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4:05: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回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不容回避的“黑社会”
黑社会,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它是暴力、野蛮、血腥的代名词。黑社会犯罪组织是有组织犯罪的最高形态,它是一种独立于正常社会、具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严密的组织形式的犯罪团体。有组织犯罪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有严密的组织性,其组织化程度已达到一个“小社会”的程度,因而其危害是极大的。黑帮、黑道的恐怖活动似乎成了人类进程中的浊重低音。从西西里岛渗向全世界的黑手党,到美国的三K党、到东方最大的黑帮日本山口组,再到香港的三合会、台湾的竹联帮,无不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一不容回避的事实。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黑社会组织,也在努力地变换着他们对抗的方式。因而在1985年,联合国大会就宣称:“黑社会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犯罪学家们预言:21世纪,集团性犯罪向黑社会发展,将成为“四大犯罪趋势之一”。
以往人们大多是在国外的一些电影、电视中认识黑社会的,通过对张子强的世纪审判,人们突然发现,黑社会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其实在这场“全球性的瘟疫”面前,中国也不能幸免。以常德银行运钞车抢劫案为代表,可以视为国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升级为黑社会组织的最新标志。
虽然清剿黑社会曾是新生中国的一大创举,旧社会黑帮销声匿迹。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一些黑社会势力正在一些地方悄然形成。据公安部专家分析,我国黑恶势力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黑社会在我国曾经根深蒂固,它如同一颗毒瘤藏在社会的肌体里,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恶性发作,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转型期,新旧文化的冲突,势必引起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紊乱,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犯罪发生。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黑恶势力有溺生发展的空间。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和海外黑社会犯罪的侵蚀,成为滋生这一犯罪形式的“肥沃”土壤。这些海外黑势力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如香港的“14K”、澳门的“和东安”、台湾的“竹联邦”、“四海帮”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陆发展组织。四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会管理失控,给黑恶势力滋生的机会。五是法律法规仍有不完备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打击的力度;同时执法协作不到位,造成一些涉黑涉恶案件被降格处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据研究黑社会问题的南京大学教授蔡少卿估计,中国目前黑社会成员至少有100万人。从国内的这些黑恶势力犯罪的形式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暴力、恐怖手段,肆无忌惮地杀人、抢劫、绑架人质、强奸污辱妇女、敲诈勒索、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二是作案手段凶狠残暴,令人发指。三是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甚至,对抗党政机关。四是不择手段暴敛财物,疯狂攫取经济利益。他们还往往以暴力或行贿手段,占据某些行业,非法垄断经营。在一些地方,如果没有黑恶势力的允许,建筑工地就不能开工,娱乐场所就无法经营,市场就无法营业。五是充当打手、杀手。他们有的专门看护地下赌场、色情娱乐场所,充当保镖;有的插手经济纠纷,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替人催款讨债;有的干扰司法公正,充当“地下法庭”,替人摆平事端。六是境外黑社会渗透加剧,内外勾结跨境作案。一些境外黑社会分子潜入内地,网络地痞流氓,发展组织,进行走私、贩毒、偷渡、拐卖人口、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诱发刑事犯罪升级。
法官的任职回避
一、回避的概念
回避,就其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因避嫌而不参与其事。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保持公正廉洁,避免因裙带关系或其他关系而形成复杂的关系网,防止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属以及关系人徇私情,而对其任职和履行职务作出某些限制规定的制……
法官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审理或诉讼活动的制度。法官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一种审判制度,在审判工作中,实行回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合法地退出案件的审理,又可以消除当事人的某些顾虑,保证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二、官回避的分类
法官回避的类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法官的任职回避、法官的审判业务回避、法官的地籍回避三种类型。
1、法官的任职回避
新闻会回避攻略
新闻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特殊公众人物,常利用这种形式主动与新闻界进行沟通。新闻发言人(者)面对有备而来的各路媒体咄咄发问时,难免遭遇两难,既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可信,又不想损伤自身的利益。那么,在新闻的时候,如何做到说真话与坚持立场两不误,本文以经典的问答案例,就新闻会的回避技巧略作探讨,愿与大家共享。
一、会口径的分类
