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2:0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湖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打造湖泊文化品牌 推动湖泊经济发展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滨江临海,繁衍生息。纵观世界文化源流,黄河、恒河、尼罗河和地中海都曾孕育了灿烂的远古文明。今天,水,依然决定着人类的兴衰和文明的兴替。经济建设更以人为本,以水为先,重视建设水文化。面对山水形胜,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的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川流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以“水”、“氵”、“氷”作为部首构成的汉字有527个,其中带“氵”150个。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水文化的分类包括:道水文化、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快感、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文化沟通着历史与未来。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综观的一生,也体现出诗词艺术思想体系的水文化现象,因他从小熟悉水、喜欢水、钟爱水,与水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极深的渊源。他的所有著作中蕴含碧绿的水、含充满着灿烂水文化的韵味,具有水的灵性、水的深沉、水的勇猛、水的精美。绿水青山培养了他的艺术天性、悟性和灵性。

在我国,湖泊的称谓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区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样。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与语言的特色。汉族称之为湖;;蒙族称之为诺尔等,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不同,对湖泊又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平平常常的一个名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湖泊以其特殊的价值,更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与沼泽、沿海的一些滩涂、鱼塘、水利设施等构成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迷人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提供充沛的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因此湿地又别称为“地球之肾”。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也带有了某些深刻的文化内涵。湖泊是美的,它将其具有的形、影、色、声以及与之朝相辉映的山石相配合,形成了和谐的自然风采。如果说山脉是沉雄苍劲、伟岸崔巍的话,湖泊则具有灵逸幽深的品性,更显得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水天相接之处,碧波绿影,烟波浩渺,山水交汇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饱含诗情画意的天然奇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居住在湖泊的居民群落,由于其家庭世代利用当地资源,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信仰,他们对湖泊有着强烈的精神依附,而形成了许多不同于草原、森林的风俗习惯。湖泊,是生物的栖地,更是文化的源泉。生活在湖畔的渔民自创了许多源自湖泊的动人歌谣、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湖泊的传说.歌谣,湖泊的诗文辞赋,湖泊的自然风采,千百年沉淀融合成我国的独特湖泊文化,它与山、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山水文化。同样,环境需要保护,那么我们在保护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保护了湖泊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爱护湖泊文化”。

查看全文

市湖泊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湖泊保护,根据《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湖泊的保护。

第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湖泊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防止湖泊水面减少、湖泊污染,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增加投入,保证湖泊保护工作所需经费。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湖泊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强对水务、规划、国土资源、城管执法、环保、农业、林业、园林绿化等部门的目标考核。

湖泊保护工作的目标管理应当包括湖泊执法巡查、检查和湖泊整治、责任追究等内容。

第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湖泊的保护、管理、治理和监督,依法查处湖泊水域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等填占、侵害湖泊的行为。

查看全文

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使得环境问题加剧。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许多地方也出现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尤其是湖泊型湿地,已经面临消亡的境地。为了有效缓解湖泊型湿地的退化,应充分认识到湿地对地区环境的价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湿地规划设计,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概况及湿地现状

1.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资源

江苏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资源,全省湿地总面积达到400万公顷,占全国第五。目前,江苏省有国际重要湿地两处,国家重要湿地五处,各类湿地公园若干。从湿地的类型来看,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1]。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苏南湖泊湿地有137个,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

1.2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现状分析

1.2.1人类生活的干预使湖泊水域面积减少

查看全文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

1干旱区湖泊水系的独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质一样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在各个地区实现区域性循环,例如咸海、博斯腾湖、艾比湖等与帕米尔—天山山区产流系统之间的循环。这一无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与全球大洋相通,也不与其他集水区相连,即无水力学联系的水分循环的相当大部分分布在内陆水体流域。特别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宽的干旱带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个地区又分成若干个水力学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区,其中较大的内陆湖有里海、咸海、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罗布泊、伊塞克湖、田吉兹湖。湖群有北哈萨克斯坦的谢列特湖群、恰内湖群、库伦达湖群等。

