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4:0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货币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货币市场

地区货币市场难题及策略

货币市场是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货币市场的发展经验与其机能的发挥是金融市场发展中最基本的部分,它的发展应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发展受到同等的重视.台湾货币市场的形成较迟。1976年5月,台湾第一家票券金融公司才正式开业,这标志着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台湾货币市场开始建立。

台湾货币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当局、三家票券金融公司的努力推动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发展相当迅速。尽管各类票券的合计发行额、流通余额近年来的增长率起伏不定,但1990年货币市场上各类票券的发行额仍达42540亿元,较1980年的2003亿元增长19.3倍。流通余额在1990年末已达“19.4亿元,较1980年末的8“亿元增长5.6倍。因为货币市场的发展,其服务面已遍及岛内各主要城市,给工商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并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发挥了下列功能:①为个人储蓄和闲置资金的最佳运用提供了场所;②可以协助工商企业筹措短期资金,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③促进利率的自由化,反映市场利率的真实情况;④有利于金融机构资金的调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整体资金的运用效率;⑤提供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环境,配合其货币政策的执行,等等。虽然台湾货币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毕竟发展时间较短,市场规模、机能等仍然不够完备,至少存在着下列一些问题。

(一)市场工具种类和数量不足,平衡性不够。应增加工具,扩大规模,改善票券结构。截止到1990年末,台湾的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商业本票等短期票券流通余额合计为6620亿元,约为同期银行短期放款余额的62.0%,占当年国民生产毛额(GNP)的16.6%(在1979年时,两者仅分别为21.0%和5.8%),可见其对短期资金的调度已有相当大的贡献。不过,相对于其他先进国家,此比率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这显示了台湾货币市场工具的数量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种类上,1981年以前是商业本票“一枝独秀”,后来,银行承兑汇票虽然大幅度增长,但1986年以后则呈大幅度萎缩。近几年来市场结构是以商业本票和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为主,如1990年两者合计占各类票券发行总额的89.4%;合计年末流通余额占比则为91.1%,可见,市场上各种信用工具的发展很不平衡。

(二)市场工具多属于融资性票据,过于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支持。当局应积极推广交易性票据的发展,并建立票券信用的评级制度,健全票券的发行制度。1976年台湾货币市场建立初期,因为缺乏客观的信用评级机构,及利用当时各金融机构存在的保证业务对商业本票提供信用保证。这种“先天不足”造成迄今为止台湾货币市场免保证的商业本票未能健全发展起来,大宗的商业本票及银行承兑汇票多属于融资性票据,而并非是以实质交易行为为依据所产生的交易票据,它们不是由金融机构保证,就是由银行承兑。这种过度依赖银行信用而非企业本身信用的情况,导致了票据发行的泛滥,也不利于企业本身的票据信用的建立,而且会增加发行企业的财务负担(金融机构的保证费或承兑费)。所以,为促使企业凭其本身信用发行票据筹措短期资金,并促使投资者能正确地选择其投资标的,当局应鼓励企业发行交易本票与有实质交易行为的银行承兑汇票及商业承兑汇票。同时,还应研究建立票券信用的评级制度。票券经过客观的评级,不但可以供投资者参考,引导投资,而且对业绩优良的发行公司来讲,也可因发行真正的免保票据而降低发行成本。

(三)市场参与未能大众化。当局应设法扩大市场的参与者。目前,台湾的货币市场,基本上是一个过度依赖银行短期资金的市场。以全体票券金融公司买卖票券的交易对象的结构分析,银行业占买卖总额的比例在1986年以前一直居于首位,1986年银行占52.6写,民营企业占27.9%,公营事业占5.1%,个人占3.9%,票券金融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占3.4%。尽管从1986年下半年起,因为票券利率偏低,银行购买短期票券的意向低落,1987年银行业占买卖票券总额的比率下滑到21.6%,退居于民营企业(52.4%)之后,但从1988年8月起银行业在货币市场上的地位又急剧上升,1989年后其上述占比又“东山再起”而恢复为第一位,为38.5%,而同期民营企业占36.9%;1990年银行、民营企业的该项占比分别为39.9%、30.5%。因此,通过货币市场吸引的游资不多,未能充分发挥调节短期资金供求的功能。究其原因,这是由干台湾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现代化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管理观念,碰到资金不足时,即向银行或民间借贷市场调头寸;碰到资金过剩时,即以活期或定期存款存入银行,利用短期票券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而保险公司及公营事业因为受到法令的限制,不太容易进入票券次级市场。其结果是,货币市场的交易及利率往往随着银行资金的松紧而波动,特别是在银根紧的情况下,由于货币市场缺乏银行的参与,其利率就明显上升;反之,在银根宽松时,因为银行抢购票券,显然又会造成市场利率一致下跌,使得货币市场灵活调度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为了避免货币市场受制于银行资金,当局应大力鼓励扩大市场的参与面,要吸引基金团体及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货币市场。

