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2:23: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行为

浅谈儿科护理母爱行为与替代

摘要:目的探讨关于儿科护理中的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患儿B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及康复效果。结果患儿A组中,36例于2-4d内治愈,康复率为48%(36/75);22例于5-7d内治愈,康复率为29.33%(22/75);剩余17例于8-10d内治愈,康复率为22.67%(17/75)。患儿B组中,47例于2-4d内治愈,康复率为62.66%(47/75);26例于5-7d内治愈,康复率为34.67%(26/75);剩余2例于8-10d内治愈,康复率为2.67%(2/75)。对比这两组数据可知,接受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儿科护理的患儿B组的整体康复速度更快、康复效果更显著,统计学意义充分(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给予教育指导,以及采取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以利于实现早日治愈、恢复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儿科护理;母爱行为;母爱替代

儿童处于身体不断快速生长发育、心智逐渐稳定成熟及以社会行为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1]。很多患儿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环境突发改变、对治疗的不舒适感及恐惧感及家长的担忧焦虑等均可引发患儿产生一些列的负性心理。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心理特殊性及行为差异性等特点,充分发挥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儿早日康复[2]。先本文对我院儿科150例患儿实施差异化的儿科护理措施,以观察在儿科护理中开展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的具体效果及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中,男儿35例、女儿40例;年龄0.3-5岁,平均(3.12±0.45)岁。患儿B组中,男儿36例、女儿39例;年龄0.4-5岁,平均(3.17±0.42)岁。两组患儿在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资料等方面的统计比较无意义(P>0.05),能够进行可比性护理研究。1.2儿科护理方法。对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而对75例患儿B组则给予普通儿科护理的基础上,加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具体措施示下:(1)母爱行为。依据小儿对母亲的特别反应及对亲情的感知力,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对患儿的母爱亲情呵护,以满足患儿的身心需要,使其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使用美好的母爱语言、友善的母爱态度,并利用优美的医疗环境,减少及消除患儿的陌生恐惧心理,从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复健康[3]。另外,还要,了解儿童心理以及发展过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动及好玩等特征,像母亲一样适当约束及限制其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视对其自尊心的保护,促进消除患儿的对医疗的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及心理隔阂,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母爱替代。一般患儿入院会一定时间的离开父母,常常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时,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患儿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转移、定向性差及适应能力强等小儿心理特点,通过适时、适度的给予其多选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与其一同嬉戏玩耍等,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同时,告知患儿“你的妈妈只是暂时离开,阿姨会好好照顾你,她明天就会来这里看你啦”,这样患儿便会把内心对母亲的依恋逐渐转向妈妈托咐的人身上,使其尽快转移离开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像母亲一样,处处观察感受患儿的喜怒哀乐情绪,尽可能减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惧,尽力满足其正当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为,时时记挂患儿的饥饱、冷暖以及病情变化,博得患儿的喜爱及获得其家属的深度信任,并诚心温暖、体贴及爱护每一位患儿,让其时时享受母爱,以促进其早日治愈。

2探讨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与防范护患纠纷论文

【关键词】护患纠纷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俗语所说的规矩在行业中就是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制度的内容,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照章办事。

查看全文

初探护理道德的工作行为

本文作者:吕仲瀛工作单位:长春市中医院

护理道德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是具有艰苦性质的平凡工作,繁重的体力与复杂的脑力劳动相结合,严格的科学性与和高度的责任相匹配,需要拥有广泛的科学技术才能完善此项工作。护士是医院中坚力量,指标比例是医院技术人员的50%,专业面强,涉及科系领域广、是患者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者,统计状况表明,一名患者从门诊住院的整个过程中,90%处置是需要护士参与所完成,从基础护理到各种护理技术技能操作,从采集标本到观察疾病微妙病变,都需有技巧和敏锐的感觉。护理语言道德对病人健康的影响护理语言,是与患者之间进行思想互动,交流的信息工具,美好的语言,反映的是护士思想情操,文化程度,道德修养,言谈举止、衣帽整齐端庄的体现。和善的语言,可对待不理智的病人及家属,使之,从心理变化的角度予以理解,耐心说服,不使矛盾激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每个人的特质状况,给予适当的称呼,营造温馨的修养氛围。护理行为道德对病人健康的影响护士的言行,对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如;关心病人,及时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不适;体贴病人,注意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在停止或开始使用各种仪器时,要向病人解释为什么,以免造成病人紧张或担心;如果可能,尽量让患者家属有一定的接触时间来陪护病人。护士镇静的表情,轻盈快捷的步态,饱满的精神,都会给病人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修养生命的一剂精神良药。完善护理道德的伦理障碍在完善护理道德的过程中,诸多的矛盾因素阻碍了实施的计划,使之导致不完美。如:履行人道主义与经济效益的矛盾;讲真话与保护性医疗的矛盾;知情同意与保护病人利益的矛盾;卫生资源分配与病人实际需要的矛盾;病人拒绝治疗与维持病人生命的矛盾;安乐死与现行法律的矛盾等伦理因素,阻碍了护理道德的实施和完善,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工作层面,需要协调才得以护理道德的实施。