新闻会对媒体的影响直接且重大,为把握好这种影响力,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发言人首先要对即将的信息进行分类,确定内容的分寸和口径大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类:全告知性信息。这类信息符合国家政策、法律,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相违背,与发言人代表的集团(个人)利益不相冲突,其无害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回答这类问题,新闻发言人无须回避。第二类:半告知性信息。现实情况的复杂,使这类信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全部公开透明,将会给某些主体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信息本身还处于不断地变动当中,新闻者对信息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对一些细节和内幕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果贸然将手头不全面的信息出去,可能使者陷于被动,甚或误导舆论,影响事件正常进程,干扰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转。对于这类信息,新闻者要掂量好分寸,什么能,什么不能,怎么,应小心把握好尺度。第三类:略告知性信息。这类情况往往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应付媒体。比如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一些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事件本身影响巨大,为把握舆论主导地位,抢占先机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或尚未了解事件全局,或未掌握确凿的材料和证据,或公开事件与者代表的集团利益相冲突,或事件与法律及社会道德存在抵触,与公共利益和现行方针相左,而民众又迫切想要了解真相时,可以选择简略告知的方式,对媒体的提问只做简单回答。第四类:隐匿性信息。这类信息,往往因违背宪法法律或者涉及到党政军的机密或关系社会稳定或易引发不必要冲突等原因,不宜公开报道。新闻发言人只能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加以隐藏,不过,回避及隐藏必须顺理成章,不宜使用诸如“无可奉告”等僵化、不通情理的回绝方式。发言人面临后三类情况时,如何顺应情理回避记者提问呢?下面,让我们来剖析一些经典个案,分享五种实用的技巧。
二、回避记者提问技巧初探
(一)幽默式回避
在新闻时,面对一些无法正面回应的提问,幽默诙谐有时可以帮上大忙。如,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同志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动作,俏皮地笑笑:“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不能老实作答。回避巧妙,不但不会引起反感,还能赢得记者的理解和欣赏。副总理幽他一默,用一个全场人员会心的玩笑躲开了这一敏感问题,既不失国家领导人的风度,又活跃了会现场的气氛。这种应答方式青睐那些富有急智,擅长幽默的人士,平日拘谨严肃的人不要勉力为之,以免使用不当,贻笑大方。另外,新闻会毕竟属于严肃的正式场合,此方式可偶尔用在重要关头,不可频频使用,否则既显得缺乏信息的诚意,又有流于油滑的嫌疑。
回避申请书
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如法人写明名称、所在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职务)
被申请人:(同上)
据了解,被申请人ΧΧ与本案ΧΧΧ是ΧΧΧΧ,联系密切。为避免本案的不公正处理,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要求ΧΧΧ回避。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党政领导任职回避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党政领导任职回避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公务回避制度论文
[摘要]公务回避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行政公正实现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的公务回避制度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缺乏统一的约束力,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因此,借鉴公务回避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回避制度,总结分析了公务回避制度的总体架构以及公务回避的条件、程序和效力,以期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务回避;行政公正;行政程序法
公务回避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一种保证行政公正实现的基本制度。我国现行的许多法律、法规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有关公务回避的措施,为保证行政公正在我国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现有的公务回避制度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第一,公务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缺乏对这一制度统一、普遍的系统性规定;第二,关于公务回避制度的现行规定,过于概括、简约,有的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公务员在执行某项公务时应当回避的原则,但对回避的条件、程序及效力等则不作规定,难以在实践中运用,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这无疑为公务回避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本文仅结合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回避制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回避制度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公务回避的总体架构
根据有关国家和地区行政程序法的规定情况,公务回避制度的总体架构大致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一)公务回避的条件,又称公务回避的理由[1]或公务回避的情况[2],是指由行政程序法律规范规定的,在行使行政职权、作出行政活动的过程中,有关公务员不得参与,应当回避的各种情形。可以说,公务回避的适用条件是公务回避制度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内容,没有法定的适用条件,公务回避制度就无从建立。因此,实行公务回避制度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其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中无一例外都会有关于公务回避适用条件的规定。
干部任职回避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任职回避制度实践思考
