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20:43: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风险

急诊护理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探讨

对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来说,这种繁复琐碎的程序则会变相加重伤患的创伤,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增加了急救的风险性。为了能够帮助患者成功的生存下来,我们更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患者急救风险的方式方法。急诊主要针对于突发的、危重的、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因此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性,而医护人员也要相对于病人要有思维敏捷性、快节奏性、技术性的操作系统。急诊相对于传统医院模式已不断改进,由传统分科护送的护理程序改为一体化的新型护理模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定期对各科护士及医生进行考试考核以及学习培训,可以提高急诊的抢救率与临床护理的效率。学习标准用语及医学术语,方便于医患治疗的沟通,更好的了解病情,进行护理评估。本次实验选择了218例急诊患者,对于各个环节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和制定预防风险发生的措施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218例急诊严重创伤需要抢救的患者,其中急性炎症56例,割伤42例,烧伤38例,交通意外36例,摔伤15例,烫伤11例,食物中毒9例,爆炸伤9例。其中男111例,女107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46.54±8.26)岁。所有患者其他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针对每项临床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制定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1)医院内所导致的风险:①急救机器的故障或损坏;②医疗器械设计纰漏;③医院内运转程序问题。(2)医护人员所导致的风险:①医护人员临床经验缺乏;②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③急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④医护人员数量不足;⑤医嘱的传达、记录不及时或出现错误。(3)医患冲突所导致的风险:①病人由于疼痛感或虚弱感,心情焦急暴躁;②急救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当;③医患双方的法律意识淡漠。急诊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①定期检查、保养医疗器械;②统计记录器械临床使用率和磨损率;③使用无衔接空隙的新型一体化护理程序;④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操作技术;⑤根据各科室侧重不同进行综合考试及专业考试;⑥扩大范围招收护理人员;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情绪;⑧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知识普及;⑨对病患有耐心的沟通,用语规范、礼貌;⑩严格依照临床规定进行急救步骤,医嘱要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书写要规范、清晰、工整。1.3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急诊至手术时间,检查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等,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等。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情况比较。治疗组急诊至手术时间(6.72±4.37)min,检查时间(10.43±1.73)min、及急诊停留时间(6.99±4.73)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2.2两组救治结果比较。治疗组抢救成功率81.65%、死亡率6.42%、并发症15.59%及致残率11.92%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急诊护理的临床护理风险除了人为因素更要注意更多的可控的其他因素,对于外界能够尽量防范的风险,如医院制度漏洞或护理程序运转障碍等问题,更要将其尽量完善,使其趋于完美。医院内现推广急诊一体化护理干预[1],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生存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黄金抢救时间。急诊的一体化护理做到了无缝衔接的临床护理程序,节省了过去传统急救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康复等一系列繁复驳杂的环节,将其变成了真正的一体化护理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的成功率和护理程序的完整性。另外医院内和救护车上都要配备完全,先进的监护机器可以让医护人员更快速准确的了解病人的情况,更加正确的进行急救措施,可以先行进行暂时性的简单包扎手术。与此同时,医院的医护人员要通知相关科室进行准备操作,准备好手术室、药品、血浆等用物。所有急诊人员需要培养一定的默契,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在出现风险意外时能够及时迅速的改正或弥补过失,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但同时也要注意操作的系统化与规范性,不能因为事情紧急而疏忽大意,操作务必精准且迅速[2]。目前临床上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及其重视,因为这是最大限度的能够改变患者死亡和致伤残状况的方法[3]。由于防范措施的不断增加,也使得临床操作要求越发苛刻,对于医护人员的考验也是难度大增,但为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核心,身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对本文所选21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分类的病患使用不同的方法,但随着临床上不断改良后的操作措施,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伤残率不断降低。这是对于临床护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极大的肯定,越来越少的客观因素被剔除,越来越多的病患被治愈。对比可见实行措施后拯救患者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护理程序规范在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措施实行后更加完整和安全,也能够保证急救的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必不可少,这对临床护理意义重大,可以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护理效果,是降低致残率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查看全文