护士要热爱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热爱护理事业、忠诚护理事业,树立职业的自豪感;尊重病人一视同仁,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利及生命的价值;工作尽责,护理担当着维护健康,保护生命安全,延长生命去留的崇高使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倦怠。文明礼貌举止端正,言行中体现一种素养,使之患者产生信任和依赖感;言语贴切保守秘密;医疗境遇中语言有2种东西能治病,①药物;②语言,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团结合作相互监督;体现在同行的工作上,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能以损害病人的利益谋取私利。

此文,以全新的人文理念的角度,诠释护理道德的内涵,这是适应经济形势下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弘扬以德兴护、以德治护、关爱生命。树立护士职业道德新风尚,在医院管理运行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护士职业道德的原则、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验,使护士在意识中形成稳定的、能区别护士执业行为中的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等方面的内心信念,从而将内心信念运用于年工作实践中,在工作中自觉调节工作行为,并依照道德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使护理道德观念在工作境遇中更新完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及防范护患纠纷论文

作者:李桂华李桂英汤永秋

【关键词】护患纠纷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如何改善妇科门诊遵医行为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改善妇科门诊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门诊妇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两组,每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焦虑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舒适感(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诊疗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GSE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G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HAMA评分均较治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门诊实施优质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重要意义,可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高其舒适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妇科门诊;遵医行为;自我效能感;舒适感;满意度

妇产科患者所患疾病在传统认知上,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多数患者羞于开口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甚至讳疾忌医,贻误病情[1]。因此,对于妇科门诊患者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优化护理质量,提供更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对妇科门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从科学安排门诊护理管理、共情护理服务、个体化护理服务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优化护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门诊妇科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两组,每组各75例。纳入标准:(1)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流产、盆腔炎或阴道炎患者;(2)有正常表达与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2)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3)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维持好候诊秩序,基本的导诊服务,以及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解答疑问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科学安排门诊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人员充分分析门诊患者特点,确定科学系统的护理流程,科学排班,明确每名护理人员的分管区域,责任明确到个人;根据不同护理人员的资质、工作经验等进行分级责任管理。(2)共情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热心主动接待问诊患者,询问语气需亲切,采用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主动为患者介绍诊室环境与就诊流程;注意记录、收集患者职业、家庭状况等一般资料以及具体体征、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尽量采用肢体语言例如微笑、抚摸、握手等拉近与患者的距离。(3)个体化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初诊患者,由于患者对于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加之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易产生焦虑、恐惧或害羞、紧张等情绪,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耐心介绍疾病相关常识如疾病预防与保健、就诊流程等,并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给予其指导,告知其注意事项,如妇科B超患者需憋尿,内诊前需排尿,护理人员指导其放松心情、稳定情绪,配合检查。另外,告知其用药方法或自我护理方法;针对复诊患者,护理人员需询问患者初诊后遵医嘱情况,以及其症状恢复状况,结合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调配,指导其按照医嘱做相应检查等,尽可能合理安排,节省其就诊时间;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其就诊、作检查时耐心陪伴,必要时搀扶或将其扶上检查床;对于性病、未婚先孕等患者,询问时语言尽量婉转,保护其个人隐私,交流时留意周围环境,避免单刀直入,加重患者的自卑与羞涩情绪。掌握情况后,给予其性知识以及疾病相关健康教育。3.评估标准:(1)遵医行为评分[2]:由门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诊疗配合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放弃就诊,10分表示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分值越高表明依从性越好。(2)自我效能感评分[3]: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87,且只有一个维度。量表包含10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范围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焦虑情绪[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测定患者焦虑情绪状态,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0.93,内容效度指数为0.86。量表包含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0~4分分别表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极重,总评分越高则表示焦虑情绪越严重。(4)舒适感[5]:采用Kolcaba简化舒适量表评价患者舒适感,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0.83,内容效度指数为0.87。量表包含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分别由8、9、4、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适感越佳。(5)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填写妇科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分范围为0~100分,总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基本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护理前后自我效能、焦虑情绪评分变化,以及患者舒适感、护理满意度。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及血糖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90例糖尿病患者按出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5例,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系统的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于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mo末采用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问卷评定遵医行为,同时测定血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遵医行为问卷评分护理干预前两组各因子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6mo末干预组按时检查、饮食控制、药物疗法、自我监测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日费用及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效果显著,对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遵医行为;血糖

