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22:33: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画像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彩绘画像石艺术形式
汉墓彩绘画像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今陕北与晋西两地。1996年出土的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与1997年出土的山西离石市石盘汉墓等墓葬画像石较好地保存了原石彩绘的状态。出土时造型用墨线、墨斗打出的格线均清晰完整,画像格栏内剔地部分所施白粉、图像所施色彩均保存完好,依然鲜艳分明。大保当汉墓彩绘画像石早于石盘墓,两者之间为延续承接的关系。石盘墓墓门的图像结构及配置在大保当墓中已成形制。如:门扉石上朱雀下铺首的图像内容及其对称向心的图像配置方式,在大保当M1、M2、M4、M5、M9、M17、M18、M23中均如是;门楣石左向的车骑组合在M1、M2、M3、M5、M9、M23已存有;左右门框石上门吏图像在M3、M4、M9、M11、M17已存有。其他图像类型在大保当墓中大都可找到原型。如蔓草纹饰在M1、M23门框石、M3、M9门楣石上均存有;楼阁图像在M3、M11已存有,等等。大保当汉墓画像石中狩猎、说唱、舞蹈等内容,及众多人物、动物图像在石盘墓中不曾延续。由此发散的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石盘墓中只有在前室南壁左右立框石上的二马、牛车图像格栏中有所体现。但是石盘墓画像石的图像造型及其表现手法却较之更为自由、生动与流畅。石盘墓画像石显示出成熟的汉代艺术风格。
现将这种成熟性分述如下:
一如构图。大保当汉墓画像石图像格栏中,主体图像大都单一排列,画面空间平面展开,是整齐填充的一种关系。石盘墓画像石中,格栏与图像是浑然一体的完整空间。即图像所处空间与石面空间形成大小、远近的节奏变化,这是制作者在区分图像的空间层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墓门门楣石中的车骑图像,其中6马的马蹄、4车的车轮与格栏的关系均不同。第1马马蹄超出格栏下方格线,第2马接近,第3马缩回,第4马再超出,第5马再缩回,第6马再接近;第1、2车轮接近,第3、4车轮超出。单骑人物的帽子、轺车的车盖及树木图像与格栏上方格线的关系亦如是。因此,这一组平列性的车马队伍中,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第4车最近,第3车次之,第2车最远,第1车复又接近;第1单骑近,而第2骑在队伍里最远。再如前室北壁左立框石第3格栏图像,主体为一轺车,马与车分处于两个平面之上。这虽不符合车马之间的实际关系,却得到一种格栏布局的均衡与饱满,给观者一种视觉感觉的真实与美感。
二如造型。石盘墓画像石的朱雀、车骑、蔓草纹等图像,由稚拙、朴实、自然,到圆转、流畅、张扬的风格衍变明显。例如石盘墓墓门朱雀图像,其冠由短促而变为巨大的圆形或半月形,喙伸长,两翼翻卷张扬,趾爪亦由勾状而极度夸张。再如前室东壁横额石殿宇图像中表示瓦节的曲线,不求一律,率意勾点;其窗棂交叉直线间距离亦宽度不一;北壁左立框石上禽鸟的双翅画成圆形等,说明绘制者在运用线条造型时的灵活多变,生动而不受客观形象的限制。这种种造型表现已远远不再是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是演化为一种承载某种精神与情感的符号。这种造型观念不仅体现了汉代的雄强博大,而且影响了之后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
三如线条。画像石中的线条,表示物象的动态及大概衣着形象,其中许多细节都省略了。繁复形象均被概括成为一种简单又符合视觉经验的模式。这种简约与概括是艺术性的,即重点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完全模拟或再现,而侧重于一种形式的表现。这种形式就是线条。画像石中的这些图像,并没有因为省略了一些细节结构而使人感觉不真实。相反,这些清晰流畅的线条及其组织准确地表述了物象大的造型及主要的结构,其运行过程又携带着绘制者的精神、情感因素,使人觉得真实。画像石中的每一条曲线在绘制中都十分劲挺、连贯,且富有轻重、粗细、快慢的变化,如人物中的衣带、蔓草纹饰、云柱等图像中的线条。而流云的尾部更是表现得轻盈劲巧。这些现象反映出制作者对图像造型驾轻就熟的把握、对制作工具的熟练控制,也反映出石盘墓画像石成熟的艺术表现层次。四如色彩。画像石中的色彩现在可看到的有黑、白、红、黄、青诸色。其色彩的运用,有状物与装饰之分。
如棚车的车棚、朱雀的下颌下绶、门吏所持物(一说“盾”)等处红色的运用是出于状物目的。而蔓草纹、马、人物衣着等处红色的运用,是出于装饰目的。在蔓草纹的不同部位间隔性地施以红色,使一连串连续的蔓草图像产生斑斓的效果,同时也形成图像之间的节律变化。在现存色彩完好的墓门门楣、甬道横额等石上,这一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同样,车骑图像中人物的帽子施以黑色,左起第2匹马施以红色,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及效果。石盘墓墓门左右门框石的西王母、东王公两个图像上色彩的运用则反映出另一特征,即左右相向对称的人物,头冠一致为黑色,但衣领一黑一红,一上衣红、一下衣红,形成左右图像既对称统一又有变化的效果,是制作者运用色彩时的匠心所在。这种左右人物的上下服装采用相反色彩的手法与大保当M1、M23左右门框石的说唱、舞蹈图像中的运用相同。画像石中大多的图像格栏边框都是石面本身色彩。但在石盘墓墓门左右门扉上的蔓草纹与朱雀铺首图像之间的边框却施以红色,加强了其“口”形的形状,使得墓门部分的所有图像都更为集中,更富有表现力。画像石中丰富的线条与色彩图像使其与格栏边框区分开来,相同平面的石面形成了两种空间的变化。加之格栏中白色的减地层次,共同构成石盘墓彩绘画像石的图像表现空间。在这个独特的空间中,当时的画工与雕工以其娴熟的技艺,共同营造了一种谨严又自然、统一又处处富有变化的艺术图像,发散出庄严饱满、自然流变的气息。此两处彩绘画像石的材料均为砂岩。其颗粒粗,渗水性强,易固着墨色和其他颜色,但不宜精细雕琢。因此在画像石中,凡人物车马细节均不能够使用雕刻的阴线来表现,更不能够琢磨出层次丰富、肌理细腻的石面效果。只能更多地借助于绘画的手段,制作出平面的、接近于壁画的艺术风格。
论汉画像石的造型语言
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品。插画与商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插画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按传播媒体分类,可以分为两类:即印刷媒体与新媒体。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画、报纸插画、杂志书籍插画、产品包装插画、企业形象插画、宣传品插画等。新媒体包括数字杂志和报纸插画、网络游戏插画、影视插画、触摸媒体插画等。现代的插画多数划分为设计范畴,而不是传统绘画。它的创作出发点更偏向设计与创意,是将当代文化、设计与绘画的结合。
汉画像石造型语言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运用
