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3:38: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湖南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计湘军队伍是湖南省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会计基层人才建设已刻不容缓。财务会计人才已趋于饱和,十三五规划已将管理会计列为急需紧缺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基层会计人才输出的主力必须紧跟政策要求,将管理会计教育发展问题作为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解决。本文以“十四五”为背景,研究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育发展问题。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管理会计
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并且已将管理会计列为急需紧缺的人才,明确指出至2020年要培养出3万名善于管理决策、精通理财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
一、十四五背景下对基层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大型企业对管理会计需求的增加,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启了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目前中小企业在全面预算、现金流管理、标准成本等方面较多的运用管理会计,大部分中小企业未来所需要加强的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资金是需要中小企业提高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依然是以核算为主,缺乏现金流管理所必要的数据和人才,因此对于缺乏专门管理会计机构的中小企业来说现金流管理是未来引进管理会计的重要一环,未来将需要的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投融资等财务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帮助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
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渊源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教研”“科研”不仅是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两个可靠抓手,同时也是促进音乐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变的最佳途径。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与“科研”实际来看,“教研”“科研”实践的群体基础,主要包括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教研员群体、高校基础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群体基础
音乐教育“教研”是指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研究,它以一定音乐课程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是对音乐教学中具体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音乐教育“科研”是指对音乐课程领域内在规律的研究,它建立在相对多元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有目的、计划对音乐课程领域范围内规律性内容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如果说音乐教育“教研”是基础,那么“科研”则是指导,通过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以音乐教育“教研”促“科研”,“科研”带“教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而言,作为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主体的不同研究群体,在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与“科研”实际来看,“教研”“科研”实践的群体基础,主要包括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工作的教研员群体、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不同群体在音乐教育“教研”“科研”中,承担不同工作,分饰不同角色。
一、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
其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该部分音乐教师,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教师编制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方式,进入地方教育系统,而后被分配到湖南各区县农村学校中,担任专业音乐教师。相比而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对于“教研”工作具有较强适应性,这与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受专业训练有密切联系。从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各大师范院校对于学生个体音乐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无论是培养目标中的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的专门训练,还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研究实践,都使得音乐学专业(师范)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普师生。目前,湖南农村学校中师毕业教师,在整个湖南农村学校教师群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师毕业的普师生,由于在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全科”教学,分散在各个科目教学岗位上的中师毕业教师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对音乐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进入学校工作后,承担起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师毕业教师尽管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但是受培养方式的局限,多数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与当时出台的中师人才培养方案不无关系。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合格小学教师”,重视对这部分教师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中师普师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全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践能力养成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时间,而教研、科研方面则成为了盲区。这为他们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开展某一学科“教研”工作,带来了实际困难。其三,基数庞大,本应成为教研科研重要力量的非专业、兼职音乐教师。调查实践反映,非专业、兼职的音乐教师通常未承担教研科研工作,是湖南农村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网络覆盖的盲区,这部分教师,既不具备基本的音乐教育“教研”能力,也无教研“组织”可以依靠,音乐教育“教研”工作无从谈起,但是,从其承担具体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庞大的基数来看,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研能力非常有必要。
二、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
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摘要]深入研究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仰建立的心理逻辑,系统调整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协同构建育人环境,探索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新时代湖南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关键词]湖湘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
湖湘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湖湘大地上逐渐形成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如湖南的革命遗址、心忧天下的勇敢担当、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知行合一的实事求是精神等。
(一)物质文化
在湖湘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秉持着湖湘精神、书写着湖南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留下了诸多丰富而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等物质载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革命旧址有见证日本投降的芷江受降馆、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衡山忠烈祠、新民学会旧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纪念馆有记录着湖南党史辉煌历程的湖南党史陈列馆、尽显秋收起义红色文化底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弘扬长征精神的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等;革命人物故居有故居、刘少奇故居、故居、许光达故居、谭嗣同故居等等。
