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8 00:28: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混龄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混龄教育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①[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②[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③[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④[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⑤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小议幼儿混龄教育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混龄教育探究的关注,我国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逐年增多。然而,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常只是将混龄教育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缀。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阐释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育实践讨论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异龄交往的必要性
(一)动物学探究的启示
动物学探究者认为,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联系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成长均有益处。在自然界中,没有哪种生物是分年龄段独自生存和发展的。在和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和互动中,年长和年幼的个体都获得了发展。从年幼个体的角度看,年长同类为它们的行动作出了榜样,向它们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长同类是年幼个体成长的动力。
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有一种先决性的布置,必须借着和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美国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哈罗通过“恒河猴剥夺实验”(H.F.Harlow,1958)证实了亲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哈罗发现,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个体行为的正常发育有关键性功能,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假如被剥夺了和同辈相互功能的机会,个体即使营养充足且亲子交往良好,仍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些个体在成年后会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行为,如过度的攻击性和惧怕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个体成为母亲后也有异常的表现,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
康诺、哈罗等动物学家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包括幼儿的)行为有所启发。好群是人的一种本能,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和其他动物种群一样,其生长离不开整个种群环境。在心理上,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和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幼儿群体和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儿童群体的发展。从尊重人类和儿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讲,“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惭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本文对混龄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旨在使人们认识到混龄教育的作用并指导学校教育,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得更快,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①[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②[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③[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④[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试探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摘要: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本文对混龄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旨在使人们认识到混龄教育的作用并指导学校教育,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得更快,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幼儿学前混龄教育模式发展论文
〔摘要〕学前混龄教育是对多种学前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学前混龄教育符合我国国情和幼教改革的要求,应把握学前混龄教育几种基本形式并了解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混龄班学前混龄教育学
前混龄教育(以下简称“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学龄前儿童按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它需要教育者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科学的儿童发展观、课程观,通过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生动地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本是一个多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儿童群体生活、游戏、学习的场所。年龄相同的儿童可以在其中一起生活、游戏、学习,年龄不同的儿童也同样可以。且异龄间的互动为幼儿创造了多年龄层次、多种发展水平、多种能力的同伴相互作用的机会,这对不同年龄幼儿各自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混龄教育是多种学前教育理论的深刻实践混龄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一切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既是同龄教育也是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混龄教育是这些理论更积极、更深刻的实践。
(一)践行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混龄教育是蒙氏“儿童之家”的活动形式。它为儿童提供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带动的成长环境。在蒙台梭利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发展生命,为此,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受到尊重。儿童对外部环境信息有吸收的心智,要充分信任儿童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自我的教育者。混龄教育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拥有更多不同层级的学习和交往的伙伴。
与成人的指导相比,由于年长儿童更接近年幼儿童的心智,幼小儿童很容易理解这些指导,所以由年长儿童来指导年幼儿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同时,年长儿童通过指导年幼儿童,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展示领导才能,产生成就感,体验成长的快乐。总之,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混龄教育实践中,混龄班的儿童之间更像是兄弟姐妹。混龄教育出现在“儿童之家”并非偶然,这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说混龄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实践上的一种体现。
混龄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探讨
摘要:游戏是儿童教育中的重点,貫穿于儿童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潘龄体育游戏对儿童身心、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混龄体育游戏展开探讨,在简单了解这一游戏模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儿童体育活动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泥龄体育游戏;儿童发展