风险评估法在儿科护理风险的应用

〔摘要〕目的运用基于灾害脆弱性分析(HVA)的风险评估法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效应分析,从而识别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为针对性开展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对不可抗力灾害性事件、医疗事故事件、护患纠纷事件、职业防护事件4个板块14个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实际评分结果,将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针对排名前5的风险事件进行改进,比较改进前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风险值排序结果显示,14个风险事件中,风险值最高的前5个为职业暴露、药物渗出、患儿跌倒/坠床、留置针脱出及延误护理;改进9个月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均低于改进前,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评估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预防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与患儿安全。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儿科护理;医院管理;KAISER模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也逐渐突显[1]。新生儿科是收治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科室,患儿病情急、进展迅速,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2]。因此,对潜在的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分析及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自2018年7月开始,我院采用基于灾害脆弱性分析(hazardvulnerabilityanalysis,HVA)的风险评估法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效应分析,发现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事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在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评估与改进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我院儿科医护人员14名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7.73±5.83)岁,平均工龄(10.32±3.16)年。1.2方法(1)确定主题:以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量化评估和改进措施为主题。(2)组成HVA团队:成员包括儿科病房护士长、护士及质量管理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共12名,团队成员均精通业务,熟悉儿科护理工作流程,并接受HVA知识的系统培训。(3)确定风险事件:依据KAISER模型[3],查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我科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确定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不可抗力灾害性事件(儿童流行病暴发、高温、恶劣天气)、医疗事故事件(留置针脱出、药物渗出、延误护理)、护患纠纷事件(家属投诉、患儿跌倒/坠床、法律纠纷、婴儿偷盗)、职业防护事件(血压计和体温计爆裂、危化品泄漏、职业暴露、医疗废物泄漏)。(4)确定评分标准(内容包括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包括影响因素(人力影响、资产影响、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均分为0~3级,其中人力影响(死亡或受伤的可能性)、资产影响(物质上损失和损坏)、运营影响(对运营的干扰)以3级为最高级,准备工作(应急预案)、内部响应(时间、效率、资源)、外部响应(医院/互助员工和供给)以3级为最低级。(5)制作评分表: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风险评分,每人发放1份评分表,当场评分,当场收回。(6)计算风险值:计算各个风险事件的平均分,公式为风险值(%)=(可能性/3)×[(人力影响+资产影响+运营影响+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18]×100%。(7)确定优先改进的风险事件:根据评分结果,将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遵循80/20法则,选择前5个风险事件作为优先改进项目,分别为职业暴露、药物渗出、患儿跌倒/坠床、留置针脱出及延误护理。(8)拟定和实施风险防控计划:对需优先改进的5个风险事件进一步开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制定前瞻性防控及改进措施。1.3观察指标(1)比较改进前和改进9个月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2)改进前和改进9个月后,随机抽取30名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19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风险控制

我院因患儿护理方面接受的投诉原因,进行统计,计算投诉率,可发现,无论是从护理意外方面还是护理质量方面,儿科投诉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为了降低投诉率,就要对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等。这200例患儿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2-15岁,平均(8.41±3.57)岁。1.2方法。根据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重视护理细节,减少护理工作期间犯错误,记录详细的病人档案,针对一些与患儿进行沟通时发生困难,其家属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护理人员应更加耐心的去了解准确的患儿病情,避免疏漏,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加与患儿的亲近感;也可制定详细的交接班制度,由于医护人员的交接班,导致患者的投诉的事件有很多例,由于接手患儿的是不同的护理人员,对患儿的了解也不全面,只有增强护理人员之间交接班情况,制定一定的制度,可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还有一点就是合理的用药,防止患儿出现不良的反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与成年人用药剂量不同,要根据患儿的体质,给予适合的用药,在给药之前,向家属咨询清除,掌握病史。1.3观察指标。统计200例患儿中家属投诉情况,根据投诉原因进行分类,计算投诉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收治的200例患儿给予护理,其中投诉的一共有60例,占30.00%,其中在儿科接受护理的,投诉率较高,可达40.00%。根据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我院其他科室由于护理意外的投诉有,占21.43%,由于护理质量投诉的有,占7.14%,而儿科护理中由于护理意外的投诉有,占62.50%,由于护理质量投诉的有,占34.38%。与其他科室投诉率相比较,无论是从护理意外方面还是护理质量方面,投诉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查看全文

