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3:51: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货币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货币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现实研究热点。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而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在发达国家纷纷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同时,我国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来,央行连续4次降息,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货币投放放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度宽松”作为货币政策的最新基调,为近十几年来首次采用。从全球经济过热到目前的全球经济紧缩,各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果究竟多大,其传导途径是怎样的,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我国的研究

2.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米时金(Mishikinetc.,1995)对三种主流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坚持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强调货币资金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短期市场利率变化,经由市场预期作用,影响长期利率和实际投资,最终影响产出;梅尔泽(Meltzer)强调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普遍的资产价格调整,通过“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最终影响产出;伯南克(Bernanke)则提出了新的信贷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资产价格,影响企业和银行的净价值,进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规模,最终影响产出。围绕这三大理论存在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强,2008)。

2.2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研究

查看全文

国际货币机制演变

1真金白银的黄金时代

1816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铸币法》,英国首先实行金币本位制度;1871年,德国开始实行金币本位制;1879年,美国恢复金本位制,同年奥匈帝国也实行了金本位制,此时一个国际金币本位体系基本形成,稳健的运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中断,战争一方面让法币走进历史舞台,一方面改变了黄金存量的分布,实为国际金本位消亡的开始,从1879年到1914年,“黄金时代”持续了35年左右,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至今都让人们魂牵梦绕。

在国际金本位体系中,世界上各个主要国家几乎全都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流通,黄金成为国际货币,黄金跨国的自由流动可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黄金储备也解决部分问题),也保障着各国相对稳定的汇率(汇率投机进一步加速了汇率的稳定),自由流动的黄金通过对世界物价水平调节而调节黄金的供应量,例如世界货币供应量过剩,物价水平上升,黄金的开采费用增加会导致黄金产量降低。

一切不均衡因素都将在自发的调整状态中实现均衡,且均衡一旦实现便有持续自我维持的内在动力,然而稳定健全的贸易发展被急速蔓延的战火所替代,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最终瓦解了这种国际货币制度,战争使物资的消耗达到极限,政府印制法币筹集物资成为必然,而战争最大的破坏在于黄金存量的分布,黄金从此不能再自由流通,一切自我调节的机制失效,金本位的根基已经被动摇,其消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但战争加速物资消耗的同时,物资的生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货币的需求量随之提升,黄金的供应保障成为问题,法币便顺理成章。如果没有战争,只有贸易,英国因经济实力最强,英镑的地位等同于黄金,其他国货币将与英镑挂钩(呈现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类似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人口的增长,通货紧缩在货币幻觉下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时法币便呼之欲出。

《绿野仙踪》(弗兰克·鲍姆1900年的童话巨作《绿野仙踪》影射了自己当时银币自由铸造的经济主张)中的陶丽丝转动鞋跟,在互敲三下之后就飞回了魂牵梦萦的家园,而金本位的家园早已物是人非。

2真假金本位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浅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分析

