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6:4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会计差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分析
摘要:文章以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的关系为切入口,以康美药业刚发生的“会计差错”为经典案例,分别从其外部审计独立性、违法违规成本、监管机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抑制会计造假的对策,包括对调式换师换所,引入第三方支付,规范审计收费标准,修订《刑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对董监高监管,制定会计造假衡量标准,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制定投资者保护制度,规范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等,以期对规范我国会计造假、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行为,以及防范审计失败等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会计差错;会计造假;康美药业
一、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的关系
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8,以下简称康美药业)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多计货币资金299.44亿元货币资金、营业收入88.98亿元和净利润19.51亿元等,引起证券市场“炸雷”。而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兴田,在面对公众质疑回应说“财务差错和财务造假是两件事”,更是引起市场哗然。不同视角,分类和称谓不同。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有会计差错、会计造假、财务舞弊等概念区分。从审计监督立场看,会计差错就是错报,会计造假即是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财务舞弊就是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其中,舞弊包括编制虚假报告和侵占资产两大类。而从证券监管视角看,重大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行为均构成虚假陈述,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财务舞弊行为,一般指通过贪污、盗窃、挪用、拿回扣等非法途径侵占资产的行为,直接损害企业利益满足个人私欲,更多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故下文主要区分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内涵不同,会计差错是由于计算或账户分类错误,采用了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自己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是表象。会计造假是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报表的一种行为,是会计差错的本质之一。(2)动因不同,会计差错,是无意或有意行为,而会计造假肯定是故意行为。(3)特性不同,无意的会计差错,尤其是不重要的会计差错行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低,但会计造假行为由于其具有隐蔽性、违法性,其社会危害性较高。(4)处理不同,针对不重要的会计差错,只需调整当期数据,重要的会计差错需要调整前期比较数据;而会计造假行为,不仅仅需要调整会计差错,更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5)发生单位不同,会计错误,较容易发生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的单位;财务舞弊导致的差错,较易发生于内部控制较弱化的单位;而会计造假,相关财务报告数据,做加法的(虚增收入、利润、资产等),一般容易发生于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做减法的(减少收入、利润和资产等),主要是中小企业,主要目的在于偷漏税款。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有一定的联系。会计差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会计造假、财务舞弊以及计算错误(如图1(a)所示),所以针对会计造假需要更正前期会计差错,调整前期比较数据,即会计造假是出现调整前期会计差错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主要是是针对已发生差错的一种纠正,其中也包括针对会计造假行为的一种修正和调整。因此,会计差错只是一种表象,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即会计差错可能是一般会计错误所致,也可能是会计造假或财务舞弊导致,二者的关系如图1(b)所示。显而易见,康美药业300亿元的调账,不仅仅是“会计差错”———以康美药业为例(结果、表象),更是赤裸裸的“会计造假”(原因、本质)。
二、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
(一)康美药业基本概况。康美药业是由家族控股的民营医药制造业,主营中西药及器械等。其中实际控制人马兴田为康美药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控股股东康美实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普宁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法人,其家族成员马兴田、许冬瑾、许燕君等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比例达40.04%,具体股权结构如图2所示。(二)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由来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直接源于其2019年4月29日的公告。其在披露2018年年报时,同时了一份更正公告———《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涉及包括调减近300亿元的货币资金等多项关于2017年度的“会计差错”。无疑给A股市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直到2019年5月30日已数度跌停,由“出事”前的10.88元报收4.41元,市值蒸发285多亿元,殃及22万户中小投资者,股票名称已更改为“ST康美”。大量股民已开始向康美药业索赔,律师已接单。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事件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8年12月28日,康美药业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调查通知书》(编号:粤证调查通字180199号),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对该公司立案调查。追踪溯源,2018年10月份即有自媒体质疑康美药业存在财务造假嫌疑,如货币资金和贷款双高、大股东质押股票过高、中药材毛利率过高等,由此引发负面传闻不断。(三)康美药业“会计差错”。的主要项目及规模公告更正涉及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显示,其货币资金调减了299.44亿元,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在建工程,分别调增了6.41亿元、57.14亿元、195.46亿元、6.32亿元,具体如表2所示。公告更正涉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更正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别调减了88.98亿元和76.62亿元,销售费用调整了4.97亿元,净利润调减19.5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调增了66.83亿元,具体如表3所示。从以上“会计差错更正”数据看,部分数据调整的规模和力度可谓史无前例,难怪质疑康美药业“会计造假”之声甚嚣尘上,引起市场哗然。(四)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是典型的“会计造假”康美药业的重大“会计差错”,本质上是会计造假行为,与早期的银广厦的股价神话、蓝田股份的现货交易传奇、德隆的帝国大厦和乐视的华丽包装等一起,必将载入我国资本市场史册。从本次康美药业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揭示了几个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虚增巨额货币资金、虚增收入和净利润、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等。核心问题在于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和虚增利润,而其他虚假财务数据主要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捏造的:为了掩盖大股东违规占款,需要虚构货币资金,进而调整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了虚增净利润,必须虚增营业收入及调整相关成本费用,进而完全捏造利润表。可以看出,其三大主表完全是虚假的,针对报表使用者而言毫无利用价值。综上所述,康美药业的“会计差错”事件,无论从“会计差错”的更正力度和范围,事件的直接危害性,还是社会负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即从规模和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会计造假行为,同时披露的审计报告也掩盖了财务舞弊,康美药业和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中珠江)都将构成了虚假陈述行为。上交所在给康美药业的问询函中强调,“康美药业应当严格区分会计准则理解错误和管理层有意财务舞弊行为性质的不同”。康美药业的表面上的“会计差错”绝不能成为其实质上的“会计造假”的替罪羔羊。
