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2:52: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质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质量论文:临床护理质量方法与感悟
本文作者:程慧玲工作单位:山西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护理部
护生入科后首先实施岗前教育,熟悉本科环境,了解实习要求和实习计划;其次,以专科知识培训为主,培养护生慎独的工作能力;最后为考核阶段,按实纲要求考核护生是否完成实习内容,并进行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培养护生职业道德情感,稳固专业思想。带教过程中我们发现,护生重视理论及各项技术操作的学习,忽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有的同学怕脏、怕累,甚至认为选择护理专业是选错了专业。带教老师要从职业素质和基础护理等相关知识方面引导和启发护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她们,让护生明白护士的定位,患者需要护士的帮助,需要护士的爱心、责任心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从而激发护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从而主动关怀患者。加强护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护生存在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特别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操作,感到无从下手。带教老师要先示范,讲清护理操作重点、难点,然后再让护生操作,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使护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科室根据教学安排,由护士长与带教老师按照护生实纲要求,结合本科特点,拟定具有本科特点的教学计划,安排带教老师定期对护生进行小讲课,让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护生知识面向纵深发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评关系,注重信息反馈,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制定护生临床实习手册。由带教老师对护生从遵守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有无违规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在出科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分,填写评语并记录在手册上。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表。由护生出科后进行无记名填表,对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操作示范、讲课效果、医德医风几个方面给予评价。[2]通过教学评价为总结带教工作、改进带教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监督临床带教工作,以提高带教老师学习钻研护理业务、改进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规范护生出科考试。根据不同层次拟定不同的出科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由护士长、带教组长、带教老师进行评价、考核,以检验其实习效果。
自我院实施以上教学措施以来,护理质量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带教老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以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不仅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较前有所提高,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带教老师既是护理实践者,又是教育者。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提高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授课学习,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胆量,提高了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实现了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的。
眼科护理管理质量改进探讨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建设,人们在加强自身健康问题的同时,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眼科是临床中的重要科室,其所面对的患者通常为老人和儿童。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旦出现疏忽,很容易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从而导致各种纠纷事件的发生[1]。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就需要医院加强护理管理工作,促进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的有效应用。本研究主要以本院就诊的患者为例,通过比较常规护理管理和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的护理满意度,探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有23名女性患者和17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6~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78±3.74)岁;对照组有22名女性患者和18名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9~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97±3.31)岁。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资料和年龄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1.2方法。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对护士人员展开基础的倒班安排,增强人员的认识程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先成立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将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其他成员为护士[2]。护士长负责对日常工作活动内容进行安排,同时促进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并制定一定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责任制进行落实,保证提高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其临床经验的丰富程度,同时要能够根据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对工作目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将小组中的工作责任进行具体明确,从不同的眼科护理技术进行入手,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同时促进护理新技术评审制定的增强。对护理人员展开定期小组会议,使人员将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汇报,将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督促人员在工作开展中加强注意程度,从而保证工作的开展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在患者检查结束后,对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的注意事项进行叮嘱,并将下次需要复查的日子进行告知,保证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工作均由SPSS19.0软件完成,本文涉及到的计数资料率用(%)表示,并应用卡方检验法检验。且P<0.05,存在差异性,认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且P<0.05,认为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
手外科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并且对护理工作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无疑是护理工作在发展上面临的重大考验[1]。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此种护理模式是将护理工作细节化,将常规护理中存在的所有护理缝隙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一一列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2]。护理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而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则是在坚守此原则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该文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于该院手外科进行治疗的共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该院手外科治疗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女性44例,男性4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0±2.07)岁;观察组患者女性43例,男性4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8.0±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2.1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组统计手外科所有护理人员的年龄、家庭情况、工作年限、职称等级等,测评所有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对科室患者病历了解程度等,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每小组最少由5名护理人员组成,选举1名组长,1名副组长,1名主要责任人,其余则为组员,将整个护理工作划分为几部分或几类,每部分工作都要具体到个人,将工作内容与职责范畴量化,注重护理缝隙,制定责任负责表格,明确每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责任人要对患者进行全程陪同,包括入院后对医院环境、制度的熟悉,每次检查、初次用药或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的内容介绍、正确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宣讲等;组长与副组长对该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做到心中有数,记录该组组员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在每次晨会中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与点评,并对当日工作提出要求;组内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严格要求自己,每项护理工作都要力求做到最好。