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12:42: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会计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研究

会计监督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经常被用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加强企业治理,服务于国家宏观的调控,但是,这些功能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在当今社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许多人将其归咎于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所谓的“会计师信誉危机”。信誉无疑是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效的会计监督才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文通过探讨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监督模式的关系,重点查找并分析我国现行会计监督中的主要问题,从而寻求合理的会计监督模式,促进会计信息的有效运用,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保证。

1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监督模式

1.1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参与、干预、控制会计活动而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为此所制定的一系列的会计行为准则,并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并规定会计人员的权利义务。会计管理体系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体制。会计管理体系一般可以分为3种:①自我管理型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是:由非政府会计机构来负责全国会计工作,包括制定会计准则、制度,组织会计学科研究,实施会计监督措施等,经济组织管理所辖的会计人员;政府则很少干预会计活动,除必要立法外,基本由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会计活动。②政府主导型的管理系统,其特点是:政府负责国家会计事务,而非政府会计机构则是通过建议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的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会计组织负责管理所辖的会计人员;③政府强制型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是:政府全面负责国家会计事务,由政府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及制度,由政府负责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政府负责会计监督,在这种体系下,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1.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指会计监督机构对会计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再管理和再监督。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会计监督也可以分为3种模式:社会监督,国家主导监督和国家强制监督。这3种会计监督模式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会计监督模式。根据监督的不同运行机制,包括3种具体形式:①社会监督为主导的监督模式,其特点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对委托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监察,从而提出客观全面有针对性意见的一种监督形式,注册会计师监督单位的业务,政府负责处罚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由注册会计师监督单位,另一方面监督单位的治理结构。②国家监督为主导的监督模式,其特点是:强调政府在会计监督模式中的主导作用,目的是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足进行弥补;由社会组织负责会计监督;并对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实施监督。③政府强制监督模式,其特点是:强调政府对会计监督的独立地位,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作为对政府监督的补充及延续。1.3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监督模式的关系。会计监督模式作为会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取决于国家会计管理体系。一个国家推行哪一种会计监督模式往往取决于政府在整个会计监督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政府强制性的强弱也造就了3种会计监督模式所对应的会计管理体制。一个国家所采用的会计监管模式往往反映了其会计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是受制于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所以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会计监督模式的变化,甚至是会计管理体系的变革。

2我国现行会计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监督模式虽然已经存在,但面对利益的驱使,仍会存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账务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权益,乃至破坏了经济整体的发展规划。为了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会计活动,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相结合的会计监督机制。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由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对各单位的会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管。我国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体系之间关系紧密,会计监督是会计管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制度相辅相成。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2.1会计监督实施主体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监督出现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审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包括政府授权机构),中央银行,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和金融机构等在法律上都被赋予了监督会计信息的职责。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本质是多重监督。但是,多重监督方式存在2个问题:①各部门(组织)的职责重叠,主要的监督部门和次要部门混合起来,有关部门难以协调一致,最终导致监督无效。②政府监督的效率低下,违法者被发现和查处的几率较低,不可避免地使会计领域的违法行为逃脱处罚。2.2政府会计监督范围的差异。应该讨论两个问题:政府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该监督客体什么?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一般来说,监督的主要是受监督对象的活动的结果,即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的监督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企业会计)和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管理形式、规则上的制度安排。对其他组织来说,监督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法规、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来实施的,以要求会计主体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内容主要体现在监督对象的会计活动过程,重点监督的是会计材料、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等有关规定,我国已建立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国家要对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组织进行会计监督。广泛的监督范围使政府无法完全体现自己的意愿,有效的会计监管困难重重。即使政府设法做到这一点,当会计信息扭曲的时候,成本就会过高,从而导致监督的不足。2.3政府会计监督责任未落实责任制度不完善,未能建立和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是监管不力,监督不当的重要原因。例如,企业财务报告批准后出现严重问题的,监事会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

