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8:1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会计管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管制

会计管制理论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会计管制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安排,其范围、方式一直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会计监管机制,提高管制效率。

关键词:会计管制,制度变迁,管制替代

古典经济学所崇尚的自由市场的失灵,引发了凯恩斯时代的政府干预,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干预,是行政机构通过颁布准则或采取特定行动来改变消费者和厂商供求决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机制的行为。会计管制是现代市场社会政府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供求关系、会计信息数量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管制(吴联生,2001)。显然,会计管制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管制,是对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信息生成过程的管制。

一、会计管制的制度变迁

依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思的观点: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主要用于约束人的行为、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总体而言,制度是相对稳定,但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制度会不断地被修订、调整,亦可能被另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从而构成所谓制度的变迁。一般来说,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是基于行为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制度变迁的主要诱因则在于经济利益主体对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的渴望,即寄希望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攫取已有制度安排中所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假如一种制度安排仍蕴涵着巨大的潜在利润,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还没有达到帕氏最优。制度变迁还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当收益的预期大于成本的预期时,制度变迁的主体就会推动制度转换,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才会出现。显然,会计管制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会计管制所涉及到的各利益相关者(企业、注册会计师行业、投资者等)为会计管制的创设与废除不断进行着利益的博弈。因此,会计管制的范围、方式等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市场条件和经济背景而发生变化,管制目标和管制制度也会发生转变。

会计管制制度始见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工、提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是由各经营主体依据自行确定的处理方法来完成的。根据1906年赫本法案授权的州际商业委员会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美国铁路部门是最先受到会计管制的部门,其会计信息的处理是按照相关规范来进行的。一战以后,美国政府把拥有财富看成公民天经地义的权利并主张不干涉,鼓励经济的自由放任,否定政府的积极干预。到1925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放松了对公司的控制。当时的美国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弄虚作假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且会计界提倡保密性,企业可以在保密的借口下肆无忌惮地在财务与会计上作假。1929年证券市场的大崩溃,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生产大幅度下降、物价暴跌、失业状况空前。经济危机后,当人们认为放任自流、缺乏规范、缺少诚信的会计市场是危机的根源时,政府也就责无旁贷地全面介入会计监管,担负起重建会计市场诚信的责任。美国国会于1933年和1934年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按照这两项法律的规定,国会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的业务,依靠SEC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满足公众有关公司信息方面的需求。SEC实际上控制着美国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这样一来,美国逐渐形成市场化的会计管制模式。1960年以后,货币主义等新自由主义的崛起,放松管制成为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方向选择。到1990年,经过近30年的自由放任,那些在资本市场中自觉或自发形成的中介机构在放松管制后,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被削弱。上市公司接二连三爆发财务丑闻,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进现行的管制体系,以堵塞管制体系中的漏洞。美国SEC先后出台了9项新法规,内容涉及到审计市场的重新规范,资产负债表表外安排,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出,会计管制的范围、方式一直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管制通常是对经济事件和市场感应的特殊回应。

查看全文

会计管制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系列证券市场虚假会计信息事件。公司报告虚假,信息失真,这对国家经济正常运行是不利的。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会计管制,治理不正常现象。必须认真研究会计管制理论,主要是公共利益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公平理论。同时解决会计管制问题的方法。一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二是解决会计信息外部性问题,将之内部化。三是处理好内部控制,使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

关键词:会计;管制理论;方法

会计管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如管制的必要性、管制的依据、管制适度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有关证券市场虚假会计信息的事件,如银广厦、安然等,这更促进了会计管制的研究。会计管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需要会计管制,一是外部性和搭便车,这是实行管制的显著原因,因为只依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管制者必须采取措施,使之生产、经营正常化。二是信息不对称,在商业交易中,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实行会计管制就是有用的和必需的了。保护其他者的利益,保护社会利益。

一、会计管制的理论

1.公共利益理论与利益集团理论

会计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实际已经隐含在我们对准则制定过程中,这一理论认为管制是公众对纠正市场失灵的需求所产生的。在这一理论中,当权者———也可称为准则制定机构或准则制定者,代表公众利益,他尽力通过管制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管制行为被认为是管制成本与市场运作改善后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之间的权衡。公共利益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确定恰当的管制数量的复杂性。对于信息这一复杂的商品来讲,难题尤为突出,它不可能有效地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因此,在如何确定管制程度的问题上有待解决。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认为一种行业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作的,这种利益集团被看作管制的需求者。注意,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他们所需的管制的性质及程度各不相同。政府也可以被看成利益集团,它又提供管制的权力。因此,它的利益就在于保住这种权力。因而,他们要为那些最有效的帮助他们保住权力的利益集团提供管制,准则制定机构便坐镇其中。作为准则得以提供的工具,它试图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平衡利益集团各方的需求。它比公共利益理论更能解释现在的会计管制的制定。

