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4:0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货币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货币区

论区域货币合作模式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趋势对东亚货币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东亚国家在金融领域暴露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也要求加强东亚货币合作。在当今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中的两个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建立东亚货币区应该成为东亚货币体系改革的长远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进而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种区域货币合作模式,最后着重阐述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东亚货币合作区域汇率稳定机制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金融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这就决定了在当前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货币一体化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研究热点,并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1.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简称OCA)起源于二战后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用什么标准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满足何种条件可以加入货币区,以及加入货币联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利与弊。最后货币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尔(1961)、麦金农(1963)、英格拉姆(1962)、凯南(1969)等。

查看全文

区域货币合作探讨论文

摘要:货币流通的历史是一部多数货币逐渐统一于少数货币或单一货币的历史。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从多个方面积极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欧元的顺利启动和运行鼓舞了东亚,并从欧洲的货币一体化中,东亚既看到了货币一体化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使东亚了解了货币一体化是如何实现和运行的。

关键词:亚洲货币;货币合作;亚元

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和带动

正如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欧元促使欧洲统一大市场真正形成,进一步扩大欧元区的内部流通,从而带动了各国的经济的增长。并且,欧元的出现真正打破了各国的市场壁垒,提高了市场的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稳定效应。欧元出现后,欧盟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欧盟12国将真正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区内市场,在这个市场的产出中,进口约占10%。这样,欧元就和美元一样,有着巨大市场容量,能独立自主,有较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同时,欧元使欧盟内部汇率风险得以消除。交易费用下降,生产要素流动更为自由,使欧盟内部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相异的国家互相调剂余缺的功能更强,尤其是南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竞争力。欧盟以前有15种货币,其中有的是软货币也有硬货币,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货币统一后,该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而且,货币的统一有助于建立稳健的财政,带动经济增长。

2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要求

(1)从外因来看,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别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需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区。

查看全文

货币效应地区差别论文

一、货币政策的地区差异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在国内欠发达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情况。为此,中央银行相继出台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对经济金融运行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过猛。004年二季度张家界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一季度回落了5个百分点,表明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对于刚進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张家界市已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或打压作用。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固然有一些产业投资偏旺,但还有不少产业不但不旺,甚至是偏冷的。目前,张家界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并不过热,只是存在结构上供求不平衡。但此次以控制土地和信贷为手段的宏观调控对张家界市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的房地产市场无疑是釜底抽薪。

.居民收入水平和企业组织规模有差别使区域间居民和企业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不一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0—5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接受和享受国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对利率下降等优惠基本上视而不见,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度低。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目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既表明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反映出在贯彻“有保有压”原则过程中,“保”还不够,流动资金贷款增加偏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问题更加突出;“压”也有不足,中长期贷款增加偏高,固定资产投资依然过快,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难免出现“惜贷”的现象,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实行贷款经营三集中(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将贷款权限上收到省分行以上,地市分行贷款权有限,县级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节省成本,减少亏损,纷纷撤并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从前些年的盲目扩张发展到盲目撤并,欠发达地区几乎撤并成风,使原本并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更加残缺,县域金融服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亏损严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难以承担起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后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务军作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亟待完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欠发达地区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小,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断路”或“失真”。相比之下,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吞吐能力要大得多,经营状况要好得多,机构撤并要少得多,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得多,金融资产价格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参与主体也能较快地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作出较为理性的反应,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因而要高得多。

货币政策差异性还表现为,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再贴现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弱。大量的支农再贷款使央行的基础货币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投放到广大农村,产生了极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激活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市场,扭转了农村信用社被动经营局面。相对而言,再贴现政策传导到基层的效果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发展不充分,票据市场规模偏小而且票据融资占比过低,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很难对信贷资金的供求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此外,“窗口指导”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作用较强,对商业银行作用相对较弱。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央行通过直接参与农村信用社的试点改革,运用再贷款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三农”的服务,巩固了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和促进了经营效益的迅速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同时,基层央行由于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运用权,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和投量只能是出台一些缺乏强制力的指导意见,缺少实质性的、有效的调控手段,加之金融资源匮乏,金融机构单一,仅有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制,只听上级行的,在贯彻实施货币政策中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致使货币政策的时滞延长,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调控作用。

