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1:4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模式

以患儿家庭护理模式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10岁;病程3~8d。按所接受的不同儿科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儿日常换药,记录其体温、用药及服用情况。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方法如下:①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相关护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②与患儿家长积极沟通。入院后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注意稳定其情绪,向其详细介绍临床治疗过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在患儿输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家长的监督作用。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宣教,让其了解患儿的护理问题,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③指导并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诊疗过程中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等情况,应鼓励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合作,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触摸、语言安慰、亲吻额头等方式安抚患儿,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密切合作,就患儿饮食、睡眠、运动和日后出院护理等问题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以防患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④每月举办公休座谈会,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允许家长在患儿接受有创护理操作时陪伴患儿。总责护士参与查房,了解患儿诊疗计划及护理要点,同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和相关支持,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医疗护理决策。1.3观察指标。根据浙江省卫生厅下发的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项目有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和消毒隔离评分。统计两组患儿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并比较患儿及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级,计算其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比较。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3讨论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其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也是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FCC在国外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是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和促使其恢复健康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护理目标是使患儿及其家长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处于舒适与满足的状态,其基本原则是鼓励家长参与患儿护理的全过程,同时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既往研究指出[3],FCC在儿科一般护理(例如疼痛护理、围术期护理、ICU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和儿科疾病护理(例如哮喘病管理、脑瘫康复护理、肾病综合征心理护理)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儿科患儿以3~7岁居多,其情绪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常出现哭闹、抗拒治疗等现象,家长是儿童的依靠和榜样,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安抚家长情绪,向其介绍患儿疾病相关治疗方法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安抚患儿情绪,将常规护理模式与家庭护理紧密结合,不仅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因护理不到位而引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此外,FCC可使患儿家长正面孩子的临床治疗,积极投入到诊疗工作之中,增进护理人员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儿童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FCC模式进行护理可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率,该结论与既往相关研究一致[5]。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安全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本院1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优质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与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3.25±6.71)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3.89±6.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功能制排班,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落实各项常规护理工作,为患者宣传健康安全知识,做好健康安全教育,轮休时做好工作交接,值班人员落实各项治疗工作,患者如发生紧急情况,立即进行救治。

1.2.2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护理模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实验组采用APN排班方法,减少交接班次数,同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弹性排班,在工作高峰时段增加值班人员,确保护理工作及时落实;②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名责任护士分管患者≤8例,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护士有固定的患者,患者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增加亲切感。③首先制定患者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汇集成表后,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大护理力度,尽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护理过程中的护理安全。④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保持积极向上职业精神,注重护理细节,用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清洁和饮食用药,对重症患者协助喂药等。⑤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对患者的手术伤口进行正确的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操作流程以推动患者的治疗进度并带给患者舒适感及安全感。⑥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普及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过程中为患者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新模式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管理新模式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护理管理新模式,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8例患者,在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性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护理管理新模式可显著提升满意度,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模式;优质护理服务

本组探究中选取5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护理管理新模式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8例、10例,患者年龄在69岁至2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5.24±5.32)岁;另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7例、11例,患者年龄在68岁至29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36±6.35)岁。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具体病情变化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查看全文

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护理部的28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14名。临床护理中,对照组护士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考核两组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并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质量考核中,在平均基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降低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管理;分层级护理;护理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护理学内涵的不断延伸,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1]。本文以我院护理部的2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所纳入的28名护士入院工作时间自2018年6月始,至2018年12月止。在予以护士资料全面收集的基础上统计一般资料的分布,包括性别、年龄区间和学历,依次为男、女各2例、26例;年龄(22,36)岁,均值(27.14±3.42)岁;学历:中专4名,大专10名,本科及以上14名。对28例护士进行随机分配,分配过程中先对护士进行随机编号,然后将入院号为奇数的护士纳入观察组,入院号为偶数的护士纳入对照组,各组均14例。最后将两组护士的上述一般资料于统计软件中录入、计算,显示所得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能开展临床对比研究。1.2方法。临床护理中,对照组14名护士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即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设置护理工作岗位,分配护理工作任务,常规护理考核等。观察组14名护士应用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主要管理干预措施包括:(1)明确分级护理服务内涵。以临床实践护理工作基础为指导,结合《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相关要求,分析分级护理服务内涵,明确分级护理工作标准,掌握相关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完善护理工作。(2)护士分层级分配。首先,由护士长对本组护士的基本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包括学历、专业特长、工作经验、护理操作技能、护理自主性等,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四级,即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2]。其次,根据各层级护士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配置护理资源,使各层级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最后,在各层级护士人数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患者的危重程度、护理工作的风险系数、护理工作量、床位使用率等),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宏观调控,实行各层级护士统筹管理,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最大化[3]。(3)护士分层级制定工作责任。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的护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不同,其中助理护士以基础护理为中心,初级护士以专科护理为中心,高级护士以对患者各项监护参数的变化及住院护理配合为中心,而护士长则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负责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1.3观察指标。(1)护士护理工作质量:于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后,由同一考核小组对2组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四个项目各项目评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好。(2)护理满意度:于观察组护士所护理服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调查对象,同样于对照组护士所护理服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度为满意率、基本满意率之和。(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并比较2组护士开展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等。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应用的软件均采用SPSS20.0软件,在该软件中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数据为百分率形式的计数数据,其统计检验采用χ2检验;护士护理工作质量的统计数据为标准差形式的计量数据,其统计检验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统计检验后,对获得的P值进行观察,当其小于0.05时即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可获得具有临床对比意义的对比结果。

