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2:23: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行为

浅谈儿科护理母爱行为与替代

摘要:目的探讨关于儿科护理中的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患儿B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及康复效果。结果患儿A组中,36例于2-4d内治愈,康复率为48%(36/75);22例于5-7d内治愈,康复率为29.33%(22/75);剩余17例于8-10d内治愈,康复率为22.67%(17/75)。患儿B组中,47例于2-4d内治愈,康复率为62.66%(47/75);26例于5-7d内治愈,康复率为34.67%(26/75);剩余2例于8-10d内治愈,康复率为2.67%(2/75)。对比这两组数据可知,接受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儿科护理的患儿B组的整体康复速度更快、康复效果更显著,统计学意义充分(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给予教育指导,以及采取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以利于实现早日治愈、恢复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儿科护理;母爱行为;母爱替代

儿童处于身体不断快速生长发育、心智逐渐稳定成熟及以社会行为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1]。很多患儿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环境突发改变、对治疗的不舒适感及恐惧感及家长的担忧焦虑等均可引发患儿产生一些列的负性心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及行为差异性等特点,充分发挥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儿早日康复[2]。先本文对我院儿科150例患儿实施差异化的儿科护理措施,以观察在儿科护理中开展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具体效果及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中,男儿35例、女儿40例;年龄0.3-5岁,平均(3.12±0.45)岁。患儿B组中,男儿36例、女儿39例;年龄0.4-5岁,平均(3.17±0.42)岁。两组患儿在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资料等方面的统计比较无意义(P>0.05),能够进行可比性护理研究。1.2儿科护理方法。对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而对75例患儿B组则给予普通儿科护理的基础上,加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具体措施示下:(1)母爱行为。依据小儿对母亲的特别反应及对亲情的感知力,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母爱亲情呵护,以满足患儿的身心需要,使其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使用美好的母爱语言、友善的母爱态度,并利用优美的医疗环境,减少及消除患儿的陌生恐惧心理,从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复健康[3]。另外,还要,了解儿童心理以及发展过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动及好玩等特征,像母亲一样适当约束及限制其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视对其自尊心的保护,促进消除患儿的对医疗的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及心理隔阂,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母爱替代。一般患儿入院会一定时间的离开父母,常常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时,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患儿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转移、定向性差及适应能力强等小儿心理特点,通过适时、适度的给予其多选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与其一同嬉戏玩耍等,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告知患儿“你的妈妈只是暂时离开,阿姨会好好照顾你,她明天就会来这里看你啦”,这样患儿便会把内心对母亲的依恋逐渐转向妈妈托咐的人身上,使其尽快转移离开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像母亲一样,处处观察感受患儿的喜怒哀乐情绪,尽可能减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惧,尽力满足其正当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为,时时记挂患儿的饥饱、冷暖以及病情变化,博得患儿的喜爱及获得其家属的深度信任,并诚心温暖、体贴及爱护每一位患儿,让其时时享受母爱,以促进其早日治愈。

2探讨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与防范护患纠纷论文

【关键词】护患纠纷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俗语所说的规矩在行业中就是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制度的内容,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照章办事。

查看全文

初探护理道德的工作行为

本文作者:吕仲瀛工作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护理道德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是具有艰苦性质的平凡工作,繁重的体力与复杂的脑力劳动相结合,严格的科学性与和高度的责任相匹配,需要拥有广泛的科学技术才能完善此项工作。护士是医院中坚力量,指标比例是医院技术人员的50%,专业面强,涉及科系领域广、是患者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者,统计状况表明,一名患者从门诊住院的整个过程中,90%处置是需要护士参与所完成,从基础护理到各种护理技术技能操作,从采集标本到观察疾病微妙病变,都需有技巧和敏锐的感觉。护理语言道德对病人健康的影响护理语言,是与患者之间进行思想互动,交流的信息工具,美好的语言,反映的是护士思想情操,文化程度,道德修养,言谈举止、衣帽整齐端庄的体现。和善的语言,可对待不理智的病人及家属,使之,从心理变化的角度予以理解,耐心说服,不使矛盾激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每个人的特质状况,给予适当的称呼,营造温馨的修养氛围。护理行为道德对病人健康的影响护士的言行,对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如;关心病人,及时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不适;体贴病人,注意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在停止或开始使用各种仪器时,要向病人解释为什么,以免造成病人紧张或担心;如果可能,尽量让患者家属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来陪护病人。护士镇静的表情,轻盈快捷的步态,饱满的精神,都会给病人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修养生命的一剂精神良药。完善护理道德的伦理障碍在完善护理道德的过程中,诸多的矛盾因素阻碍了实施的计划,使之导致不完美。如:履行人道主义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讲真话与保护性医疗的矛盾;知情同意与保护病人利益的矛盾;卫生资源分配与病人实际需要的矛盾;病人拒绝治疗与维持病人生命的矛盾;安乐死与现行法律的矛盾等伦理因素,阻碍了护理道德的实施和完善,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工作层面,需要协调才得以护理道德的实施。