1.2.2合理排班优化护理管理模式优化排班制度,制定人性化的排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确保小组工作正常优质进行为最低标准,将医护人员的调班需求考虑在内。由组长和副组长按照该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年限等制定排班表并提前1周进行公示,每班次人员应进行老、中、青搭配,在护理需求高峰时间、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则按需求适当调整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3]。当护理人员有调班需求时,应至少提前3d提出报告,以便及时进行班次调整,避免出现岗位空缺、值班人数不足的现象,尤其注意交班时间段患者的护理情况,做好交接班记录,以便日后需要。1.2.3完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医院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无缝隙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定期举行最新护理知识讲座,注重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更新护理知识与技能;②制定与护理人员工作完成情况挂钩的奖惩制度,通过调查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每次培训的考核成绩等对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同时进行组间评比,对评分高的护理人员或小组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带动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对无缝隙护理管理体系提出意见与要求,对这些意见与要求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使无缝隙护理管理发展为一个更加科学、个性化、系统性的护理体系。1.3指标评价。研究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调查,满意程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100.00%。1.4统计方法。分析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照组总满意度为69.41%,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9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质量查房研究论文
护理质量查房是护士长、护士组长通过查看病人或在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谈中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查房方法,并且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护理方法的指导意见,从而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使病人得到良好的身心护理。
1护理质量查房的方法与内容
1.1方法:护理质量查房一般每日进行两次,由护士长或护士组长组织小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等对病区的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及特殊诊疗病人进行床边查房。
1.2内容:检查入院评估中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护理诊断是否全面、正确,相关因素是否恰当;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护理计划是否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可行;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效果评价是否及时;次日出院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否落实。
2护理质量查房的要求
2.1护理质量查房前小组护士要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评估、护理计划和PIO记录的书写及病人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小组长对被查房病人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要解决的疑难问题,预先要通过查看资料或广泛征求意见等途径获得解决的方法。
骨科护理质量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至2017年医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治疗病人给予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包括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10~77岁;实验组包括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2~78岁。经过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手术方式、治疗时间以及疾病程度,护士年龄、职称、工作技术等情况,差异不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性。1.2方法。参考组选择小组责任制护理干预:护士长把120例病人分为5组,每组1名护理人员管理24例病人,并且安排辅助组,治疗组与静疗班协助责任护士一起进行护理工作。实验组选择“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方法:①骨科护士分为5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分为:1名主治医生、1名辅助医生、1名责任护士,2名普通护士;责任护士与普通护士按照学历,资历等划分,责任护士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熟悉整个护理流程,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表达能力;病人入院后划分成医护一体化责任小组,其治疗方案由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一起查房制订;②责任护士实施好其自己工作并且监督指导普通护理人员的工作,保证护理质量;普通护士开展一般护理工作,各级护士须全面负责本组病人的入出院指导,心理疏导,常规护理等工作内容;③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评价,具体分为:每天危重病人数,病人总数等,对薄弱时段,薄弱环节人力给予科学的分配,进而保证护理治疗与安全[6];④护士的工资和绩效具有直接联系,根据实际的工作岗位,功效给予绩效分配,每季度进行考评,进而通过岗位系数与考评结果计算工资;⑤护士皆进行岗位培训,责任护士的培训分为:护理工作疑难点,表达能力,教学水平与为病危病人的护理工作。普通护士培训分为: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7-8];培训结束进行考核,采取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确保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同时,可以显著的减少护士书写时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⑥加强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修改完善常规护理评价准则,在传统护理质量评价要求条件下,优化患者常规护理,生活干预以及安全监管等。提高基础护理在护理工作质量项目中的比例。护理组长下班前认真检查基础护理的开展情况,同时确保执行到位。护士长、护理部按时随机检查,同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⑦开展电话咨询以及回访服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掌握其身体恢复情况,同时对其给予运动锻炼,休息,饮食搭配等综合的指导。1.3疗效判定。临床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评价准则。分数>90分是优秀。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c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满意程度、护理质量、考核优秀率,护理差错发生率等内容,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详见于表1。
3讨论
伴随国内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严格,不仅单一的满足确保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已预后与完善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模式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标杆,其宗旨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该报告中采取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把科室的护士与医生根据等级的原则给予分组,确保病人治疗过程中接受同一组医护工作者的服务,保证治疗与鼓励的持续性。该报告中,针对在骨科病房实行连续排班以及层级管理的护理模式后,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工作满意程度,护理差错发生率等内容,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充分证实了,在骨科病房当中开展医护一体化分层责任制管理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同时很好地提升护理工作的实际质量。除此之外,强化基础性的护理工作,还能够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贴心关怀,拉近和病人的距离,有利于构建融洽的相处模式,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进而确保双方配合更默契,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在骨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医院糖尿病护理质量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在提高医院糖尿病护理质量中应用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工作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糖尿病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24例,联络护士模式),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糖尿病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饮食习惯、自理能力、服药依从性等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亦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P<0.05)。结论:在提高医院糖尿病护理质量方面应用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联络护士;护理质量;理论知识;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