上述每一个水域在水文学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质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利系统。内陆湖流域在陆地上的质量、能量交换是具有极大局部性的流域结构。由于局部循环是在全球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每一个这样的流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拥有自己的径流形成区(山区)、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闾(内陆湖水体)以及自己定常的气流(山谷环流)。咸海的河川径流形成区(产流区)是帕米尔和天山山系,巴尔喀什湖的产流区是中国西部天山山脉,博斯腾湖的径流形成区是中国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玛纳斯湖是中国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内陆湖流域的山区与尾闾水体的水力学联系是通过流域水系的子系统来实现的,故而,子系统赋于内陆湖流域以独特的属性。与此同时,在各自水系内实现直接的质量、能量交换。河川径流是液态径流、固态径流、离子径流和生物原径流的复合径流。河流带给尾闾(内陆湖水体)的不仅是水,而且还有泥沙,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盐类,生物残体(水中栖生鱼类的饵料)等。流域的反向联系(湖泊—山区)由恒定的大气低层风来实现。风把水汽携往山区,而且还把盐粒和尘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虫卵搬运到山区。另外,还有动物向山区的垂直迁徙、鱼类洄游产卵、候鸟转徙、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大规模迁居。欧亚内陆游牧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场在河流上游,冬窝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内陆湖近岸浅水区和沿岸湿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残体,也集中了大量的盐类。随着内陆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间歇干涸,这些物质逐渐被输入大气,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输往山区。

亚洲中部干旱区内陆湖泊径流形成区位于帕米尔-天山山系这样的强烈大陆性气候区,因此,有一系列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文化学和水文生物学性质,这就决定了干旱区湖泊的属性有别于湿润区湖泊。由此,笔者认为亚洲中部内陆湖泊应单独立类,在湿润区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干旱区湖泊。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干旱区湖泊作总结性评价时往往失误。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用湿润区湖泊的“尺子”为干旱区湖泊“裁衣”的错误。

2干旱区湖泊的形态测量学特点

查看全文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在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湖泊又是最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湖泊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湖泊范围逐渐缩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湖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水生态危机。

在历史上曾有“千湖之省”美誉的中部大省湖北省,现存湖泊面积大幅减少。城市在建设,湖泊在变迁,如今房地产项目的围湖造房,让大片湖泊变陆地,曾经的“水乡”——“碧水连天,荷叶连连,飞鸟蹁跹,群鱼戏水······”,如今也是“一去不复返”。“保湖”、“治湖”,已经刻不容缓。如果要从“湖泊危机说开去”,戴斌老师认为应该从七大方面展开思考:

(一)“借鉴国外经验”。需要实行更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通过污染减排、严格准入、全面治污,给湖水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喘息”机会,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二)着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戴斌老师建议建立湖泊治理的中央、地方、企业责任共担机制,由三方共同出资,专门用于湖泊的环境补偿资金;与此同时,加大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引入力度,构建湖泊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湖泊管理需要形成“部门合力”。须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着力改变“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环保和水利部门互不过问,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的状况。

(四)用“经济杠杆”影响“环保生态”。政府应确定“合理的”水价与污水处理费,以社会和经济可承受能力为基础,为社会水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对消费者的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制约。同时,还可以开征新的环境税,例如“水资源税”等,并合理支出一定比例用于湖泊生态补偿。

查看全文

湖泊保护管治工作意见

为具体提高全区湖泊水环境质量和湖泊水生态环境,切实增强湖泊维护治理,进一步分化、细化、落实湖泊维护治理责任,依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经区人民县政府赞同,现就进一步深化落实“湖长制”,推进全区湖泊维护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施行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实《中共市委、市人民县政府关于增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2012〕1号)精神,依照尊敬规则、科学治水、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一湖一策的准则,一一明确全区一切湖泊维护治理范围,坚持分级治理、分湖包干、“一湖一长”的“湖长制”维护治理工作机制,狠抓工作推进,增强协同共同,增强日常巡查,落实长效治理,完成从源头上管治湖泊水污染,从基本上改善湖泊水环境。

