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2:21: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互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互动教学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晚会互动游戏
圣诞晚会互动游戏
游戏
⒈抛绣球(分钟)
准备:提供个小筐(小筐包装的漂亮一点),个气球
游戏规则:一局六名选手,两人一组,一人背筐,一人投球。背筐者努力接住来自投手的球,最后以接球的多少决定最后的胜负。此游戏主要考察两人的配合能力,看谁最后满载而归。
两人一组,一人背筐,一人投球。背筐者想尽办法接住球。接球多的一组获胜。
“互动”学英语
引言:2001年对我国外语教育史来说将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载入史册。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其中有几项新的理念:1、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2、在运用中说明语法,学习词汇。3、强调任务型学习。4、强调跨文化学习。而这一切,我认为应主要体现在英语学习——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
关键词:合作、互动学习、学习小组、英语教学
合作互动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于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互动学习是以合作互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它重点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主体互动合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即多维互动,但也不否定其它形式的学习。因此,然小学英语教学中作了一定的尝试。
一、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划分的科学性
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孩子所接受的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的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1、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划分的原则
互联互动通知
区直各部门党委(党组)、有关乡镇党委: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鹿委办〔2008〕11号),落实“双百”结对联系活动,不断拓宽机关党建工作领域,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经研究,决定开展机关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开展机关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活动,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开展机关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活动,有利于密切机关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及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机关基层党建工作相互对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通过建立健全机关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机制,实现党建工作基础更扎实、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明显、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更突出、机关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更优化的目的。
二、活动的基本内容
机关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活动要努力在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扶贫帮困、人才培养、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相互促进,取得实效。
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研究
一、导言
1977年,瓦伦•史密斯(ValeneL.Smith)出版了《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一书。作为旅游人类学的先锋之作,该书确定了“主客关系”这一旅游人类学的核心主题。2001年,史密斯和布伦特(Brent)编辑出版了主客关系研究领域的第二部力作《HostsandGuestsRevisi-ted:TourismIssuesofthe21stCentury》。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聚焦。Aramberri指出,①在旅游研究中存在三种主要的研究领域,即主客关系领域、②旅游作为非寻常行为的研究③和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研究。④Nash特别指出,在所有的人类学研究案例中,研究的中心应该是主客关系。⑤并且Pearce认为,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研究是个涵盖面广、极富挑战性且越来越有价值的学术领域。⑥正是基于这些认识,McNaughton指出,旅游研究的焦点应实现一个重要转变,即由过去关注旅游和游客本身,转变到关注当地居民(主人)、旅游影响和主客互动上面来。⑦研究表明,民族旅游作为旅游现象的一种,其核心问题是民族旅游中的文化互动,即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之间的交往,具体涉及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互动。⑧因此,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应是民族旅游研究的核心。尽管学术界对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尤其是在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民族旅游中主客互动研究述评: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从目前国内外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主客互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正如有学者指出,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互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那么,根据微观社会学的理论,应重点关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以及这种互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研究的现实情况是,目前大部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游客和当地居民相互作用的结果上。⑨已有关于主客互动的研究内容多数侧重于从宏观的视角对主客相互影响的结果进行测量,即大量的文献聚焦在主客互动的性质及其结果上面。在民族旅游的研究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倾向。①学者们对主客互动结果的研究较多,这种结果表现在主客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或者由于游客的进入而导致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化、文化包装、文化瓦解、文化复兴、示范效应、社会矛盾和冲突等文化、社会和经济影响的产生。这些研究往往偏向于对主客互动结果的一种宏观测量,而对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涉及了主客互动的微观层面,如对于互动内容与互动方式的探讨,但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描述。笔者认为,如果要对民族旅游中主客互动过程进行微观层面的考察,深入探讨主客互动这种现象中互动控制所涉及的主体的角色、地位与权力等问题,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视角。Colton认为,对休闲、娱乐与旅游等相关行为的解释,只有通过符号互动论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整体分析方法才能实现。
布鲁默指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一种符号互动,人们通过运用符号来解释或确定相互间的意义。符号互动就是一个通过人们对符号意义的相互理解而激发的一个过程,意义构成了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石。③符号互动论强调主体行为的产生,建立在主体对于符号意义的主观解读基础之上。对于人类行为和事物背后意义的解释,布鲁默强调,在对人类互动行为进行解释时包含了主观的经验,即从行动者的观点来理解事物。在主客互动之前,对于主体来说,客体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意义,客体的意义是主体在互动中赋予的,甚至可以说,客体是在与主体的符号互动中被创造、被肯定或被否定的。他认为,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在于强调人类对彼此行动的解释和定义。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个体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既要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④当个体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个体会理所当然地对他人的行动进行意义的解读,而且认为对方对自己也同样如此。⑤而问题恰恰在于,已有的关于民族旅游主客互动方面研究,大都停留于互动现象的表面,比如互动的结果、特征、方式以及互动交换的内容,而没有深入到互动行为背后主体对于客体符号意义的解读,以及基于这种解读基础之上对行为的控制。当然,这里所说的“主体”与“客体”并不对应主客互动中的主人与客人。因为站在主人的立场,与其互动的“客体”就是客人;而站在客人的立场,与其互动的“客体”就是主人。并且在民族旅游中,与主体互动的“客体”不仅仅是主人或客人本身,还可以包括一切外在的物质或符号,比如主人的民族服饰、建筑、手工艺品、传统器具、特色美食以及文化符号(如纳西族的东巴文与东巴图画等),或者客人的潮流服饰、高科技装备(相机、手机、摄影机等)、露营设施、消费方式等。因此,对于主客互动的研究,必须关注主人或客人对于各种“客体”背后的符号意义是如何解读的,以及他们的这种对于意义的解读是如何影响他们对于互动行为的控制。此外,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解读”离不开对具体情境的深入分析。这是因为,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具有确切的意义。意义因情境而生,行动者根据他处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来选择、检查、重组和改变意义。