糖尿病(DM)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对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这就要求患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要终生遵医嘱进行治疗,才能较好的控制疾病的发展。为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对DM出院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市某二甲医院内科出院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90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2例,女88例;年龄28a~70a;1型患者26例,2型患者164例。

查看全文

护理行为规范化对防范护患纠纷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护患纠纷

摘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于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及病情多变,加之受医学发展的限制,未知的医学领域很多,使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遭遇护患纠纷的情况可能随时存在和发生。“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更加重了护士的责任。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病人的不满或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给护理工作带来困扰,给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杜绝护患纠纷,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习卫生法规,加强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地学习有关卫生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内容,在护理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以《医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属的心目中树立起圣洁形象,是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基础保证。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俗语所说的规矩在行业中就是规章制度。医疗行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制度的内容,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照章办事。

查看全文

延续性护理对心力衰竭自我护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关于延续性护理应用在心力衰竭患者当中对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随机分别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落实常规的院内护理,出院以后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随访,观察组患者配合延续性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连续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例,占8.33%,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例,占30.56%,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和患者的健康行为量表(HPLP),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

【关键词】心力衰竭;延续性护理;自我护理能力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这种病症是因为患者心脏存在器质性或功能性的损害导致患者出现心室充盈或心室射血能力出现影响而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在我国存在有较多心力衰竭患者,这一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医院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认识以及经验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无法使患者从根本上获取理想和满意的治疗效果[2]。在实际的干预过程当中,很多患者并没有认识到控制自己体质量和低盐饮食的重要性,一旦心力衰竭症状减轻或者消失以后,就容易擅自停药,常常导致病情反复而且恶化,而再次住院治疗[3]。本文针对于此主要分析,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以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指导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护理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同时将相关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8∶18,年龄58~79岁,年龄平均为(68.25±7.89)岁;病程时间为0.50~3.40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15±0.54)年。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9∶17,年龄57~80岁,年龄平均为(68.46±7.78)岁;病程时间为0.40~3.60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30±0.56)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与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①所选择的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心力衰竭,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年龄均满18岁,且年龄均不超过85岁。③本文所有患者均为本市区内居住患者,交通便利,可方便随访[4]。④所有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临床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检验符合标准。1.2.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精神类病症或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②合并有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损害或者合并有恶性消化性病症的患者。③合并有其他的心脑血管病症患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对本文调查方法不耐受或不适应的患者[5]。⑥因各种因素中途退出研究组,而无法完成调查的患者。1.3方法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心内科的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告知患者的相关心力衰竭病因和症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脉搏自我监测,告知患者用药的状况和饮食情况,叮嘱患者要坚持运动并调整自己的心态,指导患者定期能够到门诊进行复查,记录患者的和联系方式等,以便随时上门随访[6]。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观察组患者均通过落实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心内科主治医师、心内科护士长、护士等,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制订延续性护理的方案,并保证延续性护理顺利落实[7]。②延续性护理初始阶段:患者出院的前一日,相关组成员需要对资料加以收集,并由小组长对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出院之后进行自我保护和护理,告知患者每日进行体质量的检验,减少盐分的摄入,适当的指导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定期进行预约上门随访。③延续性护理持续阶段:患者出院1周之内需要进行首次家庭方式,之后在患者出院以后的第1、3、6个月分别进行家庭随访,每次的随访时间不能少于半个小时。了解患者的护理计划执行情况,适当的根据患者的现状来对护理计划进行调整。患者出院以后,至少每隔2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随访的时间每次不得少于10min,其随访的内容要包括患者的饮食管理,了解患者时候可以健康饮食,叮嘱患者已经坚持跟低脂饮食,不知道摄入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等相关的食物,尽量避免患者食入胆固醇等相关食物,防止患者食用动物的肝脏和腌制食品,要指导患者少食多餐,特别是晚餐避免过饱[8]。强化对患者的运动管理,根据患者新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方案的调整,可以知道患者打太极拳、适当的快走、慢跑、跳广场舞等相关的运动,但要叮嘱患者运动适量,避免因为运动过量而导致不良状况出现。强化对患者的用药干预,了解患者在用药过程当中是否能够坚持遵医嘱用药,如果存在停服或漏服患者,需要寻找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督促,能够使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还要指导患者如何学会识别服用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洋地黄类药物,要指导患者定时数脉搏,服用利尿剂的患者需要知道其每日进行体质量的测量,这能有效的防止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9]。指导患者进行症状的管理,如患者合并,上呼吸道炎的诱发患者出现症状,但是在里面环境下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以后的主要感染疫苗,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应及早就医。指导患者对于相关症状的自我识别和处理,并定期进行血压和血脂的测量。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管理,每次对患者进行访视的时候要注意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动和心理需求,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尽量帮助患者获取来自心灵的满足[10]。④延续性护理延续护理阶段:护理小组成员需要建立QQ群或微信互动平台,确保患者和家属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适的交流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定期分享心力衰竭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成功案例,指导患者定期坚持饮食健康的小窍门,鼓励患者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讨论,也同时使患者能够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可及时的进行询问。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评价本文所有患者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作比较,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SCHFI)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该量表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好,一般分数超过70分则认为具有较好的自我护理行为;选择采用健康行为量表(HPLP)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评价,该分总分为208分,一般认为评分超过172分则为优秀,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健康行为越好。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强化护士慎独修养保证监护安全