查看全文

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深化会计经济后来学说的内涵,研究了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为会计管制不一定导致会计寻租,而会计寻租的存在则表明存在某种程度的会计管制,会计寻租一旦存在就会以其惯性促使会计管制及会计设租现象的持续存在,因而会计寻租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被适度控制而不可能彻底消除,而会计寻租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租值的耗散,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损失。我国经济的转型特征及我国会计规则的“双轨”运行,表明我国现在乃至将来都将存在会计寻租现象,会计寻租将随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普遍,因此开展会计寻租研究具有较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会计寻租租值耗散适度控制

社会经济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出现权利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提取它,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寻租(rent-seeking)。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而规范会计配置资源机制运行的规则一般又通过政治程序制定且难以做到绝对公平,因而谁能够对会计运行规则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谁就能够提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共租”,于是会计寻租就成为作为“经济人”的各社会经济主体进行非生产性寻利(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的直接手段。

一、经济后果:会计寻租研究的逻辑起点

尽管会计的经济后果学说自斯蒂芬·A,泽弗(StephenA.Zeff,1978)在其一篇著名论文中首先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广泛关注,并因此而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后果”学说,只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准则最终运行结果的公平性的重视。其实,会计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本身就说明了会计天然就具有经济后果,只不过在此之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会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而已。从这个角度说,会计或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就应该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当然其表现就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影响。

经济后果学说在美国提出后,使人们更加注意到会计准则及其制定过程的公平性、公开性,进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演变成了一种政治程序或政治博弈。而事实上美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申,确有许多利益集团乃至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们都参与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评论过程中。其基本特点是对拟出台的会计准则进行政治游说,陈述“经济后果”,对准则制定人员施压等,而且往往取得成功或至少获得折衷的博弈结果。

查看全文

会计应收账款运作与管制

一、应收账款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定义: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收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具体说来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收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债权,在应收账款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签订还款协议。

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赊销是目前公司普遍使用的信用促销手段,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大、帐龄老化、坏账比率大。由于我国企业信用观念较差,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还是基本上是简单的“收账”管理,根本不存在制定详细的信用政策;应收账款日常发生额的监督和控制;采取严格的逾期账款收回措施这一系列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严格收回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办法。

三、应收账款的成因分析

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实现销售固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机制,但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应收账款状况恶化,以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查看全文

源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制会计深究

内容摘要: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产生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内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指出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成了企业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提供战略决策的信息支持。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的主要区别是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视以及是否具有长远目标,要关注外部市场中顾客需求及竞争者实力的有关信息及变动趋势。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商机面前,韩国企业界立即开始行动,规划三大战略,一是高科技战略,对华投资从过去的传统产业转为尖端核心产业;二是当地化战略,改变过去把在我国当地工厂当做单纯生产基地的作法,转为在当地完成或生产、销售、流通、再投资的全过程;三是知名度战略,在中国展开有关奥运会的各种赞助和促销活动,提高企业在中国的知名度。

(二)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查看全文

美国商行会计管制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会计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基础性平台,良好的会计管理系统对于商业银行的高效、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分析美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美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会计管理集权化程度较高,会计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

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运行,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

目前,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大都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的投行咨询业务、资金托管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分行虽然很多,但主要是营销中心企业和个人客户,职能相对单一。这种经营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各个分行,其职能重合率较高,如按“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来进行操作,一方面分散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全行的成本支出。而按产品线、业务线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约成本,也更有效率。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

