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5:41: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绘画创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绘画创作

绘画创作构思分析论文

摘要:从绘画构思过程入手,结合大量艺术家的创作实例和多种艺术理论,探讨了“模糊性”在创作构思阶段的表现、运用,着重对模糊思维的机制做较为深入的分析,强调“模糊性”规律对于打破思维定势,扩展形式语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绘画创作;模糊性;形式

研究“模糊性”规律使我们认识到绘画创作是开放的动态过程,艺术家是在创造过程中体味喜怒哀乐的人,作品是自然而然表露情感的物态凝结。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这一规律的自觉践行者,以塞尚为例,他的一生都在尝试、失败、再尝试,后人正是从他不懈的追寻中认识到他的伟大,并从其作品中汲取无穷养分。相形之下,我们目前的创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的表现为思想和技术的僵化。要么被功利束缚抱守一套程式固步自封,要么打着创新的幌子肆意涂抹,当然,更多的人处于无能为力的茫然状态。深入研究“模糊性”规律对当前绘画创作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模糊思维的价值

“画素描前并非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只不过想用铅笔在纸上画,画出线条、调子和形态,没有什么有意识的目的;但是当脑子理会到我所要画出的东西时,刹那间,某一个意念变得明确而具体了,然后就开始加以控制、整理。”[1]这种创作中的无意识特点正是与科学理性相区别的“模糊性”。充分反映了模糊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与融合。美术史上的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非常关注这种“模糊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文艺复兴时的美术理论家阿尔贝蒂甚至认为绘画艺术正是起源于这种无意识:“一段树干,一小块地,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某一天会突然发现它们的某些轮廓只须稍微修改一下,看上去就会和某个自然物丝毫不差。人类意识到这点后,就试图知道是否能通过增减来完成不足部分,达到完全相像。•••••一直发展到即使原材料连模糊的轮廓都不能提供时,人也能创造出任何的形象。”与此思想一脉相承,达•芬奇在画论中用不少篇幅论述开启想象力的方法。他在《画论》中谈道:“我少不了要将一种新发明,一种协助思维的方法包括到以上的办法之中。这法子虽然似乎微不足道甚至可笑,但却具有刺激灵感做出种种发明的大用处。请观察一堵污渍斑斑的墙面或五光十色的石子,倘若你正想构思一幅风景画,你会发现其中似乎真有不少风景:纵横分布着的山岳、河流、岩石……你还能见到各种战争,见到人物疾速的动作,面部古怪的表情,以及无数的都能组成完整形象的事物……时时驻足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于你并不困难,只要思索得当,你确能收获奇妙的思想……这都是因为思想受到朦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发明。”[2]大师的应用实践表明,无论是自然的迹象还是主动制作的痕迹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画家的有效手段,借以丰富自己的形式语言。当然,由于特定时代的审美要求,画家不可能把新颖的构思传达为脱离时代的绘画语言,但他们毕竟认识到了惯性思维带来的弊端,为传统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油画家也有很多尝试。如张京生的《蜕变》系列画,创作构思竟是起源于调色板上偶然呈现的三个色块!更为突出的是俞晓夫,他的大多数作品全凭想象完成,在创作过程中更是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的特点。毫无疑问,模糊思维对于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模糊思维在绘画创作构思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绘画创作的艺术研讨

作者:冯镨敬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维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思想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绘画观念也开始变化,艺术语言的形式在绘画中的运用也在千变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的绘画形式的国度也兴起了向西方、向俄罗斯学习的思潮。这样的一种学习后来对中国的绘画语言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由单纯的国画的注重笔法、线条、意境的艺术语言转而到一大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的焦点透视,开始用铅笔用油画用点线面的基本原理来塑造形象。时至今日,中国的绘画已经是多种多样了,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艺术多元化,艺术语言也变得多元化。在这样艺术语言多样化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来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有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和肌理。首先,形体包括点、线、面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致力表现的主体,它承载着画面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展现了画家的人文观点和思想。在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点、线、面既作为独立的形体又是形体组成的元素,而点、线、面本身又都是由几何学所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审美中心。“点”,从物形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张力和延展性。“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线的表现意味着画线的人和物的精神状态。“面”,相对于点和线来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基础素描中就将复杂的物体概括成无数个面的组合,面相对点和线来说具有更强的造型性。“面”,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点和线的集合体。点、线、面与形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不同画面的需要可以相互转化。“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因此可以说,点、线、面就是形体。

