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0:54: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干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干预

分娩痛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标准为凡在2003年9月~2004年5月来我院门诊定时检查且在本院住院的初产妇,年龄22~32岁,单胎头位,孕周37~42周,无妊娠合并症,可拟阴道分娩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剖宫产者,观察组48例,对照组42例。

1.2方法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由分管护士收集产妇资料,对产妇生理及心理状态做出正确评估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娩知识宣教。(1)通过讲解、示范,配以电化教育,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过程、增强产妇对分娩痛的认知,减轻她们的思想负担,消除紧张恐惧和焦虑不安心理。(2)对产妇进行呼吸法训练及“触摸―放松”运动的练习。

1.2.2产时护理分娩过程中,由分管护士实行陪伴分娩,给产妇强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适时给予精神鼓励,并鼓励其进食进水,保持体力。(1)为产妇播放平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音量在70dB以下。(2)潜伏期产妇可在产科区域内走动,分管护士用亲切的语言解释分娩痛的性质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使产妇心理放松,同时严密观察产程,满足产妇生理需要。进入活跃期晚期和第二产程,分管护士床边指导产妇掌握呼吸技巧,用鼓励的语言来消除产妇对临产的恐惧,在宫缩来临时,给产妇以舒适的抚摸,并通过诱导性想象、听轻音乐、触觉转移等方法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使产妇在整个产程中获得持续的心理生理支持。

1.2.3分娩痛评定标准疼痛程度分级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标准可分为,0级(无痛):腰酸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度):轻度可忍受的痛,腰酸痛,微汗或不适,睡眠基本不干扰;Ⅱ级(中度):明显腰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但可忍受,睡眠不干扰;Ⅲ级(重度):剧烈腰酸痛,不能忍受,呼叫辗转翻身,不能睡眠[1]。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

2.1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查看全文

临床骨科护理干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的应用效果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远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预见性护理;应用与分析

预见性护理模式是超前意识的护理措施,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发展以及潜在的问题进行预判,能够对患者进行防患于未然的护理。相关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5岁。骨折类型包括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骨折。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查看全文

眼科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干预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研究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眼科手术患者120例,其中青、中、老年患者各40例,按年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通过焦虑白评量表测定2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出院时焦虑标准分。结果患者入院时焦虑标准分大于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50分)。术前ld明显大于入院时,出院时小于临界标准分,且明显小于人院时评分。护理干预组入院时焦虑标准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术前ld以及出院时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前1d对照组中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高于青年组,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出院时,中、老年组均高于青年组。护理干预组老年组焦虑标准分术前ld明显高于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出院时,青年组与中年组之间无差异;老年组高于青年组。术前Id及m院时青、中年组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眼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在手术前1d焦虑程度最高;中年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青、老年,而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明显积极影响。对青、中年患者的影响较老年患者更为显著。因此,在眼科手术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关键词:眼科手术;焦虑;焦虑自评量表;护理干预