(一)1.为实现中央银行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中央银行陆续摒弃了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并在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上取得一定进展。2.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较大。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市场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和层次。仅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且市场缺乏纵深,仅存在银行间、机构间的批发性交易市场,像柜台交易等基础性市场则没有。二是市场存在分割现象,缺乏联通。既存在地域分割,又存在条条分割,不同的市场主体分割于不同的市场。三是市场交易工具较少。缺乏形式的多样化、可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的金融工具,使交易不够活跃。金融市场的这种现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缺乏足够的运作空间,一些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也制约了其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能够及时正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利率的形成,不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供正确的信号,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单一,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力。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也主要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则往往被忽略,造成广大中小金融机构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近年来,发生了存款重新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而必须提高备付率,使金融体系整体货币派生能力受到抑制。表现在贷款上则是信贷资金纷纷流向大城市和大企业,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银行支持,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充分传导。同时,分业管理使货币政策作用范围缩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在银行业内部调整和传导,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资金调控与货币政策缺乏有机联系,使货币政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传导媒介,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导向作用。(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内部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实际效应的发挥近些年来,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操作已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而具有经济杠杆的特征,已不再是完全取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内生变量。而商业银行自身矛盾重重和体制改革滞后又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造成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内部传导过程受阻。商业银行面临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迅速实现商业化改革的双重挑战,风险约束机制明显加强。但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风险控制与激励机制的不对称和责权利的不统一,造成商业银行过度关心贷款的风险,甚至以特殊市场份额和贷款的盈利为代价,放贷行为过于谨慎,甚至发生“惜贷”现象。其结果是银行的风险有所“缓解”,但广大企业的金融服务被忽视。那些融资渠道本来就狭窄的中小企业和企业的季节性储备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流动资金、新产品开发、短平快项目所需贷款等正常资金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二、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重点,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呈现出“逆程序”的特征,即企业倒逼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传导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逆程序”变为“顺程序”,即中央银行驱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驱动企业。这种新的传导程序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传导阻滞,必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一)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目前条件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比较可行。而由于金融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创新的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会大大降低。我国要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进行完善,增加其涵盖内容,把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提高其操作时效,并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经过改革积累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人民币贷款利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这样能增强金融业的竞争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还能提高利率的市场弹性,准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政策时效创造条件。(二)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完善和扩大资本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1.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一是要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统一电子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积极推进行业务,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全国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应更多地吸收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二是发展债券市场。注意加快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发展的相关技术条件,加紧研究开办银行柜台债券交易业务,并尽量增加市场交易主体,着手培育人和做市商制度,建立一个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居民的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三是发展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应通过完善再贴现政策,引导和推动票据市场立足于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完善票据发行和贴现机制,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手段传导货币政策创造更大的空司。2.完善资本市场。一是要尽快弥补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建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二级股票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以造就足够多的市场参与主体。要在市场的参与和准入方面降低壁垒,减少行政性管理,在侧重于标准控制的同时让更多的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获得证券融资的可能性。二是要解决证券市场功能的结构性缺位问题,强化其资源配置作用。运用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性,引导筹资者和投资者按市场规则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金融结构和传导货币政策方面的作用。3.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满足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基础货币的需求,要扩大市场债券数量,尤其要增加短期债券发行量,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以满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需要。同时,要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进入债券市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吞吐债券影响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三)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传导路径1.完善决策机制。中央银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提前做好货币政策安排,增强政策透明度,促使公众产生合理的政策预期。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监管出现盲区或盲点。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和发挥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作用,以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2.理顺传导机制。要着力理顺货币政策在银行业内部的传导机制。在人民银行内部,要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适当扩大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对辖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力,以加快货币政策在系统内部的传递速度。对政策性银行可增加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规模,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扩大其信贷投放。对国有商业银行则要进行综合性改革,重点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发挥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落实对中小企业和农村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环节少、传导快,要把它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在商业银行信贷萎缩的条件下,支农再贷款可以引导农村信用社优化信贷投向、改善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受到了普遍欢迎。中央银行要充分运用这些有效的传导媒介和路径,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作者:李丽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支行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现实研究热点。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而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在发达国家纷纷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同时,我国也在全球降息浪潮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自2008年9月15日以来,央行连续4次降息,3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货币投放放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度宽松”作为货币政策的最新基调,为近十几年来首次采用。从全球经济过热到目前的全球经济紧缩,各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果究竟多大,其传导途径是怎样的,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我国的研究

2.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米时金(Mishikinetc.,1995)对三种主流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括。泰勒(Taylor)坚持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强调货币资金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短期市场利率变化,经由市场预期作用,影响长期利率和实际投资,最终影响产出;梅尔泽(Meltzer)强调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引起普遍的资产价格调整,通过“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最终影响产出;伯南克(Bernanke)则提出了新的信贷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资产价格,影响企业和银行的净价值,进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规模,最终影响产出。围绕这三大理论存在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但是分歧仍然很大(瞿强,2008)。

查看全文

小议国际货币机制的改革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

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查看全文

国际货币机制不足及革新

一、引言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础之上的,属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角度,系统的对美元本位体制下的国际货币体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它很好的发挥出了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这五种货币的职能,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就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而言,美元是进行计价结算的基本单位。很多的初级产品贸易都是以美元作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计价结算的,例如石油、小麦和铜等产品。同时,几个主要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工业成品的贸易时也主要是以美元来进行支付。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美元本位制的霸权本质

