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2:59: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和总满意率(92.0%)均高于对照组(8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患者情况复杂,病种多样,受专业化特殊原因的影响,对相关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服务质量的护理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要面对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术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对于存在语言认知障碍和转院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范围为12~72岁,平均年龄为(42.6±3.7)岁,脑外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五官科手术4例,普外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13~70岁,平均年龄为(42.5±3.6)岁,手术类型:脑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5例,普外科手术11例,骨科手术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手术室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护理环节进行优化,对各项护理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与实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进行手术室舒适护理,比较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优良率86.6%,显著高于对照组(56.6%,P<0.05)。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手术的患者采用手术室舒适护理,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应用;实践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为患者带来创伤,并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手术室护理是针对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以手术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服务。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中监护以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能与麻醉医生配合,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6.8±3.6)岁,手术类型:普外科9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5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6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5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7.1±3.4)岁,手术类型:普外科10例、胸外科7例、脑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6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7例、椎管内麻醉9例、全身麻醉14例。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巡回护士在手术前一天下午安排术前访视,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血糖的控制等。告知患者手术室环境、入手术室时间、麻醉和手术的体位摆放和配合。手术当日,将手术患者由病区接到手术室等候区,应共同核对《手术病人接送卡》。手术中监测患者体温,维持在36℃以上,调节室温在22~24℃。手术中输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液路是否通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及各类引流管脱落[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舒适护理,术前访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可与病房责任护理人员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情况,有无特殊心理问题。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必要时可参加术前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护理人员共同讨论,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手术室环境准备: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为50%~60%,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温护理:在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可使用加热器、温箱等,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6~37℃。手术后转运护理:确保患者温暖、舒适,避免颠簸碰撞,注意保护头部,保持各种管道的正常位置,使患者安全达到病房。患者从平车到手术床的过程,应注意遮挡患者,保证隐私不受侵犯[3]。1.3判定标准。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表现及手术室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问卷需根据真实情况评分。具体内容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否及时接待患者入室、严格核对患者相关信息、积极摆放体位、手术配合工作、提供舒适护理以及护理态度等10项内容[4]。本次评分采用百分制,总分>90分:评分为优,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非常满意;总分在70~89分:评分为良,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满意;总分在60~79分:评分为中,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一般;总分<60分:评分为差,表示患者或手术室医师不满意,优良率(%)=(优+良)/n%。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心率、血压明显变化的患者例数,血压升高≥30mmHg,心率上升>20%表示血压、心率明显变化。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运用
摘要:目的在骨科护理工作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探究该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98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各方面的评分及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骨科护理;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在住院患者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的理念[1],通过采取预见性思维来综合性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将潜在的问题分析出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两年本院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近两年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58例,女4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9-79岁,平均年龄为4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清醒的意识,无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是精神障碍,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
手术是一种重要的疾病治疗手段,而手术室护理作为手术室配套的医疗服务,可对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优质护理服务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该种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而言,不仅仅重视病理,更加重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对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意义重大[2]。本文选取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手术的200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对比分析其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择期手术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8~70岁,平均(50.5±2.5)岁;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70岁,平均(49.5±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3项内容。术前准备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身体清洁、健康教育等内容。术中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调节等。术后护理主要包括病情变化观察、康复护理等。
循证护理在护理学中运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以下简称(EBN)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所属分支学科。随着临床实践的应用,其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扩展到医疗卫生各个方面,它的科学性、实用性越来越被广大护理人员所重视,相继在临床各科开展探讨和研究,得到医护患认可,从而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和发展的空间,将成为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EBN在护理教育领域中开展、研究较临床滞后,没有专著及教材介绍EBN。我们根据护理学基础教学有关内容运用EBN,使学生初步了解EBN基本概念和内涵,使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1向学生介绍EBN概况
1.1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EBN起源、产生
