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7 01:42: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话语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话语权

研究社会主义公民话语权构建

[摘要]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阶层话语权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础就是公民文化,要建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公民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民文化阶层话语权建构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阶层话语权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础就是公民文化。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对此,应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以真正实现阶层话语权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均衡状态,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一、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与均衡阶层话语权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各民族、各阶级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定时期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文化通过对社会各阶层成员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塑造与引导,影响着社会各阶层话语权的状态,而社会各阶层话语权的状态则是左右社会政治秩序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形塑与社会性质相符合的社会阶层话语权状态,就必须建构相应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政治秩序得以延续和持久的基础。

最早进行政治文化研究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他以成员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向为标准,把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地域型政治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成员对共同体感情强烈,但对政治体系没有明确意识,基本不参与政治;二是依附型政治文化,成员对政治体系是完全被动的,只与政治系统的输出部分相关,并不积极参与政治体系;三是参与型政治文化,成员积极参与政治系统的输人与输出部分,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同时,阿尔蒙德又为政治文化的政治内容取向规定了四个常量:作为一般性目标的系统、输人目标、输出目标和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其中,“输人目标”和“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是政治文化的政治内容民主取向的既定指标,“输人目标”、“输出目标”和“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是衡量社会各阶层话语权程度的既定指标。阿尔蒙德认为,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四项取向都接近于零;依附型政治文化的“作为一般性目标的系统”和“输出目标”取向高频率地出现;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四项取向都相对地高频率出现。显然,与民主政治相符合的、社会各阶层话语权均较活跃的只有参与型政治文化。

查看全文

漫谈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及分析

论文摘要: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是传统课堂的一种常见现象。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生命性、自由性和发展性的公平学生话语权。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从社会学视角做出归类,并且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角度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不仅是以抽象语言符号为载体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等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一种权力机制。正如德赖弗斯和拉比诺所阐明的,“话语是一种权力体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力为话语权。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等的权力,包含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

二、公平的学生话语权特征

严格说来,课堂话语公平应该包括师生间话语公平和生生间话语公平。但本文的学生话语权是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教师话语权而言,所以本文也只分析课堂师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而不分析学生内部的话语权公平问题。再说,生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教师的不公平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的。

查看全文

漫谈公共政策建设中的话语权

一、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影响

话语权是当前民主政治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所谓“话语权”,简单的理解就是指说话机会的多寡。最早提出“话语权”概念的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话语权”中的“权”有两层含义———权利与权力,这也就决定了话语权有两种意义,即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因此,对话语权的准确表达应该是“有权利说而且被倾听”。从民主政治角度看,公众话语权实质是公民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一种权利和权力。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国家的场景中,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群体以话语方式形成表达其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并在公共领域中开辟出宣扬这些政策或方案的能力”。在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过程中,公众话语权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公众不仅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进行自我认同、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而且通过这种话语权的掌握与运用,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各个方面。(一)公众话语权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察觉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与这种巨变相伴的是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无序性、变动性越来越明显。所有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某一领域矛盾的体现,更有错综复杂的整个社会诸因素在起作用,形成非线性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导致了现代社会决策的风险性越来越大。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识别公共问题,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使之成为政策问题并加以解决。但是由于政府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包括知识、资源、时间、信息等),使其无法发现、识别、确定所有的公共问题。同时,政府是由“经济人”构成的,在某些时候出于自利性,也不愿去发现、识别、确定对其不利的公共问题。退一步分析,即使政府能够克服上述重重困难,发现所有的问题,但要从中区分轻重缓急,并给出明确的排序,也是十分困难的。而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公民社会的形成,社会公众,这里包括所有非政府、非特定专业领域以及与公共问题相关的利益个体和群体,具有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能力。公众的知识汇集了社会成员的价值倾向和政治愿望,包含了公众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和对政府的诉求。作为意见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倾听、回应公众的呼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既可以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系统、有效地察觉和解决问题,又能够有效减少社会成本和国家资源的浪费,获取公众的合法性支持,增强政府决策能力。此时,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行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二)公众话语权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在政策问题构建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前者是客观的存在,而后者则打上了人类认知的烙印,是主观反映客观的结果。所以,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即是说公共政策问题不是自然的“社会问题”,而是人们对自然的社会问题进行界定、识别的结果,它凝结了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改造,即不同个体或群体语言表达的结果。曾有学者对“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两项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研究主题下,由于对问题界定方式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又进一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议题选项、议题重点、议题时间和方案内容。分析者对两项课题研究背后的逻辑作了深层次的分析,发现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起始“谁来界定问题”,即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其中一项课题的问题界定是“专家主导、公众补充”模式,而另一项课题是“公众主导、专家辅导”模式。由于在城市社会问题理解上专家的思路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两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不同界定方式导致结果差异成为必然。由此可见,在政策问题界定中,公众是否行使话语权,以及如何行使话语权,对探究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原因和范围有着重要影响。(三)公众话语权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性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曾简洁明了地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指向的目的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政策分析只有遵循“公共”原则,才能真正体现这一本质属性。这里所谓“公共”原则,首先指的就是政策问题取向的公共性,即公共政策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共事务,要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合理分配。要做到这一点,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过程必须体现“程序正义”,也就是必须有追求民主理念的公众的高度参与。Bellah等人也明确地主张:“要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必须靠老百姓有理性的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不断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公众通过话语权这一载体,围绕公共问题的善与恶、利与弊、对与错等进行讨论,整合并表达公众意见,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从而稳妥地矫正政府的决定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公众话语权的使用保证了契合公共性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问题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来实现的。