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只有中小企业业务、个人业务由总行和分行共同完成。与之相应,纽约银行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高度集权,布局侧重于总行。该行在总行设有庞大的财务会计部,其下又划分了多个二级部。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场假说信息披露管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现实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必须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验能力不丰富、不均衡,会计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间运用上的差异,无意义会计数据的存在及其干扰,内幕信息、粉饰乃至虚假性行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信息失真、决策无效,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难于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笔者在对帕累托法则、公共产品理论、委托关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垄断性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政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是比较符合客观现实的做法。但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对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难以克服,单一形式的强制披露、严格管制终非长久之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长,信息在当代社会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潜能等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为会计信息商品化和会计信息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有偿信息市场,将信息披露融入市场运作,将是信息披露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场、信息披露管制、公共产品、会计信息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有效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从质、量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们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自觉或自发地披露符合证券市场有效运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实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谓信息披露就是用公开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公布于众。信息披露是证券所有权市场化和信息需求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实施信息披露基于这样的认识:证券市场各参与者都能够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证券价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质是信息的公开,在证券市场中,通过传递财务和其他经济数据是企业广泛筹集资本的重要条件。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实现的,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证券市场的根本前提。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矫正社会及产业上的弊病,因为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公众有知情权,要求通过立法来预防盘剥行为"。通常意义上的管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管制依据其主体不同,可分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来约束私人的行为,公共管制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等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实施的管制。戴奈尔F·斯巴尔珀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管制"定义为"行政机构为直接或通过改变消费者和厂商供求决策而间接干预市场分配机制所颁布的法规或采取的特定行动。"信息披露管制即为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及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管制。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全过程的管制。由于会计确认、计量是会计披露的基础,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体现在对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据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在确定的条件下,竞争驱使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扣除了资本市场投资报酬率后计算出来的)趋于零。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于一组信息θt,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而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具体来说,如果某组信息θt(譬如,《金融时报》上公布的上市公司会计赢利信息)被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广为了解,那么证券市场的竞争就会驱使证券价格处于这样的水平: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只能赚取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即平均经济利润趋于零。"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有效证券市场是一种能够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蕴含着信息竞争,有效市场假说本质上是由零利润均衡状态扩展为不确定性情况下竞争市场的动态价格行为。市场竞争驱使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家从公司的财务报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获取公司的信息。在证券资本市场中,有无数的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需求方进入市场,寻求合理成本的资金;同时,亦有无数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供应方进入市场,寻求投资,获得盈利机会。如果证券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谁也不能操纵证券价格。"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把证券价格对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划分为三种形式:弱式市场、半强式市场和强式市场。在弱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历史上的公开信息;在半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在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和内幕的信息。法玛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实质上是把信息披露作为左右证券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现存的证券资本市场都非纯粹的有效市场,往往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情况,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便是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无法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查看全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场假说信息披露管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现实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必须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验能力不丰富、不均衡,会计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间运用上的差异,无意义会计数据的存在及其干扰,内幕信息、粉饰乃至虚假性行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信息失真、决策无效,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难于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笔者在对帕累托法则、公共产品理论、委托关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垄断性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政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是比较符合客观现实的做法。但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对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难以克服,单一形式的强制披露、严格管制终非长久之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长,信息在当代社会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潜能等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为会计信息商品化和会计信息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有偿信息市场,将信息披露融入市场运作,将是信息披露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场、信息披露管制、公共产品、会计信息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有效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从质、量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们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自觉或自发地披露符合证券市场有效运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实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谓信息披露就是用公开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公布于众。信息披露是证券所有权市场化和信息需求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实施信息披露基于这样的认识:证券市场各参与者都能够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证券价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质是信息的公开,在证券市场中,通过传递财务和其他经济数据是企业广泛筹集资本的重要条件。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实现的,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证券市场的根本前提。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矫正社会及产业上的弊病,因为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公众有知情权,要求通过立法来预防盘剥行为"。通常意义上的管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管制依据其主体不同,可分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来约束私人的行为,公共管制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等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实施的管制。戴奈尔F·斯巴尔珀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管制"定义为"行政机构为直接或通过改变消费者和厂商供求决策而间接干预市场分配机制所颁布的法规或采取的特定行动。"信息披露管制即为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及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管制。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全过程的管制。由于会计确认、计量是会计披露的基础,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体现在对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据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在确定的条件下,竞争驱使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扣除了资本市场投资报酬率后计算出来的)趋于零。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于一组信息θt,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而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具体来说,如果某组信息θt(譬如,《金融时报》上公布的上市公司会计赢利信息)被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广为了解,那么证券市场的竞争就会驱使证券价格处于这样的水平: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只能赚取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即平均经济利润趋于零。"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有效证券市场是一种能够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蕴含着信息竞争,有效市场假说本质上是由零利润均衡状态扩展为不确定性情况下竞争市场的动态价格行为。市场竞争驱使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家从公司的财务报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获取公司的信息。在证券资本市场中,有无数的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需求方进入市场,寻求合理成本的资金;同时,亦有无数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供应方进入市场,寻求投资,获得盈利机会。如果证券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谁也不能操纵证券价格。"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把证券价格对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划分为三种形式:弱式市场、半强式市场和强式市场。在弱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历史上的公开信息;在半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在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和内幕的信息。法玛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实质上是把信息披露作为左右证券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现存的证券资本市场都非纯粹的有效市场,往往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情况,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便是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无法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查看全文

