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4:1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回避心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年学生回避心理论文
一、充分认识青年学生中的回避心理及表现。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青年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以较正统的面貌出现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有的家长反映每当提出与孩子交谈时,孩子便动辄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堂皇之词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第二,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二是“早恋”问题,这种由男女性别吸引而产生的感情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年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会实践中未被选择的问题。在被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顺利的情境,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后便退却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机会。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
二、认真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寻枝正方式。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与回避心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回避心理孤独心理焦虑心理
[论文摘要]青春期学生指11—15岁左右,大体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又称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稳定,因此造成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进而导致一系列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正因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非常特殊,重视青春期的学生心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学业。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期间的伴随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然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但是争议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思维也从儿童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心理上有两个特点:首先,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喜欢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只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青春期学生爱时髦,喜欢追求时尚,极易陷入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中去。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词语,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对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会等等心理,变得学习消极、理想泯灭、性格偏执,严重的可能产生厌世或者犯罪心理。有着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学生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怒。老师、父母越是恼怒,对于他们越发训斥,就会使他们愈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杀亲、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说明,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调查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及护理计划。方法随机调查67例各期癌症患者。结果各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明显不同。结论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恢复。
「关键词」癌症患者;心理护理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癌症的研究已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笔者通过对67例癌症患者的调查分析,阐述与癌症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心理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象为住院并被临床确诊的癌症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26~72岁;平均(51.37±7.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Ⅰ~Ⅱ期患者21例,Ⅲ~Ⅳ期患者46例。
1.2方法采用“焦虑情绪评定”[1]及“医学应对问卷”(MCMQ)[2]两种方式调查。
学生拖延心理矫治管理论文
摘要:中小学生的拖延心理论文可分为激励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两种类型。长期的拖延行为对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矫治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拖延心理,应帮助学生制定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采用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建立奖惩分明的监督机制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拖延心理;内部动机;后果;矫治
在中小学中,学生的拖延心理及行为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习拖延”,指的是学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往往把学习任务不断往后延迟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倾向。拖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与我们一般谈及的推迟有着本质的区别:推迟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计划来执行,它有可能是人们处理某些事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而拖延则不是计划中的事情,它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延迟倾向,是人们对计划要做的事情的不断延期。这种行为倾向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很多学生在生活上也总拖拖拉拉。严重的拖延行为在国外心理学界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Solomon,1994)[1],并引发了较多的研究,但在国内教育心理学界却还没有被引起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深入了解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一、拖延的类型分析
拖延可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激励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激励性拖延是指学生往往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去做,自称这种行为所导致的时间压力能够唤起他们最高的动机水平,声称在面临截止日期时的时间压力下学习会更有效率,认为只有到最后时刻才会有创造力,不到最后时刻就没有想法。而回避性拖延则是指学生为了回避任务完成以后别人对自己成绩的负面评价或者为可能导致的失败寻找一种借口,事实上是为达到保护自己的自尊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行为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考试没有考好,他们也会说是因为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或是没有准备充分,以此推脱责任。对于回避性拖延者来说,他们更愿意别人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努力这一外部原因,而不是能力这一稳定的内部人格特质。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缺少努力的指责是可以接受的,而能力低下的评价则影响自尊,不可接受。激励性拖延往往存在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喜欢寻求刺激,认为在大量积压的任务之下进行冲刺才能获得快感;而回避性拖延则较多地存在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激励性拖延者声称的压力之下的学习效率会更高的说法并不成立。研究表明,无论是激励性拖延还是回避性拖延,其作业成绩都不如不拖延的学生好,拖延的学生自称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只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二、学习拖延的内部动机
职业生涯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
