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1:3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临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护理在骨科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纳入本文研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研究组,将常规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在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上,研究组患者评分为(9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73.6±6.4)分,经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上,研究组满意度为8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8%,经比较,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但能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骨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对患者进行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从患者入院就实施此模式,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有针对性、有时间性、有顺序性的科学计划,一方面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1]。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骨科护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选取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现将过程及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骨科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纳入本文研究,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41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经比较,P<0.05,组间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为患者实施分层次、分期的有效护理,于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实际情况和患者自身特点制定护理计划,发现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解决。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术前护理。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和相关疾病情况进行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观察其病情变化,进行综合考虑后制定一套适合患者手术后护理的护理方案。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特点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形成具体的护理措施和要点,以便于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顺利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同时协助患者完善一系列相关检查,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禁水等胃肠道准备,备皮等,将手术相关情况和需要配合的要点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以最佳状态进行手术治疗。1.2.2术日护理。患者实施手术的当日,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手术的相关器械及药品,如监护仪、氧气、抢救药品等,而麻醉护士为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如处于不清醒状态,要为其取卧床体位,给氧,对患者的呼吸、脉搏、意识等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的检测和观察。患者顺利清醒后,再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1.2.3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要对其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同时注意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如有要及时上报并协助处理。患者手术创口处应保持干燥清洁,注意其变化,在患者情况允许时协助其尽早下床进行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和肢体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调整活动量。做好饮食护理,多进食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粮摄入。1.2.4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制定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将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护理要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嘱其遵计划实施护理。如做好术后康复锻炼,细化要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方法等,按时服药,饮食上有控制,定期来院复诊,如出现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对患者进行宣教,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分发医疗保健的小册子,使其认识到疾病的预防和术后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增强依从性。
2结果
婴儿窒息临床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急重病之一,是指胎儿在娩出后一分钟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1]。这是导致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3亿左右的新生儿出生,大约有400万新生儿在出生后4周内出现死亡,其中大约25%的死亡是由于新生儿窒息所引起的[2]。新生儿窒息主要与子宫内的环境及分娩过程有关,多数是由于出生后呼吸道阻塞等原因造成的[3]。因此,积极准确地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为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方法和综合护理措施,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新生儿窒息患者26例,对其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新生儿窒息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胎龄小于37周的有5例,37~42周的有15例,大于42周的有6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有1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12例,产钳助产的新生儿有4例。按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的有15例,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的有11例。窒息原因主要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低下、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程延长、羊水过多或过少。
