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1:05: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监管

夜间护理风险监管决策

虽然风险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给人的感觉却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尽管人们经常看不到风险,但也经常因为风险而感到担忧,甚至恐惧。作为高风险行业的医疗机构,随时面临着患者安全事故,医疗市场剥夺,卫生行政处罚,医护人员遭受殴打等多种多样的风险。患者一旦进入医疗机构这种充斥着多类工作人员和高科技因素的复杂系统之后,就会面临着医疗机构的各种内在、固有的临床风险。随着医疗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的安全要求越来越多,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而护理风险作为临床风险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逐环节和过程之中。推行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加强夜间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预测意识,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强化重点环节风险因素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夜间护理行为是整个护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日间护理,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病人病情突变率高,护理观察评估难度大,因此夜间潜在风险高。我院护理部在分析若干影响护理安全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有效对规避夜间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纠纷,提高环节质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评估夜间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

1.1护士因素主要指护士的综合素质,包括护士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情志心理素质、个性化特点、潜在能力等,另外,不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举止言行不谨慎,不分场所乱评价医疗行为或对病人及家属乱承诺等都是夜间护理安全、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

1.2管理因素医院存在对夜间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不落实,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无保障,夜班护理内容过多,缺乏科学化流程,培训、督导力度缺乏,应急药品、物资准备不全等管理缺陷,亦是导致夜间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1.3患者因素在急诊工作中,夜间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情绪急躁,而对诊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规程序,往往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是医院或主诊医生故意拖延刁难,而将怒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若此时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长期慢性病、老年住院患者在夜间悲观情绪增加,如护士或家属未注意,易出现自杀或自伤等意外。此外,个别患者遵医意识不够,必须绝对卧床的患者虽经护士反复说明,仍固执己见,擅自下床活动,导致意外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1.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多,超出编制床位数,陪人管理不到位,水、电、暖设施缺乏常规监管维护,护理用具缺乏先进性,使用不当,维护不力等均是影响夜间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查看全文

论病区的护理安全监管

1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的护理风险发生的因素,高度重视护理投诉,无论是护理部主任还是护士,都应对来自患者的声音给予高度的重视。医院的内部科室应该齐心协力,共同积极响应患者的投诉,并指派专人接待并处理,定期分析原因,督促存在问题的整改[2]。具体的护理安全管理办法: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便是护士。护士及时掌握着临床第一手资料,而生命体征是病情变化最直接的临床信息。对来自患者的声音给予高度的重视。医院的内部科室应该齐心协力,共同积极响应患者的投诉,并指派专人接待并处理,定期分析原因,督促存在问题的整改。

1.1提高护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及特殊性。对每个患者要求按工作流程进行护理,认真观察、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正确处理、记录、汇报。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期望值的提高,促使医护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做到技能训练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并分期分批进行全科护士与专科护士培训与讲座,拓宽业务学习的内容,懂得感恩与微笑服务。只有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与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高质量地护理患者。

1.2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护士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同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做好入院介绍,提供有关患者治疗信息知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满足患者住院后希望被接纳、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使其产生对医院的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让患者参与整个医疗过程,让患者了解医疗技术局限性和高风险性,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全文

深究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监管中运用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探究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监管难题以及决策

我院1996年经省级评估认定为“爱婴医院”。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

护理管理难点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查看全文

护理安全监管整顿方案

一.切实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思想。

具体措施:

1.护理人员必须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参加每周的医疗安全教育学习,发现一次不执行按医院的规章制度处罚。

2.结合我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提供主动服务,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倡护理人员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3.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二.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合我院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查看全文

危重患者急诊病区护理管理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病区危重患者采用定人监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定人监管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管理效能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定人监管模式运用在急诊病区危重患者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定人监管;危重患者;护理管理