汉画像石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画像石中造型元素在中国的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日本、欧美的插画影响了一代插画者的创作与成长,我国现代插画在积极吸纳国外新潮思维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插画作品一味跟随国际风,进行了风格的变迁,失去了民族特色。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持久生命力的插画作品尤为重要。以下从画像石的技法、造型、构图三个方向来谈论汉代画像石造型语言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运用。
“技法”的结合在造型语言中,线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绘画创作中线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轮廓和形体的表现,另一个是线自身的艺术价值。汉画像石是以刀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它不讲求光影效果,却能表现出极强的立体感。如“伏羲和女娲”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的身体造型呈S形的运动曲线,画像的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具有浪漫的审美情趣。伏羲和女娲轮廓以外的留白处,用错落有致的斜线去修饰,这样的对比之下,能够突出主体,有很强的空间感。南阳画像石“厥张图”是用阴线刻的表现手法,怪兽用黑色块表现,腿部呈三角形,在色块里用细线勾画出拉弓的动势,弓上的弦朝脚部反方向呈三角形,这样有旋律的造型,产生很强的运动感和速度感。画像石中的线条表现技法结合现代插画的创作思维,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
“造型”的借鉴中国汉代画像石有题材繁多、内容丰富之美称。这些丰富的内容融汇了具象、抽象、变形、夸张、想象和特异等技术和创意。若能巧妙的应用到插画设计当中,将是多么丰富的资源。例如:画像石中反映祥瑞画像有:凤凰、四神兽、嘉禾等,有着吉祥、多福、升官发财等的寓意,画像的造型也比较独特,若借鉴其中的“形象”,通过变形、简化、错位、分割等方法,进行新的设计重组,应用到企业形象插画和产品包装插画中去,即有明确的寓意,其插画的造型也有中国的特色。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及灵兽的造型也被应用到游戏插画设计中。如厦门奇域公司开发的《神兽》游戏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九尾狐和应龙等游戏插画便是借鉴了画像石题材中的神话故事和神兽形象而设计的。画像石中还有许多奇特造型的形象:两个头的蒙双民、三个头的离珠、多头鸟、人头鱼身的氐人国三鱼人和九头开明神兽等。这些超乎逻辑、荒诞和奇特的造型让人想到超现实主义的插画作品。不曾想1920年在欧洲盛行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却与中国汉代的画像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构图”的参照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大场面的题材,如车马出行图、舞乐图、风神出行图、泗水捞鼎图等。这些画像的构图均遵循了平面的散点布局的方式。而现代绘画应用的是线性透视,线性透视的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所描绘的是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看到的景物。而散点透视的视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视点的组织方式没有焦点,而是有一群与画面同样宽的分散的多个视点,如果移着多个视点去欣赏画面,每个局面都似一个景象,散点透视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和局部。这种表现方式也类似于摄像的多个分镜头分割再重组。现代插画设计中参照汉画像石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可以设计出气势磅礴、画面丰富的作品。
嘉祥汉画像石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雕刻技法方面对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做一次简要的分析,结合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从而找出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吕梁汉画像石艺术探讨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对吕梁地区汉画像的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阐述了汉画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画像;艺术;初探
在我国古代,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厚葬,形成当时社会的特色。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封建政权日益兴盛,国富民强,使富有者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物质享受,还竞相耗资用砖石构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汉画像石墓是土著豪强、贵族的冥宅,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嵌饰于墓室、祠堂、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质装饰画,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画。它始于西汉末期,兴盛于东汉晚期,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随之消失,被人们所淡忘。早年的画像内容较简单,雕刻也较粗糙,内容以写实为主,到东汉初、中期画像内容较丰富,题材较广泛,到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范围较广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阴线刻,出现了平面剔地浅浮雕,画像石进入了鼎盛时期。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
吕梁汉画像石据纪年墓记载,全部属东汉晚期汉恒帝、汉灵帝时期的遗作,此时的汉画像石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仅保留了初期“点缀政教”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晋西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晋西北各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及民间俗习的许多生动场景和时代特征。