1.2方法
对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如胎盘功能低下、羊水过少、产程延长、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等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如羊水胎粪污染、脐带绕颈、分娩前使用麻醉剂、脐带过长或过短。对复苏过程中的呼吸、心率等指标可以作为快速判断是否做出抢救的重要指标[4]。在抢救前,应做好吸氧设备、面罩、气管插管以及准备好纳洛酮等急救药物。在进行抢救时注意保温,控制室温在24℃~26℃,控制新生儿啼哭,保证新生儿第一口呼吸。不应过早刺激新生儿啼哭,以免羊水胎粪污染或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可刺激新生儿足底使其啼哭,使肺泡扩张,保证呼吸畅通,如无呼吸应进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治疗。监测新生儿心率,每次听诊时间不少于6秒,每隔30秒钟检查心率一次[5]。对于心率过慢的新生儿可直接进行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或使用肾上腺素进行静脉注射或气管内滴注治疗。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可建立双通路。保证血容量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解除肺部和脑部的循环障碍,应用酚妥拉明、多巴胺保持血管活性,选用纳洛酮及能量合剂防止脑部缺氧,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选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6]。
骨折患者临床实践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开展,心理护理逐渐被医务工作者所重视,一旦发生骨折,不仅给患者造成肉体上的破坏,而且还将导致精神上的创伤,对其心理护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对92例骨折患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实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2例,均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6~72岁,平均(41±3.4)岁。6~14岁(21例),l8~40岁(27例),41~72岁(22例),>65岁(22例)。平均住院14d。
2心理护理
2.1骨折患者各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及护理:骨折早期。患肢因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从而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有的常表现有抑郁少言、失眠、不思饮食。针对患者的这些表现,要以热情的态度了解病情,和患者交谈,做解释工作,说明骨折后,由于机体气血运行紊乱,气机凝滞或营血离经。阻塞络道,淤滞与肌肤理,古患肢或局部肿胀疼痛。随着活血癒药物的应用和时间的推移,这种肿胀疼痛是会逐步消除的。并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移动肢体,以防骨折断端活动而造成新的损伤或发生再移位。在生活上积极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给别人洗脸、倒水、喂饭、端送便盆等,使患者能过着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从心理上感到满足。这样才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期间。骨折大多需手法复位,较长时间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治疗[1-2]。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治疗,所需时间较长,并且做了方法会带来一定痛苦。尤其需再次整复或手术时,患者心情大多十分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拒绝治疗。这时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各种不同方法治疗骨折的意义,以及正确复位的重要性。并告之患者骨折并非难治之症,不要让其增加思想负担。把病情治疗措施和预后情况告诉患者,并向患者介绍治愈的病例,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耐心向患者讲清骨折预后多能完全康复,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经治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不相信,治疗不配合,非要某高年资医生看看才能放心。对于这类患者应采取耐心说服讲解,任何一名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是负责的,一切治疗都必须遵循科学。骨折后期恢复期。一般患者表现接近正常的心理反应,且多能主动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心情愉快的为痊愈出院作思想准备。部分患者,表现练功不耐烦,情绪激动、易怒。此期护理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进行劝导和安慰患者,做好宣传工作,为患者重点要宣传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交待清楚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这样,患者往往能解除厌烦情绪,增强功能锻炼的信心和耐心。
2.2骨折患者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生活依赖性强,加上患肢疼痛不愿意活动肢体,且长期卧床,血循差,易发生病发症褥疮和便秘。有的患者甚至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我们护理时要尽量理解和满足患者在治疗和生活护理方面的要求。对于暂时不可能满足的不合理的要求则要详细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把骨折“动静结合”的重要意义,活动方法向患者作认真的介绍,使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主动练功治疗骨折必不可缺的一个步骤。青年患者。思想活跃,情绪波动大,对疼痛的耐受力差,往往因个人问题或家庭及工作方面而影响病情变化,对这些患者,心理护理主要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经常与患者拉家常、谈工作、谈理想,这样才能随时发现其不顺心的事和不愉快的心情,及时协助患者处理解决,或为患者找些书刊、杂志阅读,既能提高思想觉悟,又能分散注意力。有些患者不习惯床上大小便,控制进食及饮水量。应向患者说明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及对骨折愈合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并嘱他们多吃含维生素类食物,注意两便的通畅,防止便秘及泌尿系发症发生。少儿患者。多数好动,对疼痛敏感,表情痛苦,有畏惧心理,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易哭闹,护理时对患儿要象亲人一样关心爱护。针对不同患儿的个性特点,做到耐心开导,细心观察,多表扬,多鼓励,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腿勤、嘴勤。抽出一定时间为患儿讲故事,设法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达到护患关系融洽,使患儿消除畏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3]。同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无渣屑,避免尿液刺激皮肤发生褥疮。