近年来,受人们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致使糖尿病临床发病率极高,高血糖(生物作用受损伤、胰岛素分泌缺陷)为患者的主要特征;该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治疗,必须及时实施相关干预措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常规护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因此并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糖尿病联络护士是糖尿病专科护士与普通护士间的桥梁,并且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糖尿病知识,从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预防并减少并发症[1-2]。本文旨在分析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在提高医院糖尿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50例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51~65(58.56±5.15)岁,体质量3.5~26(14.88±8.14)kg,病程1~5(3.26±1.11)年;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52~65(58.36±5.14)岁,体质量3.5~25(14.14±8.14)kg,病程1~6(3.55±1.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严格按照我院相关制度安排普通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前期给予口头宣教确保患者更好地认识糖尿病,后期对饮食和药物方面实施干预。观察组则采取以联络护士为主导的模式:(1)联络护士选取标准。①临床护理经验≥5年;②专业素质较高,责任感强且沟通能力较好;③自愿参加此研究。(2)制定联络护士手册。充分参考相关文献和权威资料,编写《联络护士糖尿病管理手册》,手册涵盖两部分内容:①详细阐述糖尿病体检各步骤及具体评分标准,问诊、体检内容;②详细阐述糖尿病护理诊断、具体措施。(3)培训内容。第一,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求熟记糖尿病患者病理知识、病史等内容,提前掌握并了解我院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注意事项;第二,以综合时间为主,融合患者体征、症状进行护理管理,要求灵动且真实,将胰岛素、降糖药物使用方法作为主要培训内容。(4)工作内容。在专科护士的协助下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将糖尿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增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5)组员考核。将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操作、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等作为考核内容;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考核,并制定具体的奖惩制度,严格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惩罚;考核结果做好详细记录,便于后期查阅[3]。1.3观察指标。1.3.1护理质量。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内容包括饮食习惯、自理能力、服药依从性等,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1.3.2糖尿病理论知识。选取实施护理的20例护理人员,每组1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38(30.56±5.23)岁;观察组年龄23~37(30.11±5.14)岁。主要通过胰岛素笔、便携式血糖仪等进行对比[4],量表自制,分值0~10分,评分≥8分视为合格。1.3.3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问卷为科室自制,总分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等级资料比较,以频数(f)、构成比(P)和平均秩次(R)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均由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延续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启示
本文作者:杨淑萍工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科室简介、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目前患者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等;(2)加强患者情绪的管理由于长期需要治疗,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和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预防等,同时,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学会体验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然后,按照以下顺序调节:脚趾—脚尖—脚跟—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臀—双肩—下巴—牙齿—舌头—双眼—额头,紧张状态保持时间长,约10秒,放松状态保持时间相对短,约5秒;(3)定期组织糖尿病专题讲座共同学习糖尿病基本概念、糖尿病急症常见诱因、诊治和日常生活护理,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提供平台,确保贯彻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4)举办经验交流会召开糖尿病患者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之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调查工具与评价方法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5]:该量表原来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入组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时(P<0.05),详见表2。表2两组患者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得分比较(xs)3讨论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是利用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信息化工具来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护理形式,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6]。目前,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和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等疾病中先后应用,均取得满意的效果[7-8]。本研究笔者尝试将延续性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笔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2010年5月~2012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9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入院时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入组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的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中各维度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时(P<0.05)。
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册,能够详细了解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的情况,目前患者的诊断,各项检查的异常值、治疗方案和辨证施护护理措施等,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2)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负性情绪,患者一旦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患者能够有效的应用肌肉放松训练方法来控制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3)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让护理人员参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能够明显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延续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做到定期举办糖尿病患者经验交流会和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等能够帮助患者做好家庭护理干预,确保糖尿病患者坚持治疗,并协助患者在患者出院后将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探讨