眼科手术治疗虽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和视力障碍(如白内障手术),但也可能因破坏性手术使患者增加负担(如因外伤行眼球摘除术)。患者思想压力大,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甚至拒绝治疗乃至轻生,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因此护理干预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几年来,我们运用护理学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对120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观察对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眼科2004—2007年收治的120例眼科手术患者,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龄14~80岁,平均年龄47岁。青年(<30岁)、中年(30一50岁)、老年(>50岁)患者各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60例。每组中又分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护理程序常规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干预: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对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②做好术前心理疏导,让患者说出内心感受,鼓励并提供合适的场所允许患者宣泄不良情绪,进行认知抗辩法心理治疗。③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尤其是术后配合治疗的体会。④利用图片、录像、小册子、讲课等方式进行手术方法、恢复进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加与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积极配合。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组(日常护理)各34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结果实验组较常规组的血氧分压高,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低,实验组患者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状况,同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呼吸内科重症;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是呼吸内科疾病,其发生率高,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其预后效果,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治疗有效性得以增加,避免呼吸系统疾病复发,从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1]。为分析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8例,实验组(n=34):男24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1.53±6.12)岁。常规组(n=34):男23例,女1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60.62±0.8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或尿常规等基础检查措施,常规组实施日常护理,实验组以常规组为基点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往往对自身疾病并不了解,使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相关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让患者及相应的家属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知,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让患者对实际治疗方案与药物种类及使用方法加以了解,同时将本院治疗成功案例告知给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用药后不良反应告知给患者,使其提前做好准备[2]。②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相关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定期对病房加以巡视,如果患者出现头晕或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要及时告知相关医师加以处理。③机械通气及氧疗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氧疗期间要严格观察其自身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或缺氧时,要立即让其吸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需要注意的是,在氧疗期间要避免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3]。另外,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呼吸机运行情况,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加以及时清除,使其自身能保持呼吸顺畅,从而确保患者能得到较为充足的氧气。对患者口腔要加以定时清洁,让患者能及时将痰液排出,避免口腔出现并发症。④其他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帮助其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饮食均衡,强化其自身免疫力,还能通过静脉输液等形式对患者机体所缺营养加以补充。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谨遵医嘱,促进病情康复[4]。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以及心率与呼吸次数进行观察对比。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实际情况,血氧分压越高、二氧化碳分压越低,护理效果越好。心率与呼吸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次数与呼吸次数,次数越少,护理效果越好[5]。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干预在产科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采用优质护理策略对产科患者进行护理,帮助其顺利度过分娩过程,提升整个过程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分娩的1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9.15±2.27)分和(27.63±3.12)分,对照组分别为(33.25±2.44)分和(32.26±2.55)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理满意度为95.56%(8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6%(77/9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提升产妇的分娩质量,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分娩过程中产妇的满意度。

【关键词】分娩;产科;优质护理;负性情绪;满意度

临床产科收治的患者由于群体特殊,在护理期间需予以格外的关注。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产妇数量呈增长趋势,且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高龄产妇的数量也逐年增多[1]。在这一趋势下,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在高强度的护理环境下,易对产科分娩的产妇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故探寻一种新型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分娩的1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每组90例。所有产妇均自愿参与调查,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照组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为(27.65±3.56)岁;平均孕周为(37.87±1.55)岁。观察组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为(25.96±2.46)岁;平均孕周为(38.55±1.7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健康知识辅导、对孕妇进行常规检查、每日监测孕妇及胎儿的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产前护理:大部分产妇在分娩前都会伴有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积极与产妇沟通,并亲切的向其介绍治疗环境和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加强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告知产妇生产流程,让产妇对于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有所了解,避免产妇随意猜疑或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恐慌情绪[2];尽量帮助产妇调整为健康的作息模式,保证每日睡眠充足,精力充沛。②产中护理:在分娩过程中,产妇会由于疼痛产生恐慌和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应陪伴产妇,并通过言语鼓励和安慰产妇,同时指导产妇的行为,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③产后护理: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常见的心理疾病,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这一现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向产妇家属讲解产后抑郁症的危害和症状,嘱患者家属加强对产妇的关心和安慰[3-4]。同时,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病房环境,确保病房安静,温度与湿度适中,定时检查病房,查看产妇是否有异常情况,如有发生,需及时汇报并处理。此外,产后出血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同时观察其宫缩切口,遵医嘱给与相应的治疗,以增强宫缩力度,减少出血量[5]。1.3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SDS、SAS量表满分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研。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在妊高征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近几年,妊高征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妊高征会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及蛋白尿等,尤其是重度妊高征易导致子痫、脑出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使妊高征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我院特研究护理干预对妊高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妊高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关于妊高征的诊断标准。120例妊高征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30.121.23)岁;患者孕龄34~40周,平均孕龄(37.122.33)周。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妊高征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60例妊高征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护理人员应嘱咐妊高征患者在安静的环境条件下卧床休息,保证每天十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第二、饮食应选用富含蛋白质、铁以及维生素等丰富的食物。第三、给予妊高征患者间断吸氧,加强患者的血氧含量,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试验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用热情的态度详细向妊高征患者以及家属讲解有关妊高征的专业知识,并主动关怀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增强患者以及家属的信心。第二、症状观察及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妊高征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尿量以及体重等,并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若发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以及上腹疼痛等症状,应及时给予相应措施并立即通知医师。第三、用药观察及护理干预:临床上治疗妊高征常用的药物是硫酸镁。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硫酸镁的用法、不良反应以及相应抢救措施等。第四、产时及产后护理:妊高征患者在分娩时应备齐抢救器材以及药品,并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脉搏、宫缩情况等)。产后由于子宫血液重新进入体循环,增加了循环血量,因此护理人员仍需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关注患者阴道出血量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定时给妊高征患者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恢复。