查看全文

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

导致货币量不稳定的因素分析

首先,央行独立性较低是影响货币量稳定的主要因素。央行独立性问题就是央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央行独立性的强弱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果。较高的央行独立性会使得中央银行在制定相应货币政策时集中于其根本职能,而尽量不受政府干扰,独立地做出最为有利的决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只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政府部门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可以采用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等同于中央银行在做财政性货币发行,这样就可能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其次,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问题也会对货币量的稳定产生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业务是通过商业银行来传递的,其调控货币量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故我国中央银行只具有相对主动性。二者之间易形成“倒逼机制”,即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只要该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有相应存款,中国人民银行一般都得审查通过该商业银行的出库申请,这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储户提现的需要,避免公众对银行丧失信心以至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波动。所以,来自商业银行的这种制约迫使央行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不利于货币量的稳定。再次,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也是影响货币量稳定的因素之一。货币流通速度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它与金融创新、利率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了不同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导致了货币量目标的低效甚至失效,导致货币超发或者发行不足,从而货币量的稳定也难以得到保证。

美联储在稳定货币量中的实践

第一,在央行独立性方面,美联储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独立性,政策效果更有保障。美联储不隶属于政府,双方之间不产生控制权,政府行政当局与美联储主席的换届与任期也不同步,虽然都是任期四年,但是这四年是交错的,不会产生实际受控的现象。这样,为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财政性货币发行就得以遏制,所以,较高的央行独立性也具有稳定货币量的作用。第二,从货币发行的程序上看,美元的发行能获得严格的程序保证。美元,即联邦储备券,其发行程序可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先由地方的联邦储备银行向本行行长(即货币发行人)申请发行数额,同时递交相应的票据或债券作为抵押;第二步,行长审查通过后实现同额现金交割,若未通过审查则有权部分或全部拒绝该申请;第三步,流通后回到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券需由该储备银行负责送还并收回原抵押的等额票据。三步结束即完成一个循环,如若该储备银行再需货币,则必须重新执行第一步,这就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保障了货币量的稳定。除此之外,以票据为抵押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的存在使货币政策更有效果保障,使得货币量的稳定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三,在利率调控机制方面,美联储灵活运用了联邦基金利率这一利率工具。联邦基金利率、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美联储的三大利率工具,以联邦基金利率最具特色。近年来,美联储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每过六个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都会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投票选出最新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该利率目标的有效期一直持续到下一次会议的举行。在此期间,美联储的证券交易商会按指示进行相应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改变货币供给,从而使维持产品服务市场和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水平恰好等于该目标利率。这样,货币量就会按照美联储设定好的路径进行变化以使其达到经济的真实需要量。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8%的高点,连续下调至2008年的2%。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的调节使货币量保持了相对稳定性,减少了通胀、通缩带来的危害。

我国在稳定货币量方面所应采取的对策

与资本的高速运行的美国相比,中国仅是一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运行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由于根本制度不同,我国不能盲目照搬美国成功的经验、方法,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摸索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新模式。第一,力求较高央行独立性的同时,妥善处理央行与政府的关系。虽然美联储保持了较高独立性,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仍离不开与政府的紧密合作,美联储政府国库财务收支的同时也担任了证券发行管理人和政府贷款人的角色。虽然我国于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我国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在央行与政府其他能够合作的方面做的还不够,因此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协调委员会以达到相应效果。第二,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得到更好的调控效果。在政策工具的协调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两类工具合理搭配;在政策时滞的协调方面,财政政策作用迅速,适宜做短期调整,货币政策的微调则在长期更为有效;在政策功能的协调方面,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财政政策带来的政策性风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协调能减缓经济波动,进而减小货币量的波动。第三,在货币发行方面,中央银行发行库与商业银行业务库之间应该加强制约,业务库也应对发行库进行反向监管,使货币的放出有理有据,尽量维持以经济发行为主,力求避免财政发行的出现。第四,在利率调控方面,我国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制度,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使利率调控市场化,使该工具与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该制度也可避免来自商业银行的制约,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妥善处理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稳定货币量的可操作性也会与日俱增。第五,在汇率调控方面,建立最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选择最适宜的汇率种类来反映人民币的整体对外价值,减小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由之前单一的“钉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制度,我国不再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来描述人民币汇率的总体波动,内涵更广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为了当前的最佳选择。第六,在减缓外来经济冲击方面,我国可以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危机的传播不能被完全阻挡,但我国可以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或者委员会专门从事相应的调查统计,以历史数据和最新研究为依据,预测外来冲击在国内可能的传播途径以及国内可能的反应程度,在相应的领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量减小危机途经我国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稳定经济的前提是稳定货币量进而稳定币值。稳定货币量是各国央行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对待发达国家经验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其适应性并力求推陈出新,以寻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政策措施。