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1.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据统计,2012年湖南省的67所高职学院,共招生12.6万人,在校生41.8万人,毕业生13.5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湖南省高职教育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区域分布等方面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对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7—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77.3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超过50%。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4.99%,铁道、交通、工业等类型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些活跃在省内外生产、服务一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2.形成了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近年来,根据“两型”社会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迫切需求,湖南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共新增高职专业点375个,调减403个。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开设的高职专业种类包括18个专业大类、414个专业,专业布点达1754(见表1),基本覆盖了湖南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与此同时,重点对接湖南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八大千亿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产业、航天航空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加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着力培育湖南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品牌,推动职业院校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引领行业”发展。3.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湖南省立项建设42所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83个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目前,全省在建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9所、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校57所、项目专业117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45个。依托这些基地,2007年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人才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2314万人次,为湖南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开展行业培训服务、社区培训服务、“三农”培训服务的重要基地。4.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湖南高职院校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2]。同时,为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省级职教集团,基本对接了湖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些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共2298家,其中有省内外规模企业1357家。2012年,全省职教集团内校企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2325项,现代物流、轻工、工艺美术等职教集团积极承建全省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其服务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申报专利698个,完成应用技术项目1586个,为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两型”社会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但一些高职院校反应迟缓,学校规划与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还在按惯性发展,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为社会服务只是本科院校的事,缺乏人才和技术上的自信,在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方面存在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的部分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对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缺乏必要的认同,主动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识不强[3]。这种状况导致高职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不高、“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的依赖度不大,使得高职院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2.高职专业结构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统计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湖南省独立设置的67所高职院校开办的1772个专业点,按其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分布比例分别为2.60%、27.95%和69.45%。而2012年湖南省三次产业GDP分布比例是13.6%、47.4%和39%,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布比例是3.2%、43.4%和53.4%,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比例是41.5%、23.6%和34.9%。显而易见,湖南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同三大产业在经济与投资增长中的地位以及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差异很大,说明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同时,存在着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等问题。全省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专业。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就业预警的高职高专专业(黄牌专业)有5个,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红牌专业)有9个,而湖南高职院校专业点数排名前10的专业中有6个名列其中(见表2)。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说明开设的专业点及招生数量过多,没有反映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4]。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省高职学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备案专业点名单》和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整理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湖南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全省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到10%,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90%。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湖南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忽略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普遍追逐热门专业,导致文史和财经类专业比例偏大,而直接对口生产一线的应用性工科专业比较少。省经信委对企业用工情况的专题调研显示,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钳工等人才的供需比为1∶10。湖南高职院校面向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专业及专业点数量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数量较少,反映了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近几年,湖南飞速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亟需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培养成本、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制约,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有效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4.