2结果

查看全文

外科护理层级管理模式研究

在医院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外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内容。通过提升外科临床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条件[1]。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该院逐步引入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中,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实施细则,使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逐步落实于该院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是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并深入分析外科护理管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在外科所收取的124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为(43.5±10.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4.7±9.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的护理,主要涉及到健康宣教、给药护理、病情介绍、用药护理和饮食指导等内容。观察组患者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岗位责任、细化日常护理工作的内容,完善护理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外科护理日常操作有章可循;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护理管理监管体系,加强外科护理管理巡视工作,严格落实监督职责,及时纠正外科护理管理中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全面提升外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2]。②根据外科护理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划分岗位管理层级,其主要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护士、初级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成员共同构成。其中,护士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主要负责把握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组长则主要是辅助护士长来共同完成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积极下达外科护理管理的任务;高级护士长主要负责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保持上传下达;初级护士一般负责落实日常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助理护士则主要是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协助初级护士展开护理工作,并与患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全面观察外科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坚持实行8h轮班制。③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对外科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晋升的主要参考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查看全文

急诊护理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开始我院急诊科实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和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后(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护理整体素质的满意情况。比较优化护理分组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结果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护理技术满意情况及护理整体素质满意率分别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及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病例抢救时效性,提高急诊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急诊抢救的时效性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有效给予施救,能够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1-2]。虽然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也是以小组形式对患者施救,但在抢救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缺乏明确性、有序性,往往影响到抢救效果[3]。为了提高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采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急诊科从事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共19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9±4.8)岁,工作时间3个月~22年,平均工龄(9.6±3.6)年。本科及以上16名,专科及以下学历共3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和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和护士1名。本急诊科抢救室主任医师5名及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及住院医师各4人。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并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显著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医院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科室,承担着救治患者的重要职责。为了保证医院手术室的治疗效果,临床应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而其中保证护理质量关键在于质量控制[1]。通过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该次研究中,研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2013年5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的护理人员10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2.1)岁;将2013年6月—2014年7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人员100名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29±2.3)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查看全文

骨科创伤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的骨科创伤患者70例,根据其护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35例研究组患者通过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对疼痛程度优良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1.43%和94.29%,均高于对照组患者(68.57%和77.1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工作的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科;临床疗效

骨科创伤是医院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是骨科创伤患者治疗期间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06~2015-06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70例。3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23~79岁,平均(48.6±13.1)岁,致伤原因:摔伤51例、车祸20例、砸伤18例、情况不明3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5例、Ⅱ型32例、Ⅲ型41例、Ⅳ型8例、Ⅴ型6例;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5~79岁,平均(49.1±10.8)岁,致伤原因:摔伤48例、车祸22例、砸伤20例、情况不明2例,骨折分型(Evans):Ⅰ型6例、Ⅱ型35例、Ⅲ型40例、Ⅳ型7例、Ⅴ型4例。此外,本次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的情况下,自愿签订知情确认书后方进行本次研究。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研讨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运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现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属于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所需的护理人员较多,且工作时间十分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专业知识,这时仅仅依赖护士长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该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成效显著,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手术室护理人员16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1.8)岁。实验组共有手术护理人员16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1.1)岁。再分别于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室中选取出55例手术案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查看全文

“护理制”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中职生源质量参差与学校德育实效性不明显成为当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以及阻碍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两大瓶颈问题。江门中医药学校引入医院护理管理文化,在护理类班级中实施“护理制”班级管理制度,成立“学生护理部”,推行宿舍内务“病区责任制管理”,实施职业礼仪规范化培训,执业证考试“一帮一”等措施,突出“职业”视觉,体现中职学校教育的技能目标;突显思维与行为“温度”,体现现代职教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突破德育教育“瓶颈”,实现可“做实”、促发展的“立德树人”的德育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特色化教育品牌。

关键词:班级管理;护理制管理模式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突出问题

1.1中职生源质量参差明显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文件要求,各级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但纵观实际,多数学校依然实施应试教育。就读中职的学生很多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失败者,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从年龄特征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15~20岁之间,正在青春发育期,身体激素水平波动大,使兴奋和抑制的交替不稳定,有时甚至产生急剧变化,易产生不成熟甚至过激言行,行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1]。中考过后,由于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备受家庭和社会压力,多数中职生在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和迷茫感。加之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容易产生对所进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从而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调控不足的特征。

1.2德育实效性不明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