混龄体育游戏将混龄游戏和体育游戏混合在一起,应用在儿轍育教学制J中,从JL童的个体錄出发,为JL*身体能力錄、1H4化和社会化鎌奠定基础。现如今,国势t个体差异教育、个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髙,混龄体育游戏的优势作用日益突出,在儿童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这一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
一、混龄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混龄体育游戏同时具备体育游戏和混龄游戏的优点,通过这一游戏模式,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在混龄体育游戏中,年龄大、能力强的儿童成为年龄小、能力弱儿童的支架,通过这种“以大带小”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体能力得到提髙。而儿童能力发展的同时,自信心、责任心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还能够形成乐于助人、相互帮助等优秀品质。其次,混龄体育游戏让儿童处于一个跨越年龄的群体环境中,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学习、交往的机会大幅度提髙。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同时学会理解他人想法、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德。最后,混龄体育游戏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年龄差距问题,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这一游戏模式中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而解决冲突、实现平衡转化就是儿童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港龄体宵游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混龄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日益重视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法是幼儿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幼儿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良好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混龄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混龄游戏具有更强的趣味性,且游戏内容更为丰富,对幼儿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该文简述了混龄游戏的概念,浅析了混龄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探究了幼儿园混龄游戏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龄游戏;幼儿;影响
混龄游戏是幼儿教学中常用的户外游戏活动。混龄游戏能有效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并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和身心发展,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良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学中,对混龄游戏进行采用,要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师要深入考察并充分尊重幼儿对混龄游戏的意愿,合理选择混龄游戏及相关游戏玩具,增强混龄游戏的自由化和趣味性。
1混龄游戏概述
混龄游戏,是指年龄在3~6岁范围内的幼儿,基于自身意愿,选择在一起开展游戏活动[1]。通常,幼儿教师可组织大中小班年龄各不相同的幼儿开展混龄游戏,并对游戏规则进行合理设置。大中小班年龄各不相同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开展相互交流和模仿。大班和中班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展示自己掌握的技能本领,并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纠正指导;同时,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各类困惑后,会向大班和中班幼儿进行请教,还会对大班和中班幼儿的行为进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不同年龄的幼儿均能得到成长和进步。幼儿能从混龄游戏中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混龄游戏能为幼儿带来不同的游戏体验和相关收获。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意愿,注重提高幼儿对混龄游戏的参与度,并加强幼儿想法对混龄游戏的有效融入。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混龄游戏,并鼓励幼儿对喜欢的混龄游戏进行自由选择,在混龄游戏过程中与其他幼儿构建友好融洽的游戏关系,并收获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2]。同时,幼儿教师要在混龄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实时引导,有效增强混龄游戏效果。
2混龄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混龄游戏在幼儿园户外游戏的作用
【摘要】户外混龄游戏是为增进幼儿交往互动而开展的新型游戏形式,依照幼儿年龄、身心发展层次、游戏难度等设计出所有年龄班孩子都可参与的户外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透过实际户外混龄游戏的案例对该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混龄游戏;户外游戏
混龄教育最初是为独生子女模拟出近似大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儿童在情感、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发展。儿童们在户外混龄游戏中分散在不同群体、多种活动中尽可能扩大其交往环境,提高儿童社会性心理、独立性的发展。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幼儿园混龄游戏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混龄游戏对户外游戏的功能完善
将教育融入到游戏中,为儿童创造丰富的游戏类型是学前教育者们重要的职责[1]。同时幼儿教育也应满足儿童自我生成的高级心理需求即特殊社会性活动需求,混龄教育则弥补户外游戏的局限性。首先,扩展了儿童的接触面,自主地与不同年龄、能力、性格的幼儿相互交往,为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交策略;其次,成熟的游戏环境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历史学派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最佳手段就是游戏,游戏会激发儿童超越现有发展水平的表现,在游戏互动中大龄儿童便是低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为关键是提供了自我发展空间,使幼儿在互动环境中找到自我优势,例如在“以大带小”的户外体育拓展训练中,教师可让一大一小的儿童组合为一队,进行组别竞赛,如“舞动乒乓球”竞赛,在桌子两侧搭建积木“球门”,将球置于桌子正中间,两队队员分别蹲在两端,哪方将球吹过对方球门则获胜。在相互协作中,教师可观察孩子表现,及时发现孩子优点提出明确表扬,如有些孩子善于利用策略,通过调整“球门”宽窄增加难度,而有的孩子则善于体贴、照顾对方。而混龄户外游戏这一形式也推动了户外游戏教学的优化,提供灵活、多样化的游戏组织形式,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充分利用,为幼儿留下多彩快乐的童年记忆。
二、混龄游戏对户外游戏的优化作用
农村幼儿园混龄班保育工作研究
一、完善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混龄班保育管理制度
在目前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混龄班保育工作中,要注重不断完善保育工作的管理制度,保证教育人员能够在实际的保育实践中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保育理念,有效提升农村教学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混龄班保育工作中,要不断提升保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给予其足够的鼓励和认同,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在混龄班的保育工作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给予幼儿足够的关心,设立实际的保育目标,从而促进幼儿园混龄班保育工作的发展。
二、有效提升保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混龄班保育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提升保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其积极参加一些培训工作,积极走入省、市示范的幼儿园中去学习,注重借鉴优秀的保育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保育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地提升幼儿园整体的管理和保育水平。比如,在教育混龄班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让其熟悉幼儿园的健康常规,了解个人清洁卫生的内容,愿意接受清洁的要求,学习如厕和安静入睡。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可以教一些餐饮和盥洗的礼仪和方式,在理解幼儿园作息安排的健康意义之上,形成幼儿健康的生活规律等。