会计差错产生原因分析论文
经济事项或交易进入会计系统后,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输出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差错。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若不及时、正确地更正,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会计差错产生的因素及矫正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诠释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处理
会计估计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但有些交易或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做出估计;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事项本身,也使得有必要充分估计未来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可以说,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企业按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时,需要根据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验等具体情况做出估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消耗方式、性能、技术发展等情况进行估计,等等。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由于经营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不得不经常进行估计。某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例如,坏账准备、经济诉讼可能引起的赔偿等;另一些估计主要用于确定在某一期间记录的收益或费用的金额,例如,某一期间的折旧、摊销费用的金额、在某一期间内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长期建造合同已获取收益的金额,等等。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通常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进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进行会计估计所依据的信息或资料不得不经常发生变化。
由于最新的信息是最接近目标的信息,以其为基础所作的估计最接近实际。所以,进行会计估计时应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重大会计差错及其更正屡见于上市公司之定期报告,追溯调整基本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财务造假?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强相关部门完善追溯调整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关键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财务造假
1会计差错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采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原则和方法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对不应计提折旧的土地计提折旧,而对本应计提折旧的房屋、建筑不计提折旧。②会计估计上的差错。由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经常需要做出估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估计可能发生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时,发生错误;企业在存货遭受毁损,对损失的估计发生错误。③其他错误。在会计核算中,还可能发生除前述两种差错以外的其他差错。例如,漏记交易或事项、错记借贷方向、错记借贷金额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1年修订版)规定,会计差错的更正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本期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其中,重大会计差错是指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在这里,笔者只讨论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采用追溯调整结果对财务信息的影响。
2从相关案例引发的思考
探析会计电算化反向实践的利与弊
为了方便财会人员纠正会计电算化核算中的差错,我国大多数的财务软件大都提供了“逆向操作”的功能,所谓“逆向操作”就是同正常的“制单—审核—记账—结账”会计操作顺序相反的操作,简单的说就是“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这3项功能的使用确实给财会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一、逆向操作的作用
在逆向操作中,“反复核”在一般会计软件中都在登记记账凭证界面设有“取消出纳签字”和“取消审核”的功能,通过这两个功能就可以将已经复核的会计凭证取消复核标记,以便对其进行修改或增删,根据取消复核的记账凭证数量的多少又分为“单张取消复核”和“成批取消复核”两种;“反记账”又称“倒记账”,一般的会计软件都将此功能设置成非激活状态,需要操作者按下“ctrl+H”的组合键来激活“恢复记账前状态”的功能,借此达到把一批已经登记到会计账簿的记账凭证当月的发生额从其各自账簿中予以扣除,使各账簿恢复到该批会计凭证登账前各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的目的。“反结账”又称作“倒结账”或“环境恢复”,操作者需要通过“ctrl+shift+F6”组合键就可以将已复核记账并已结转下月的会计账簿恢复到以前月份各会计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
总的来说,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计算机记账,都有可能会产生原始凭证录入错误,记账凭证编制中科目运用错误,会计账簿设置不合理等错误情况。在会计电算化中的软件中加入逆向操作就是为了更正会计电算化中工作差错,减少会计账簿中可能存在的冗余会计信息,保证会计电算化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顺应会计电算化核算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中的“反复核”功能就是在己审核通过但没有登记会计账簿之前,发现了会计核算工作差错,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反复核”程序取消复核标记,由原凭证编制者重新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这与手工记账在处理方法和程序上没杳任何本质的区别。“反记账”功能就是当月在登记会计账簿以后发现会计差错时,使用此项功能纠错,但其前提条件应当是会计软件必须提供能反映更正会计事项来龙去脉的完整痕迹记录,以便将对更改会计事项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审核查验,明确责任,防止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反结账”功能就是在会计月结特别是年结后,发现存在会计核算差错,修改前几个月甚至前几个会计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有些会计软件不仅提供在当年各月的“反结账”功能,而且还可以跨年度“反结账”,即直接将会计账簿恢复至指定年份、月份各账簿未复核、未登账前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指定年月后的已经登账的会计账簿全部取消,只保留取消复核的工业凭证。
二、逆向操作存在的弊端