浅谈ICU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90例ICU患者,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属于危重病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场所,因担心疗效或预后等因素,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为探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26±9.13)岁;疾病类型:5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14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35±9.14)岁,疾病类型;6例重症胰腺炎,9例脑出血,15例呼吸衰竭,22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手外科护理管理风险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在手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风险管理法进行管理,实验组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开展护理风险管理,记录两组手外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外科护理管理风险中的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理风险事故发生。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PDCA循环法;手外科;护理管理

随着人们医疗健康意识水平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观念的提升,使得临床护理难度及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进一步增大,所以,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追踪方法学、PDCA循环法是两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使护理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因此,本文特对手外科护理管理风险中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手外科护理人员30名,其中,男6名,女24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14名、初级职称14名,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1.54±3.48)岁,护龄0~23年,平均护龄(10.18±2.61)年,其中16名护士参与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名。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断指或断肢再植患者46例,神经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8例,各种类型皮瓣修复术后患者28例,重度手部毁损伤患者76例,VSD负压引流术后及植皮术后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0例。其中,实验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9.51±4.67);对照组男81例,女59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9.76±4.5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140例,采用传统护理风险管理法进行管理。实验组140例,应用追踪法及PDCA循环法进行手外科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2.1追踪方法学。1.2.1.1个案追踪。①自由选择检查点: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资料是否正确,信息核对正确后方可开展手外科手术。观察手外科的执行过程,确定各项护理措施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②责任护士访谈:随机抽取护士2~3名提问相关工作制度与手术流程,评估护理制度与规章的落实情况。③职能落实评估:明确手术室护士的岗位职能,了解护理工作是否按照标准落实,了解跨部门交接过程中的配合与协调情况。④反馈与分析。由追踪小组分析护理风险并制定整改建议。⑤持续质量改进:制定整改计划并落地实施,持续性分析与监督整改情况,通过PDCA循环方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直至达到管理目标。1.2.1.2系统追踪。将个案追踪中存在问题的环节转入到系统追踪中,对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了解问题是属于个人性质还是系统组织性质。通过了解科室是否开展相关培训、质量控制检查落实情况,准确分析问题。在实际护理管理中可同时开展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1.2.2PDCA循环法。将通过追踪学法检查到手外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有效的改进计划,落地实施,检查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检查结果,进入下一个循环的管理流程,对护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追踪调查,通过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针对此次循环未能解决问题应转入下一轮回进行循环解决。通过灵活运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对手外科护理进行持续追踪了解,可及时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有效排除,提升整体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记录实施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前后手外科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手卫生、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查对制度等6个方面的质量评分,均采取100分制,分数越高提示质量越佳。统计实施前后1年内200起手外科手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创伤骨科护理风险及管理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管理策略。方法选择本院创伤骨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意外伤发生情况、投诉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投诉率、意外伤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风险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骨科;临床护理;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公众维权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单位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环境、患者、护理人员、护理制度、技术、药物、护理流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预见、分析与管理,进一步降低经济损失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创伤骨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治疗组男152例,女106例,年龄33~79岁,平均(54.8±8.2)岁。对照组男156例,女102例,年龄32~78岁,平均(52.7±7.9)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饮食管理等,不对护理内容做特殊要求。1.2.2治疗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查找护理缺陷:①护理人员不足,由于人手不足,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紧张、大意等情绪,导致很多工作未按要求进行。②有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相关制度的执行不到位。③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无法对现有的或是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进一步导致多种风险的发生。④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骨科护理知识,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不熟练,不能及时观察患者病情,也无法重点观察病情。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缺乏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而导致多种风险发生。⑤不能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医患关系较差。⑥疏于环境管理,相应的设施设备不合理。(2)制定风险管理措施: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管理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量以及工作时段变化,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人员的充足,进而保障骨科患者的有效康复。②各科室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加强风险培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清晰认识到在病人护理中,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相关义务权利等等[1]。同时,穿插反面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及时通报护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高发环节,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证据意识。③各科室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护理培训,进一步加强关于急救、急诊等突发事故的培训学习。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应急预案以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护理质量。④加强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细节管理,在护理全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护理技巧与沟通技巧,把握好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每一项护理的规范性、标准性[2]。在护理之前,向患者介绍相应的护理操作,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⑤针对医院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应当加强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开水房、地面等的干净、卫生,只有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才有利病患的康复。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情况(误吸、自伤、褥疮、坠床等)和投诉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进展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不会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消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医疗护理行业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降低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全面、全程的系统化风险管理能真正做到降低护理风险损害的发生率,最终促进病人安全的大幅提升。本文就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病人安全管理现状