三、注重合理分配保育人员的工作量
幼儿园混龄班的保育工作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合理分配保育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始终处在适当的压力中,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另外,在对教师的日常保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的过程中,要注重不能一味地找差错、扣分,要注重对保育人员进行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村教学点幼儿园混龄班保育工作的创新、完善和发展。
澳大利亚小学教育启示
一、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特点与印象
1.全科(包班)教学澳大利亚小学的学制一般为“1+6”年或“1+7”年,即学前班至六或七年级,年龄为5~12或13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历史、艺术、体育、信息,还有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如表演艺术、厨艺、第二语言等。小学全部采用包班制,每个班配一名班导教师,除音乐、体育、美术、表演艺术、第二语言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由专任教师教学外,其他课程全部由班导教师教学。也就是说,从学生8∶30到校一直到下午3∶30前放学,班导教师基本和学生在一起。教室既是教学区,又是办公室,班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及教育教学的需求将教室布置得十分个性化。2.混班教学笔者参访的WestBeachPrimarySchool全部采用混班教学,跟岗的HawthordenePrimarySchool共13个班,有7个班为混班。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各州公立学校中,混合编班的比例达到40%。之所以采用“混班教学”,一方面是与澳洲教育理念相关。他们认为,一个班级中有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学习与不同的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习上也可以采用“大教小”,互帮互助,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小学每班班额不能超过30人。政府每年按照学校上报的各年级人数计算出班额数,然后按核定的班额数拨给学校相关教育经费。学校如果多开班,则多出来的班级所产生的费用需由学校承担。HawthordenePrimarySchool校长Dian女士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该校七年级24人,六年级36人,如果按年级编班,须编3个班,混合编班则只需2个班。因此,学校有两个“六七年级”混合班。这种编班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国内的复式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混班教学与复式教学有很大差异。混班教学中,所有学生一起上课,集中教学时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只有分组或个别学习时,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布置难度不同的个性化的任务。也许国内教师很难理解这一点,这与澳大利亚小学教育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关。在澳洲教师眼里,年级只是一个孩子年龄的区别,不是学习水平的区别,同年级的孩子和不同年级的孩子都存在学习差异,而他们要做的是针对每个孩子安排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种安排与年级无关。3.课堂特色“玩”中学、“做”中学。澳大利亚小学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比我国低很多。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因此,每节课知识点非常少,内容十分简△澳洲小学课堂单。学生没有课业的负担,没有学习的压力,基本是边玩边学,在游戏和“做”中学,学得十分轻松快乐。此外,澳大利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所学校开设IBPYP课程(国际文凭小学项目课程),包含语言、社会、数学、艺术、科学、体育六大学科。大多数学校都采用Project(项目)学习。无论哪个年级,教师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布置几个“project”。如“中国年”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年”的来历,设计中国“年”表演剧本,表演中国“年”等。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查阅大量资料,撰写剧本,还要练习表演技巧。整个任务完成下来,学生的历史知识、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资料检索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澳大利亚,“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不是一个理念、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具体行动。首先,政府、学校为每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学生(自闭症儿童、学习困难学生、新移民语言障碍学生等)配有相应资质的一对一辅导教师。课堂上,我们几次见到教室后面或某个学生旁边坐着一位成人,这就说明该班有一个需要特殊帮扶的孩子。其次,分组分层教学做得十分到位。通常20多个孩子,分成4-5组,每组人数不等,组内再分层。并且这种分组与分层会依据学生水平随时调整。所以,同一个班级,不同的课分组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分组也不同,基本依据实际学力制定个性化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反思与启示
1.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关于小学教育功能定位之思客观地说,包班教学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是有一定制约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澳洲教师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均大于国内教师。包班教学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探究性课程的教学。分科教学则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有明显优势,对教师而言,备课的难度相对也小于包班教学。包班教学与分科教学,两种模式背后最本质的区别是两国对于小学教育的功能定位的不同。澳大利亚将小学教育定义为启蒙教育,认为小学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等,对于具体学科知识不宜过多过高要求。我国则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接受,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强调掌握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建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心智的成熟,在他需要的时候,学习知识更重要。2.集中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关于教学效率与尊重个体之思从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角度而言,国内小学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效率远高于澳大利亚小学课堂,尤其是大班额情况下,统一的节奏、统一的要求无疑能提高效率。弊端是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无法为每个个体提供合适的教育。笔者认为,理想的小学教育形态,应该是取两国教育之长,即在小班化、个性化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知识容量。3.教材与学材———关于“教之工具”与“学之工具”的思考相对无教材而言,教材可以规范教学内容,降低教师备课的难度,节省备课时间,其弊端是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国内的教材尚不利于具综合性、探究性的项目式课程的实施。学材可以直接为学生学习所用,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保障。如果每节课都需要教师想尽办法准备各种学材,其难度、教学的丰富性、活动性和操作性也就可想而知。教材与学材的配备,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保障教师的“教”,而澳大利亚则更多地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所以,他们的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我们在保留教材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学材的开发与设计,配备丰富的学材。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差之分。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寻求最合适、最理想的教育形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学习与成长。
作者:陈晓燕 单位: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