也就是说,任何有意义的人际互动,总是在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社会情境中设计并实现的。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当他进入民族地区旅游后,就意味着某种特定的主客互动的情境就产生了。这个时候他必须对各种符号进行解释,并对情境进行定义,然后才开始行动。⑦为了理解这些符号并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游客首先必须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情境进行观察和解释。但也有学者指出,对任何情境的理解,首先必须确定的是参与者自身的角色。⑧因此,在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过程中,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各种境遇(即托马斯所说的“情境”)中的地位以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理解他们的互动行为十分关键。诚然,主客互动不仅涉及某种具体的旅游情境,而且还将涉及互动过程中双方主体的地位、角色与权力等方面。而民族旅游主客互动双方的角色、地位与权力微观层面的问题,恰恰是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的内核,即民族旅游主客互动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问题。首先,从角色方面来看,在民族旅游的主客互动中,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往往视自己为主人,视外来游客为客人。而这种角色感知可能会发生变化。Aramberri指出,随着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传统的主客角色关系会发生质的变化。事实上,主人不再是主人,而是服务提供商;游客也不再是客人,而是顾客。①不过Pearce认为,尽管主人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益,但他们在与游客的接触过程中,仍然要尊重对方、彼此诚信、开放、友好和真诚。②实际上,这种角色认知的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主体对于自己行为的控制,这一点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其次,从地位与权力的角度看,在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尽管少数民族居民可以控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以及提供的方式,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落后的、弱势的。这种看法在很多学者那里得到了印证。Li认为,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即将消亡的种群(dyingbreed),③他们给外界的印象总是停留在过去,并且是欠发展的。④而游客作为来自异地的汉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先进的、强势的。他们在民族地区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⑤他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货币以及如何消磨自己的时间。但现实情况是,有些游客进入民族地区之后,自己的这种“相对优势感”却淡化了,反而觉得自己受东道主的控制。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自我,这种自我就是库利的“反射的我”或“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⑥即个体会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重新认识自我,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要深入研究民族旅游中主客双方对于互动过程的控制,就必须考察双方如何通过从对方那里获得自我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课堂互动与灵动关联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教学中,将传统的单向传授性的学习范式逐步改变成了师生动态多向的交往互动模式。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在尽力跟上这种改革步伐,想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极少去思考课堂中的互动到底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看过一些有关灵动课堂的资料以后,才开始去试着想我们常提的课堂中的互动和这灵动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但怎么样才算是达到一种互动的积极结果了呢,好象少了衡量的标准。有了灵动课堂之后,突然觉得灵动恰是互动课堂中应该达到的一种积极效果。它可以让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同时,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主体间性关系。
1课堂中的互动和灵动
笔者认为,互动就是以社会学理论中的互动理论为基础的,就是将课堂做为一个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语言构成这种特定的交往情境,强调这种交往中突出一种双方的主主关系,也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往、沟通,在动态的教学中中形成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可以调节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现象,在此过程中可以强化师生与环境的教师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灵动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师生中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要设法把学生带入自己的教学中来,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和教师平等对话,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所讲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学到了知识,课堂也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有了活力与灵性。
2课堂中互动和灵动的关系
笔者认为二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互动是灵动的前提,灵动是互动要达到的积极效果。只有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才可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灵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解剖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课堂产生灵动的效果。
政民互动现况与提升策略
基于电子政务的民众互动是政务互动的新形式,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不止是政府机构内部改进范畴,而直接涉及政府与社会交往关系,民众参与是政府网站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是保障民众享有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的民众参与渠道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民众参与目标定位的实现,不仅需要强调政府网上民众参与栏目本身的建设,而且更应注重民众与政府交流沟通的效果,使得政府网站真正起到政民互动的“桥梁性”作用;既要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的各种民众参与渠道,又要体现出参政议政的效果,保证用户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政民互动的意义
1、电子政务下的政民互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民众的参与。政府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领导信箱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使民众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参与政府讨论,充分发表自己要求与意见。使民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民众要求得到快速回应、民众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民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2.电子政务下的政民互动,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实现开放政府。政府通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与民众的信息沟通,实现了行政管理的准确、快捷和互动。民众通过完整享有自身的知情权,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反馈到政府部门中,从而体现自己的政治参与权,这种政府与民众的良好互动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成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3.电子政务下的政务互动,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电子政务下的政务互动有效解决了传统沟通方式下的政府与民众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进一步拓宽政民交流途径,增进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加强民众对政府决策的支持,这对政民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政民互动的现状