查看全文

货币区及亚元的联想探索

当今之势: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愈演愈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在欧洲大地变为了现实,如今的欧盟正在由西欧向东欧挺进,形成加速“东扩”之势。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有南美共同市场;由美国倡导和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非洲,除了非洲联盟(简称非盟)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体化组织外,它还拥有大大小小的14个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非盟已经提出在2030年最终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全非洲人员、资本、货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远景目标。

在亚洲,东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西有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的真正意义上区域性单一货币,只有三个:一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国统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二是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国统一使用的中非法郎;这两个区域均属原非洲法郎区(15国)。三是欧盟25国中12个成员国统一使用的欧元。自诞生以来,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增强,且在继续“东扩”.

查看全文

小议最佳货币区与亚元的联想

引言

当今之势: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愈演愈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在欧洲大地变为了现实,如今的欧盟正在由西欧向东欧挺进,形成加速“东扩”之势。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有南美共同市场;由美国倡导和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非洲,除了非洲联盟(简称非盟)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体化组织外,它还拥有大大小小的14个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非盟已经提出在2030年最终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全非洲人员、资本、货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远景目标。

在亚洲,东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西有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查看全文

货币区与亚元的联想诠释

引言

当今之势: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愈演愈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在欧洲大地变为了现实,如今的欧盟正在由西欧向东欧挺进,形成加速“东扩”之势。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有南美共同市场;由美国倡导和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非洲,除了非洲联盟(简称非盟)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体化组织外,它还拥有大大小小的14个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非盟已经提出在2030年最终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全非洲人员、资本、货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远景目标。

在亚洲,东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西有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查看全文

论区域货币合作前景探讨

摘要:货币流通的历史是一部多数货币逐渐统一于少数货币或单一货币的历史。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从多个方面积极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欧元的顺利启动和运行鼓舞了东亚,并从欧洲的货币一体化中,东亚既看到了货币一体化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使东亚了解了货币一体化是如何实现和运行的。

关键词:亚洲货币;货币合作;亚元

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和带动

正如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所说,欧元是欧洲人民联合的象征。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欧元促使欧洲统一大市场真正形成,进一步扩大欧元区的内部流通,从而带动了各国的经济的增长。并且,欧元的出现真正打破了各国的市场壁垒,提高了市场的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稳定效应。欧元出现后,欧盟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欧盟12国将真正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区内市场,在这个市场的产出中,进口约占10%。这样,欧元就和美元一样,有着巨大市场容量,能独立自主,有较强的抗外部冲击能力。同时,欧元使欧盟内部汇率风险得以消除。交易费用下降,生产要素流动更为自由,使欧盟内部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相异的国家互相调剂余缺的功能更强,尤其是南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竞争力。欧盟以前有15种货币,其中有的是软货币也有硬货币,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货币统一后,该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而且,货币的统一有助于建立稳健的财政,带动经济增长。

2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要求

(1)从外因来看,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别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需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区。

查看全文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一、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OCA)是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196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问题,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汇率和货币区,开创了观察汇率问题和货币区的全新视野,触发了有关“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大量文献。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有人将他的OCA理论称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有关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最优货币理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构成条件上,这些讨论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评价标准,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凯南(P.B.Kenen)在《最佳货币区:一个折衷的观念》提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更为理想的参与者。詹姆斯·英格拉姆(J·C·Ingram,1969)指出,为了达到货币区的最优化,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观点。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分别提出把“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即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1976年,爱德华·托维尔(E·Tower)、托马斯·维利特(T·Willet)和弗莱明强调把“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政策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第三,这些理论在强调组成货币区的正面效应时忽视了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成本问题。加入货币区在给一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特别是,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加入某一货币区即意味着该国对其主权的放弃。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一个考虑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探究

摘要: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涉及到广大被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补偿安置措施不合理易产生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发展。货币化安置是当前棚户区改造的重要实施方式,并已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分析了货币化安置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创新实施措施、完善实施细则、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安置房源统筹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现状;实践策略