病人安全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各项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国外有关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较早、范围广,主要研究内容是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美国质量评估报告指出,应制定安全执行标准以提高卫生保健人员执行标准;制定病人安全目标并执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建立全国性差错报告系统[1]。英国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目标是促进医疗环境的公开、公正,找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的管理漏洞。日本研究者认为,护理安全管理应在护理部或护士长的督导下,提高高年资护士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我国关于病人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病人安全现状的研究、病人安全措施的实施、病人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等,医疗机构也开展探讨护理风险测评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有关病人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明显滞后,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动态识别与分类。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同样风险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①风险感知是护理工作中面临风险所表现的态度、认识和主观判断[4],其核心是明确各类护理风险因素,主要维度有系统流程风险、护理人员风险、病人照护风险[5]。②护理风险分析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对收集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理解、质疑、过滤、整合、存储、甄别、调用、联想[6]。2.2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评估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信息后对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计,为选择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7]。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要求每家医院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事件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为评估工具,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8]。FMEA关键是对风险信息进行整合,确定失效模式,确定原因及其影响,再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侦测程度和严重性计算风险优先指数[9]。2.3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类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风险法律事项准备[10]。①风险预防: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如风险教育培训、完善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倡导护理安全文化等[11]。②风险规避:是通过放弃风险较大的风险来回避风险源,比如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产生风险,可以通过暂时不开展规避。③风险自留:风险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医院自行承担,主要是对风险发生频率低、损失小的风险。④转移风险:将全部或部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方式。主要是将发生频率低、损失大的风险转移给职业保险。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已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且已实施。⑤减轻风险: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如监督组织各项护理活动,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贯彻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等。⑥风险法律事项准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维护病人及家属的各项权益,履行告知义务,具备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12]。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是指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手段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分析风险处理效果和风险损失程度。评价风险管理效益是否良好,是否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3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查看全文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查看全文

妇产科护理风险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护理风险及常见问题。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产妇,进行编号,1~50号为治疗组,51~100号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将两组妇产科风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妇产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87%,无其他风险因素;对照组妇产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8.92%,且存在15%的感染率,10%的切口裂开率,3.92%的其他风险发生率。结论在进行妇产科护理时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使得产妇的安全得以保障,护理质量有效提高。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常见护理问题;研究

在医院妇产科会有很多的住院产妇,也会发生较高发生率的护理风险,那么对产妇护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够提高医院妇产科的护理质量,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医院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技能上及细心度上多进行学习和培养,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将妇产科护理风险降到最低,有效的防止和杜绝常见护理问题的发生。本文研究和分析妇产科护理风险及常见的护理问题,旨在提高妇产科的护理质量,保障产妇与婴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信誉和形象[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医院妇产科2015年5月~2015年10月的100例产妇进行研究,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2±5.1)岁。其中30例患有妊娠高血压,20例患有缺铁性贫血,18例早产,20例胎位不正,其他2例。将产妇进行编号并分组,1~50号作为治疗组,51~100号作为对照组。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防范妇产科护理风险的方法,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加强对孕产妇分娩知识的普及医护人员要将孕产妇的分娩知识及时的普及给孕产妇们,提醒和要求孕产妇及时进行产前的必要医学检查,如果发现孕产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就要进行及时处理和治疗,让孕产妇了解分娩,树立积极正确的分娩心态。(2)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妇产科护理风险知识医院妇产科护理风险的发生与医院医护人员有着密切联系。为了能够降低妇产科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医院要给妇产科的医护人员配备齐全,同时医院要定期给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妇产科护理风险知识及内容的培训,要让每位妇产科医护人员都要具有妇产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绝不要忽视任何可能会发生护理风险的细节,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和护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妇产科护理的质量。(3)培训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高低与妇产科护理风险发生率呈现正相关。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和水平不足,使得很多妇产科护理工作做不到位,留下安全隐患,容易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妇产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妇的护理水平,使得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和到位,更加细心和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2]。(4)加强医护人员与产妇的沟通与交流医护人员要与产妇们多沟通、多交流、多关心、多帮助。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妇产科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妇身体或者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产妇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随时将护理风险进行扼杀。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与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够让产妇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增加了产妇与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5)实施无菌环境处理很多产妇会选择剖腹产或者顺产侧切,此时一定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要保障产妇的切口做好无菌和消炎处理,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做好脐部护理,同时医护人员要对手术后的产妇勤观察,查看其是否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如果产妇出现产后感染等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3]。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感染及切口裂开的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风险发生率。