(二)目的任务:将列入市级审核的我区(5.5平方公里,区局部)的10个湖泊,执行“湖长制”治理,由区指导负责以上湖泊“湖长”,协调停决工作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保证相关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还分工包湖,督促指导湖泊维护治理工作;各街镇场区负责人负责本辖区湖泊的“湖长”,还分工包片,督促指导各村(社区)做好湖泊治理工作,切实将各项综合整治办法落实到位,将“湖长”作为“湖长制”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保证“湖长”分工包湖地域的水生态、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水质具体达标。

二、工作办法及落实方法

(一)完善落执行政首长负责制。区人民县政府区长余世平任全区湖泊的“总湖长”。由区人民县政府副区长任湖“湖长”,区防汛抗旱批示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华林任湖维护治理工作联络员,区水产服务中心和街行政首要负责人湖维护治理工作责任人;副区级干部、阳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俊任鄢家湖“湖长”,区水务局副调研员任湖维护治理工作联络员,阳逻街行政首要负责人湖维护治理工作责任人。其他湖泊由当前各运用单位首要负责人负责,其地点街镇场区分担水务工作负责人负责联络。总湖长对全区湖泊维护治理工作负总责;各湖长负责湖泊的维护治理与综合整治及节制性详规的制订、论证、施行等工作;湖泊当前运用单位及其地点街镇场区行政首要负责人抓好工作落实;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联络方法向社会,承受社会及群众监督。

查看全文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初探

1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特性

云南高原湖泊属淡水湖,处于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地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基本特征见表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高原湖区所承受的因经济规模和土地利用扩张造成的生态压力巨大,不断出现水质恶化现象。九湖综合治理从未间断过,但效果堪忧,滇池前后治污20年,污染源仍未完全控制;异龙湖已逐渐干涸见底,杞麓湖、星云湖变为劣Ⅴ类水质。究其原因,除综合管理问题外,与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也不无关系。

1.1高原湖泊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云南高原湖泊以构造断陷湖为主,湖体狭长,南北向伸展。湖泊多处于水系分水岭,流域面积小,具有封闭与半封闭的特点,加之受降雨季节性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生态系统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以抚仙湖为例,湖体南北狭长,污染物多从南北端注入湖内,出水河流海口又位于东岸中部,该结构决定了抚仙湖具有特别高的污染物滞留率,易发生营养盐累积而导致富营养化。抚仙湖流域面积(463km2)小,仅为湖泊面积的2倍,同时地处干旱缺水区,来水量少,作为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水生植物分布面积不足湖面面积的0.1%,整个流域森林覆盖率仅为27.2%。目前湖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水生态系统已逐渐衰退,一旦发生全湖污染事件,极难恢复。

1.2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易受胁迫性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是多级生态系统综合体,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若某个子系统遭受外力扰动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链的功能,甚至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湖区内的人类活动对湖泊造成直接影响,如沿湖周边的采矿、旅游等开发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湖泊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完整性。较之湖滨区开发,湖泊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及基础建设对湖泊保护与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也间接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易受外力胁迫的特性。九湖流域人口最为密集,是云南粮食的主产区,汇集云南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不甚合理及管理不善,给湖泊流域带来的污染风险会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查看全文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已属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流域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当前,我国流域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让其休养生息。

一、休养生息的重大意义

对环保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第一,这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风起云涌,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重大环境事件不断发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发达国家开始治理污染,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1953年—1968年发生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对当地居民造成的身体损害和心灵创伤至今无法抹去。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一些流域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6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我国水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国内外环境治理的教训反复证明,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的模式无异于“扬汤止沸”。只有休养生息才是“釜底抽薪”,才能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