危重患者通常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以及预后差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加重病情进展,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可导致患者死亡,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临床上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研究了定人监管模式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危重患者100例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35~78岁,平均(56.12±13.55)岁,女21例、男29例;对照组年龄36~79岁,平均(56.35±13.61)岁,女22例、男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并且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观察组患者则运用定人监管模式,具体如下:①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不同时间段护理人员,即在高峰时段和重点时段增加护理人员,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级别,再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尤其是夜间工作,要根据急诊病区需求,加强病房巡视,标记护理注意事项,减少护理差错,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②明确责任。合理划分各个岗位职责,即责任护士要将排班表的信息作为依据,加强管辖区域内患者的监督和管理,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并且增强责任意识,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③规范工作。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在与其他科室或班次护理人员交接工作时,要仔细交代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药情况以及病情等,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用药时间、病情变化等进行记录。同时,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决疑问,使患者正视自身病情,消除内心的恐慌和焦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1.3观察指标。运用自制量表分别评价两组的护理质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护理文书、病房管理、急救管理、健康教育以及特一级护理,得分与护理质量呈正比关系。同时,对两组的护理效能进行观察,包括护理到位率、抢救成功率、床位利用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险发展及建议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飞速发展、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益显著,如何保证这些特殊老人的健康幸福生活,成为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均通过设立长期护理险来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我国于2016年在部分省市开始了长期护理险的试点,2020年继续增加试点城市,虽然已历经四年的试点,但长期护理险要真正在我国开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已有的试点经验,找出长期护理险的现存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我国长期护理险的发展。

关键词:长期护理险;人口老龄化;失能老人

长期护理险的简介

(一)定义

长期护理险是指被保险人由于年老、发生意外或慢性疾病,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在疗养机构或家中接受他人的照顾护理,对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险种。关于长期护理险的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长期护理险隶属于健康险的范畴。第二,该险种有特殊的期限要求。比如:被保险人失能或失智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限。第三,长期护理险的给付形式有现金给付和实物给付之分。现金给付即补偿服务费用,实物给付即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第四,注意与医疗保险相区别。长期护理险一般不涉及医疗领域。

(二)原因

查看全文

分级分组管理对麻醉护理管理的影响

手术室是进行有创治疗的核心部门,除对手术操作医生有极高的要求外,手术室护理作为围手术期和手术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对于手术质量及术后患者恢复都有直接影响[1]。麻醉专科护理是手术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与病区护理不同,麻醉护理通常需要面对更大的患者流量,且多为危重症,病情变化较快,对综合护理能力的要求更高[2]。因此鉴于其特殊的护理要求,如何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成为护理管理的核心。为响应国家卫计委对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号召,以及进一步提高麻醉护理管理水平,我院自2017年开始对麻醉专科护理进行管理改革,制定了分组分级管理措施,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麻醉科2017~2018年的麻醉护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10月的8956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前评估资料,2017年11~12月为护理管理改进和护理人员培训阶段,2018年1~10月的9013例麻醉护理记录为改良后评估资料。研究期间麻醉护理专科15名护理人员均为全职工作,连续休假时间≤15d,排除进修、外出培训等人员。护理人员年龄23~38岁,平均(29.01±3.1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5名;学历: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5名,麻醉专科工作年限1~15年,平均(5.17±1.12)年。1.2护理管理方法。改良前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由相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按照院内规定对麻醉相关护理操作、设施设备维护、护理记录以及感染控制等进行不定期抽查,整理护理问题,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每月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等。在进行护理管理改进时发现,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多以人员管理为主,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虽然院内对相关护理内容有相应的规定,但缺乏管理和评估标准,质量改进并不明显,因此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院在麻醉护理专科建立了由品管组、感染控制组、护理安全组、供应组和教学评估组五个分组和主任-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人员四个分级组成的分级分组管理体系。每个管理小组各3名成员,其中质控总组长由麻醉护理工作>6年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护师担任,每小组1名。质控人员由麻醉护理工作>3年且无不良记录的护理人员担任,每小组2名。质控小组由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和1名护士组成。分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①品管组:制定麻醉护理记录单书写标准和评估标准,不定期评估麻醉护理记录单的完整性,对于记录有缺漏者及时告知,探究发生原因,对于护理记录过程中普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持续观察。根据麻醉护理记录信息是否完善,是否存在2处以上错误修改、生命体征是否完整记录以及医护人员责任签字是否完整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出现上述任意一项即为不合格。质控人员每月不定时抽査15例。②感染控制组:制定麻醉感染管理制度,对人员和麻醉相关物品药品的消毒合格率进行评估,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组织人员培训。由质控组员每月不定期对护理人员手卫生和麻醉相关物品消毒情况进行评估,以院内规定菌落数标准为合格依据。③护理安全组:建立麻醉护理质量信息表,对麻醉护理过程中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生原因,组织组内成员讨论,拟定应对方案,并进行持续观察。记录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④供应组:将麻醉护理相关设备仪器和急救药品的维护准备工作分配到个人,个人与医院设备科、厂家建立三级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检测。质控组成员每月不定期对设备仪器的维护情况及急救药品、设备是否齐全有效情况进行检查,每月抽查15次。⑤教学组:针对其他各组提供的评估情况、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进行整理,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再教育,两次不合格者酌情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根据每月的评估情况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满分均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分级管理方法:质控人员负责各组质量监管和评估,由质控组长负责监督质控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组织护理人员对质控评估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和措施整改,并将每月质控总结上交护士长,护士长对各质控小组的监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作为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科主任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对科室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指导,针对改进措施有限、效果不佳的问题与医务处、感染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麻醉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对麻醉护理质量改良前后手术患者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研究期间麻醉护理质量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良前后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改良后低体温、寒颤、恶心、呕吐及压疮等麻醉护理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改良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2.2改良前后麻醉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比较。改良后麻醉记录、麻醉物品消毒、知识技能考核、设施设备维护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检查合格率均较改良前明显提高(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分析