吕梁是山西汉画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吕梁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离石马茂庄一带,目前,吕梁所出土的汉画像石90%出土于马茂庄村周边的三川河流域一带。吕梁汉画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画像石墓多为砖室结构,有单室、双室、三室,较复杂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还在墓门外左右设置小耳室。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为券顶或穹隆顶,墓葬前后长在7m左右,前室一般宽在3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宽2,5m左右。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m~9m。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一、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在构图中,汉画像石艺术中运用最多的是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这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游”的方式,是在流动中从多角度观察。同时,大量采用平行式构图,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纹样、边饰进行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构图以“满”为胜,几乎不留空白。汉画像石以刀为笔、以石为绢,创造出一个虚幻的空间,在空间上超越客观真实,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将汉代的战争方式、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精神信仰等内容通过平面形态展示给后人。
二、汉代画像石艺术的主题——成教化,助人伦
汉代立孝以教化天下,为强化孝道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朝廷以举孝廉的方式对孝行施行嘉奖。与向往神仙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玩味和充分肯定,这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和贤相表现出来,也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自然描绘表现出来,从而营造了在家为孝子、出仕作廉吏的社会舆论和氛围。汉画像石艺术中历史故事非常多,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品类齐全,应有尽有。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坛,而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更是充斥着画面。汉画像石艺术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凸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众生活化的艺术倾向,不仅拉近了画像石艺术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画像石艺术创作形态走向多样化、生动化和日常化,使画像石艺术深入民众的生活,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三、汉画像石艺术审美价值形成的文化因素
尽管儒学在汉代盛行,“成教化,助人伦”“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画像石艺术并没有受到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它与大众审美的结合,强化了艺术在大众心理上的亲切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进程,缩短了大众与艺术间的距离。大众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画像石艺术的享用者和传播者。汉画像石艺术立足于现实世界选取题材,刻生活形式于石,刻劳动生产于砖,给生活在同一现实环境中的人们带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更让人们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艺术表现的领域。这使汉画像石艺术完成了向世情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变。汉画像石艺术的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同样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雕刻技法方面对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做一次简要的分析,结合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其雕刻技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从而找出嘉祥地区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流传。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人民大众。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又被称为刻纸。这两个名称的区别是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因此人们将二者统称为剪纸。最早的剪纸是什么样的?最早的剪纸是什么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了汉画(汉画像石),笔者才感到自己似乎看到了剪纸的雏形。笔者认为最早的剪纸可能像汉画,因为二者同样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风格手法大体相同。当然,笔者不是考古学家,猜想毕竟是猜想,不一定正确,但专家已证实:“剪纸始于汉代,兴于晋代。”汉画与剪纸同属汉代,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到现在,我们也会在其中找到与现代剪纸的许多共同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要学习借鉴我们祖先的高超艺术技法,更要学习技法背后有生命力的、顽强的、博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最可贵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依笔者看来,那就是“大胆、大气、大巧、大拙”。