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上,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文化服务、咨询服务的项目不多,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或活动,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而且,即便在起着主导作用的人才服务上,湖南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分布不均衡(见表3),湖南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占湖南高职院校总数的67.2%。而包括6个市州的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区高职院校仅占湖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9%。二是服务第三产业的院校和专业较多,服务第一、二产业的院校、专业明显不足,无法应对“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三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见表2),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的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促进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
1.以完善统筹发展机制为核心,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格局一是统筹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发展高职教育为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导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人口分布,制定并实施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和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二是统筹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鼓励支持部分办学条件好、专业建设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向上延伸,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鼓励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向下延伸,开展五年制高职试点,允许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和在职职工实行自主招生;探索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试办本科专业,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统筹高职院校设置和专业布点。从空间布局来看,湖南67.2%的高职院校集中于长株潭地区。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湖南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尽管学校空间布局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才能逐步改善,但更需要政府决策的指引和适时的引导。从专业布点来看,湖南省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须发挥好专业设置的指导职能,建立全省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信息平台,引导高职院校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2.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主导,构建湖南职教特色专业体系根据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需求,结合湖南经济结构、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紧紧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区等四个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重点对接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按照“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思路,全省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2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好3~5个特色专业,以此构建特色或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培育一批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务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推动高职教育优质发展一是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配置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二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模块式教学改革,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延续与衔接。三是完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完善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分级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引领湖南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4.以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与产业协作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省里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高职教育的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对话制度,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供求信息机制,定期人才需求预测情况和就业状况。二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在产业升级改造、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把高职教育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将高职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作为新设立的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划审批的重要标准。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机制。在产业优化升级进程中,建立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系统,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扩张和企业发展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步的产业发展机制。强化企业参与制度,落实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责任,推进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进一步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共同发展。
文化思想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湖湘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注重教育,投身教育的先驱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历时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这对湖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湖湘文化;核心精神;本土教育
湖湘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注重教育,投身教育的先驱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对湖湘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其中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等人都是湖湘本土教育的开拓者与践行者,而岳麓书院更是此传统的见证与代表。下面就几位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对本土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
一、周敦颐纯心修身,自学为主的教育思想对湖湘教育的影响