界定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是真实。真实是相对的,真实也并非会计的目的。单纯地罗列真实数据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中不难看出,对真实性存在着一个主观判断与取合。我们依据判断决策时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真实度作出了选择,显然经过这样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如实精确地反映实际了。然而我们依旧认同它们的真实性。可见我们在判断真实性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不影响决策的差错也包容了。既然是这样,所谓的失真信息显然不能定义为失去真实性。
财务管理论文-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论文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银行监督数据转化调研报告
我行于年成立了事后监督中心。自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不但在控制资金风险、促进会计核算业务和业务办理流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银行事后监督数据转化利用方面充分发挥了事后监督中心的有效职能。
一、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的情况和取得的工作效果
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工作重点放在了凭证纠错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差错率明显降低,经我行调查数据显示:年以前,我行事后监督中心尚未成立,自年——年一年间,前台业务差错中筛选出16种不同类型,涉及个人业务、支票业务、银行汇票业务、贷款业务等共笔典型差错。从年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后,随着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程序不断规范和监督领域的不断延伸,在2009年至2010年的前台业务差错中筛选出同样的16种不同类型,也是涉及个人业务、支票业务、银行汇票业务、贷款业务等共285笔典型差错,差错率较年同比减少了%,由以上数据比对不难看出,我行事后监督中心的实际作用和工作效果明显显现。
成立事后监督中心之初,我们只是对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和业务办理程序、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但一些工作薄弱环节上经常会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认真分析了问题原因,找出了问题症结: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对于本职业务的熟练度不够,即使认识到工作失误,但由于倚重于经验性和习惯性做法,导致在审核凭证和办理业务上的惯性错误。认识到这点后,我们事后监督中心一方面在事后监督上加大工作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在监督管理中发现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和业务办理程序以及业务执行情况等项工作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进而针对不足对症下药,通过对银行事后监督数据的有效转化和充分利用,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能力。进而促进银行内部会计核算业务和业务办理程序以及业务执行情况的科学化、准确化、真实化水平。
二、我行对加强事后监督数据转化利用的主要做法
为实现监督资源的转化利用,我行事后监督中心根据日常监督数据,积极整合监督资源,从涉及个人业务、支票业务、银行汇票业务、贷款业务等方面的典型差错进行筛选,作为总行员工等级考核中凭证纠错技能考试题库。一是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对于监督检查出来个人开户、续存、支取、卡,折转账、跨行转账和单位缴现、手机空中充值以及单位取现等差错率较高的业务类型,经常出现的未摘录存款人有效证件或摘录错误、未加盖清讫章、转账业务客户栏未填写、未经客户签名、记帐户名与现金缴款单户名不一致、现金缴款单大写金额错、现金缴款单大小写金额不一致、现金缴款单缴款户名账号未填写、现金缴款单金额更改、记账账号与客户填写缴款账号不一致、现金缴款单小写金额未填写、未盖清讫章等方面的业务办理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逐步提高职工办理业务的熟练程度。自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共组织员工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次,共培训人次。二是合理确定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凭证纠错是业务办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业务办理程序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程序。是凭借员工自身业务素质,找出电子影像凭证上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规定的错误要素,并按照正确业务操作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业务技能测试。为不断提高我行会计核算质量,保证准确无误进行操作,事后监督中心对员工进行了经常性地凭证纠错指导和练习,从而有效促进了事后监督成果的转化利用。三是合理分析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按照风险排查方案等上级精神,事后监督中心对于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大额授权、抹账、挂失等特殊业务和薄弱环节上加大监督力度,将风险隐患控制在最低。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和事后监督数据的有效转化和充分利用工作,及时将出现的差错反馈给业务办理部门,进行及时纠错和整改落实,从而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合理修订实施细则,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强化执行,完善各项制度,及时修订并印发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各项会计出纳岗位细则、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制度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通过制度约束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错差考核的长效机制。将业务错差率作为职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制度上不断规范业务办理行为,充分发挥事后监督数据转化利用的能动作用。
会计诚信缺失根源分析论文
摘要:主要运用博弈论的有关知识对会计诚信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博弈规则本身存在问题并且博弈信息传递不通畅。然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问题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博弈论;根源;治理对策
1会计诚信缺失的内涵
在明确会计诚信缺失的内涵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会计诚信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本身相偏离,且这种偏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或者超过了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使其利益受到危害。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会计信息差错和会计诚信缺失两种。
会计信息差错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致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事实之间有所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①当事人无弄虚作假的主观愿望;②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较明显;③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利益或其它利益;④差错的纠正较顺利。就其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决策的程度。当信息差错使得会计信息有失公允性或超过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时才算作会计信息失真,而当信息差错处于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之下、不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时只能算做一般的信息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