查看全文

妇产科感染预防及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实验病例选自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总计200例,术前均无感染,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产科手术患者71例,妇科手术患者129例;年龄在22~62岁之间,均值(36.60±12.30)岁。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将2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1.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入院后的检查辅助、生命体征监测、完善护理记录等。观察组———常规护理+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护患之间建立友好沟通关系,综合评估患者心态、社会关系以及经济条件等情况,进行患者心理情绪针对性疏导。并向患者主动介绍医院、病房环境,缓解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同时,针对患者病症普及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建立患者心理准备。(2)日常防护。为了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需要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做好病房消毒、卫生工作,进行探访人员防护,禁止感染人员探望。另外,对患者日常用具进行定期更换以及消毒工作。(3)病症管理。对术后患者进行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维持创口清洁以及干燥状态,并及时更换敷料,要求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患者饮食上,禁食高热食物,禁止咳嗽情况下进食。1.3观察指标。记录妇产科手术患者感染(手术切口处有红肿,甚至流脓表现)发生率、高热(患者高烧不退)发生率、高热持续时间、感染类别占比情况。1.4统计学分析。200例妇产科患者术后观察指标以SPSS19.0计算。高热、感染发生率以及感染类别占比以%形式展开,进行χ2检验;高热持续时间以χ珋±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感染、高热发生率对比。两组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以及高热发生率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患者感染、高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2高热持续时间对比。观察组妇产科手术患者高热持续时间为(33.5±6.6)h,对照组妇产科手术患者高热持续时间为(50.5±12.0)h。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高热持续时间更短,t=12.4130,P=0.0000。2.3组间感染类别占比对比。两组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具体类别以及占比结果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护理干预是在临床检查、诊断的指导下展开的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针对性护理,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价值[3]。妇产科围术期感染有内、外源性感染两类,其中内源性感染诱发因素以患者自身免疫力、原有内科病症为主,外源性感染以不规范医疗操作以及医源性感染为主[4]。护理干预可以在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的基础上控制病菌传播、抑制并防控院内感染[5]。本文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术后感染、高热等情况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5。另外,此次实验研究结果和汤小均研究结果有明显一致性,干预组围手术期的感染率为3%,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2%,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护理干预具有预防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价值和实施推广优势。综上所述,针对妇产科既往围术期感染原因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感染几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查看全文

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在手术室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福建省莆田仙游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统计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初次肛门排气、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下床活动和排气时间较早,恢复效率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睡眠质量;生命质量;满意度