二、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分享

(一)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缺失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度转型、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政策价值取向的重塑以及公众参与手段的增多,政策活动中由政府垄断的“一元话语”格局已被打破,公众的话语权逐渐得到尊重和保障。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这种话语权的尊重和保障仍存在不完整性,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是一种“插入式参与”,政策问题构建阶段的公众话语权缺失依然普遍。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活动是由问题构建、方案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所构成的完整系统。所以,真正充分的话语权分享应是从政策问题构建开始。但是,实践表明,现行政策的公民参与往往是在方案的制定阶段进入并给予充分重视。此时,公众只能就已定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是不是”公共政策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解决这一问题则没有发言权。只要政府认定了就是政策问题,而究竟是怎么认定的、如何确保认定的科学性似乎显得不重要。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在问题构建时确实有表达的“权利”。只不过这种权利的使用并不具有影响力,即没有“权力”。此时,公众话语权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围绕政府已经确认的问题进行论证并给予肯定和支持的表示。实质上,这是政府利用话语“霸权”在人们内心深处设定先入为主的“话语”逻辑,以此塑造着特定时期公众的认知特点、价值偏好和行动方式,这必然会影响到特定社会问题的识别和认定。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机会,因为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利益和价值的分配机制,政策问题构建能够首先界定予以分配的去向,即向哪分配,然后才是政策方案确定的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政府必须从政策问题构建开始就倾听民众的声音,从而保障公众话语权全过程的享有和充分行使。(二)我国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分享的实现路径1.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分享的核心: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公共政策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认定时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如有关国家机密的外交、国防问题等;公众也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公众对政策问题确认及其原因分析的参与是有选择的,因为“政策问题不同,公民参与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也不同”,按照达尔的说法,“如果你认为同可以预期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报酬相比,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价值较低,你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的驱动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政策问题性质不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不同,公众参与的动力也不同。由此,必须弄清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是公众应该参与的和公众愿意参与的。在这些问题进行构建时,政府必须保证公众的话语权。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公众话语权的分享必须是真实的福克斯和米勒认为,只有公共政策的话语形式具备真实性,使用合理的语言并造成某种对抗性的紧张关系,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一方面,为了避免陷入官僚制民主模式的独白性言说,我们期望着争辩、论证、反驳,而不是表面和谐的异口同声,也就是说,公众话语权与政府话语权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对抗的、相互辩驳的。因此公众在使用话语权时,必须是真诚的、具有意向性的及实质性的贡献,这些就是话语正当性的条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说而不听”、“听而不证”,我们期待政府给予公众的话语充分的重视,公众参与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对特定利益的追逐,而是通过行使话语权,表达各种偏好、提供各种信息、与决策主体进行富有诚意的交流,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开放和透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公众话语权的分享就是对决策者和特定利益集团话语霸权进行制约,从而使政策运行自始就彰显“公共性”。否则,公众参与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符号,随之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3.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中话语权的分享要形成常态机制公共政策问题的考察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如果等到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的“症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社会不满情绪反应已经达到爆发的临界点,再来确认该问题,不仅会影响政府形象,甚至会造成社会的震荡和失稳。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这一特性,要求公众话语权的分享亦要具有前瞻性。公众参与政策问题构建不再是简单的听证或者是成为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而是形成一种常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公民论坛、展开民意调查等形式,让公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使得引起公共决策者深切关注的公共问题更多地由此产生。这种常态机制可为公众话语权的使用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和双向沟通的通道,保证公众与公共政策决策中枢在平等、公开、信息透明、相互尊重和主动参与氛围下,对具有重大影响但充满争议的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形成共识。