论管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场假说信息披露管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现实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必须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验能力不丰富、不均衡,会计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间运用上的差异,无意义会计数据的存在及其干扰,内幕信息、粉饰乃至虚假性行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信息失真、决策无效,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难于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笔者在对帕累托法则、公共产品理论、委托关系以及信息披露的垄断性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政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是比较符合客观现实的做法。但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对信息披露管制的效率和弊端难以克服,单一形式的强制披露、严格管制终非长久之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增长,信息在当代社会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潜能等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为会计信息商品化和会计信息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有偿信息市场,将信息披露融入市场运作,将是信息披露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字:信息披露、有效市场、信息披露管制、公共产品、会计信息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有效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从质、量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然而,我们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会自觉或自发地披露符合证券市场有效运行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需不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实施信息披露管制?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信息披露管制

信息披露(Disclosure),所谓信息披露就是用公开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公布于众。信息披露是证券所有权市场化和信息需求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实施信息披露基于这样的认识:证券市场各参与者都能够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证券价格反映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披露的本质是信息的公开,在证券市场中,通过传递财务和其他经济数据是企业广泛筹集资本的重要条件。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实现的,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证券市场的根本前提。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Brandeis)早在1914年就指出:"(信息)披露才能矫正社会及产业上的弊病,因为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莫茨和夏洛夫(Mautz&Sharaf)也指出,"信息披露本身就是限制舞弊和差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公众有知情权,要求通过立法来预防盘剥行为"。通常意义上的管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管制依据其主体不同,可分为"私人管制"和"公共管制"。私人管制是由私人来约束私人的行为,公共管制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等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实施的管制。戴奈尔F·斯巴尔珀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管制"定义为"行政机构为直接或通过改变消费者和厂商供求决策而间接干预市场分配机制所颁布的法规或采取的特定行动。"信息披露管制即为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包括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披露要求及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表现形式的管制。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看,信息披露管制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全过程的管制。由于会计确认、计量是会计披露的基础,因而,信息披露管制集中体现在对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及其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管制上。

二、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披露管制

根据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在确定的条件下,竞争驱使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扣除了资本市场投资报酬率后计算出来的)趋于零。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1970年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EMH)。詹森(Jeson)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于一组信息θt,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而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具体来说,如果某组信息θt(譬如,《金融时报》上公布的上市公司会计赢利信息)被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广为了解,那么证券市场的竞争就会驱使证券价格处于这样的水平:投资者根据该组信息进行的交易只能赚取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报酬率,即平均经济利润趋于零。"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有效证券市场是一种能够充分反映已知信息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蕴含着信息竞争,有效市场假说本质上是由零利润均衡状态扩展为不确定性情况下竞争市场的动态价格行为。市场竞争驱使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家从公司的财务报告、甚至公司之外的一切渠道获取公司的信息。在证券资本市场中,有无数的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需求方进入市场,寻求合理成本的资金;同时,亦有无数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资金的供应方进入市场,寻求投资,获得盈利机会。如果证券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谁也不能操纵证券价格。"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把证券价格对不同信息的反映程度划分为三种形式:弱式市场、半强式市场和强式市场。在弱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反映了历史上的公开信息;在半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在强式市场中,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和内幕的信息。法玛教授所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实质上是把信息披露作为左右证券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现存的证券资本市场都非纯粹的有效市场,往往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情况,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便是投资者及一般证券市场无法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查看全文

投资控股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治理

摘要:会计信息产权在企业的价值分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具有产权属性的。股份公司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作为基础,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力量是会计管制和道德。根据基本的逻辑,会计信息的产权是由企业所有权、伦理道德、会计管制和声誉机制四种因素组合管理的。

关键词:投资控股;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治理

会计信息是反映产权结构、维护产权利益和协调产权关系的一个企业价值变量,与产权具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具有产权属性,也是企业所有权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价值确认、披露和计量的权利,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解除受托责任作为目标。通过有效的界定和合理的治理机制,维护企业的会计信息产权,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产权主体,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价值。

一、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及必要性

作为产权主体中影响经济决定因素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会计信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群体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因会计信息取得的经济效益不同,具体表现为是获益还是受损。所以就要明确界定会计信息的实际产权,来分析并决定因为会计信息获益或受损的具体个人或群体,减弱矛盾。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界定就是间接界定企业价值归属。会计信息产权就是在企业产出的代替变量和分配形式出现的一般作用,可以对企业的产出价值和个人的直属利益产生影响。错误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还会使企业丧失会计信息市场的竞争性,所以正确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很有必要的。错误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还会模糊在会计信息中供求双方的相互关系,在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关系混乱,并且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容易受到内部强势主体的操控,很难达到会计信息的公正性独立性。

二、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方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