居民之互动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管理职能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大,社区党建亦随之成为党建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鉴于此,各地在社区党建方面均强化了管理,推出了不少新举措。但少数地方在强化党管力度的同时,潜意识中将社区党建当成了党组织单方面的事情,凭空订方案,闭门拿措施,不征求居民意见,不寻求居民协同,忽略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的存在,以致于出现了一些社区党建工作“一头热”,且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建的有效推进。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此类不良现象呢?笔者认为,“上下同欲者胜”,应将社区党组织的意志迅速统一到社区居民意志中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实现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就理论角度而言——社会学认为,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公众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或共同问题受到组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公众因此而产生的共同或类似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为,又对组织的利益和目标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这种良性互动关系,是组织与公众形成有效关系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说,在实施社区党建的过程中,党组织也必须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主动寻求居民合作的基础上,与社区居民保持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就实践角度而言——其一,社区居民有互动需求。近年来,广大社区居民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公益心日益增强,守望互助的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也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产生了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活动的强烈需求。其二,社区党组织有互动需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做好社区党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体现。但凡事包办的“全能政府”模式已不能适应社区服务的新要求,没有社区群众参与的管理显得缺乏生机与活力,且将社区居民拒于“门”外的做法使得群众意志无法体现,容易脱离群众。所以说,社区党组织也需要寻求与社区居民群众的互动。
如何才能实现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呢?**县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实践证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社区互动新格局。
1、转变观念,奠定互动“基调”
会计教育师生互动研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互动面临的不利影响
1.教师承担课负任务重,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受限于经费,教师数量相对少于本科院校,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时间精力成为稀缺资源。大多数的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忙教学,而且需要担任辅导员,甚至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处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大多数情况下仅是简单的授课与听课关系。师生互动明显不足,学生直接从教师处吸收的“养料”开始变得越来越少。
2.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师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制约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环境的情况。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远低于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平均比例仅达30%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双师型”素质教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就更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师的现状难以满足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
3.师生比例增加过高,师生难以充分互动
初中物理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摘要: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时期在对物理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关注师生互动,发挥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创造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全面提高教学综合效果。所以针对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应该将师生互动模式的应用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初中物理;师生互动;模式
1挖掘教材内容,在师生互动中发现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再加上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意识不足,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降低,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制约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师生互动的方向,在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在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凸透镜教学素材,然后与学生共同使用凸透镜观察书面上的文字、书桌上的痕迹等,一起讨论有怎样的变化。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逐渐发现问题,产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导入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在互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探究疑难问题,在互动中探寻解决问题方法
在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探究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指导环节就要注意与学生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挖掘,并通过有效的互动点拨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创造条件。如,在对《升华和凝华》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然后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对“升华与凝华”现象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为学生提出了小组讨论问题,如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原理的实际应用?在舞台表演中撒干冰形成白雾是什么原理?根据教学问题,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互动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整合相关资料、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上,解答这些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此,结合物理教学基本情况,教师积极构建相应的师生互动模式,就能将学生循序渐进的导入到物理知识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综合学习效果也会明显的增强,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