护理工作质量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医院的整体效益,提高护理质量属于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1]。改善护理质量,保持不断提高的趋势是护理工作的重点[2]。为了改善护理质量,形成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的等级质量控制结构。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动态的护理质量控制,分析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常规资料。医院具有开放床位800张,护士505名。本科209名,大专263名,中专33名;主任护师25名,副主任护师52名,主管护师54名,护师178名,护士196名。抽取800例病人进行分析,男性500例,女性3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一般护理管理,研究组选择动态护理质量控制,年龄为2~9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比较价值。1.2方法。1.2.1形成病区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全病房实施动态护理质量控制,科学合理的排班,把护理人员分成2~3个小组,并且按照其临床能力与职称分为五级(N0~N4)责任护士,与病人的病情程度相对应,每位护理人员管理6~8例病人。每个病区按照护理质量控制内容成立5个小组,由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组长,包括2~3名组员,构建护士-质量控制组长-护士长的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结构。1.2.2质量控制培训月管理。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渐提高护理质量标准。护理部进行等级培训。主要内容:护理质量监管要求、PDCA方法、病区的等级质量管理、QCC、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与上报步骤、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护理质量问题处理与医院护理质量控制要求检查单、病区环节质量控制、检查记录本和护理质量监控检查、不断完善记录单的使用方法、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护理工作的标准,规范护理操作。1.2.3质量控制内容与方法。病区一级质量控制为护理人员负责,以护理规范指导,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手册》,给予综合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保证病人安全,每日实时实施。二级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组长管理,评价管理组内3~5名护士的工作。以护理规范为原则,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患者实施治疗与干预,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病区三级质量控制是护士长负责,评估和监管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如信息识别,交接班、查房与操作等指导以及制度执行程度。护理人员密切管理质量,及时进行纠错并进行成效评价,负责科室内护理质量监测与不断完善。护士长对各单项质量控制组的质量控制,进行动态监控,对不良事件给予RCA探讨,逐渐修改流程指引。1.3疗效判定。单项护理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消毒隔离、病房监管、日常护理。1.4数据处理。应用SPSS20.0给予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取动态护理质量控制的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体会

查看全文

康复风湿中医科护理缺陷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康复风湿中医科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管理建议。方法:组成调查小组,对2018年1~10月康复风湿中医科的护理工作进行调研,统计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采用访谈形式了解影响因素,从管理角度提出应对策略。结果:共统计278例次护理行为,其中发生护理缺陷43例次,占15.4%;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的缺陷发生率分别为5.2%、10.3%和27.5%(P<0.05)。结论:不同职称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科学分配护理资源,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康复风湿中医科;护理管理;职称;护理缺陷

护理缺陷是指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不良护理行为,其是影响护理管理质量的主要问题。了解护理缺陷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管理层制定应对策略,实现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1]。导致护理缺陷的因素较多,其中,护士的精力、能力和培训情况均为影响因素[2]。职称是评价护士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岗位职责的划分往往要参考护士的职称及资历,不同职称的护士面对的工作内容有所差异[3]。本文探讨分析康复风湿中医科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康复风湿中医科全体护士,共15名,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护龄1~20年。学历:专科6名,本科9名。职称:护士6人,护师4人,主管护师5人。1.2方法。由护士长带头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对2018年1~10月之间康复风湿中医科护理工作进行调研,统计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制定护理缺陷登记表,对调查时间内的护理缺陷事件日期、班次、护士姓名、职称及事件过程进行记录,并在登记结束后,以访谈的形式与对应护士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及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最终对事件性质进行归类,分为责任心问题、护理制度执行问题、专业知识问题、违规操作问题4类,分别统计不同职称护士的护理缺陷情况。1.3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对比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