徐州民间剪纸根植于乡土之间,吸收民间文化,代代传承。由两汉文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是徐州汉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独特,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徐州汉画像石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东汉,而在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造型大胆、构图紧密、大巧若拙,线刻与浮雕结合。汉画像石的题材表现丰富:两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贴近世俗生活的各种繁荣兴盛的生活场景,包括宴请宾客、舞蹈表演、出行车马、访友会客、楼宇阁台等,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是生产生活类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中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世俗化”的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把当时徐州人的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一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传承两千年汉文化的徐州剪纸艺人中,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王桂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剪纸创作来源于田间地头、乡里乡村,她可以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一切都变成剪纸艺术。正因为她的剪纸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所以才具有朴实感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没有接受任何艺术教育,她的剪纸艺术来源于这片汉文化沃土,将与生俱来的直觉天赋同现实生活结合,在艺术形象上与汉画像石一样重夸张得体,以形传神“大胆、大气、大巧、大拙”。正因为王桂英剪纸艺术的真实性和打破艺术框架的创新性,以及与汉文化深厚底蕴不谋而合的巧夺天工,使她走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高峰。王桂英被誉为中国的“马蒂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除此之外,汉画像石的题材还大量涉及历史故事、神话、吉祥图案等。雕刻技法浮雕与线刻相辅相成。线刻细腻阴柔,浮雕浑厚阳刚。汉画像石阴阳相济,体现了两汉哲学思想与审美要素。剪纸也可以有阴刻和阳刻,注重线条与块面的配合,线条精细灵巧,块面厚重粗大。阴阳、粗细、轻重、缓急这些元素都丰富了剪纸语言。在构图上,徐州剪纸与汉画像石也相似。汉画像石画面充实、构图饱满、散点透视、分层叙事、别具特色。汉画像石的拓片艺术与徐州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相同的美感,但徐州剪纸的场景和形象造型与汉画像石同样具有连续、均衡、对称等图形美要素。剪纸作品构图具有大胆、大气的特性,画面充实饱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强大。汉画的沃土培育了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比如徐,剪纸艺术家吴国本,他创作的《汉之魂》荣获了第二届国际剪纸大赛铜奖。此外,还有刘毅、张丽君、孟宪云、孟庆刚、尹明仁等剪纸艺术家。
古黄河边的徐州人民把两汉文化深深融入血脉当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徐州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民间艺术发展锦上添花。
透析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传承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透析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对各种汉艺术风格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总结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规律。挖掘徐州两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更好地塑造徐州两汉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艺术元素
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
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著。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
民间工艺造像艺术管理论文
[关键词]汉代;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徐州;民间工艺
[摘要]徐州民间工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造像艺术:剪纸、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等在表现内容、制作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吸收了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中的养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汉代文化的历史渊源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汉代文化更是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家文化有着浓郁的先楚因子,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们,除张良外,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引“故楚南公”语),当这些威猛无比的楚国子弟们用血肉之躯推翻暴秦统治时,也就是决定了:他们要将故国乡里的一切文化传播到长江天堑的另一边,传遍汉家帝国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