其次,明暗和色彩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它们也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艺术语言形式之一。明暗和色彩也是通过光而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绘画中,明暗是指画面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从绘画诞生的那一刻起,画家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光的探索,光使物体产生了不同的明暗变化,也产生了色彩的丰富变化,而这些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如红、橙、黄这些偏向于暖色色相的颜色,就会引起人们对太阳、火光等现象的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而青、蓝、绿这些偏向于冷色色相的颜色,则会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等景色,使人产生一种凉爽的感觉。画家们也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力与其他“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绘画意义上的色彩不仅仅是对美的颜色的发现和创造,它更是画家的心与对象的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很多画家都善于描绘这种明暗的变化和光影下色彩的变化,并且通过光的作用来渲染画面的气氛,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被称做“光影大师”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最注重色彩表现力的是印象派。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由长度、宽度、高度体现出来,而任何物体都是处在一定的三维空间中的。不论是西方的风景画还是中国的山水画,空间永远是画家致力表现的主体之一。在绘画中通常借助透视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西方绘画主要以焦点透视为主即画面上只有一个视点,并综合运用色彩、明暗等手法加强空间的层次感;而在中国的国画中(尤其是山水画中)视点往往不只有一个,并且其具有“移动性”即散点透视。也可以说透视的作用就是帮助画家在二维平面上构造出现实三维空间的假象,并营造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所以对空间的研究也是我们艺术语言研究范畴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是材质和肌理。物质材料是一切艺术作品的载体。绘画艺术中的各个画种之间所使用的特定的绘画材料使各画种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以油彩和油画布为载体的油画在写实性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墨和宣纸为载体的国画在意境的展现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造型艺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手段,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人、自然和艺术的看法,所以材料也是画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而在绘画中,肌理是呈现物象的质感、营造和渲染形态的重要视觉要素,它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强化作用,诱惑人们用视觉去体验物象,并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由创作者感受到某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并运用到某种独特的媒介构成方式将这种经验传达出来。绘画作品是画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承载体”,而将这些情感和思想“装载”于作品上的“工具”正是“艺术语言”。画家借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画面上展现自我的人文思想,反过来观者也正是借助画面上“艺术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来解读画家的思想和观念。怎样运用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主张。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使绘画语言和人文思想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形态。在画家人文思想的不断变化中,某一种“艺术语言”往往被画家自身的艺术观念所强化,甚至表现出“极端”。例如:弱化了色彩、明暗,将所描绘景物高度地概括为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来抒发画者情感的中国画“大写意”;利用笔触和色彩的无序组合来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仅仅用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主题的抽象主义。这些都是画家将艺术语言的语汇极端化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对传统绘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和创作者在这种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所谓的“流行”和“成功”,而这类作品往往由于构图过于自然、缺少丰富生动的艺术组合,无法表现出戏剧的氛围,使作品平淡、乏味,缺少耐人寻味的内涵,甚至表达不出作者的思想与个性,忽视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一个观念被看重的时代,对事物自身情感的重现常常被忽视,在一个绘画语言被视觉图像冲击的时代,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现代思潮、流派以展示自我的“前卫”意识,而应该根据自我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来合理地组织运用“艺术语言”,使其为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服务”。

查看全文

探究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底蕴;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其次描绘了本人对灵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体会。最后论述了绘画的艺术展现以及灵感与艺术展现技法的关联。笔者认为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少儿绘画创作论文

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作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以下大体分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

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查看全文

茶壶花鸟绘画艺术创作分析

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在文化历史长河中,绘画艺术始终与具体的文化理念一样,成为诠释和表达我国文化特征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系统化内涵看,其中所集中诠释的生态思维和人文理念,甚至是具体的审美特征,事实上,都能够为当前我们更好创作花鸟绘画艺术提供有效启迪。