作者:孙萍鲍丽明单位: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法话语权刍议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应建立在各国认可的有效规则基础上。拥有国际法话语权,通过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设定和规则制定,提供和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国际法规范,更有利于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的构想。由于历史、文化理念以及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在国际法话语权的话语内容、话语平台及话语反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国应该创新话语内容,加强话语平台的利用和建设以及增强话语反馈积极效果,以此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法话语权;话语内容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构想,其宗旨是通过开放、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沿线各国和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如何实现愿景是目前许多领域都在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从国际法角度,“一带一路”宗旨的实现离不开调整中国与沿线各国关系的国际法规则,拥有国际法话语权是制定这些国际法规则的前提。因此,国际法话语权对“一带一路”宗旨的实现尤为重要。

一、国际法话语权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意义

1.国际法话语权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面。国际话语权是国家通过一定话语平台,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提出并阐释观点,从而引导、控制国际舆论发挥国际影响力,并得到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同的权利和权力。国际话语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国际话语权掌握在哪个国家手里,哪个国家就能利用话语优势维护其国家利益。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体现在各个不同领域,其中,国际法话语权是其重要方面,是国家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国际法是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1]。国际社会的发展使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经贸交往更需要国际法并依赖国际法律规则的保障。谁拥有国际法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中形成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规则导向,从而占有国际话语权优势。“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构想,其实施需要沿线各国的接受与认同。“一带一路”地理涵盖的范围是亚欧非大陆及其附近海洋,沿线国家既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也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2]。与这些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有着不同经济利益需求的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必须有能够协调各国意志,反映不同利益需求的法律规则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也才能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因此,国际法话语权是推动和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新规则和新秩序的关键,是提升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话语权重要手段。2.国际法话语权是制定有利于“一带一路”实施的法律规则的基本条件。全球化趋势使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各国之间的合作,要实现国际合作,意味着接受共同认可的能将各成员紧密团结和制约在一起并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则。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任何一个国家都想通过这些规则实现利益最大化,更多体现本国意志。“一带一路”本身不是一个国际组织或者国际协议,不具有实体和固定机制或治理框架,而是一系列倡议、项目的综合[3]。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建立在各国认可的有效规则基础上。国际经贸交往与合作是一个整体国际秩序问题,“一带一路”是“以我为主”的构想,其必须在一个体现中国立场、观点和话语的国际秩序下进行,并依赖于这一有效秩序的保障[4]。谁拥有规则的话语权,谁就能在规则制定中最大限度地体现本国意志,从而建立有利的国际秩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的国家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种误解对“一带一路”实施十分不利。如果拥有国际法话语权,通过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设定和规则制定,提供和制定更多合理有效的国际法规范,能更明确清晰地表达中国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立场。3.国际法话语权有利于中国的价值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效传播。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及国家政策能否被其他国家理解和认同,该国的价值理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和谐世界”“合作共赢”等理念是在尊重其他国家价值观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利益需求。国际法话语权有助于形成体现中国价值理念的规则导向,使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各国接受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理解“一带一路”所秉承的“合作共赢”理念的包容性,愿意与中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实施,实现共赢的构想。总之,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只有中国才能更好地诠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刻内涵。中国能否在国际法律制度框架内,通过设置与“一带一路”相关议题,形成有利于“一带一路”实施的规则导向,使沿线各国接受中国的话语及其政策行为,并愿意履行相关义务,对“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中国国际法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摘要:微媒体的产生给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传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产生冲击和挑战。分析微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弱化及其原因,通过坚持话语权的理论导向、依托微媒体平台提升话语权的影响力、增强话语的对话艺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微媒体驾驭能力等途径来建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关键词:微媒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微”的形式已经无限的扩展,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基于手机客户端为主体的微信、微博、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微媒体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微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便捷而又简单,信息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影响范围广泛,人人都能成为舆论传播者。微媒体创新了话语传播的途径,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但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面对全新的话语环境,如何在微媒体平台中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微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一)微媒体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碎片化削弱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微媒体的产生,以微的形式创造了新的话语场域。微媒体环境下话语信息内容繁杂、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处理能实现一体化,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及时性和高效化。微媒体的便捷性,青年获得权威信息的渠道增多,受教育者不再依赖教育者的言语传输来获得信息,他们和教育者之间形成平行的接收教育信息的关系。话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话语主导权的局面被打破,青年不再完全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者的信息权威,因此导致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断被弱化。思想文化的传递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来实现,微媒体在传递信息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媒体的碎片化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向人们提供碎片化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叙事宏大、语境严肃相比微媒体自带的网络语言简明扼要、诙谐新奇,更容易被青年群体所接受。但是微媒体信息“碎片化”导致青年在接受信息、阅读信息的过程中,近停留在浅层化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往往都带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如果青年不加以深入思考,只是碎片化的阅读,不能做到入脑、入心的话就很难实现被教育。(二)微媒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创新不足。先进的理论和与时俱进的话语权创新体系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确立的关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微媒体中实现自身的话语权,首先就要自身理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在微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逐渐被拓宽,但是话语权的理论创新却呈现不足的现象。在微媒体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并没有跟随微媒体的发展而及时更新理论基础。在微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依然带有浓厚的传统气息,政治和行政色彩浓厚,与现实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相应的亲和力。话语权理论创新不足和滞后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这一平台中的实践缺少理论指导,从而影响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弱化。(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足。微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和广泛传播性为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更加宽泛的传播平台,但是目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足。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微媒体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微媒体新阵地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官方媒体在微媒体中的领军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虽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传统媒体都相继推出了微媒体新闻客户端,各大政府部门也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微、甚至是短视频账号,但是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却有待提高。微媒体平台中能够担当“舆论领袖”的官方媒体较少,微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吸引力不足,内容相对陈旧、创意性不强、特色不够明显。对微媒体的管理缺乏经验,在防范错误思想的传播、应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微媒体平台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力度不足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弱化。