(四)现行的票券交割及保管手续繁琐,应加以简化,以提高服务品质及效率。目前,台湾的短期票券买卖交割采取实体方式,票券商在卖出票券后,应立即将票券交付买者,不能代为保管,并限于当日交割,当日抵用。虽然由票券商派员到客户处办理交割手续,但由于时间较紧,手续繁琐,而且要承担票券运送及防止毁损或伪造的风险,结果造成票券公司负担沉重。因此,为了简化保管及交割手续,适应票券商及投资者的需要,以及减少实体交割的不便和风险,当局应研究采用完整而严密的集中保管票券的制度及交割、清算办法。

查看全文

优化货币市场的问题

一、一个生机勃勃的货币市场所应兵备的+大基本要素

1、货币市场利率应当由不受约束的市场力量决定,而不能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行政命令来制订。这是一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此外,政府还应当允许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加入货币市场。这两种措施有助于创造一个价格自由竞争的环境。

2、拥有基础良好的初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和经纪人网络.在建设充满活力的货币市场过程中,如何建立起活跃的二级市场是一个难点。首先,政府在最初对交易商进行资格审查时,就应当确保他们能够随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并且能够在市场上积极运作,从而保证政府短期债券以及其它有关的货币市场工具在最初发行时就能够进行忠于客户的竞争性拍卖。其次,政府在构建市场时,还应当考虑让交易商或经纪人从这一业务中获取合理利润,最好让手续费和佣金可以自由协商或至少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应避免用行政手段来控制手续费和佣金,更不应使这种控制导致交易商或经纪人无利可图。在这方面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60年代美国可转让定期存单二级市场的发展.当时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刺激这一市场的交易,将l一3月期的定期存单利率上限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同时又提高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由此形成长、短期存单之间可观的利差。这种利差使得交易商在长期存单的交易中十分有利可图,他们可以购买长期存单,并一直持有到只剩下一个较短的期限,然后再以高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由于当时银行尚不能以竟争性利率发售新的存单,因而交易商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手中的存单会有跌价的风险。联邦储备委员会正是利用这种让交易商享有人为的高利差的战略,刺激了美国定期存单二级市场的发展.第三,政府应当注意的间题是,当交易商或经纪人操作失误时,中央银行应当让其自担风险,而不需提供任何援助.此外,应尽可能做到让交易商和经纪人彼此独立操作,并且地位平等,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最后,银行最好不要设立自己的经纪人事务所,以尽量避免分配不公.

3、货币市场上的税收制度应越简单越好。对货币市场上的税收管理而言,应尽量避免对交易过程征税,如印花税、预提税等等。但是由于当局不可能对货币市场免税,因而相对而言对市场参与者征收机构和个人所得税比较合适。对发展货币市场来说,应清除任何不利于货币市场参与者以及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活动的税收障碍。

4、国家应当建立一个灵活的、有弹性的立法、监管体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货币市场也处在不断发展中。一旦变化出现,政府应当能够及时对立法及监管体系作出调整.任何阻碍某种货币市场工具自由转让交易的立法及管制都应当取消。

5、政府应当鼓励建立和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这对于发展非政府性的债务市场,如各种私人公司所发行的商业票据的市场等,尤为有益。因为它可以使投资者不需求助于其它渠道便获得有关票据质量的信息.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发展货币市场而言,应尽可能多地设立信用评级机构,以鼓励它们对货币市场上的投资工具进行评级时,真正做到准确、客观、公正。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发展及约束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洲货币市场是在丫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金借贷活动。它起源并且至今集中于欧洲,主要是美元资金借贷,故通称欧洲美元市场。这个市场是50年代开始形成,6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国际借贷,以贷款国的货币为计值单位(有时换算为借入国的货币),受该国法令的管辖。欧洲货币市场则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资金借贷,不受该国法令的管辖。它是战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要的新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看是战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互不关联的经济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实质上是战后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以及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尔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的产物。欧洲货币市场是从1957年伦敦银行系统地开办美元存放款业务正式开始形成的。1957年英国发生英镑危机,英格兰银行为了保卫英镑,宣布提高利率,并加强外汇管制,禁止伦敦银行把英镑资金借给非英镑区国家融通它们之间的贸易之用。而英格兰银行传统上对伦敦的非英镑业务不予干预,特别在它涉及的借款人和存款人是非英国的居民更是如此。

