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标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6:2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会计标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务共享中心会计标准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各行业改革的逐渐深入,现阶段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会计标准化建设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实现高效的会计标准化建设对于会计长远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就需要重视应用先进的科学方式和先进技术,成功实现会计标准化。本文对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会计标准化建设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促进现代会计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会计标准化建设;分析研究
1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开展行业研究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在会计行业研究发展过程中,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会计内部行业和业务流程的重组,进而将财务中心的业务集中在一定的平台上。这种重组方式和分工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提升会计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同时可以深化当前阶段会计行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行程度。因此,对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会计标准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阶段我国应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优势分析
我国应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优势分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探索。
中外央行会计标准差异与优势借鉴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央行会计标准含义,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外央行会计标准在制定与实施方面存在的差异,阐述央行会计标准改革的重大意义,最后结合我国央行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央行会计管理中先进方法,对如何完善我国央行会计标准提出应认识到对外披露信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人民银行应当履行的职责;通过披露完善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履行职责,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更加全面地理解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货币、信贷政策;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好的认识当前经济、金融环境;认识到会计标准不仅与会计计量、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有关,而且进一步影响央行资产负债报表等,对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实行货币政策等相关职能也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差异分析
一、国内外央行会计标准的差异
(一)会计确认计量基础
目前,我国央行处理外汇相关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即以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决定各类费用和收入是否应计入本期损益。央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均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是否已经收到或付出款项作为核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损益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预算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行政机关,使用国家预算资金,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国外大部分央行都采用权责发生制,如: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银行等。
(二)会计计量原则
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现特点论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会计标准国际化市场环境的差异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国的加入WTO,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正成为当今我国会计发展的大趋势。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在现代会计发展中势必形成一对矛盾。我们在尽量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协调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需要,国际化不能照抄照搬。我国目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是:充分关注国际会计标准所指向的市场环境与中国目前所处市场环境的差异。
会计是一门国际公认的商业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993年进行的会计改革,改变了我国40多年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完成了会计模式的转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初步协调,我国正逐步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随着现代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中国会计界也面临着一个新的理论课题———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所谓会计标准国际化,主要是指在大的会计理论、会计结构、会计准则、会计惯例、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统一,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一、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背景及提出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21世纪的经济是超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在全球的运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功能。各个国家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必须在世界整体性发展中才可能满足。在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把世界联系起来,跨国公司正在突破国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并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高科技时代,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信息的揭示、传递、交流理应不受国别和地域的限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促使世界各国的会计冲出国界,到世界范围去协调,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正成为当今会计发展的大趋势,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我国应积极参与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论文
[关键字]:会计标准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存在的新问题
(一)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的新问题
自1993年开始实施的银行业新会计制度,对正确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以及搞好稳健经营等,均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某些规定不甚合理,使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会计制度规定的呆坏账预备金提取方法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坏账预备金按年初应收利息余额的3%差额提取,呆账预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种“一刀切”的提取方法明显地存在三方面的缺陷摘要:一是忽略了不同质量的贷款资产和不同账龄的应收利息的不同风险;二是提取的总量过少,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存量规模已高达2000多亿元,而每年可消化的呆坏账仅达400多亿元的水平,根本无法实现及时化解风险的目的;三是不利于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损益,由于呆账预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就为商业银行人为地调节账面利润提供了方便,当要虚减账面利润时,可采取年末突击放款,次年初再收回的方法虚增成本,当要虚增账面利润时,则可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
2.权责发生制和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冲突。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损益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收入的软约束和支出的硬约束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企业效益增长乏力,大量应收利息难以如期收回,名义上是收入,实际上是前景堪忧的债权,构成了事实上的虚假收入;另一方面,银行的各项费用支出,以及按虚假收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假利润计算出营业税、所得税等,又必须按期如数缴纳,不得拖欠。这种状况使商业银行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许多银行名为盈利,实为亏损,虽然财政部规定逾期一年以上的贷款所产生的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纳入表外核算,但是逾期不足一年的贷款的应收未收利息却已经对损益的真实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探索EVA对传统会计标准的影响
终止确认经济增加值(EVA)对传统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邵春燕新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会计准则愈发显得不实用,而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却非常准确地度量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原因之一,是因为会计收入大大低估了资金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这样,就无法保障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如果使用经济增加值,利润则是指扣减包括股东基金资本的“所有资本使用成本”后的余额。由于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公司绩效的反映存在部分失真,在计算经济附加值时需要对一些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新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准则的一些指标、观念、做法已不再适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利润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全貌,因为会计利润大大低估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这样,就无法保障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另外,会计师们所度量的借贷成本,通常也低于实际的借贷资金的成本,因为考虑到公司使用借贷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其资金成本高于会计账上所记的税后利息支出。