3结论

查看全文

会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查看全文

论会计研究创新

什么是会计理论?这要从什么是理论说起。美国会计协会(AAA)在《会计基本理论公告》中指出:“理论应该是包括一系列假设、概念和原则等构成特定领域研究的通用框架的一个有机体系。”这一定义与《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如出一辙。就是说,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on)在《会计理论》中提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1)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2)指导新程序的开始。会计理论也可以用来说明现行实务,以获得对它们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评价和开拓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合理的原则。”

目前国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会计理论教材有三本,即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和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包括19个专题,即:会计理论导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财务会计惯例结构的发展、财务报告规范经济学、假设、原则和概念、寻找目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投资者和债权人有用的会计信息、合并和披露、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和财务会计、石油和天然气会计、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租赁、公司内部权益投资、国际会计问题。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与一般的高级财务会计没有太大的差别。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包括23个专题,即:会计学导论和方法论、会计4000年、CPA100年、探索原则、概念性框架、会计的经济环境、决策、制定会计政策、现金,资本和收益、财务报告的收益概念、收益和费用、赢利和损失、价格变动影响的报告、财务状况说明书、资产及其计量、折旧、流动资产、厂场设备购买与租赁、无形和非流动投资、递延税收、养老金、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财务信息披露。这本教材的前半部分涉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发展历史,后半部分则是财务会计的翻版。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比较简明,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下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在会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用户及其用途则是有所区别的:在会计产生发展的早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在复式簿记诞生以前,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己服务的。生产者要管好经济活动,要减少耗费和提高效益,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只不过这时对生产过程内容的量化和记录,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了13世纪,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字军东征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某些城市的商业与手工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一时期由于在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演变》一书中概括的系统复式簿记产生所必须的7项条件,即私人财产、资本、商业、信用、书写、货币和算术等,于是科学的复式簿记便在意大利威尼斯城邦诞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关系日益普遍,再加之复式簿记为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系统的综合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就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者本人,合伙人与委托人更为关切企业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还应该在历史的先决条件基础上加进合伙与委托关系。1844年,英国公司法的颁布把股份公司的发展首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将企业投资者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由于“允许创办股份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因此,“其回报条件是,要求股份公司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一般认为,公司的发起人和公司职员是负责管理投资者资本的受托者,所以,有义务将资产的使用情况公诸于众。”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反映英国人对法人责任看法的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从而使会计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扩展到财务会计的技术方面。虽然19世纪“美国的股份公司没有象英国那样由于股份投机而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的历史,创办股份公司的规定,也不象英国那样严格,而且,并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它同样也要求公司应承担披露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早期公司法是出于何种背景而提出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规范或准则都与会计信息的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会计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便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繁荣与革命,以簿记为主的会计便逐步发展成为以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财务会计。具体而言,这种发展过程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的惊人改变为簿记制度向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查看全文

成本会计与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的运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创新和发展成本会计,资源消耗会计则是成本会计的创新与延伸。本文介绍了成本会计和资源消耗会计,探讨了资源消耗会计在实际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成本会计创新;资源消耗会计;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资产、业务范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扩大,因此,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对会计成本的创新和资源消耗会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资源消耗会计

1.资源消耗会计的概念

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怎么才能使资源消耗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更好的融合起来。比如,怎样将各个不同部门的成本会计和资源会计使用恰当的成本方法和测量手段侦测每个资源节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另外根据资源消耗的方式来对成本本身的特质进行判断,对于成比例的资源供给,在它本身的成本模式下依然有消耗的特质。

查看全文

会计毕业论文-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查看全文

会计知识转化会计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通过剖析会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以会计专业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了解其对会计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及教学模式的期望认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即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最终形成会计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互动和互补的良好状态,使会计综合素质培养有效融入教学模式当中。

关键词:会计知识;会计职业能力;问卷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由会计核算转为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等管理领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力军,应以会计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阶段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关键。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中的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探讨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有助于了解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意义在于提出建设性的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议,以弥补不足。