1茶壶艺术的价值内涵表述

在当前社会大众对饮茶价值认知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茶壶的品种日益多样,其质量也更好,同时内涵上也更加丰富。当然茶壶作为重要的饮茶工具,其在今天依旧极具价值。茶壶是大众饮茶活动中的重要载体,茶壶作为重要的器具,其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饮茶功能诉求,同时也是社会大众自身的重要价值认同。因此,在整个茶文化成熟发展背景下,茶壶仍然传递着传统茶文化。茶壶作为重要的工具,其中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同时也是相应艺术内涵和人文理念的重要表达。在茶壶艺术中,其通过集中诠释和表达社会大众自身的饮茶诉求,同时融入了系统化的艺术理念和价值思维。所以,在整个茶壶艺术发展不断成熟背景下,如何以更优的表现形式融入其中,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茶壶呈现。在整个茶文化的长期发展演变中,其通过实施具体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而在深层次赋予茶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内容的前提下,诠释和表达了茶文化中所具体表达和呈现的精神思维,当然,艺术化的诠释,以及文化体系之间的不断融合,客观上看,也是整个茶文化的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本质所在。比如,人们在使用茶壶具体品茶时,其理解和认知也实现了全面成熟的发展,人们渴望将具体的绘画艺术系统化借鉴和应用其中,通过具体赋予茶壶中更为独立、内涵的艺术特征,从而提升了茶壶的价值影响。客观的看,茶壶作为整个茶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客观属性,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茶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中,更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绘画艺术形式融入其中,通过丰富茶壶本身的艺术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壶的艺术化诠释。

2花鸟绘画艺术的价值特点理解

花鸟绘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具体绘画时,其通常使用花草、鸟等为具体的绘画对象所进行的绘画艺术创作。在国画艺术中,我们把凡是以花卉和鸟,乃至鱼虫等等为绘画对象的画作,统一称为花鸟绘画艺术。就花鸟绘画艺术中,常见的绘画方法看,其通常有“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和“兼工带写”这三种常见方法。当然,这三种绘画方法中,其各有自身特色,比如在写意绘画中,其更多倡导的是使用简单的手法来绘制具体对象,工笔花鸟画艺术中,其更多是通过使用浓墨或者淡墨两者形式来具体勾勒相应的绘画对象,并且依据深浅来进行分层次上色。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三大画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花鸟画艺术所描绘的对象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花与鸟素材,其在当前广泛应用不同类型动植物的艺术化描绘之中。就花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看,其更多是一种极具精神特点的重要艺术代表,其中不仅诠释了艺术色彩,更重要的是将美学理念和人文思维融入其中。在该艺术中,其充分诠释和表达了社会大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具体审美关系,因此在该艺术作品中,其形成了极强的抒情特点,其中通过合适的绘画艺术形式,将绘画者自身的思想理念予以诠释和发挥。所以在花鸟绘画艺术中,我们能够在品读时代精神的同时,系统化感知具体的生活理念。可以说,在整个世界绘画艺术体系中,花鸟绘画艺术都有着极其鲜明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花鸟绘画艺术的长期系统化历史应用中,为了贴近社会大众自身的具体审美诉求,从而形成了以写生手法为重要基础,写意和寓意相结合创作惯例认知。对于写生来说,其主要指的就是通过使用具体的创作手法,从而更具特色的诠释花鸟艺术中的生命力。当然,在对花鸟绘画艺术来说,其充分全面的应用具体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从而实现了对绘画者思想情感的合理诠释。事实上从表面上看,花鸟绘画艺术表达的是“自然的花鸟”艺术形式,但是其本质上表现的是将大众情感、思维认知与整个自然元素之间进行密切关联,并且予以不断深化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花鸟绘画中,其一方面强调“真”,更为深刻全面的展示整个花鸟绘画中所彰显的多种表达与理解,同时在另一方面,其也倡导将美学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化花鸟画艺术的创作机制,从而更为全面的诠释和表达绘画者本身的思想理解。