摘要:通过对1800名大学生有关就业焦虑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文探析了职业生涯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果.并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辅导有关的实验方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进行干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组被试在SAD和IAS量表分量表以及总分的追踪评估、前测和后测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制定的职业生涯辅导实验方案具有时效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职业生涯辅导;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然而,针对于即将处于择业期进行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大学生们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择业和毕业,这样才能够更加顺利地选择到适的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1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1.1抽样的相关结果
2015年的3月至6月,本研究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的,选择我国不同层次的10所大学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抽取实验,抽取参与到实验的大学生年龄都在18岁至26岁之间,总共发放了1900份的问卷,有效的回收问卷是1800份,除去100份无效的问卷,总有效率是94.74%.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论文
一、行为金融学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
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
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
剖宫产孕妇导尿保留的护理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实施导尿术的孕妇有效配合的积极作用。方法:将拟实施导尿术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护理,即术前作一般健康宣教和对症护理;干预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分别在导尿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在导尿过程中心率、血压、焦虑恐惧程度、尿道胀痛、刺激性便意,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显著。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实施导尿术的孕妇有效配合的程度及护理操作的依从性。
【关键词】剖宫产术;导尿管插入术;整体护理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资料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年龄22~40(平均31)岁。两组在年龄、体重、孕周、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护理,即术前作一般健康宣教和对症护理,干预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分别在导尿前、中、后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良好的干预基础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而礼貌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谈,对患者热情、诚恳、关心、体贴,以取得孕妇的信任。
幼儿心理教育含义与实践对策
教育模式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内涵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去培养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得到安慰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调节。从积极意义上看,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要懂得父母、老师的行为多是善意的,只是有时表达方式不对。要学会理解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敞开心扉,抱着宽容的态度去体谅他们,应多与同学谈心、互帮互学,学会大度,并保持开朗的性格,以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用科学思维、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问题的目的。
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刻意地回避自己的缺点,要勇敢地面对缺点,并努力克服,还要客观地评价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逐步塑造一个健康的自我。再次,要学会适应。学生应学会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场合下,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如当自己被同学误解时,不要急躁,而应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状所在,减少敌对情绪,以善意、诚心对待同学,最终换取同学的信任。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显示,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教师有信心,不懈地努力,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把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法在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科18名护士采用情景模拟法开展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对本组护士核心能力提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培训后,本组护士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的考核分数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士急诊急救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急诊物品处置、口头医嘱执行、急诊药品应用、急救措施落实、自我防护意识评分,以及护士心理状况(回避、自责、困扰、行为摆脱)评分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情景模拟法能够显著提高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对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急救护理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其护理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医院总体诊疗水平,因此对急诊护士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士核心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笔者2018年1~12月在我院急诊科护士培训中增加了情景模拟实践方法,取得显著效果,并对情景模拟开展前后护士多项护理技能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培训对象
选取18名护士作为本次培训对象,所有人员均参与到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活动中,在情景模拟法的引导下实施相关培训。所选护士均符合培训相关条件,本人能够配合培训工作。其中,男3名,女15名;年龄23~40岁,平均(32.41±3.38)岁;本科5名,大专学历1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2名。
2培训方法
早恋青春期心理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男女生很容易产生朦胧的爱慕之心,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此时如果得不到关爱与正确的引导,那么不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这一困境呢?
关键词:早恋青春期心理教育
一、学生实例
楠是一个总让笔者牵挂担心的女孩。了解她始于一篇周记,文中写道:“我的字典里没有“妈妈”这个词,爸爸也决不允许提到它。小时候嚷着要妈妈得到的是两耳光。父亲说我还在襁褓中,妈妈就弃家而去了。”这样的家庭让楠的性情变得忧郁、偏执,易产生敌对情绪,进入初中不久她就遇到了人生的情感暗礁。他喜欢一个叫毅的男孩子,笔者了解到毅是一个早已离开学校的小混混,楠与他到过东山,玩过成都,进过网吧,她刚坠入“情网”,转瞬又饱尝“失恋”的痛苦。周记中字里行间透出的悲戚与迷惘令笔者忧心忡忡,笔者该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这心灵的误区呢?
一篇作文触动了笔者。学生在题为《青苹果红苹果》的作文中说到早恋就像是青苹果,涩涩的,它会给人带来痛苦,成熟的感情就像红苹果,丰收的季节才能采摘。笔者很喜欢这样的比喻,而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难能可贵。以前关于早恋,老师和学生都很避讳。其实笔者们既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任其发展,又不能把它当作是道德品质的败坏而采取过激的手段。否则会因教育方法的不当而让事端恶化。笔者认为早恋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初中三年正处于人生的春季,青春期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生理与心理变化都异常显著,孩子们往往会对自身的变化困惑不解,对外在的环境产生各种疑问,形成较重的心理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受电视、电影、书刊,尤其是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男女生之间易产生爱慕之心,这个时候接触到自认为比较理想的异性,就可能产生早恋。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心理疏导,他们很可能把握不好交往的分寸或酿成永远的遗憾,或因此产生恐慌、焦虑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还会因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令人可气可笑又担忧。对于父母、老师,因代沟的形成,逆反心理的驱使,他们拒绝交流,更愿意与同龄人摆谈。但在同龄人中往往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就会因迷惘困惑而导致行为失常。
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缺少母亲的关爱与教育,父亲因母亲的离异而常常迁怒于她,常年不归家,给她的总是粗暴的态度与冷漠。只有奶奶爱护她,但残缺的家庭教育不是奶奶一个人能补偿的。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有谁知道呢?她面临困惑时有谁来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