一、会计知识转化为会计职业能力的问题体现

(一)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课程顺序。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专业课和实践课。在当前高校会计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在学科基础课中所占比重过大且学分过高,尤其将数学等相关课程放入学科基础课,这样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为会计后续知识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课按照注册会计师所考核的知识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包括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审计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以及其他诸如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实务等会计专业课程。现实中,会计理论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应加以精简,腾出学时用以提高会计实践课比例;实践课程包括会计学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假期调研与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实践课程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重点课程,对于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应该多增加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会计学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会影响会计知识升华为职业能力。(二)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会计理论教学基本上采取课堂教学,教师以讲为主,侧重会计知识理论的传授。这种教学方法是会计理论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但在讲授较高层次专业课和实践操作课时,比如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会计,往往是老师讲课积极性高而学生提不起精神,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有效的理解和吸收,难以达到知识能力的升华。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提高和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在运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出现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比如会计实务,老师不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把控,只要期末结束前能够交上一份账套就行。对于过程质量的督导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意。在现实教学中有一些类似《会计案例分析》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运用非传统的教学方式时要转变思维观念,从“以讲为主”到“引导学习”转变,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参与。综合来看,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存在着课堂讲授效果不佳且使用范围过大、实践教学过程把控不严的现象。前者会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无法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后者会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发挥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三)在考核方式方面。考核方式通常采用“考勤+作业+考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无法考核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了解学生日常作业是否作弊;考试在考前突击复习即可应付,助长学生平常学不学无所谓的心态。虽然“考勤+作业+考试”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方式,但是还要提高其有效性,使学生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综合来看,“考勤+作业+考试”的考核方式考核理论知识方式僵化,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为了完成考试而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没有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存在着监考漏洞、巡考形式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对考试存有侥幸,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最终会计知识转化会计职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查看全文

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查看全文

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查看全文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查看全文

国际会计研究之议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会计职业团体的国家,在会计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鉴于殖民时期的广泛的商业贸易,英国的会计方法通过英联邦及其范例,对世界各国早期的会计实务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以及国际间剧烈的竞争,英国目前正面临新的挑战,但无可否认,英国有着丰富的会计思想。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EureopeanCommunity,1993年改称欧盟EuropeanUnion)。作为欧盟的成员国,必须遵守相应的法规。例如欧盟的第4、7、8号指令都是有关会计审计协调的专题规定。无疑地,欧盟在成员国会计协调问题上的积极举措将影响英国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其逐渐向大陆欧洲模式靠拢;同样,英国会计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也会有所增加。

(一)会计的法律规范与监管

英国会计的立法依据主要是公司法。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是适用于在管辖区内组建的所有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颁布的公司法为英国会计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不但规定了公司(包括公开招股和不公开招股)必须公布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其后英国一直强调企业全部帐目应按“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予以提供。但“真实与公允”在英国并无官方的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真实与公允”是指以诚实的态度披露所有真实的、可信的重要信息,不抱偏见,不隐瞒或忽略重大事实;必要时可超出规定要求披露有关细节。

自1948年公司法颁布以来,英国立法经历了几次修订和补充,除1948年文本外,1967、1976、1980、1981年(实施欧盟第4号指令)历次修订的文本都作为单独的立法存在,公司在执行或引用时,必须相互参照才能决定取舍,很不方便。这种情况在《1985年公司法》中才得以统一。这次修订对历次公司法的有关内容加以删改和增补以后,使之合并为一部统一的公司法规。因为全文很长,正文共25目747节,另加附则,被形象地称为“庞然大法”。1989年,英国又对前述公司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实施欧盟第7号、第8号指令。

(二)会计职业界及会计准则的制订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会计实务完全是在法律的支配下由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因此,尽管职业会计师最早出现在英国,但英国会计职业界开展会计准则的制订活动却落后于美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