3茶壶花鸟绘画艺术创作的具体思路

查看全文

探讨绘画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特征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底蕴;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其次描绘了本人对灵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体会。最后论述了绘画的艺术展现以及灵感与艺术展现技法的关联。笔者认为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少儿绘画创作管理论文

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作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以下大体分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

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查看全文

绘画创作借鉴造型遗产论文

摘要: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造型艺术遗产对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一方面要从文化上对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生活相连接,并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造型遗产;借鉴;传统;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形成了十分丰厚的造型艺术遗产。这些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信息,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绘画创作怎样去创新,促使艺术家不断的考问自己;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华民族造型艺术遗产对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在于对艺术遗产的借鉴运用,取舍糅合,使得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一、造型艺术遗产的魅力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新石器时代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展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黎明。商代殷墟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都曾发现壁画残迹,这一时期的绘画形象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表现,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可看出造型艺术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型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佛教造型艺术勃然兴盛,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东晋画家顾恺之,他给寺院画壁画:“遂闭户往来月余,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就点眸子,乃谓寺僧曰:不三日而观者所施,可得百万钱;乃开户,光彩陆离,施者填咽,俄而果得百万钱。”他所绘壁画多么生动,看的人无不惊叹。隋唐时中国绘画进一步成熟,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吴道子的壁画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张僧繇画延祚寺,张善果画楼霞寺,董伯仁画白雀寺……都在美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唐代人物画《步辇图》反映政治事件;《西域图》、《职贡图》描绘了功臣勋将;《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皇室贵族;《醉学士图》描绘文人雅士等。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在这一时期出现,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五代两宋之后,造型艺术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态度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五代时期中原的荆浩、关仝,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辽金地区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黄公望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明清的绘画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笔墨的状物抒情的追求创造上,如高雅、古拙、稚朴、天真、泼辣等审美情趣的追求。明清画家运用笔墨的方法,包括皴擦点染用笔的快慢、轻重、正锋和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这些技法的传授和影响,促成了许多画派的形成。有唐寅、郑變、潘天寿、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吴昌硕等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所有这一切均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的无穷魅力,

二、绘画创作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

查看全文

少儿绘画创作管理论文

少儿绘画创作辅导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正确地进行少儿绘画的辅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作性思维。反之,辅导不当,还会抑制和妨碍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以下大体分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少儿绘画的辅导。

一、注意观察,收集素材,展开想象

少儿绘画创作的过程,其实与成人搞绘画创作过程大同小异。在创作前,

都需要深入观察与了解生活,目的都是为了收集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细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细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思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记忆,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过程、细节,绘画创作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辅导少年儿童绘画创作,收集素材时,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命题创作。这首先要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点,有目的地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观察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搜集有关的书本材料,或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二是自由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告诉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有时观察到的具体景物不一定理想。这时,可以加工改造,把它画漂亮,包括造型和色彩。也可以放大、缩小或取舍。有时还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当然还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构成画面

查看全文

绘画艺术创作文化坚守研究

摘要:绘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作为图像志来记录时代变迁及社会生活,更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及精神追求,在当代的绘画创作中应该延续的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它新时代的独特风貌。本文分别从坚定文化自信心、建立传统与当代的联接、绘画创作者如何继承发展传统绘画等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科学地待文化传统,涵养中外文化精髓,以期实现当代绘画创作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绘画艺术;人工智能;文化自信;气韵生动;道与技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艺术家们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同行间的竞争,而是面对着人类科技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突破生物局限的人工智能,它背后的研创人员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人类科研团体以及以全球人类信息作为分析基础的大数据算法。对于作为画家职能的计算机而言,未来如果实现将人类的情感算法应用于绘画当中,它将使人类发现人工智能绘画作品可能呈现出如梵高一样热烈丰沛的情感,或者如维米尔一样优雅宁静的笔触,抑或是如波洛克一样无意识的灵感喷洒。人类观者在观赏画作,探讨艺术风格,猜测艺术创作者难以把握的内心世界时,根本不会考虑到面前画作的创作者是没有情绪也没有意识的机器。人类艺术家是否有能力在这种挑战下胜出,而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呢?尤瓦尔赫拉利提醒我们:“这可能要看艺术是如何定义的,如果说听众觉得美就是美,而顾客永远是对的,那么生物统计算法就有可能创造出历史上最佳艺术。但如果艺术是一种比人类情绪更深层的东西,应该表达出超越生化震动的事实,那么生物统计算法大概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1]有趣的是尤瓦尔赫拉利的这一观点与中国美术理论家郑午昌的观点有暗合之意,郑氏在《现代中国画家应负之责任》一文中指出:“顾国人对于画之认识,无非为欣赏的装饰品,画家亦自认为供人欣赏之艺士,或自认为藉画自娱的名士,此实无历史观念世界观念者的短见,倘一估量画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价值,则当自觉画之作用,不仅在供人欣赏,而能画之士亦不当仅以画为自娱自食之物品,而负有一种重要的文化建设或保存之使命。”[2]如此看来,当代绘画艺术的定义如果不发生改变,不摆脱当代商业社会所制定出来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话,未来的美术家前途可忧,或许我们的当代艺术家们真的要思考如何超越技巧的、功利的层面去考虑艺术问题,又或许在未来没有新的故事发生前,我们可以从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再次寻找解决当下绘画艺术创作问题的思路。

