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3:0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混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石器粟稻混作管理论文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进步的表现,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原始农业的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南北交流的趋势,不断吸纳得以更新,由此促进这一区域向更高程度的文明社会迈进,又影响和推动着周围地区农业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黄河淮河生态过渡带
粟和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种植的主要作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一般说来,稻作物主要种植在南方,粟作物主要种植在北方。但是,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大致位于北纬32°--37°,东经107°--120°之间,东至黄河在渤海湾的入海口,南以淮河为线,西抵伏牛山与秦岭汇合处,北达豫北地区。涵盖今陕西、河南、江苏、安徽和山东等省。
张居中先生等在1994年第1期《农业考古》上发表的《舞阳贾湖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一文中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史初时期,整个黄淮地区,或为稻粟混作区,或为稻的栽培区,似乎始终未曾作为单纯的粟黍类栽培区而存在”的看法。在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提交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论述[1]一文的摘要,但未作详细的讨论。本文则反映了几年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
黄淮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开始在这里活动、繁衍。到新石器时代,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大主干序列。按照地域划分,有陕西省境内老官台—半坡(仰韶)—陕西龙山文化序列、河南境内的裴李岗—仰韶—河南龙山文化序列、鲁皖苏交接地带的北辛—大汶口—典型龙山文化[2]等文化序列。随着人类活动的南北交流、东西互动,这些各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特点。粟作和稻作生产技术的交流及粟稻混作区的形成,也正是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大棚草莓小西瓜混作丰产培育技术
摘要: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大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宿城区大棚草莓—西瓜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小西瓜;栽培技术;大棚;江苏宿城
大棚草莓—小西瓜栽培模式是宿城区成功运用的一种高效栽培模式,草莓于2月底至3月初定植母株,7月中旬假植,9月中旬定植,12月至翌年4月初采收;小西瓜于2月上旬播种,3月上中旬定植,5月中旬至7月上旬采收。采用该栽培模式,大棚草莓产值超过15.0万元/hm2,净收入逾10.5万元/hm2,大棚西瓜产值超过7.5万元/hm2,净收入逾6.0万元/hm2,2项合计,产值超过22.5万元/hm2,净收入逾16.5万元/hm2。现将大棚草莓—小西瓜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大棚草莓
1.1选用良种
选用体眼浅的早熟品种,如丰香。
半夏与水半夏研究论文
【关键词】半夏与水半夏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苏颂谓“二月生苗一茎,顶有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以圆郁软者为佳。”吴其浚谓:“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两种,同生一处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如蝎尾。”[1]再参考《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附图,可以认为古今用药是一致的,其叶形变化为不同年龄的植株。同时亦有类似的植物混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均有分布,药源较为丰富,但半夏临床用量较大,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常以水半夏代半夏入药。水半夏古文献中未见记载,广西民间曾有入药习惯。60年代以后开始栽培,产量逐年增加,随着正品半夏的缺乏,开始经销全国各地。经药理研究证明,水半夏有与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呕作用不明显,因此水半夏不宜代半夏使用。水半夏也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Typhonuim.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干燥块茎。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止咳。其实还有以天南星(山珠半夏),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白附子),小芋儿,滴水珠等混作半夏使用,但它们的功效与半夏有明显差别,所以,不法商家常以与半夏功效类似的水半夏混作半夏。
1两者性状鉴别特征
半夏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2]。水半夏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水半夏鉴别特征管理论文
【关键词】半夏与水半夏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苏颂谓“二月生苗一茎,顶有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以圆郁软者为佳。”吴其浚谓:“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两种,同生一处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如蝎尾。”[1]再参考《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附图,可以认为古今用药是一致的,其叶形变化为不同年龄的植株。同时亦有类似的植物混用。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均有分布,药源较为丰富,但半夏临床用量较大,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常以水半夏代半夏入药。水半夏古文献中未见记载,广西民间曾有入药习惯。60年代以后开始栽培,产量逐年增加,随着正品半夏的缺乏,开始经销全国各地。经药理研究证明,水半夏有与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呕作用不明显,因此水半夏不宜代半夏使用。水半夏也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Typhonuim.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干燥块茎。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燥湿,化痰,止咳。其实还有以天南星(山珠半夏),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白附子),小芋儿,滴水珠等混作半夏使用,但它们的功效与半夏有明显差别,所以,不法商家常以与半夏功效类似的水半夏混作半夏。
1两者性状鉴别特征
半夏块茎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粉性无臭。姜汁制过的半夏断面半透明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2]。水半夏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玉米秸秆碎混技术实施方案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拨付省中央生产发展资金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的通知》和《省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实施细则》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试验示范实施方案。
一、立项目标
根据黑土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治理修复;通过玉米秸秆碎混技术项目的实施,达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目标;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探索新的技术模式。
二、主要技术要点
玉米碎混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是一项秸秆还田新技术。具体技术要点可用三个字来概括,既:碎、混、免。
1、碎:是指将机收后的玉米秸秆用秸秆还田机(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带动)打成丝状。
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年,巫山县获得“中华名果”“脆李之乡”称号,巫山脆李以色鲜、个大、汁多、皮薄、肉脆、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脆李产业在当地初具规模。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处三峡库区腹心,被重庆规划为渝东北生态发展区,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近年来,巫山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民生林业,其中以“巫山脆李”为主的特色林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脆李种植面积达8.8万亩,投产3.5万亩,年产5万吨,到2017年发展到20万亩,年产20万吨,全部进入丰产期后将年产脆李3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巫山脆李已成为巫山县域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1巫山县柑橘类经济作物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较高