查看全文

创建货币犯罪司法机制

货币犯罪,是指违反货币管理法规,伪造、变造货币,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以及金融工作人员购买、以换取货币的行为[1]。作为金融犯罪的重要部分,货币犯罪行为严重危及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打击危害货币管理的犯罪活动、对这类犯罪予以严惩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 一、司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

(一)对于持有、使用大量变造的货币能否定罪

货币类犯罪共有五个罪名,其中规制非法制做货币行为的有两个罪名,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另有出售、购买、运输罪和持有、使用罪,一个特殊主体犯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罪。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罪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罪的行为客体是伪造的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2条规定:“明知是伪造、变造的人民币而持有、使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的,由公安机关处5日以下拘留,5000元以下罚款。”根据行政法规,持有、使用变造的货币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实践中,出现大量持有、使用变造的货币能否以持有、使用罪定罪呢?在许多国家,伪造与变造货币属于同一犯罪,法定刑相同,故刑法理论并不严格区分伪造与变造。但我国刑法将伪造与变造货币的行为规定为不同的犯罪,那就表明在我国刑法中“伪造”和“变造”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就货币犯罪对象而言,伪造是不持有发行权的人制造外表相同的货币;变造是将真正货币加工成外表相同的货币[2]573。简言之,伪造就是无权制造,变造是在真货币基础上加工改造。刑法用语有其相对性,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我们不能随意扩大解释,在现有立法的情况下,大量持有、使用变造的货币之行为不能以持有、使用罪追究刑事责任,一般按诈骗罪处理比较妥当。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在具体细节上与行政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二)对无偿取得或交付行为能否定罪处罚

货币类犯罪中,在行为客体是的前提下,刑法惩治的行为方式仅为: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出售是指将本人持有的有偿地转让给他人,一般是以低于伪造货币的票面额来出售。购买是指将他人持有的伪造的货币予以收购,通常是以低于票面额的价格买进。运输是指行为人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运输是一个客观的行为,但此行为在主观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运输的行为人主观目的是为了转移地方,即使是采取随身携带的方式,也是运输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仅仅是为了自己亲自持有,在乘车时携带,这种行为是持有。使用是指将伪造的货币冒充通用货币,以通用真币的通常用法,加以使用,而使不具有通用力的伪币,得以充当真币而流通。简言之,所谓使用,就是只将伪币直接投入流通领域的行为[3]。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方式明显与出售、购买、运输、使用不同,其能否被纳入犯罪范畴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持有的特征。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方式与持有的行为特征截然有别。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是一种作为的行为,而持有行为既不是作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独立的行为样态。持有行为的起点接近于“作为”,以持有行为的整体来看,又更接近于“不作为”,持有行为只能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犯罪行为态样[4]。作为具有动的行为特征,不作为具有静的行为特征,持有具有动静相结合特征,将持有与作为和不作为并列视为犯罪形势并不违反形式逻辑[5]。以文意解释的方法,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不属于持有的行为,那么如果把此类行为纳入犯罪圈,只能看能否对其进行体系解释或扩大解释。货币类犯罪只有五个罪名,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罪、伪造货币罪、变造货币显然也无法包容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能否进行扩大解释关键要通过一般人的接受程度来判断是否会侵犯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在普通人看来,“取得”或“交付”与“持有”也是有区别的。“持有”必须有一个时间段的要求,而“取得”或“交付”都可以在短时间里完成。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刑法,对无偿取得或交付的行为不能定罪处罚。

(三)伪造非当前国家发行的货币能否定罪处罚

查看全文

浅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ECB)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运作,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在欧元区内为所有国家制定统一货币政策,交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NCBs)执行。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建立和运行,正备受人们关注。