护士要热爱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热爱护理事业、忠诚护理事业,树立职业的自豪感;尊重病人一视同仁,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利及生命的价值;工作尽责,护理担当着维护健康,保护生命安全,延长生命去留的崇高使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倦怠。文明礼貌举止端正,言行中体现一种素养,使之患者产生信任和依赖感;言语贴切保守秘密;医疗境遇中语言有2种东西能治病,①药物;②语言,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团结合作相互监督;体现在同行的工作上,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能以损害病人的利益谋取私利。

此文,以全新的人文理念的角度,诠释护理道德的内涵,这是适应经济形势下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弘扬以德兴护、以德治护、关爱生命。树立护士职业道德新风尚,在医院管理运行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护士职业道德的原则、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验,使护士在意识中形成稳定的、能区别护士执业行为中的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等方面的内心信念,从而将内心信念运用于年工作实践中,在工作中自觉调节工作行为,并依照道德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使护理道德观念在工作境遇中更新完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及防范护患纠纷论文

作者:李桂华李桂英汤永秋

【关键词】护患纠纷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如何改善妇科门诊遵医行为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改善妇科门诊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门诊妇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两组,每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焦虑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舒适感(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诊疗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GSE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G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HAMA评分均较治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门诊实施优质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重要意义,可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高其舒适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妇科门诊;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舒适感;满意度

妇产科患者所患疾病在传统认知上,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多数患者羞于开口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甚至讳疾忌医,贻误病情[1]。因此,对于妇科门诊患者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优化护理质量,提供更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对妇科门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从科学安排门诊护理管理、共情护理服务、个体化护理服务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优化护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门诊妇科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两组,每组各75例。纳入标准:(1)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流产、盆腔炎或阴道炎患者;(2)有正常表达与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2)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3)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维持好候诊秩序,基本的导诊服务,以及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解答疑问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科学安排门诊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人员充分分析门诊患者特点,确定科学系统的护理流程,科学排班,明确每名护理人员的分管区域,责任明确到个人;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资质、工作经验等进行分级责任管理。(2)共情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热心主动接待问诊患者,询问语气需亲切,采用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主动为患者介绍诊室环境与就诊流程;注意记录、收集患者职业、家庭状况等一般资料以及具体体征、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尽量采用肢体语言例如微笑、抚摸、握手等拉近与患者的距离。(3)个体化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初诊患者,由于患者对于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加之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易产生焦虑、恐惧或害羞、紧张等情绪,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耐心介绍疾病相关常识如疾病预防与保健、就诊流程等,并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给予其指导,告知其注意事项,如妇科B超患者需憋尿,内诊前需排尿,护理人员指导其放松心情、稳定情绪,配合检查。另外,告知其用药方法或自我护理方法;针对复诊患者,护理人员需询问患者初诊后遵医嘱情况,以及其症状恢复状况,结合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调配,指导其按照医嘱做相应检查等,尽可能合理安排,节省其就诊时间;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其就诊、作检查时耐心陪伴,必要时搀扶或将其扶上检查床;对于性病、未婚先孕等患者,询问时语言尽量婉转,保护其个人隐私,交流时留意周围环境,避免单刀直入,加重患者的自卑与羞涩情绪。掌握情况后,给予其性知识以及疾病相关健康教育。3.评估标准:(1)遵医行为评分[2]:由门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诊疗配合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放弃就诊,10分表示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分值越高表明依从性越好。(2)自我效能感评分[3]: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87,且只有一个维度。量表包含10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范围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焦虑情绪[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测定患者焦虑情绪状态,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0.93,内容效度指数为0.86。量表包含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0~4分分别表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极重,总评分越高则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4)舒适感[5]:采用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评价患者舒适感,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83,内容效度指数为0.87。量表包含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分别由8、9、4、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适感越佳。(5)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填写妇科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分范围为0~100分,总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基本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护理前后自我效能、焦虑情绪评分变化,以及患者舒适感、护理满意度。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及血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90例糖尿病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5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系统的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于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mo末采用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问卷评定遵医行为,同时测定血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遵医行为问卷评分护理干预前两组各因子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6mo末干预组按时检查、饮食控制、药物疗法、自我监测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日费用及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效果显著,对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遵医行为;血糖

糖尿病(DM)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对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这就要求患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要终生遵医嘱进行治疗,才能较好的控制疾病的发展。为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对DM出院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市某二甲医院内科出院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90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2例,女88例;年龄28a~70a;1型患者26例,2型患者164例。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规范化对防范护患纠纷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护患纠纷

摘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俗语所说的规矩在行业中就是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制度的内容,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照章办事。

查看全文

多维度培训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多维度培训运用于护理人员临床实践教学中,其对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四川省22家公立医院老年病房工作的86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培训组(364名)和多维度培训组(496名),常规培训组自行学习相关知识,多维度培训组进行多维度培训,采用护理人员跌倒培训效果问卷调查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后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培训后,两组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老年患者跌到临床管理行为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运用多维度培训能有效改进护理人员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行为,使其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护理。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跌倒临床管理知识;多维度培训