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既有交叉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干部交流主要指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的调换;任职回避主要指为了保证不因地域、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对其所任职务、任职地区等作出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任职回避是干部交流的一种手段,干部交流是任职回避的原因之一。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增长干部才干、促进干部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形式多样,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党政“一把手”的交流。二是加强了掌管人、财、物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领导干部的交流。三是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交流。近两年来,共交流区管领导干部297人次,其中正处实职干部87人次,促进了领导干部的良性流动,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2、确保实效,坚持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一是上派锻炼。对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干部,派往市、区对口部门进行跟班学习,了解熟悉较高层次业务部门工作运作、决策产生的过程等内容,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二是下派挂职。安排区级机关的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村及社区挂职,从事具体负责工作,让干部经受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外派培养。将一些长期在某一领域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但缺乏综合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安排到综合职能部门工作,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干部“三派”交流已成为我区一项常规性举措,每年均有10多名青年干部被派往各对口单位。
3、方法灵活,坚持组织调配与公开选拔相结合。在坚持常规性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今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区管助理“模糊竞岗”,共有153名符合条件的科级干部参与了竞争。在门槛设置上,打破过去常规,做到年轻人和“老同志”并重;在命题内容上,侧重干事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顾;在考核方式上,延伸考察领域,做到现实表现和历史“痕迹”都看,并最终确定了8名区管助理人选。
任职回避问题思考
一、当前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交流和回避制度是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效能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制度的实施,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促进工作开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干部交流不平衡。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即横向交流多、纵向交流少,系统内交流多、条块交流少;乡镇干部交流多、机关干部交流少,主要领导交流多、副职和中层干部交流少,综合部门干部交流多、专业部门干部交流少。作为县一级管理的干部,交流对象基本局限于本县范围内科级干部之中。二是干部交流难度大。由于不同地域之间、不同部门行业之间工作、生活、待遇等条件的差异,造成干部交流时心理上不平衡、待遇上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三易三难”,即基层向机关交流易、机关向基层交流难,“冷门”单位向“热门”单位交流易、“热门”单位向“冷门”单位交流难,锻炼交流易,回避交流难。有的干部在交流任职时,还担心“后路难定”,不愿转行政、工资关系。三是干部交流面不宽。由于干部管理体制的问题,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干部的交流仅局限于本系统内的干部交流,县一级管理的干部很难交流进去,系统内部的干部也很难交流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交流面。四是干部交流有阻力。比如,一些交流干部的家庭生活存在具体困难,困扰着组织部门和部分交流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干部的易地交流;一些部门领导认为交流来的干部占了位子,影响了本地区、本单位干部的提拔使用,对交流来的干部不支持、不欢迎、不配合;外界对交流的干部认识有偏见,甚至交流是认为把“不听话”或有缺点错误的干部交流出去,对交流干部有排斥倾向,造成交流干部自身的思想压力。
二、完善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的对策
加强宣传,营造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全党形成干部交流和回避的大气候。
健全制度,促进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一是正确把握干部交流的原则,确定交流对象。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应遵循“六大原则”,即: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效能的原则;培养锻炼干部的原则;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原则;对“热点”行业和“热点”岗位交流转换的原则;回避需要的原则;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党风和廉政建设的原则。交流重点对象应是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以及那些管人、管钱、管物和执法纪监督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任职时间满十年的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且年龄适宜的,必须交流;中青年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属于避亲避籍任职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二是制定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明确回避范围、对象、程序及纪律监督。三是形式多样,加大干部交流跨度。坚持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重点做好班子结构需求性交流、培养锻炼性交流、调整性交流、避亲避籍交流和地区间经协性(互助性)交流等五种干部交流。四是结合实际,坚持有情操作和合理操作。要结合干部的实际能力、表现和地方部门的实际需要,在干部交流工作上合理使用干部,增强人性化操作。特别是要体现“就近”的原则,如地域靠近、工作行业性质相近、专业接近等,使干部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条块之间干部交流的问题,形成有利于交流的干部管理机制。一是改变条块分割状况,切实改变有的部门干部派不进、调不出、协调难的状况,推进条块管理单位的干部交流。一方面,在维持垂直管理部门干部管理现状不变的情况下,赋予地方党委在干部交流工作上一定的权力。另一方面,垂直管理部门也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地方党委关于党政干部交流、轮岗、回避的有关规定,除了同地方干部进行交流外,应在本系统内进行易地交流和亲属回避。二是加强竞争,形成干部交流的公平竞争机制。一方面,落实任期制,完善任期目标考核办法,强化“届”的观念,创造更多的交流轮岗机会。另一方面,加大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强化“庸者下”的措施,使“能者上”有岗位。同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拿出尽量多的领导职位实行公开招考,以调节领导人员流向,保证交流干部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