于是英国银行就采取系统地吸收美元存款,并把美元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贸易信贷的人。这样,一个美元借贷市场就开始在美国(纽约)之外,首先在伦敦发展起来‘欧洲货币市场在50年代末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这时已经具备形成这个市场的客观条件和需要。首先,战争结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使美元取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它不仅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工具和国际支付手段,而且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在国外被广泛接受。美国又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以迫使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债务的办法来弥补它为进行军事经济扩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积存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其次,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5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西欧共同市场建立后,生产的扩大、改组和国际贸易的扩展,对外币(如美元)资金的需要大大增加。为了加紧渗入西欧市场,美国许多跨国大公司在西欧扩建企业,也增加了在当地筹集美元和其他货币资金的需要。第三,1958年末西欧主要国家解除了外汇管制,对外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资金基本上自由转移,对境外户的外币存放款更加不予限制,这使欧洲银行取得了经营外币存放款业务的广阔可能性。西欧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一般比美国高,也吸引了许多美元存款户把美元存款从美国转到西欧。欧洲货币市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欧洲货币在其发展早期,规模并不大。据估计,1957年末欧洲美元存款约10亿多美元,1960年末为20亿美元,1962年末为50亿美元。从60年代中期到1973年」间它以每年平均递坛31%(按净额计)的速度迅速发展,1970年底,欧洲货币市场总额跨过1000亿美元大关,1973年底超过3。。o亿美元,净额也达到1600亿美元。在这期间,美国政府的山系列政策规定刺激了市场的迅速扩大。战后,纽约曾经是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许多国家都到那里筹集资金。但是从50年代末起,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逐步扩大,被迫采取限制资金外流的措施。1963年,美国实行利息平衡说,19石5年1月,美国‘实行旨在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自愿计划,1968年1月,美国政府对美国的国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性的管制。这使外国的工商企业不得不转向西欧筹措资金,也使美国跨国公司更加不愿把国外利润全部汇回美国,并且进一步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美国的银行法规也有利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美国对期限在三十天以内的定期存款不付利息,但在欧洲货币市场,对隔夜的外币存款也支付利息。美国银行吸收存款,要交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必交存准备金。更为重要的,美国1933年银行Q项条例、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可付给定期存款的利率规定最高限额。此项规定,在相当长时期内,因为市场利率总是保持很低水平,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1965年起,由于侵越战争扩大,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美国联邦储备当局便采取限制通货膨胀政策,而这时信贷需要正在增加,从而发生信贷紧张,利率上升的现象。Q项条例当时把定期存款利率最高限额定为4%,‘但市场利率已上升到5一6%之间,长期利率比这还要高。结果人们就纷纷从美国商业银行抽走存款,把它们改投到国外利息较高的地方。美国银行也不得不转向国外筹措资金。1966、1968,特别是1969年,美国银行通过它们的国外分支行,竞相在国外吸收存款,调回国内使用。就这样,Q项条例大大刺激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197。年间,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废除了Q项条例即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1974年1月,美国又废除了利息平衡税,取消了对美国居民的国外直接投资的限制,以及美国金融机构对国外贷款的自愿限制,但欧洲货币市场并没有因此衰退。除了1975年明显地由于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速度有所减低外,近几年来仍以每年递增24%‘2昭的高速度继续发展。