“慎独”在伦理学上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情况下,具有做各种坏事的机会,并且不会被人发觉,但仍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遵守原则、规范,不做违反道德的事[1]。临床护理工作繁杂,护士承担着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诸多工作,而且还要进行“三八制”班次运行,护理人员独自承担工作的机会较多,频繁的倒班、重复机械的工作流程,使护士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不免产生厌倦心理,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导致个别护士不自觉行为发生,以致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所以,加强临床护士的“慎独”修养,确保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重中之重。为此,通过创建医院护理共同文化,营造护理道德修养氛围,树立护理人员正确的世界观,使护理人员保持良好心态,在护理工作中自觉执行“慎独”修养;健全护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事业心;严把护理环节关,使“慎独”修养得以长期贯彻和培养,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高效运行,杜绝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

1.创造护理共同文化,营造护理道德修养的良好氛围

医院护理部、科室制定护理哲理,共同宣言并执行承诺,使护理人员思想上有理念,行动上有遵循,为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专业品格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意识的侵袭和干扰;只有端正心理的认知因素,才能保证健康心理,才能使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得以发扬。如近几年由于医务人员开药回扣、医技检查提取,使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在别人不注意或一人值班时故意少加一支不主要的药物,以解私愤,此种行为对患者影响不了治疗,但这充分反映了护理人员的“内心”修养的贫乏,所以加强护理人员的“慎独”培养,势在必行。

2.健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用制度进行管理虽带有强制性,日久天长的陶冶就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如制订夜班护士值班管理规定、基本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并将制度印制成册,保证人手1册;对新上岗护士进行严格岗前培训及严格的考核,使之形成规范制度,这不仅使护士受到庄严神圣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更好地规范了他们的职业行为,对违反制度的将进行严厉处罚。如2009年ICU值班护士在无患者情况下,两人私自协商决定轮休,而值班护士肆无忌惮到值班室睡觉,急诊抢救患者(已无生命体征)家属叫门无应,不得不在普通病房抢救,为此医院对两名护理人员进行停职处罚的决定,所以加强临床护理的“慎独”修养势在必行。

3.强化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查看全文

小议心理学在护理安全中的释解

一、结果

1.护理差错事故分类上报的73例护理差错事故分类情况,73例护理差错事故分类。

2.护理差错事故与护士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回顾性分析表明,护理差错事故与护士行为有相关性,而且导致错误行动造成事故的往往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理管理中护士的心理是重点,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护理人员才能调适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讨论

1.心理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对73例护理差错事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着其行为,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其工作行为,积极乐观情绪能够调节环境气氛,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表达力及主观能动性,增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风险。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研究工作过程中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发生差错事故时人的心理变化,回顾差错事故的发生经过,找出原因,在护理规范制度和护理操作技术上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预防措施,有效地杜绝诱因,调动人的自控能力,保持稳定的心态,预防异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产生,保证在护理工作中的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在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研究分析护理人员的认知情感、工作性质、环境等,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工作行为,积极有效地缓解护士的应激程度,减少出现负性情绪,并制定切合实际、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护士安全心理模式,形成良好的应对和判断能力,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加强安全观念,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护理的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