周敦颐(1017年-1073年,湖南省道县人)的教育思想明确而突出,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向善,同时教育又是一种己立立人的事业,要求施教者先要有所立、有所达,才能够去立人、达人。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人格感化、以德服人的过程。所以优秀的教育者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注重个人品德才能让学生崇敬,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周敦颐的教育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纯其心以修身”。他认为要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才能做到纯心。周敦颐一直提倡“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以自学为主,鼓励多进行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进行讲学,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周敦颐这种讲究人格气节与操守的教育理念,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和学子的成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周敦颐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景濂书院”,收徒众多,其中包括程颢程颐兄弟俩,这是他在人才培养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周敦颐的一代代弟子们纷纷在湖南讲学授徒,开创了湖湘地区教育鼎盛的局面。两宋时期湖南书院达到了近70所,其中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是当时中国四大书院之二。周敦颐的三传弟子胡安国父子在衡山创建的碧泉书院成了湖湘学派的教育基地,开启了湖湘学派的源流。周敦颐所开创的教育事业繁荣局面为湖湘文化的鼎盛和湖南人才的鹊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湖湘地区第一个本土大思想家,在他之前湖南人才“罕见史传”数量上并无任何优势,由于他对教育的推动,在他之后湖南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人才大省。周敦颐仿若湖南人才发展史上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南学子不断前行。在他的教育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湖湘地区在南宋、明后期和清朝中期涌现了三个人才高峰期,并且出现了湖南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大人才群体。
二、王船山“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对湖湘教育的影响
阳光体育评价体系研究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等部门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不良现象,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提倡和鼓励全国青少年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在阳光下开展体育锻炼活动[1]。2007年,紧密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大力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2]。湖南省普通高校在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下积极开展相应工作,本文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期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教育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状况和效果。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3],通过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文献平台收集“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湖南省几所普通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和《标准》测试工作的开展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到湖南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见表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1.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阳光体育运动颁布的前几年,湖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较大,并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方式,通过粘贴海报、校园广播、校园文化栏、校报,有些高校也建立了阳光体育运动社团,使师生能够全面了解阳光体育运动,这时期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掀起一股热潮[4]。然而,高校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等压力,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一般由专家数量、科研成果和就业率来衡量,这几项指标决定了该校的建校质量和效益,导致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回馈效果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湖南省高校的阳光体育宣传力度很低,在校园内几乎很少看到新的宣传标语,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信息和报道也愈来愈少。2.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在阳光体育颁布的前几年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热烈新颖的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一般由校领导主持,邀请全校师生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师生的开展热情,鼓舞着师生的参与欲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阳光体育校园文化。在启动仪式的号召下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愉悦身心[5]。然而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限制,校领导和教师受到一些科研任务、课题申报、培训和学历提升等牵绊,忽略了健康理念的贯彻,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开展力度不够。3.阳光体育运动的系列活动。在阳光体育运动颁布前几年,湖南省高校积极响应三部委和校本情况,设置了阳光个体运动的系列活动,由组织者进行活动申请,在批准后利用相应的补贴经费改善学生体育环境和设备,组织专业的指导师资团队,开设丰富的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学校管理部门也建立了监督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督查和评价[6]。但是在受到选课制和学生人数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后,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人数都难以控制,加之师资队伍的不足导致阳光体育运动的系列活动开展效果大大下降。4.《标准》测试工作的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会定期向教育部上报《标准》测试结果。然而,由于多数学校未实行教考分离,且又缺乏监督机制,虽然各高校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或不爱体育锻炼的学生,以至于无法达到《标准》中的指标要求,但是高校仍“以生为本”,为不影响学校就业率,对于体质健康水平不合格的学生采取放宽政策,这与《标准》实施的目标相差甚大[7]。
三、湖南省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的构建
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研究
一、湖南民间音乐文化概述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多山地和丘陵,也不乏湖泊水系,正是这些地方孕育出了数之不尽的民歌。湖南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因各地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其音乐风格也不同。北部湖南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人们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传承并挖掘了许多时令小调以丰富生产生活,代表作品例如《放风筝》《浏阳河》《刘海砍樵》等。湖南水系交叉盘错,当地劳动人民耳熟能详的号子较为典型,例如《澧水船夫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等。这些音乐不仅能提示人物内心丰富情感,还能烘托气氛,其结构严谨、用词独特、曲体多样、别具一格,达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二、湖南民间音乐主要种类
湖南民间音乐按题材,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山歌是湖南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演唱的曲子,在山野,在田间,在山冈,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男声多在砍柴、割草、出工时演唱,女声多在采茶、摘果和浣衣时演唱。山歌历史悠久,按其声腔又可以分为高腔、平腔、哼腔和童腔山歌。湖南山歌虽然没有北方山歌的豪放,没有西部山歌的辽阔深远,却有其独特的豪迈大气和绵柔婉约。湖南小调结构规整,以抒情为主,旋律委婉流畅,节奏匀称。小调易学易唱,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调。湖南小调又可以分为丝弦和生活小调。丝弦小调以丝弦乐器伴唱,歌词含蓄,曲调柔和;生活小调描绘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家长里短、日常生活、人生百态,地域色彩浓厚,通常自由演唱,不用伴奏。湖南号子主要是湘、资、沅、澧水系演绎的号子,可以分为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和洞庭船工号子,在这五大水系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较为相似,澧水号子流传较广,其中又以船工的劳动号子流传最广。
三、湖南民间音乐特色