儿科患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医疗护理配合度低,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患儿家属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较高,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也更高,因此儿科成为医院医疗纠纷高发科室[1]。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但传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主要由护士长为主的护理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改进,由于缺少临床医生的参与,故难免存在片面性,缺乏专业性、系统性与全面性[2]。我科2015年起在医护一体化模式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儿科实施以医护一体化为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观察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单纯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8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8人;年龄20岁~45岁(26.4岁±5.6岁)。对照组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7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7人;年龄20岁~44岁(27.4岁±6.1岁)。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学历、人员职称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即由护理长为主的护理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相关方案的制定、实施、监督、改进。主要有如下措施:创建整洁、温馨、安静、适宜患儿身心需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在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热情、主动,实施人性化关怀;加强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静脉穿刺技能与儿科专科护理水平;由护士长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对执行中反馈的问题由质量控制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定解决方案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组建由护士长、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责任护士组成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质量持续改进方案的制定与改进,护士长负责方案的实施、监督与日常管理,具体如下:①患儿入院时,由护士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评估,共同制订患儿治疗、护理计划。②护理人员与医生共同交班、查房,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与实验室检查情况,治疗方案变更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执行医嘱;参与临床疑难病例、危重病例的讨论、分析,根据病人病情、医生意见及护理专业知识,及时调整护理计划。③患儿出院时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健康教育内容与出院指导,使得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更专业,病人更信赖,执行依从性更高。④每月召开有医生参与的研讨会,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由护士长负责领导实施、改进与监督;同时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临床医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儿科专业知识,持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3]。
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探讨
摘要:目的建立北京地区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为北京地区肾内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循证筛选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及面对面讨论。结果构建了26项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2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100%,权威系数为0.80和0.81,第2轮专家咨询后变异系数为0.02~0.22,协调系数为0.26~0.52。结论构建的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可用于肾内科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
关键词:肾内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德尔菲法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护理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关键[1]。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基于护理效果而制定的定量监测评价标准,涉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等各环节。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共性指标,不能反映各专科护理特点,达不到科学评价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已有针对手术室、妇产科、儿科、骨科、静脉治疗专科等科室及专科的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2-6],但目前尚无肾内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构建的研究。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连年攀升,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肾病护理专科性强,涉及范围广,包括住院护理、门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以及患者居家远程护理等。护士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肾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有利于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本研究在循证的基础上,用改良Delphi法建立北京地区肾内科护理质量评价敏感指标,旨在为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成员研究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学历:博士1名,硕士2名,本科4名。职称: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专业:肾内科5名,内科1名,危重症医学科1名。专科工作年限10~22(21.42±8.34)年。1.1.2咨询专家纳入标准:北京市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从事肾内科临床医疗、护理或管理工作8年以上;护理管理者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临床护理专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自愿参加,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纳入咨询专家30名,来自综合医院27名,专科医院3名。男2名,女28名。年龄31~55(42.29±7.7)岁。学历:大专1名,本科26名,硕士2名,博士1名。职称:中级15名,副高级12名,正高级3名。工作年限8~33(22.43±6.70)年。职务:护理部主任3名,肾内科主任2名,肾内科护士长15名,血透室护士长6名,腹膜透析中心护士长4名。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1构建分层管理小组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考评测试、临床培训成绩以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根据层次管理制度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级。主要3个管理层面,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其中,护士长负责对全部病房的工作进行管理;责任护士主要引导执行护士对患者的护理、治疗、健康指导以及检查等工作,另外,严格监督并指导执行护士的日常工作;执行护士主要对具体操作进行负责,及时发现、上报患者出现的问题。对妇科人力资源以及病床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后,确定人员配备。如根据我院妇科人力资源和病床实际情况,人员配置如下:1名护士长,4名责任护士,2名执行护士。护士长的选择,严格按照竞聘上岗制度选择;责任护士要依据竞争上岗制以及业务能力水平作为参考依据,择优担任;准责任护士要具备本科、大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等;执行护士主要由具备中专毕业证以及护士职业资格证的人员任职;责任护士对执行护士起指导作用。
2护理层级管理法
护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执行护士构成,逐步构建为医生、护士与患者三者之间的工作模式,实施责任护士全面责任制以及连续排班制度,对各个小组的护理方案进行制定,正确实施护理操作步骤,对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检查。护士长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全面负责,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3排班制度
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量受到工作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根据不同科室,制定出相对应的排班制度。制定连续8h工作3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增强安全系数,如将工作时间分为3个阶段:每个时间段安排的值班人数不能少于6个人,排班时根据床位分为3个责任小组,安排责任护士进行全面负责;另外,人员配置可以根据以下时间段进行分配,根据各个时间段的工作量以及护士的工作状态,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