背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到EBN。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Sacktt和Elebcher倡导下建立了流行病学学科和工作网,目的是指导临床医师阅读医学文献,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形成医学文献评价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SackttDL等对文献的评价标准加以改进形成“使用者指南“(User''''sGuides)来指导临床医师如何收集和评价有关文献,找出相关证据,解决所碰到临床实际问题[2]。EBN受其影响而产生。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概念引入到护理领域中,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力求摆脱以经验基础的传统护理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学方向发展。
1.2让学生明确EBN概念和实践程序,激发学生对其兴趣。EBN是近年来发展的产物,受教育影响
对其了解参差不齐。何谓EBN?直译“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最终做出护理决策[3]。又称循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料整合成为最好的证据,来制定病人的卫生保健计划[4]。其实施分五个步骤:
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患者51例,随机分为预见组(26例)和常规组(25例),分别给予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预见组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生活质量总评分、各功能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疼痛
近年来因各种事故、长期累积病症造成的骨折、骨损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情况较多,调查显示,血栓、肺感染、褥疮和疼痛是骨科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其中疼痛会伴随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有报道显示,对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2]。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常规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4.23±5.0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病4例,骨髓炎3例。预见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43.90±5.8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肿瘤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执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严重性肝肾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应用康复锻炼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总有效率9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专业康复锻炼的方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指导能够全面强化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康复锻炼;骨科护理;应用
康复医学护理在骨科中得到了十分广泛地应用,在康复护理学中骨科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骨科术后致残率,强化骨科患者的康复效果[1]。在具体的康复锻炼中,需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只有严格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2]。为了对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120例骨折术后患者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32.7±3.7)岁,其中有38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观察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0~54岁,平均(33.9±3.2)岁,其中有39例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循证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骨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而试验组则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自制调查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等项目的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操作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骨科护理人员整体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循证护理;护理质量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利用已经证实的研究证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制订并实施的护理方案[1]。其以科学证据为指导,有利于解决目前临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骨科患者恢复较慢,且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本文即对循证护理干预模式在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试验组(n=46),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8~72岁,平均(36.4±5.2)岁;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15例,骨盆8例,脊柱5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71岁,平均(36.2±4.7)岁;骨折部位:上肢17例,下肢16例,骨盆7例,脊柱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实验从医院儿科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防范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防范组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防范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方法在儿科护理管理当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的效果,降低护理风险事件与医患纠纷发生的几率,促进医患关系的有效建立与发展,适宜广泛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应用价值
由于儿童在年龄、身体结构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能够促进护理工作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提升,降低风险事件和医患纠纷的发生,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此次研究实验从医院儿科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实验从医院儿科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对选取的患儿进行临床分组,将其分为防范组与对照组。防范组患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范围为2岁~9岁,平均年龄(5.66±1.87)岁。对照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2岁~8岁,平均年龄(5.34±1.6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颌面全麻病人术中护理思考
全麻术中知晓是指全麻后患者能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事情,并能告知有无疼痛等情况,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意识存在的标志,是全麻的并发症[1]。现代全麻技术的可控性和安全性虽已大大提高,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发生,虽然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并不高,但知晓所致的心理应激或不愉快的精神刺激可能对患者身体和精神造成明显的伤害,甚至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等严重的不良后果[2],近年来,术中知晓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预防其发生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9月颌面外科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330例,男198例,年龄16~72岁,女132例,年龄18~65岁。入选标准:无精神疾患,能进行正常的汉语交流。全麻诱导用药:咪达唑仑、芬太尼、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异丙酚、阿曲库铵,术中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七氟醚维持,202例鼻腔气管插管,128例口腔气管插管,所有病人术中均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
1.2方法
术后1~3d内以问卷形式随访一次,按文献[3]的方法,对每个病人均按顺序询问5个问题:①您记得进入手术间了吗?②您记得护士给您扎针吗?③您在手术间睡着前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④您醒来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⑤在这两件事之间您记得发生了什么事吗?对于可疑知晓的病人,进一步询问知晓的内容,包括感觉(听觉、视觉和疼觉)、运动功能情况、精神反应等,并与主管麻醉医生核对知晓内容的真实程度,推测术中知晓可能的发生时间。参照Sandin等[4]的方法,将术中知晓的诊断标准分为3类,A类:肯定的知晓,该类病人能明确地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事件。B类:较肯定的知晓,随访护士确信病人回忆的内容是真实的,但未能找到明确的证据。C类:可能的知晓,病人自诉有术中知晓发生,但不能回忆起具体的内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