1974年以后,一些新的因素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继续扩张。第一,19九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大逆差,这更扩大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国又在1971年8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不再以黄金储备部分地抵偿其收支逆差,从而使逆差成为美国对外负债,造成更多的美元资金流入欧洲货币市场。1974年1月美国取消资金外流限制后,美国居民的存款也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二,1973年10月,石油生产国组织国家宣布提高油价后,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石油美元”)。1973至1978年,」六年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累计达1850亿美元,1979年估计达450亿美元,合共23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估计约有三分之一)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欧洲货币市场。而西方许多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贫油国家在石油提价后,国际收支出现巨大逆差,纷纷到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欧洲货币市场乃成为“曲流”石油美元的重要渠道,欧洲银行也竞相招徕石油美元,企图利用这些资金捞一把。第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后,各国货币汇率起伏波动很大。为了减少汇率风险和投机牟利,外汇买卖大增,这也扩大了对欧洲货币市场资金的需要。第四,许多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由_于业务扩展并便利l资金的使用,也增加在欧洲银行的贷放。经营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欧洲银行,往往为了业务需要妥‘也通过其总行把资金从国内调到欧洲货币市场。1974二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减缓,固定资本投资不振,出现资金过剩情况。这些过剩资金也涌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五、第三世界不少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引进技术装备,增加了对外国资金的需要。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大量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欧洲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_竞相延长贷款期限,中、长期信贷开始激增。必须指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对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除促使美国实行限制资本输出计划,并使欧洲国家外汇地位改善,从而有可能放松外汇管制外,还造成美元大量输出国外,积存在西欧、日本和其它一些国家手中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持有过剩美元资金的国家,纷纷把美元资金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此外,由于美元过剩,在国际上泛滥成灾,美元一再贬值,也促使人们纷纷以美元抢购其它硬货币,这也推动了“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其它欧洲货币的发展。但是那种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美元大量流到国外,是造成欧洲美元市场的根源的说法还值得研究。资料表明,欧洲美元市场的增长速度的高低一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并无紧密相连的关系①。

再则,尽管西德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但欧洲货币市场的西德马克部分却与美元部分同时增长起来。这从反面说明,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并不是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不能从这推论,随着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欧洲美元市场必将缩小。即使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沙全世界美元持有者(包括美国国内和国外),仍会被欧洲美元市场所提供的便利和较高的收益所吸引,被鼓励把资金放在那里,而不存放在纽约。总之,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50年代以来,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日益国际化,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国际货币市场为它融通资金。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欧洲货币市场适应了这个客观上的需要,从而发展起来。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埃因锡克和奎因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这个制度满足了非常重要的需要,二它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趋势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凝固化的消除或减少;人为障碍的克服,贷款者间的竞争自由,市场机构自动运行的改进,这些需要早已等待解决。奇怪的不是它在50年生和发展,奇怪的倒是它没有在比这还早许多年问世。_”、②埃因锡克和奎因所说的“进步的基本趋势”就是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货币金融的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根源就在这里。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关系研究论文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案例: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情况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情况

(一)美国

1.美国1960s年以前的货币市场——初级阶段

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的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30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的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5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阐述

关键词:IPO重启流动性货币利率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历史IPO重启经验以及国内流动性状况,分析了IPO重启的影响。同时指出,股票市场折价发行必然会导致阶段性的银行流动性困局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但是配合当局积极的货币调控工具,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引导货币市场资金的流向,缓解流动性过剩局面。2009年6月,三金药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IPO暂停9个月后再度起航的第一单,IPO的重启改变了市场的预期,对本来在流动性问题上存在争议的货币市场必然造成冲击。

问题提出

2009年6月,三金药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IPO暂停9个月后再度起航的第一单,募集资金6亿多元。IPO的重启改变了市场的预期,对本来在流动性问题上存在争议的货币市场必然造成冲击。

从货币市场的表现来看,资金价格确实也没有对IPO做出太大反应,1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上升了0.02个基点,7天期品种甚至还下降了1.54个基点,两者成交规模分别增加了304.36亿元和345.08亿元。在低位徘徊了较长时间之后,回购利率会因为IPO办法的而出现上升预期,但是也可能只是在新股真正发行的短暂阶段内有较大反应,而且波幅不会像2007年时那么大。

对于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来说,货币市场基金可能是受新股发行冲击较大的一类,因为大量资金会因“打新”而赎回货币市场基金,结束之后又重新回来,令基金规模出现很大波动。抛售短融券也是其目前的主要操作思路,但是在新股真正发行之前,手头的资金可能会购买一些流动性好的国债等利率产品。如果这样,新股的重启消息也许会给利率产品带来短暂的波段性交易机会。