脓胸手术患者临床护理
脓胸是指渗出液聚于胸膜腔的化脓性感染。有大量渗出布满全胸膜腔时称为全脓胸;机化纤维组织引起粘连形成包裹性脓胸;脓腔可穿破胸壁形成自溃性脓胸。临床上以发热、胸痛、食欲不振、咳嗽、咳脓痰为主要特征。急性脓胸行抗炎、体位排痰等对自症治疗;慢性脓胸行肺剥皮术。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自我形象紊乱;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清理呼吸道低效;⑤体温升高。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临床骨科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的应用效果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远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预见性护理;应用与分析
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超前意识的护理措施,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发展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预判,能够对患者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护理。相关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5岁。骨折类型包括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骨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剖宫产手术临床护理综述
剖宫产是终止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其适应对象一般是对一些不能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但是,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以及麻醉、手术技术的进步,剖宫产的成功率大大提升,由于社会因素、产妇及家属因素以及医务人员等因素导致剖宫产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对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护理对母婴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2~12月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剖宫产产妇344例,年龄22~36岁,平均28.7岁,其中初产妇286例,经产妇58例,其中符合剖宫产指征156例,产妇因素103例,胎儿因素42例,胎儿及产妇因素11例。社会因素162例,其中要求择时生产38例,这类产妇多通过算命来选择时辰,担心经阴道生产后影响性生活质量而行剖宫产13例,不能忍受分娩疼痛36例,担心自己不能顺产,在经阴道分娩时不能顺利生产的产妇直接要求剖宫产75例。受医务人员的影响而选择剖宫产26例。34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护理方法: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护理及观察。
①术前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剖宫产术对人体有一定的创伤,产妇会有恐惧、紧张等心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要认真介绍主刀医生的情况,介绍产妇配合剖宫产的方法,说话要温柔,态度要和蔼,给产妇一种亲近的感觉,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向产妇介绍手术的目的、手术过程、麻醉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这样产妇对手术心中有数,就能够主动配合手术。术前准备:保证产妇静脉通畅,备好吸引器,备好急救药品、气管插管、氧气和呼吸机等。
②手术中护理:产妇进手术室后常规吸氧,监测血压、心率、SpO2。及时建立静脉通路,预防性输液,留置导尿管。麻醉后将患者恢复仰卧位,手术开始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充分给氧,常规面罩给氧,防止和纠正胎儿缺氧。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擦净口鼻黏液,吸尽口鼻咽喉部分泌物[1]。有宫内窒息的新生儿积极配合医师快速进行抢救,尽快处理好新生儿的脐部带,然后包上棉被,冬天要保证新生儿的温度,避免新生儿硬肿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并严密观察新生儿呼吸、皮肤颜色、哭声等。胎儿娩出后及产妇的护理:胎儿娩出经断脐处理后,评分良好者,应与母亲作亲吻式皮肤接触,并做好心理护理,并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开奶、早吸吮,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新生儿要留观察待手术结束后和产妇一起回病房。
③术后护理:产妇从手术室出来后,要加强对出血的观察,以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加强对术后疼痛的护理,告诉产妇术后疼痛是肯定的,力争忍耐,若不能耐受,则需要应用止痛药止痛,大多数产妇术后用1次就可忍住疼痛,止痛药属麻醉药不能用得太多,太多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注意观察产妇切口的愈合情况、生命体征、排气、大小便情况以及新生儿的情况,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母乳喂养,介绍产后康复的知识,促进产妇早日康复。
临床药学护理品德影响
医学中人的价值是永恒的价值,医药学人道主义永远是市场经济下医药道德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直接对患者负责,已成为医院要学发展的国际趋势,药师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临床药学甚至药学监护工作,医院药学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医院药学经历了商业化的冲击之后,必然又重新回归到医学的本质上来。药品回扣,大处方等现象是医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或者是管理体制问题,它们将迅速成为过眼烟云。医院医学任务也由转统的采购药品、调剂药品、药物制剂、发展成为个体化给药、药疗监测、合理用药、单元剂量给药、药物治疗方案审议、药品费用核算等、医院药学的服务对象从门诊病人为主转向以往住院病人为主。以上这些临床药学工作在许多国家称之为药学监护。其目的,就是面对患者运用要是专业知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经济、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佳的生活质量,因此药师在药学监护工作中,要牢记医药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这就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学监护的道德意义。根据临床药学监护定义及目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临床药学监护的道德意义。