2结果

查看全文

儿科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院设置护理风险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6月儿科收治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未实行护理风险标识,观察组患儿予以相应护理风险标识。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患儿比较,设置风险标识的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满意度显著提高,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医院儿科病房设置全方位的风险警示标识,能够有效预防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儿科;护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对在医院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或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护理安全管理能够积极有效预防和降低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1]。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整体医疗护理安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科患儿日常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出现医护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在儿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制作警示标识标牌,正确、合理并恰当的使用,可以预防某些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可以在患儿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提高其安全性[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儿科2018年1~6月收治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患儿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为2~9岁。观察组100例患儿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为2~8岁。1.2方法。对照组患儿未实行护理风险标识,观察组患儿予以相应护理风险标识。(1)警示标识的设计和制作:护理警示标识的设计应遵循原则主要为整体的协调性,包括颜色、字体及放置位置等,都要经过精心选择,要求整体统一,标识醒目清晰、实用且美观,文字图表及图片相结合,力求科学又直观,对护理人员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患儿及其家属也能从中了解基本护理常识,自觉遵守,更加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护理警示标识的主要类型有标牌、标签、警示语及条幅,根据位置及具体用途选择其应用形式[3]。(2)警示标识的分类[4,5]。引导性标识:引导性标识是日常护理警示标识中最为常见的基础标识,多在墙面、地面等大面积位置放置,主要是运用提示语对患儿及其家属起到温馨提示的作用,如“地面湿滑,小心跌倒”或“小心台阶”“小心烫伤”等标识,对治疗区洗手间、开水间、电梯、安全出口、护士站等日常频繁应用场所进行引导,使整个医护管理更加人性化。人员标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为其佩戴腕带标识,从而使相关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识别病患身份及基本信息。如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手术开始前,疗区病房护理人员应与手术室相关护理人员交接清晰,根据患儿所佩戴腕带逐一核对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床号、手术部位等,详情告知手术室护士,以免出现护理差错事件。药物警示标识:对患儿输液药物进行醒目标识,使医疗护理人员可以直观明确的了解其用药用途和用药时间,口服药、外用药、注射用药都要进行相应的颜色标识,清晰明了,避免产生用药差错问题。患儿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更为繁杂,药物种类多且易混淆,应提前采用不同形式的无菌标签对药物基本信息进行标识,以备使用。同时,患儿如有药物过敏现象,应特殊标识,治疗区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与手术室护理人员交代清晰,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手术室警示标识:手术室有着异常严格的环境要求,其清洁度和消毒级别都有特殊要求,为避免手术室内感染等情况的发生,维持手术室的整体环境,要对整体区域进行颜色划分警示标识。在无菌区,设置绿色标牌,在污染区,设置红色标牌。手术器械及设备也要进行相应防潮防水防燃等标识,做好手术器械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6]。1.3观察指标。(1)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根据医院儿科特点,制定出符合特性的问卷调查表,包括红臀、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及用药错误等五项不良事件内容。统计两组患儿的发生率。(2)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医院根据儿科科室特点,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医院儿科科室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