民间音乐简单、婉转、清新、耐人寻味,湖南民间音乐也是如此。从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方面来看,湖南民间音乐独具一格。(一)音阶调式。在音阶调式上,湖南民间音乐也和当地语音和语调有很大关系。湖南号子按水系分为五大水系号子,这其中湘江和资水船工号子音阶调式相似,澧水和沅水在湘西纵横,流经西南方言区,也有相似之处,八百里洞庭则吸收了各水系的特色,呈现自身特色。湘江船工号子以6123四声和61235五声调式音阶为主,资水旋律由613三声和6135四声音调构成,主要为羽式调。澧水调式丰富,宫、羽、徵均得到采用。由于其在行船过程中形成,因此也由独特的地方小调转化而成。沅水属于西南官话地区,沅水号子与澧水号子相似,四声和五声都有,主要采用羽式调。洞庭水系船工号子通常采用6135大、小三度音调,但也有612和561等音调的曲调旋律。湖南山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湘方言区、西南官话区和赣、客方言区。各个片区在曲调上不同,但主要是五声音构成,由6135构成,以羽式调为主,曲调丰富。除此之外,湖南山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徵”音,其可以上入羽音,下入角音,在湖南山歌中发挥了其独一无二的作用。湖南小调主要采用徵调式,但也有宫调式和商调式,大、小三度音阶的进阶音出现频繁。(二)音乐旋律。在音乐旋律上,湖南民间音乐呈现了与湖南人民劳动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无论是田间耕作时唱的劳动号子,还是山间劳作的山歌,抑或是分享生活乐趣、歌唱世界万物的小调,都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相关联。号子的旋律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湘水、沅水、资水、澧水和洞庭水系的船工号子演唱和音乐风格都各不相同。例如湘江船工号子采取领唱自由且拖腔长,还有长领、长和的形式,而资水船工号子领唱部分以短促的高音和爆发性强的长音为主,和唱部分重复固定的旋律。湖南山歌在旋律上变化较大,节奏舒缓,曲调多滑音、倚音和甩腔。湖南山歌也与湖南人民的耕作劳动息息相关,因此注重娱乐性。它不如号子铿锵有力,也不如小调绵柔多情,但它表达出人民的淳朴和野性,例如《郎在外面打山歌》《隔河望见荷花开》《对着妹妹唱山歌》等。湖南小调通常为独唱,对唱较少。小调以旋律优美婉转为特点,但也有大跳音阶,起伏较大,例如《洗菜心》《思情鬼歌》等。(三)节奏节拍。“节奏是旋律的生命”,节奏的快慢、简单性、复杂性等都会直接影响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节奏节拍上,湖南民间音乐也有其独特风格,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结构规整和结构不规整、带有疏散倾向的节奏节拍。在湖南的民间音乐中,号子、小调和山歌节奏单一、统一,一般是四二拍和四四拍,节奏感强。号子比较突出,节奏突出、强弱对比明显、坚稳有力。而湖南山歌通常有固定节奏,用以突出主题,强化形象,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湖南山歌中,也有不规整的节奏,节拍丰富多变,有多单拍子和复拍子,具有疏散倾向,不受速度约束,也不受动作、舞蹈动作、乐器等伴奏的影响,演唱时往往会增加临时长音、延留音和切分音。有些山歌甚至不用小节划分,节拍非常自由,例如《对着妹妹唱山歌》等。
城乡统筹研讨技能人才供给与就业政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湖南省技能人才用工现状的调查;湖南省乡镇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分析;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逆转、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轻视工人”的社会倾向、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没有形成技能性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民工中大批技术工人的产生等,具体请详见。
一、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一)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08年,湖南当地私营企业用人需求环比下降8.57%,同比骤降17.11%,但是在这种对劳务人员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湖南的土地上堆满了需要上岗就业的人,但同时又缺乏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来为企业注入高效益血液,因此湖南省产生了就业压力与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
不可否认,企业用工紧张、招工不足的现象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据长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在去年,企业登记的总空岗信息为19.23万个,介绍成功13.2万,岗位空缺数5.8万个。长沙市2582家规模以上企业缺口产业工人3万名。第三季度长沙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与分析表显示,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分别是,加工中心操作工、缝纫工、车工、机电产品装配工、针织工,这五个工种缺口达到1万余人。
统筹发展的中等与高等的职业教育思索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到200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口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当时,其他省份总的趋势是将高等职业教育划归高等教育管理。而湖南省机构改革,新成立的湖南省教育厅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决定将其一并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统筹管理。至今湖南仍然是至始至终实行这一管理模式的少数省份之一。“十年磨一剑”,从湖南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更加有利于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骨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型、技术性人才为主的教育的类型。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如玩具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侧重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型人才。但总的来说,培养的都是产业工人。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结构层而看,需要我们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和发展。10年来,湖南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24所增加到2009年的62所,年招生数由2000年的4.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8.7万人,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9.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万人。中职年招生数从2000年的18.0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35.9万人(其中非全日制中职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数从2000年52.0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82万人,包括技工学校共招生41.9万人,在校生规模共达98万人。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5万人次。目前湖南初步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二、更加有利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薄弱,教学条件较差,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总体的质量和水平。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为公平的发展机遇,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湖南在这方面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适当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积极探索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允许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职业培训学员在修满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目前,湖南全省共有农村职业学校208所,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数的17.92%,占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的31.6%。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农村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28%。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具有中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约80余万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累计达到600多万人次。另外,全省还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300多所,为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多数数据显示湖南已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三、更加有利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 上一篇:湖南公务员历年真题范文
- 下一篇:混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