一、传导模型:一国货币政策与货币联盟货币政策传导比较

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市场以及其参与者、传导载体、传导链(层)。广义讲,还包括与本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他国货币政策的相互传导机制和传导效应。并由此划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两条途径、经济变量传导和金融机构、市场传导两种方式、金融自身调节和金融作用于经济两个阶段。经综合简化,我们得出一国基本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

在该模型中,需要说明的是:(1)货币供应量(M)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预设指标,表现为预期的中央银行货币量、货币供应总量或货币增长率上下限等;(2)金融市场主要指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借助M,影响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随之形成市场利率(i)、证券价格、汇率(e)向国内产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他国向本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亦复如此;(3)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要素价格变动,可能部分增强或抵消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因此,政策搭配和相互间传导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4)国际贸易(B)是联系国内、国际产品市场的桥梁。M、i、e、B的变动,最终实现一国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内外供求均衡,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完成。

货币联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若假定联盟内各国经济周期一致、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要素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影响产品市场的外生变量如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统一,则货币政策在联盟内各国间的传导基本上可视为被扩大了的一国货币政策国内传导。其传导机制与后者并无二致。但上述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具备。对联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因之更为复杂。

与一国货币政策传导不同的是:(1)各成员国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影响联盟统一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最重要变量和基本出发点,前已述及;(2)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透明度、协调性是统一货币监控指标M、i得以实现的关键;(3)在联盟内各国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要素流动性等外生变量变动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完全,影响统一货币政策下名义i、e和真实i、e在各国间的变动差异,则可能出现货币流动和货币替代导致货币供求的地区性结构失衡。因此,货币政策传导中应建立一种约束机制以弥补或抵消这一缺陷;(4)与(3)相适应,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或最终目标是且只能是保持币值稳定,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则需要由联盟其他机构或各成员国政府完成。就强化货币政策效力和联盟“整体利益高于一切”而言,若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联盟货币政策不能有效配合,则该国要么退出货币联盟,要么向统一货币政策妥协。

查看全文

银行货币政策机制分析论文

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ECB)宣告成立,7月1日正式运作,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在欧元区内为所有国家制定统一货币政策,交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NCBs)执行。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建立和运行,正备受人们关注。

一、传导模型:一国货币政策与货币联盟货币政策传导比较

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市场以及其参与者、传导载体、传导链(层)。广义讲,还包括与本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他国货币政策的相互传导机制和传导效应。并由此划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两条途径、经济变量传导和金融机构、市场传导两种方式、金融自身调节和金融作用于经济两个阶段。经综合简化,我们得出一国基本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型。

在该模型中,需要说明的是:(1)货币供应量(M)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预设指标,表现为预期的中央银行货币量、货币供应总量或货币增长率上下限等;(2)金融市场主要指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借助M,影响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随之形成市场利率(i)、证券价格、汇率(e)向国内产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他国向本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亦复如此;(3)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要素价格变动,可能部分增强或抵消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因此,政策搭配和相互间传导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4)国际贸易(B)是联系国内、国际产品市场的桥梁。M、i、e、B的变动,最终实现一国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内外供求均衡,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完成。

货币联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若假定联盟内各国经济周期一致、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要素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影响产品市场的外生变量如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统一,则货币政策在联盟内各国间的传导基本上可视为被扩大了的一国货币政策国内传导。其传导机制与后者并无二致。但上述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具备。对联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因之更为复杂。

与一国货币政策传导不同的是:(1)各成员国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影响联盟统一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最重要变量和基本出发点,前已述及;(2)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透明度、协调性是统一货币监控指标M、i得以实现的关键;(3)在联盟内各国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要素流动性等外生变量变动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完全,影响统一货币政策下名义i、e和真实i、e在各国间的变动差异,则可能出现货币流动和货币替代导致货币供求的地区性结构失衡。因此,货币政策传导中应建立一种约束机制以弥补或抵消这一缺陷;(4)与(3)相适应,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或最终目标是且只能是保持币值稳定,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则需要由联盟其他机构或各成员国政府完成。就强化货币政策效力和联盟“整体利益高于一切”而言,若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与联盟货币政策不能有效配合,则该国要么退出货币联盟,要么向统一货币政策妥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