而经济增加值指标则能修正会计利润指标的这一缺点,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会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之间十分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比如,运用新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减少资金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占用。按照原有的会计标准,6天或60天的存货时间对利润的影响是没有差别的。而事实上,缩减存货时间,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这正是新经济经营模式为公司经营带来的革新之一。
今天许多精明的管理人员都在积极地营造网络,将他们的客户、公司自身和供应商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他们利用互联网传输实时信息,加快运作速度。这些经营模式通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利润的目的。原有的会计利润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新兴的、高效的经营模式,而经济利润则能够准确地予以度量。经济增加值能够非常精确地体现这些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会计利润则不能予以全面的体现。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而经济增加值则还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简言之,减少资金的占用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总之,新经济的核心就是增长,增长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也包括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原理,企业还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
会计标准的诠释: 源于产权论视角的简析
摘要:会计与产权之间历来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从会计的产权出发,引入产权的基本原理,从产权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性质。认为会计准则是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权效率和有助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产权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性质产权理论交易费用
产权论的起源与产生,是用产权的观点和产权思想来揭示某些经济现象,阐释1些社会经济问题,且具有1定的说服力。许多会计理论研究者基于这1角度出发,遂将产权理论引入了会计学问题的研究,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使得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更加丰富。近年来的会计理论问题研究中,许多学者针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政策等诸多会计问题,从产权论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了1些全新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也拟从产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性质问题。
一、产权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的产生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本前提的,当资源的稀缺性达到1定程度时,人们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满足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通过建立产权制度来界定人们在利用稀缺资源中的权利关系。因此,产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产权(PropertyRights)是指拥有财产主体的1种行为性权利,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黄少安,2004)。这些行为性权利规定了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使用财产时,必须遵守的社会经济法律规范。因而,产权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包括公有主体和私有主体)之间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或建立的1种经济权力关系。
产权范畴的复杂多样性,使其备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产权的认识又有了极大的拓展,从而使产权理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现代产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易费用理论是分不开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核心的范畴,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贯穿或隐匿于整个产权理论发展的始末。其由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和1960年的两篇著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科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这1概念,成功地把产权和制度因素重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从而推动了现代产权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发展,后人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人与人之间的1切交易也都是有成本的,它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和调整产权规则、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交易费用理论是分析和评价产权制度优劣以及在其影响下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由于产权经济学家们的努力,现代产权理论在解释个人的激励行为、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企业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其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学科,而且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会计标准转变压力下债务重组
一、研究背景
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易陷入债务困境,导致债务重组活动频发,促成了债务重组准则的产生。我国首部债务重组准则于1998年颁布,2001年和2006年先后对该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主要围绕债务重组计量模式和债务重组利得的处理方式进行。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相比2001年准则发生很大变化,新准则重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但也引发了2007年、2008年的债务重组热潮,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ST、*ST公司企图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让公司利润扭亏为盈,粉饰报表,维持公司盈利形象,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目的。此类债务重组行为不仅容易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而且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债务重组有两个原因,一是财务困难,二是出于摘帽保牌的盈余管理动机。谢德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是否发生债务重组与其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关联度不高,上市公司并非因财务困难而必须发生债务重组,其中也有部分债务重组公司是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债务重组。严玉康研究发现有的公司发生债务重组是为了获得股权再融资资格。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是扭亏公司和ST公司。ST类公司更倾向于以债务重组实现摘星摘帽,保壳上市。张鸣、陈全、聂晶(2011)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后发现,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下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主要是已经连续两年亏损面临摘牌风险的公司,而仅有一年亏损的公司对这一极端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则相对比较谨慎,并不倾向于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来避免被特别处理。孙铮、王跃堂、陆宇建对亏损和扭亏的上市公司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在微利和严重亏损区间分布比较集中。这是因为亏损上市公司把当年的利润递延到下一年,采用“巨亏-微利-巨亏”的模式来保壳。
三、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内容及变迁
我国债务重组收益确认标准的变迁,分别出现在1998年、2001年和2006年,经历了“计入利润———计入资本公积———计入利润”,债务重组的计量属性也相应经历了“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公允价值”的变迁。财政部于1998年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规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资产偿还债务,所得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当时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和产权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公允”,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和债务豁免操纵利润扭亏为盈,为亏损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创造了机会。为此,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新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改用“账面价值”计量。同时,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要素,计入“资本公积”账户。2006年2月,财政部再次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2006年的新债务重组准则有三方面的突出变化:一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二是允许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三是重新定义债务重组。此次改革标志了我国会计准则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国际化理性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因此应理性认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中国会计国际化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因此应理性认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会计国际化利益竞争论文
内容摘要: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因此应理性认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1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