老年人跌倒后对其危害性很大,常导致骨折,甚至导致残疾,而绝大部分老年人骨折都是跌倒所致[1-2]。我国高于65岁老年人的跌倒后受伤率为52.60%,而死亡率高达58.03/10万[3-4]。为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跌倒,降低跌倒后导致的危害,各国也发布及更新了多个针对老年人跌倒预防及干预的指南和共识[5-8]。指南和共识需要运用于临床才能产生效果,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人员,在跌倒预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让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指南还有待探讨[9-11]。临床护理人员由于临床经验及行为欠缺,会存在难以避免的失误,容易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2]。为探索多维度培训运用于护理人员临床实践教学中,其对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川省22家公立医院老年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后期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管理及临床护理人员教育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9年7月,研究组对四川省设有老年科的二甲及以上层级医院发送参与多维度培训模式研究邀请函,自愿参加的医院共24家,实施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以24家医院参与科室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将其分为常规培训组和多维度培训组。纳入标准:(1)在老年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2)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工作时间小于6个月者;(2)培训期间病假超过15天者,本研究已征得伦理委员会同意。因中途多维度培训组两家医院退出该项目,最终为22家医院的864名护理人员参与该项目。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间给予其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遵医行为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加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精神科收治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总计8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优质组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取精神科常规护理、精神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与优质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后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质量状况、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结果干预后优质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且定期体检、定期化验、定期复诊、稳定情绪、合理参与活动、按时服药等遵医行为占比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同时落实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活动、情绪控制等方面遵医行为,进一步促进患者精神分裂症状、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优质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遵医行为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一直处于递增趋势,且逐渐呈现患病人群年轻化趋势[1]。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以药物控制和改善病情为主[2]。为了确保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临床上对患者的遵医行为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基于精神类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遵医行为较差,因而导致病情反复问题,增加治疗难度[3]。所以,需在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以护理辅助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改善[4]。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总结优质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试验对象选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总计82例,均为精神科收治患者。纳入标准[5]:①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参与者家属知情参与。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病情处在平稳阶段。⑤患者基线资料完整。⑥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6]:①严重躯体疾病患者。②脑器质性疾病患者。③妊娠等特殊阶段患者。④交流等方面表现障碍患者。进行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对照组与优质组例数相同。对照组(n=41):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8∶13;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7.30±3.20)岁;患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7.60±2.50)年;患者婚姻状况:未婚患者18例,已婚患者23例。优质组(n=41):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7∶14;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37.10±4.30)岁;患者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7.80±2.20)年;患者婚姻状况:未婚患者15例,已婚患者26例。对照组与优质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状况、性别、年龄、病程比较,P>0.05,有比较意义。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用药指导护理、生活护理、病情监测护理、饮食指导护理等[7]。优质组:以上基础上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优质护理干预。①精神分裂症疾病教育。护理人员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介绍此类疾病管理、问题辨别、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等知识教育,以劝导、督促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并提高治疗遵医行为[8]。②情绪管理。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沟通方法与患者交流,沟通期间态度诚恳、语气温和,避免造成患者情绪上的波动,在与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增强治疗信心,端正患者态度的基础上管理好自身情绪。③注重家属支持。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沟通中了解患者病情、家庭状况,指导家属患者饮食、用药、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提高家属支持辅助作用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学会生活自理。④安全管理。护理人员注重检查工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危险行为,若发现患者有严重幻觉、被害妄想等情况需做好患者安全方面的特殊护理、重点防范、加强巡视,预防患者危险性行为发生。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以及情绪控制、体检、复查等方面的遵医行为情况。1.4观察指标评分标准参考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生活质量,前者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精神病症状越严重,后者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9]。1.5统计学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后观察指标数据结果以SPSS19.0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占比率以[n(%)]的形式描述、BPRS以及GQLI量表评分均值结果以(x-±s)的形式描述,指标差异检验采用χ2、t检验。P<0.05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后试验观察指标差异显著。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议心理学在护理安全中的释解

一、结果

1.护理差错事故分类上报的73例护理差错事故分类情况,73例护理差错事故分类。

2.护理差错事故与护士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回顾性分析表明,护理差错事故与护士行为有相关性,而且导致错误行动造成事故的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理管理中护士的心理是重点,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护理人员才能调适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讨论

1.心理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对73例护理差错事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着其行为,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其工作行为,积极乐观情绪能够调节环境气氛,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表达力及主观能动性,增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风险。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研究工作过程中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发生差错事故时人的心理变化,回顾差错事故的发生经过,找出原因,在护理规范制度和护理操作技术上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预防措施,有效地杜绝诱因,调动人的自控能力,保持稳定的心态,预防异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产生,保证在护理工作中的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在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研究分析护理人员的认知情感、工作性质、环境等,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工作行为,积极有效地缓解护士的应激程度,减少出现负性情绪,并制定切合实际、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护士安全心理模式,形成良好的应对和判断能力,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加强安全观念,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护理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