一、传承文心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着最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单从绘画领域而言,先辈画家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从手中把玩的器物装饰到高约数丈的雕梁画栋,从不起眼的草间小虫描绘到高山大川的传神写照,从富丽多彩的皇家气象到黑白宣淡的文人情怀,从细致入微的写生再现到信手寥寥的逸气挥洒,每一种风格都是一个画家终其一生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他们的艺术创作是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上,带有强烈的民族审美特色,他们代表着这个民族最美最善最真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的实践如果能被当代的美术家吸收消化运用,必将开出最美的艺术之花。中国的绘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时期便被赋予了规鉴君王、教化民众的道德伦理功用,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藉同功,四时并运。”[3]由于绘画的作用符合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而被看作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特别是人物画被赋予了神圣而重要的使命,承担着移风易俗、塑造王政形象、对个人和社会进行教化的目的。宋以后人物画式微,山水、花鸟画渐被作为文化精英的文人阶层视为观道畅神、抒写胸臆、怡情养志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绘画对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特质、反映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以来,绘画更是成为改革文艺、启蒙民智、倡行美育、抵制异质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的绘画创作中应该延续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它新时代的独特风貌。二十世纪世界画坛经历了一个从艺术理念到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在这场重大变革中,有一个基本的理念:绘画是表现生命、表达情感、传递精神的艺术形式。毕加索曾说:“有那么一条中国谚语,它道出了绘画里最妙的东西:不该摹仿生命,而应该作为生命而工作。”如果艺术创作是为创作生命而工作的话,人类文明最近百年的技术技能的发展无疑为这个艺术生命创作出了物质躯体,但为它注入精神与灵魂无疑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众所周知,东方文明为世界现代艺术贡献的精神财富相当可观。东方绘画及文化思想曾经全面的影响着欧洲现代美术的变革,这一点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得到充分印证。秉承这种理念的绘画探索,中国已经早于世界几百年,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论述,这些都保存在我们的中国画论中。中国的文人画早已形成了完整的“道与技”的人生化、哲学化的艺术体系,这样的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强烈最根柢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先民对仁义道德的恪守、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生命造化的热爱、对一切真美善的接纳、对灾难痛苦的不屈、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而且这种精神已经转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被现代人所继承。中国绘画的文心文脉扎根于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汇合,“画者圣也”,他将天地造化之无穷收摄于心,以纤毫之笔现万象之形神,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庄生曰:“技进乎道”,佛家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优秀的画者从来都不限于个人的情感与得失,而是立足于天地之大德,人类之大仁大爱。这份对万象万物的观照,对家国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才能够化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推动艺术的发展与革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4],画家应该以中华民族的文心文脉为根基,开启中国绘画的源头活水,塑造出中国绘画特有的风貌与品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他反映在家的心灵中、画笔上,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艺术作品。术家们不需要邯郸学步,只要立定精神,“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就能够“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5]

二、气韵生动,提升心灵境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