二、微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途径

查看全文

研究生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是国家事业发展中人才和科技竞争的重要储备,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与本科生不同。本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培育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队伍、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等完善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在报告中被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其工作领导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校学生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点对象。而体现有效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高校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研究生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群体,也是国家事业发展中人才竞争的重要储备,其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与本科生不同,不能照搬照拿,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建构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研究现状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内涵界定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较强的话语能力,承载道德规范、政治站位、思想观点的话语,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教育,使研究生具备一定社会需求的影响力。2013年3月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掌握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就能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掌控其科学道德、学风等教育方向。随着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形势需求还是实质需要,都需着力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有利于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CNKI总库中,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为“主题”检索,共检索公开发表文献4篇,即广西大学周俊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研究》,兰州大学杜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刘姝君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建构研究》,西南大学王国泽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建设的现实际遇及策略研究》。从检索结果来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研究只有1篇,其他3篇偏向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几。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扩招,其群体规模与本科生相差无异,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像本科生一样得到社会关注。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困境

查看全文

新课堂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及构建透析

论文关键词:新课堂话语权构建

论文摘要:传统课堂“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是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本文试图对新的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做出探讨,并对其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洒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利为话语权。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自产生以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话语中权力的获得更多的是说话者社会权力和地位在话语符号系统中的折射和反映。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等交往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权利,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见解表达的权利。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获得而确立的、它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具有的权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学生的话语权屡遭缺失。

(二)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查看全文

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及建立

摘要:传统课堂“师本位”的教学思想是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本文试图对新的学生主体性的话语权做出探讨,并对其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堂话语权构建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洒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利为话语权。实际上,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自产生以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思想的工具。话语中权力的获得更多的是说话者社会权力和地位在话语符号系统中的折射和反映。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利。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等交往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的权利,还包括以书面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中学生思想、见解表达的权利。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获得而确立的、它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具有的权利,可是由于教育的某种“异化力量”,学生的话语权屡遭缺失。

二、传统课堂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查看全文

课堂学生话语权缺失及原因探索

摘要: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是传统课堂的一种常见现象。新课堂要求构建一种基于生命性、自由性和发展性的公平学生话语权。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从社会学视角做出归类,并且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角度对传统课堂学生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话语权;公平缺失;成因

一、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不仅是以抽象语言符号为载体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等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一种权力机制。正如德赖弗斯和拉比诺所阐明的,“话语是一种权力体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福柯称这种权力为话语权。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等的权力,包含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

二、公平的学生话语权特征

严格说来,课堂话语公平应该包括师生间话语公平和生生间话语公平。但本文的学生话语权是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教师话语权而言,所以本文也只分析课堂师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现象,而不分析学生内部的话语权公平问题。再说,生生间话语权公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教师的不公平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的。

查看全文

国际体育话语权现状及困局解读

1话语权的相关概念界定

1.1什么是话语权

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说话的权力,也是控制舆论的有力力量。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舆论的走向。

1.2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目前,国际话语权还没有很准确统一的定义,不同的领域的研究者对国际话语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在传播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中两个最具形象的典型定义来阐述国际话语权的定义。国际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影响和控制国际舆论的能力。国家实力、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掌握话语权的三大前提,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达方式,则是实现有效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国际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和发言的权力,影响和调控国际舆论的权力。[3]谁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说就掌握了国际的舆论走向。国际主导权,也就是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最主要的内容。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在应对国际纷争中就增加了为自己赢得利益的筹码。从根本上讲,今天人们要争夺和提升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权力。话语权不是天然的禀赋,而是争取甚至斗争的产物。

[4]1.3什么是体育国际话语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