查看全文

离岸市场对亚洲货币市场的约束

日本的离岸市场建立于1986年12月1日,它的诞生是东京外汇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离岸市场的成立是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明显标志。由于日本银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币资产,因此该市场建立仅仅半年,交易额就达到1790亿美元,超过了亚洲传统的离岸市场—香港和新加坡。但比起美国的纽约和英国伦敦,日本离岸市场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1987年中期,纽约离岸市场的金融资产为2800亿美元,伦敦为7500亿美元。

由于日本国内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东京离岸市场是模仿美国纽约离岸市场的模式建立的,因此在近期内它很难赶上伦敦市场的规模。日本建立离岸市场的目的有二个:第一是为了使东京成为太平洋地区的金融中心,加速日元国际化进程,第二是为了缓解日元兑美元的汇价波动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金融管理当局又想不惜一切代价,将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分隔开来,以防止该市场对国内的货币政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东京离岸市场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美国模式而不是采用英国模式。东京离岸市场的开户机构只限于官方授权在日本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和经大藏省特别批准的那些组织。市场交易者只限于非居民:定居海外的银行(包括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外国机构(国内机构和离岸机构)、外贸公司(国内公司的离岸子机构)、外国政府和机构。国内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和非居民不能直接进入该市场。为了将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分离,外汇银行的离岸账户必须保证其交易对象都是非居民。通过该市场进行的任何资金流转都得在日本以外进行。

此外在一家国内银行和其海外账户间的资金日流转量被限定于该银行作为非居民在上一个月持有的离岸金融资产平均余额的5%。这项控制当时特别引起争论。因为它严重阻碍了该市场的发展前途。包括东京银行在内的一些银行,强烈要求以准备金代替该项限制。另一项限制市场发展的规定是对市场交易征收地方税和印花税,同香港相比,后者提供了更受欢迎的税收制度。日本对市场交易收取的所得税高达50%,而香港仅为17%。尽管如此,自1986年12月以来,东京离岸市场仍然稳步发展。1987年7月,资产余额达到1788亿美元,其中美元占1071亿美元,其余的为日元交易。19曲年,资产余额上升达到3000多亿美元。离岸市场成立后不久,日本银行就开始通过该市场账户进行辛迪加贷款,同时贷款水平大大超过了需求水平。欧洲日元、拆借和票据贴现市场的利率水平决定了在离岸市场上卖出美元、筹集日元的成本。因此离岸市场的利率与前者密切相关,同业交易占了该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离岸市场的增长是靠国内银行将其资金转移到离岸市场取得的。很低的借贷水平表明该市场仍然缺乏深度,运转不充分。由于缺乏吸引力,自该市场成立以来外国银行投有介入。

限制该市场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不允许非居民通过其离岸账户发行债券。禁止在该市场进行证券业务的规定反映了银行同证券业的利益冲突。银行不同意在离岸市场上给证券业立足之地,在它们看来如果这样的话,证券业可以在离岸市场获得银行的地盘,而银行却只能在国内市场上维持其原来的地盘,不能进入证券领域。银行同证券公司的矛盾是:为了保住各自在国内的地盘,而反对将东京离岸市场发展成为伦敦那样的欧洲货币离岸市场。这一行为限制了东京市场与伦敦市场竞争的潜力。与此同时它保证了离岸市场仅仅是外汇同业市场的延续。如果东京市场象伦敦市场一样,不再限制证券业务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亚洲地区占垄断地位的资本市场。1989年4月1日,大藏省决定放松对离岸市场的管制:一、每家银行每天流入或流出离岸账户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行上个月非居民交易总额的10%。二、对衡量非居民身份的标准也将放宽。三、对防止离岸资金渗入国内市场的规定也将放宽。现行规定:客户与银行必须签订合同保证不将离岸资金携入日本国内市场。而新规定则客户与银行虽仍须遵守这一义务,但无须再以签订合同来作保证。另外。

有关的文件工作也将予以放宽外,其它条例还须作进一步研究才考虑修改。主要包括:一、对银行作为居民身份的税收间题。二、限制离岸市场从事存贷业务。三、限制从事证券(包括大额存款证)业务等。目前该市场主要由日本的大银行占领,政府希望放宽管制后,小银行也能够积极参与。亚洲离岸市场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但其规模远远小于欧洲离岸市场。1971年,亚洲离岸市场的存款总额只占欧洲离岸市场的1.8%,1981年上升到7%,1988年亚洲离岸市场占世界离岸市场的资产总额上升到10%。亚洲离岸市场发展的历史背景是:60年代后半期,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发展,亚洲地区的国际商品生产和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增长。1967年,外国在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近81亿美元,1977年,达到2切亿美元。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亚洲各国生产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对资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这个市场上,外国银行除把本地区资金聚集起来以外,还从欧洲货币市场吸收资金来满足亚太地区的需要。70年代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还很有限,自有的外币资金不多,大量国际资金通过亚洲离岸市场流入亚洲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70年代的亚洲离岸市场是欧洲离岸市场的扩展和延仲。