手术室是以治疗外科疾病为主的科室[1],手术室患者疾病的构成较为复杂,一般为危急、重症疾病,手术治疗普遍存在风险性,术后也可能伴随多种并发症[2]。患者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担心手术结果或对手术缺少正确认知,均会导致患者在围术期发生睡眠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影响。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存在局限,优质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的干预模式,重在强化质量监控,进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全方位手段干预[3]。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手术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福建省莆田仙游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2.37±7.68)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2.40±7.65)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1.2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治疗指征;2)精神、智力正常;3)自主意识良好;4)患者的一般资料齐全;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1.3排除标准1)排除沟通能力异常者;2)排除重症器官功能疾病者;3)排除合并传染病者;4)排除合并其他重症者。1.4护理方法1.4.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手术前进行常规的访视、宣教,向患者说明手术注意事项,配合医师实施手术等。1.4.2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干预1)完善制度: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完善护理执行制度,设置科学的操作标准,加强配套考核监督,多维度监控护理质量,持续完善护理职责内容,强化手术室安全质控,落实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手术室管理秩序;2)专业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度,要求护理人员全部掌握手术室护理风险,了解手术室患者护理需求,增强风险识别、干预、应急处理等专业技能;同时,要掌握心理评估方法,关注患者身心状态;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重视专科护理人才培养;难度较高、风险性较大的手术实施前,加强查房与会诊,由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管理;3)分层管理;在实际管理中,设置分层管理制度,根据年资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在护理排班中合理分层搭配,执行专科组长负责制,实施专业质控;4)强化激励:优化激励制度,将患者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导和激励护理人员能动性开展工作,切实关注患者需求,根据病房周转率、手术护理难度等科学分配护理人员,重点完善应急干预机制;5)优化流程:优化护理程序,采用全程负责制,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术前规范访视,提高护患沟通质量,加强人文关怀,对患者和家属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开展针对性宣教,促进患者和家属正确认知手术。1.5观察指标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统计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初次肛门排气、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4]。满意度:评分>90分,优;81~90分,良;71~80分,中;0~70分,差,总满意率=(优+良)/患者总数。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护理干预对偏瘫失语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护理后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得到满意评价,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失语;早期护理干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护理满意度

脑梗塞属于突发性脑部疾病,是一种急症,死亡率较高,以恶心、瘫痪与头晕为主要表现。脑梗塞是因局部脑组织供血功能阻碍,导致脑组织坏死,引发神经功能缺失。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猛,脑梗塞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增加,但这也使得功能障碍患者不断增多,如脑梗塞偏瘫、失语等,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降低生活质量[1]。有研究指出,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选择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4例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为对象,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9~62(48.73±5.35)岁,病程0.5~8(4.14±1.12)年;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8例;研究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8~64(48.56±5.43)岁,病程0.5~8(4.08±1.16)年;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纳入标准。资料齐全;以2015年国际神经脑血管疾病有关资料为诊断依据,确诊疾病;病情稳定;认知正常;熟知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1.3排除标准。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者;不配合研究者。1.4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行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常规体检等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在患者发病初期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认知护理、生活护理、偏瘫训练,语言功能训练。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保持态度和谐,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给予关怀、支持与鼓励,并讲述成功案例,树立自信心,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接受治疗,积极配合医师,提高治疗依从性。②认知护理: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巩固学习,同时注意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升认知水平,掌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等知识。③生活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恒温恒湿、文献舒适的住院环境,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患者饮食,食物应当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均需为清淡食物,禁烟忌酒,确保排便通畅,同时需要预防其他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确保睡眠充足,不可过度劳累。④偏瘫训练:按摩患者足部与全身,辅助患者行翻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对病变组织肌肉进行刺激,指导患者弯曲与旋转关节,促进灵敏度提高,指导患者站立与行走等训练。开展生活能力锻炼,内容有更衣、如厕与洗漱等,给予患者鼓励,并针对患肢开展系列活动;练习行走,内容从下床行走,到单腿行走,随后为独立行走等。在患者能够缓步行走以后,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穿衣、梳洗、用餐等。除此之外,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⑤语言功能:指导嘴唇的开合与伸缩,与舌头的伸缩和上举训练,治疗师为患者做示范,由患者进行对镜练习。发音练习,包括辅音、元音和结合练习。另外,通过吹乒乓球、吹蜡烛等训练,提高气息的控制能力和气流的引导能力。1.5观察指标。①语言功能[3]:使用汉语失语检查表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言语失用、探索行动、错语等,分数越高表示语言功能越好。②运动功能:使用FMA评定表[4]进行评定,内容包括:上肢坐位(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协同运动的活动等),下肢仰卧位(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协同运动的活动等)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③护理满意度: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5]进行评估,内容有基础知识、操作实践、护理态度等8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70~90分),不满意(0~70分),其中满意与比较满意之和为护理满意。1.6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均由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