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国家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矛盾,保障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提高拆迁效率,要求科学地选择补偿安置方式。对于政府而言,棚户区改造选择合适的货币化安置,能够有效取得被拆迁户的支持和参与,避免各方矛盾的激化。从当前的实施效果上看,货币化安置在效率上有显著的提高,并且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大化。本文立足于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现状分析,就如何强化货币化安置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现状

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补偿安置,是有效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基础和重点研究课题。货币化安置作为棚户区改造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全国各地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一)货币化安置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方式主要包括:居民自由支配补偿款购买商品房安置、政府团购房源作为安置房、政府搭桥组织居民选购商品房等三种方式。(二)货币化安置的实践意义。从实践来看,对政府而言,货币化安置能够缩短安置期、减少社会矛盾,提高政府的安置效率,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业态布局,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项目融资手续简便;对被拆迁户而言,可获得的补偿比传统的实物安置更多,可选择的房源类型更广,可满足住房多样化需求。因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被拆迁群众主动选择货币化安置,群众也纷纷支持和响应,推动了货币化安置的蓬勃发展。笔者所负责的泉州西郊棚改项目,货币化补偿安置方案一推出,被拆迁群众彻夜排队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创造了泉州征迁史的纪录。(三)货币化安置的优惠政策。各地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提高货币补偿标准。一些地方在鼓励被拆迁群众选择货币化安置的措施中,往往会在房屋补偿基准价的基础之上,再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资金,并且(或是)提供一定比例的购房款。以笔者工作的城市福建泉州为例,被拆迁户选择货币补偿方式,可以多获得房屋补偿基准价20%的奖励,且在2年内购买商品房自住的,可以再获得房屋补偿基准价10%的购房补贴。国内的其他城市如上海、青岛、济南、长沙等城市均有类似的优惠鼓励政策。(2)政府团购房源作为安置房或政府搭桥组织居民选购商品房的,通过与开发商沟通、谈判或竞价,争取最大幅度的价格优惠(一般有10%或以上的优惠),充分降低被拆迁户的购房价格,对被拆迁户而言,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有效保障。如泉州,政府统筹的房源要求优惠10%以上,上海政府团购的安置房源一般也是优惠10%,等等。(3)其他优惠方面,多地政府还出台了如:货币化安置的被拆迁户购房自住信贷支持、契税优惠及直系(孙)子女入学入托等保障措施。(四)货币化安置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情况来看,货币化安置能够给予被拆迁群众更多的政策优惠,对于推动棚户区改造,避免社会矛盾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货币化安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政府而言,货币化安置即期筹资压力较大,贷款需求增加;在项目收益的构建中,棚户区改造受到拆迁地块、规划用途、房地产政策及市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其项目收益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在实践过程中,货币化安置的实施细则不完善,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公开透明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安置房源缺乏有效的统筹,难以保证房源的多样性。因此,在棚改货币化安置过程中,要求强化实践力度,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挥货币化安置的重要作用。

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的实践策略

查看全文

浅析货币流动区域差异

研究区域金融,必须考察货币资金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约着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影响着区域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流向东部地区,近年来尽管有一些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的迹象,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资源分配的“东高、中中、西低”的状况。对此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初步评析。

一、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表现

1从存贷款变动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际货币资金的流动可以表现在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上。而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分析,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变动情况加以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资金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达6479%,而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后却逐步下降,其相对差异东部对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东部对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东部地区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在贷款资金的分布上(表2),东部地区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应当说,这种情况是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能够反映在存贷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额中。从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但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存款增速大幅度减少至2083%,甚至低于贷款增长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贷款增长速度则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区企业在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一般直接转化为该账户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的变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东部地区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部资金向西部流动的趋势。此外,从银行系统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区银行系统都是存差,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存差增长率分别为4146%、2242%,高于东部地区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表现为贷差。中西部地区贷差转变为存差的情况也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金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在提高。

2.从回购、同业拆借市场看区域间资金流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