肠道传染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应做到“有泻必采”;非监测点医疗机构做好重点腹泻对象检索,进行霍乱病原学相关项目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一级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发现重症腹泻病人,必须及时向设有肠道门诊的上级医院转诊,不宜转诊的要及时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会诊处理。
卫生局卫生监督工作计划3篇
第一篇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指南、工流程,强化约束机制,加强对卫生监督执法过程和依法办事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稽查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监督考核和稽查,实现卫生监督作风的根本转变。开展全员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不低于40学时/人,提高全体卫生监督员的专业技能和公共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增强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进一步优化卫生许可审查、审批、发证及监督执法工作程序,规范监督执法行为,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不断加强卫生监督文化建设,落实便民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丰富卫生监督内涵。
二、突出重点,提高卫生监督效能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加快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不断充实、稳定队伍,提高卫生监督能力,树立公众良好形象。统筹安排日常监督和应急任务,编制经常性卫生监督流程,强化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相结合,卫生监督覆盖率100%,监督检查文书化实施率>95%,加大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力度,积极探索卫生监督新方法、新手段,夯实基础,在监管中求创新、显特色。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场所,要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全年对辖区内公共场所分行业进行专项卫生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加强消毒产品的监管,落实索证制度,推广集中配送,保证消毒产品安全,防范群体性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放射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做好职业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突出饮用水卫生监督重点,以夏秋两季为重点,加强集中供水、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生活饮用水监督抽检每季度不少于1次,扎实开展2013年饮用水卫生宣传周活动。4月、9月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卫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