第二,这是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的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琵琶湖是滋贺县1400万人的水源地,也是京都府、大阪府和兵库省水源的重要供给地。1930年,琵琶湖还清澈见底,能直接饮用。从1950年开始,随着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排放到湖体的污染物大量增加,水质不断恶化。1971年到1972年,污染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湖内的水明显变臭。痛定思痛,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琵琶湖实行了严于日本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健康有关的指标提高了10倍左右。环境准入“门槛”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发展的源头上削减了污染。经过努力,入湖污染物大幅下降,给湖泊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实践证明,琵琶湖的休养生息,既改善了琵琶湖的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

第三,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受能力时,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放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掠夺行为,必须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使生态系统由严重“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查看全文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1柘林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湖泊流域水质总体稳定,水环境依然脆弱

1.1.1柘林湖水质整体处于III类,部分入湖支流相对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质状况报告》的监测数据可知,近10年来柘林湖湖体水质由2003年的I类水质下降到Ⅱ类;再从2004年开始下降到Ⅲ类水质,持续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类水质。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4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和图2所示,总磷和总氮维持稳定在Ⅲ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在Ⅱ类[5]。由于柘林湖湖泊水面积较大,水质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水质较好的情况下,沿岸带及部分库湾水质明显差于湖心和坝上处水质,局部入湖水域还存在一定污染问题,水环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体整体呈中营养状态,但在部分季节局部湖湾水体中蓝藻成为次优势类群之一,局部湖湾生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在2010-2011年的调查中发现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区的浮游植物类群从硅藻门演替为当前局部湖区蓝藻门占优势。柘林湖部分湖湾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蓝藻门藻类成为次优势类群之一,表明柘林湖部分湖湾水体呈现一定的富营养化趋势。湖区的浮游植物类群从河流特征的硅藻门演替为当前局部湖区蓝藻门占优势,表明柘林湖湖区外源输入的增加,水质的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凸显。因此,需要在流域尺度上降低入湖负荷,开展流域生态安全的保护与湖泊生态治理,阻止局部湖湾富营养化趋势的蔓延,逐步维护湖泊生态系统稳定。

1.2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饮水安全存在隐患柘林湖湖区范围目前共有3个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分别为源口水库取水口和东渡取水口和柘林大坝三附坝取水口饮用水源地,主要供应武宁县城区、共青城市和德安县的居民供水,“十二五”期间也将作为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备用饮用水源地,因此柘林湖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显得尤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柘林湖饮用水水源地处于开放状态,隔离防护设施落后,水源地自动监测、应急预警和规范化建设能力相当薄弱,饮水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因此,亟需在流域治理的基础上以预防污染为主,确保饮水安全。

1.3渔业发展尚未规范,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查看全文

水质流域保护管理论文

一、前言

“湖泊是人类文明之镜”,从湖泊的水质保护状况更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程度。湖泊作为水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赞美洞庭、鄱阳、太湖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成为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除各种自然有机物及各种水土流失物进入湖泊可能会影响湖泊水质外,各种人工化学物质进入湖泊可能导致湖泊水质的急骤变化。在江河已遭到严重污染的今日,湖泊已成为保护人类水源的最后一个阵地,湖泊水质的恶化将从根本上破坏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对湖泊的水质保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湖泊的关系,建立人与湖泊长期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湖泊的基本特征

湖泊的基本特征随湖盒形状及其容量大小而有所差异,同时流域内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湖泊的基本特征。容量较大的湖泊其环境容量亦大,相对不易受到污染,可是一旦被污染又较难净化。而较浅的湖泊也较容易被污染,而且受风、热的影响较大。

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或泥沙由于湖泊内的流动而被输送到全湖。因此要掌握湖泊内污染物及泥沙的输移扩散状况,必需掌握湖流特征。湖流的成因可分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