8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外贸收支大量盈余。它们已经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相互间的商品资本流动大为增加。同时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也进一步增强了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亚洲地区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太平洋国家取代西欧国家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这就大大促进了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繁荣,刺激了亚洲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80年代的亚洲离岸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亚洲地区内部,在调剂国际资金运动和促进国际经济交流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70年代。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加强了东京金融市场作为亚太地区资金活动的枢纽地位。同时对传统的亚洲离岸货币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88年日本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达到49亿美元,据日本通产省估计,从现在到2000年,日本对亚洲地区投资的年增长率为14%,平均每年约为17。亿一180亿美元。亚洲地区内部的贸易量也在快速增长。1987年就达到1870亿美元,估计在90年代初期,亚洲地区内部交易量将超过其与北美地区的交易量。现在不少亚洲地区国家正在用日元举债,马来西亚30%的外债是用日元举借的,泰国和印尼则各占40%和30%。估计90年代亚洲地区国家将普遍用日元作为贸易报价、外债和国际储备货币。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尽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市场定位,但资金的流通和各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又使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整体,使两个市场间呈现出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密切关系。一个市场发育不规范,将直接影响另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还远没有理顺,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掣肘和不协调现象。这种状况不仅严重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也是造成前几年金融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

1.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融通和借贷的市场。其职能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调剂寸头盈余。存在发达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解决经济活动中收支脱节的矛盾:借款人在货币市场上可获取资金,满足季节性和短期性资金需求;放款人则可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放款的收回额和新增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货币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都会立即在货币市场上得到反映。货币市场在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发挥利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分析货币市场状况的变化还有利于借款人和放款人根据自己对长期利率的预测,来决定参与资本市场的时间。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人们利用资本市场主要是为获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发展资金。此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调动储蓄资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建立富于竞争性和清偿性的金融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一不可。二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育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完善,互以对方的完善为前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提供的服务和短期资金的调剂。一般来说,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发展。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剩余的的短期资金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流人资本市场,转化为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部分资金就会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流向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这极易诱发较大的金风险性事件,造成金融市场振荡,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将阻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展。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论文

摘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连通渠道:动力机制

一、引言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共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Rigobon(2001)衡量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反应十分强烈;Cassoh(2002)通过使用欧元区几个国家(不含希腊)1980至2000年间主要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检验了欧元区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齐鸣(2001)、董小君(2004)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界定为价格均衡关系,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连通协调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谢平(2000)、钱小安(2001)、桂荷发(2000)、许崇正(2004)围绕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本市场价格,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嘲援成(2003)、郭金龙(2004)’等对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并认为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吴少新(2003)则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地有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计量实证分析与数据检验。汪小亚(2003)、王一萱与屈文洲(2005)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经建立了明显的联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征。还有学者从加入WTO宏观背景下来考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和完善两个市场开放运行的监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龙骐(1996)、李格平(2004)等认为应该先发展货币市场。上述研究成果从定性与经验以及定量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通与协调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阐述,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上述成果对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关于两个市场连通的微观动力机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拟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微观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进行考察,研究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揭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与连通的规律,并对有关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的渠道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有期限与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通性。而贯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表现出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论文

一、关于中国当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总体思考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货币市场基金运作发展论文

货币市场基金起源于美国,具有收益相对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流动性较高和签发支票等优点,在基金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工具,将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也将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当然,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也需要市场条件、监管和制度、系统建设、风险控制水平和信用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一、国外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和发展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短期债务的共同基金,它把分散的小额投资聚集起来,让中小投资者能参与更加分散化和高质量的投资组合。

货币市场基金起源于美国。在货币市场基金产生之前,受Q条例的限制,只有投资额超过十万美元的投资者才能购买市场利率存单、商业票据等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债务工具。1972年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基金产生,小的投资者才有机会投资高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现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1600只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介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