本文通过建立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三个准则层,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选取巫山县2011年-2015年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数据,横向考察了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趋势。总体看来,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较高。第一、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总评价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每年的增长都保持在6%以上。第二、社会系统层面的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起伏较大。在2011-2015年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评价值中,社会系统一直呈现上升态势。相对2011年的数字,以后逐年的增长依次为11.22%、3.30%、5.32%、8.28%,以2009年的增长率最高。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年人口增长率并不稳定。社会系统的发展起伏大增加了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需采取措施保持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第三、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维持在高位水平。与社会系统相比,经济系统增长较为稳定,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长率,在2011年达到最高的13.64%。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系统各个指标都在逐年增长,同时在经济系统中权重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使得经济系统评价值增幅较大。经济的增长对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明显,巫山县应继续保持较大的经济增长幅度,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第四、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下降。由于生态系统中起负向作用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都在逐年增长,加上起正向作用的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十分有限,因此直接带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下降。除在2010年由于森林覆盖率增长超过两个百分点而带来生态系统评分值为正数外,其他年份均为负数,说明生态系统评分值均在下降。生态系统水平的下降制约了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巫山县需注意控制农用化肥施用量,降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保持森林覆盖率正向增长。
2巫山县柑橘类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根据巫山县的实际情况以及笔者的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巫山县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第一、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巫山县地处长江流域气候适宜,保障了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同时,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全方位的水资源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巫山县交通设施便利,距离重庆较近。第二、农业基础好。相对于重庆市其他地区而言,巫山县的农业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其淡水养殖食品既受国内同胞青睐,又远销国外。重庆市内的很多农业产业化的试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都在巫山县进行,因此巫山县的农户对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推进柑橘类农业经济作物的可持续发展效果更为明显。第三、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巫山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据统计目前巫山县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5个,数量居重庆市各县县前列。其中龙头企业88个、各类专合组织71个、专业市场40个、专业大户339个。
3巫山县柑橘类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机遇
小议建设区域农业经济体系
(一)提倡绿色生产,实现农业废物再利用
要切实将绿色生产技术和理念应用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农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管理、水源利用、农业废物等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方面,从农作物的生产来讲,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例如间作、混作、轮作、多样化种植等生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管理中绿色生产的实施,例如在田间施肥中可以大面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法,充分利用农家肥以及有机肥料;在农业病虫害方面,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避免毒性强、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从畜牧业的发展来讲,要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家畜家禽的饲养、疾病预防等方面,并将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相互提供所需养料,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促进高效生产,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实行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校稳定。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管理职能,运用政策效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市场构建和资源配置,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要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将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型的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产业向资本化和技术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将区域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支撑农业发展
区域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用充分运用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做好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农业生产主体建立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此外,要建立起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农资产品的投入等。并且设立专项的资金鼓励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在循环经济方面,要重点克服以下难题:农业废弃物质的再利用、耦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最后,要加强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田间或养殖场电力设备建设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大机械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
引言