1个体化给药的道德意义
医院实行药疗监测、实现个体化给药,目前是最道德的给药方法与给要手段。因为他达到了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它可以根据每个人体的体液(尿液,血液)药物浓度监测,药物在个体体内的状况,确定最佳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品的滥用。这就要求药师应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身边监护,对门诊患者公布咨询电话,耐心问答患者关于药物的咨询,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契约”关系。建立患者个人用药档案一药历。药历的内容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病案号、地址、电话等);患者每次测血药浓度的时间和数值;当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验资料;近期用药情况;药师结论及给要方案调整等等。要是应当掌握患者用药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病情、经济情况及药动力学参数,制定出个体给要方案,监督其实施,并做出调整。与医师、护士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治疗和护理的各个环节,共同完成对患者实现个体化给药的药物治疗任务。特别对一些器官一致的患者,病情危重、用药复杂,往往需要终生服药,这就要求药师。尤其是临床药师应致力于该项道德工作,实施个体化给药。
治疗药物监测(TDM)为药学监护实施提供重要依据,药师根据检测数据,综合分析病情和用药情况,科学及时地做出给药方案的调整。目前我国临床药疗监测还仅限于毒性较大的或容易滥用的几类药物,如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排异药(环胞素等)、心脏学挂不用药(洋地黄毒等)、抗癫痫药物(苯妥因等)、抗癌药物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个体化给药、药疗监测等可以推广到全部药品,可以采用更无损伤的方法,如用基因测试的方法,测定特定药物受体,在分子细胞学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给药。对于每一个患者而言,应根据其残病危险因素、伴随残病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报告决定药物选择,进行个体化治疗。掌握了解药物作用机理,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药物,并可通过联合用药,即同时选用不同作用途径的药物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使临床残病或症状得到最佳的治疗。基于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还可以针对药物的副作用采取预防或保护性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师应致力该项道德工作。
2单位剂量给药的道德意义
单位剂量给药(UDD)是目前国外医院对住院病人实行的给药方法,如美、,日本、荷兰、西班牙、英国、日本等国家广泛采用,我国一些医院也在试点。它是由临床药师将病人所需服用的药品,以单一剂量包装与袋内,逐日送至病房及病人手中。由更懂药性的药师实施医师的给药方案,很明显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随时给病人提供用药咨询,并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方便病人服用,防止服错药,减少卫生资源的良费,增加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单位剂量给药使药师与病人的医患关系摆到了医德关系的突出位置。如果说同情、关心、爱护病人、平等、负责、尊重病人的道德要求,以前主要是针对医生护士的话,那么今后也将成为临床药师的基本道德规范了。
护理管理临床实习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对周目标教学管理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该研究将2016年2月—2017年1月于该院的护理管理实习生60名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学生各30名,对照组行传统教学,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周目标教学管理,并将2组护理管理实习生的理论考核知识评分、操作考核实践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教学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管理实习生经周目标教学管理干预的理论考核知识评分为(88.97±7.36)分,操作考核实践评分为(90.11±7.57)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为(89.44±6.99)分及教学满意度评分为(90.15±7.36)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目标教学管理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目标教学管理;护理管理;技能考核;教学满意度
目标管理理论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1],其通过设置、制定目标从而对人们的动机进行激励,以此引导行为,满足个体需要、期望,调动其创造性及积极性的管理方案,随着我国管理学的不断深入及完善,其目标管理亦广泛应用于护理管理教学中[2]。该研究为探讨周目标教学管理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于该院的护理管理实习生60名,对其实施不同教学方案,并将其经不同教学方案干预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研究将该院的护理管理实习生60名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学生各30名,其临床管理理论授课由该院护理部主任完成,2组学生均为相同带教导师授课,具体如下。对照组:女性学生30名;年龄范围上限值:29岁,下限值18岁,年龄平均值(22.49±4.11)岁,依据文化程度分类,包括24名本科文化程度者,6名大专文化程度者。观察组:女性学生30名;年龄范围上限值:28岁,下限值18岁,年龄平均值(22.35±4.20)岁,依据文化程度分类,包括25名本科文化程度者,5名大专文化程度者。