马铃薯是位居小麦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营养丰富的食品,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马铃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单产水平却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亩产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其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以鲜薯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为主,贸易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马铃薯产业是我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由于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艰苦的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不仅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粮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马铃薯国际贸易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小规模生产者现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产业。国内学者对马铃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产及种薯品种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较为分散。针对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比较欠缺,仅李勤志针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经济分析。[2]关于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研究、马铃薯进出口贸易等专业性研究几乎没有。谢从华认为发达国家的马铃薯产业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业因为对食物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变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增长速度在粮食作物中处于前列,马铃薯国际贸易正保持快速增长。[3]因此,我国要在全球化的马铃薯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不仅要保持与资源禀赋相连的比较优势,还要培养马铃薯产业的后天竞争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演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看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我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前景
1.马铃薯的国内生产供给。马铃薯供给主要表现为马铃薯的国内生产及国外市场的进口。从生产上来看,中国马铃薯的生产栽培区域为4个: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区(西南混作区),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国行政区划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平均单产最高的地区。中原二季作区适合早熟马铃薯品种或中早熟品种的栽培,但该区域气温较高、病原繁杂、留种难度大,马铃薯退化严重。南方二季作区属低纬度低海拔区域,气温较高,全年均有蚜虫危害,各种病毒毒源多且复杂,近年来,马铃薯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云南、贵州近年来增产迅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及产量仅次于北方一作区。对我国马铃薯的国内生产进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国9个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长春、济南、青岛、武汉、重庆、兰州、乌鲁木齐)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数据,9大中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从主要城市分析中国马铃薯产业4年间X效率水平及其构成效率情况。X效率指在所有数量的资源中能够取得的最大可能产出能力,与之对应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为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过DEA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用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效率,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两个,分别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评估研究中的马铃薯样本大多是不同规模的,而且马铃薯往往受管制、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对最优运行规模的偏离,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计算方法为:首先需考虑N个决策单元,例如X个输入变量和Y个输出变量,为方便计算N个决策单元在整个计算过程中的转换效率,可以通过最大化该单元的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证其他的所有个体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过计算只要是落在决策单元边界上的投入产出将为最有效率的组合,其值为1;否则其值域在(0,1)之间。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马铃薯产业X效率水平则表现不同。2006-2009年间,呼和浩特、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技术效率达到最佳状态,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达到最佳状态,即其值都为1,其余城市马铃薯产业供给还有很大的潜力(见表2)。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国马铃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和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生产的。长春、乌鲁木齐的马铃薯生产已达到最优配置,应继续保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呼和浩特、青岛、太原、兰州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及配置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济南、武汉、重庆马铃薯产业X率水平最低,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马铃薯生产力弱。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来提高马铃薯的供给能力,我国马铃薯国内供给前景较好,这对马铃薯的出口贸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应。
2.马铃薯的国外进口供给。中国马铃薯国外市场供给来源于对国外马铃薯的进口。随着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加工产品深受国内市场欢迎,特别是马铃薯休闲食品,消费市场极为广阔。但我国加工能力相对落后,需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加工品。国际市场向我国供应的马铃薯主要为马铃薯加工品。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团粒及马铃薯淀粉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德国、荷兰、法国、丹麦、波兰、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是主要的国外供给国,且进口量逐年上升。这是由于我国国内加工能力相对较低引起的,我国食品行业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需求量较大,国内加工品与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呈现不对称性,要摆脱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的依赖还需较长时间。
聚乙烯防雾无滴薄膜论文
摘要:介绍了聚乙烯防雾无滴薄膜的配方设计,生产及应用技术,并对不同使用情况的结果作了比较分析。
1前言
聚乙烯无滴薄膜在农业上最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棚膜使用。塑料大棚对蔬菜、瓜果的提前播种和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一年四季提供新鲜蔬菜,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重大贡献。聚乙烯无滴薄膜是由一定比例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一定比例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有时加一定比例的EVA),一定比例的无滴母料混合后挤出吹塑而成。塑料大棚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棚内温度。除作为高分子材料的塑料薄膜本身具有较低的热传导系数可以起到减少棚内热损失的作用外,无滴母料中具有阻隔红外线作用的含硅类无机矿物填料如滑石粉、高岭土等也能显著提高棚膜的保温性,棚内温度的提高必然导致地面水分的蒸发。而目前大多数农地膜生产厂家所用(或自已生产的)聚乙烯无滴薄膜母料中的无滴剂如540B、622A或W94等,只有防滴效果,这就导致了棚内雾气较大,从而使如黄瓜、西瓜、茄子等开花类蔬菜容易染病,影响产量及收成。聚乙烯防雾无滴薄膜是在原无滴母料生产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防雾剂全氟烷,从而使生产出的无滴薄膜具有了一定的防雾性,解决了棚内雾汽较大这一难点,对减少蔬菜特别是开花类蔬菜的病虫害,提高蔬菜产量作出了贡献。
2实验配方
2.1工艺配方
以LLDPE为70份计,如表1:
水稻免耕直播丰产培育技巧
六安市施桥镇2004年开始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由于节支增收效果显著深受农民喜爱,到2006年底,已累计推广650多公顷。按平均节约耕地支出1200元/hm2,增收稻谷600kg/hm2折款450元/hm2,全镇因该技术的推广累计增加效益100万元以上。为促进该技术的普及应用,现将施桥镇在水稻免耕直播栽培上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供各地推广应用时参考。
1水稻免耕直播栽培的好处
1.1节本增产增效
可节约插秧工资、节省秧田用地,除去除草剂成本和喷药工资,又可增产增收。
1.2省工省力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时,利用克无踪除草剂杀灭稻田杂草植株,不需经过犁耙的稻田,灌深水层沤田数日,将其自然落干或排干水层,施入基肥,直接把催芽后的种子撒播在稻田上,让其扎根生长。其他栽培技术按常规的秧田、大田栽培管理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