对比2组护理管理实习生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方法:行传统带教模式,由带教导师教授实习生病房日常管理外还涉及部分具体班次,并灌输实习生理论知识,指导其临床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观察组方法: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目标教学管理,具体如下:①周目标制定:依据实习生的学习周次,由护理部主任严格制定周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主要为定期12周的教学安排,第1周,需对护理管理者的职责、角色进行明确,要求学生可掌握护理管理的基本职能,可动员护士实践实习护士长的角色[3];第2周,评估与反馈,可动员其参与至科室质控的检查及评价;第3周,管理者沟通目标,选择实习生可应对的场景,可促使护士首先沟通再行评价;第4周,应用目标管理对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要求实习生发现问题,参与至目标管理、反馈方案的制定;第5周为帮助计划的制定,要求实习生参与帮助计划的落实及评价[4];第6周为护士排班管理,要求实习生可独立排班,并依据实习生意见,合理对排班计划行修改;第7周为实习生常规培训,参与护理业务查房,培养护理技能;第8周带教导师可授权实习生完成任务;第9周使得实习生掌握权利的应用,可指导实习生于模拟紧急状态下分配人力资源[5];第10周为参与护士考核绩效探讨,动员其参与并讨论完成科室员工绩效;第11周为探讨劳动关系问题,动员其对员工制度、劳动关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设置解决方案;第12周使得护士了解效益增加的方法及手段,并参与部分财务管理[6]。②周目标落实:由带教导师依据周目标的要求指导实习生逐一落实周目标内容。于带教过程中,带教导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带教、PBL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并于每周五对实习生的专业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及护理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行讲解,直到实习生基本掌握为止。对于掌握较好的实习生行表扬、激励措施,可要求实习生分享自身学习经验,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护理管理实习生经相应教学方案干预的理论考核知识评分、操作考核实践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教学满意度评分。1.4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护理管理论文
临床护理管理具体是指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科学地运用在护理工作中,包括护理人员的安排、护理设备的操作以及维护、护理活动的进行等,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1]。因此,提高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院临床护理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我院在2017年初将目标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实验原则,收集我院在2016年初至2016年末工作的80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6岁,平均28岁,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在2-16年,平均8年。按照学历水平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中专30位,大专40位,本科10位。1.2方法。我院在2016年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方式,在2017年内开始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在护理管理活动中,具体运用措施如下。1.2.1目标设定。临床护理管理设立两个目标,即科室目标以及个人目标。科室目标的设立依据医院全面发展战略以及护理工作方案,同时按照各种专业护理知识、人员安排以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综合严谨地制定有效的科室目标。个人目标的设立主要结合科室目标,将总目标进行详细划分,了解不同护理人员的全面信息,制定个性化目标,将个人特点充分运用于护理工作中[2]。1.2.2目标实施。激励管理是目标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环节,实施激励管理对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精神鼓励、深造机会以及物质奖励等,应当由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核查、记录等。具体奖励内容如下:(1)精神鼓励。管理人员应当结合不同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教育背景以及喜好等,完善每个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全面了解护理人员的优势以及不足。除此之外,还应当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主动了解护理人员的疑惑以及心理状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针对性格较为安静,不善于人际交往的护理人员,应当加以重视,给予其适当的鼓励;(2)物质奖励。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对护理人员的职称级别、工作量、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对优秀的护理人员发放奖金,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以及完成目标的积极性;(3)深造机会。结合每个护理人员对于达成更高成就的需求,严格评估每个护理人员完成目标的进度,与高水平教育机构等取得联系,争取为优秀的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指导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并将先进的护理模式以及专业技能引进本院的护理活动中。1.3评估要求。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比评估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等信息。1.4数据处理。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显著,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采用目标管理模式的护理人员其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实施常规管理措施的护理人员,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管理应用。方法选取180名护士,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对象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中,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人性化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本院以180名护士为对象,分别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5月期间本院的180名护士,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名。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平均(29.47.83)岁。学历:23名本科,67名大专。研究组,均为女性,年龄20~43岁,平均(30.58.09)岁。学历:25名本科及其以上,65名大专。每组护士均以同时期收治的100例患者为护理对象,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