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媒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22:08: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华文媒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华文媒体生态研究论文
一
近年来,学者们习惯借用生态学(Ecology)的基本概念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笔者深以为然。因为解决好资源开发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是包括媒体在内的任何一个领域平衡发展重要前提。在此笔者还将引用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种群(Population),借以探讨近年华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华文媒体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按照生态学的界定,种群是指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1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引申到人类社会,种群可以界定为:在同一地域中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字、文化归属、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诉求的个体组成的复合体。也许这个界定容易使人联想到较为熟悉的“族群”(Ethnicgroup)的概念,客观地说,华人人口分布情况也可以用“族群”一词描述之。为什么笔者舍“族群”而用“种群”呢?
首先,本文探讨的是华人人口的世界性分布问题,而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学者对“族群”的解读和诠释各不相同。在台湾,族群是指人口构成的状态(如将岛内2300万人口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大族群),而在大陆地区,“族群”一词则是与“民族”、“家族”等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自“族群”一词出现以来,有关它的界定林林总总,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个确定的、没有争议的定义。第三,“族群”一词虽然可以用来解释一国之内不同裔群之间的差别,却难以解释同为华裔族群的大陆移民与港台移民之间的差异。
鉴于此,笔者宁可采用为读者所不熟悉却也毫无歧义的“种群”一词,并赋予它引申含义。按照前述界定,从“种群”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海外华人的构成大体上分为三类:早期移民、港台移民和大陆新移民。
华文媒体研究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新一波的“中国热”也随之兴起。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的“中国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新中国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在西方国家关于“谁丢失了中国”的大辩论中,在“黄祸论”的鼓噪声中,对中国的封锁、围堵、遏制与打击也全面展开。第二次“中国热”出现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这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由“围堵”中国转而打开“竹幕”的一个战略性的步骤。这次“中国热”,更多地表现为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其结果是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以及中国的医药、针灸、功夫等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成为颇受瞩目的话题。第三次“中国热”始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并呈现出逐步升温的势头。在这一次“中国热”中,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密集度也大为增加。例如在英国的主要报纸、杂志、出版物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的新闻和相关报道。今年5月22日,美国大报《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中,首次使用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美国著名记者及中国通纪思道评论说:“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中文标题,你最好开始学中文,因为它是未来的语言”。无论这篇报道的内容如何,世界性的英文大报向西方读者如此推介汉语的做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世界关注中国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在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的确在扩大。但是在世界性的“中国热”不断升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首先我们注意到,虽然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变化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全面,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定格中,对它的偏见与误解也普遍存在,比如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曲解,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及中国国力进行夸大式报道的同时,一些华文媒体也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对中国经济、华人经济以及大中华经济圈做了不恰当的报道,客观上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某种注脚。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西方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舞台上,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和平发展的中国,改变世界舆论对它的误解与偏见,已经成为包括中国本土和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世界华文传媒的共同课题。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伴随着“中国热”,汉语热也在不断升温——据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透露,目前海外约有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教授中文,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尽管如此,汉语却不能算是强势语言,它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联合国虽然将汉语列为其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会议正式使用汉语的尚不多见。在这方面,汉语自然不如英语、法语,甚至不如日语。
华文媒体研究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新一波的“中国热”也随之兴起。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的“中国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新中国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在西方国家关于“谁丢失了中国”的大辩论中,在“黄祸论”的鼓噪声中,对中国的封锁、围堵、遏制与打击也全面展开。第二次“中国热”出现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这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由“围堵”中国转而打开“竹幕”的一个战略性的步骤。这次“中国热”,更多地表现为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其结果是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以及中国的医药、针灸、功夫等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成为颇受瞩目的话题。第三次“中国热”始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并呈现出逐步升温的势头。在这一次“中国热”中,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密集度也大为增加。例如在英国的主要报纸、杂志、出版物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的新闻和相关报道。今年5月22日,美国大报《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中,首次使用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美国著名记者及中国通纪思道评论说:“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中文标题,你最好开始学中文,因为它是未来的语言”。无论这篇报道的内容如何,世界性的英文大报向西方读者如此推介汉语的做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世界关注中国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在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的确在扩大。但是在世界性的“中国热”不断升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首先我们注意到,虽然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变化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全面,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定格中,对它的偏见与误解也普遍存在,比如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曲解,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及中国国力进行夸大式报道的同时,一些华文媒体也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对中国经济、华人经济以及大中华经济圈做了不恰当的报道,客观上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某种注脚。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西方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舞台上,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和平发展的中国,改变世界舆论对它的误解与偏见,已经成为包括中国本土和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世界华文传媒的共同课题。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伴随着“中国热”,汉语热也在不断升温——据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透露,目前海外约有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教授中文,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尽管如此,汉语却不能算是强势语言,它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联合国虽然将汉语列为其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会议正式使用汉语的尚不多见。在这方面,汉语自然不如英语、法语,甚至不如日语。
华文媒体生态管理论文
一
近年来,学者们习惯借用生态学(Ecology)的基本概念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笔者深以为然。因为解决好资源开发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是包括媒体在内的任何一个领域平衡发展重要前提。在此笔者还将引用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种群(Population),借以探讨近年华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华文媒体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按照生态学的界定,种群是指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1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引申到人类社会,种群可以界定为:在同一地域中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字、文化归属、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诉求的个体组成的复合体。也许这个界定容易使人联想到较为熟悉的“族群”(Ethnicgroup)的概念,客观地说,华人人口分布情况也可以用“族群”一词描述之。为什么笔者舍“族群”而用“种群”呢?
首先,本文探讨的是华人人口的世界性分布问题,而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学者对“族群”的解读和诠释各不相同。在台湾,族群是指人口构成的状态(如将岛内2300万人口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大族群),而在大陆地区,“族群”一词则是与“民族”、“家族”等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自“族群”一词出现以来,有关它的界定林林总总,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个确定的、没有争议的定义。第三,“族群”一词虽然可以用来解释一国之内不同裔群之间的差别,却难以解释同为华裔族群的大陆移民与港台移民之间的差异。
鉴于此,笔者宁可采用为读者所不熟悉却也毫无歧义的“种群”一词,并赋予它引申含义。按照前述界定,从“种群”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海外华人的构成大体上分为三类:早期移民、港台移民和大陆新移民。
海外华侨华人和华文媒体高度评价中共十七大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高度关注大会的召开,希望十七大以后的中国更加繁荣昌盛。同时,海外的华文媒体也及时充分地报道了十七大开幕相关消息。
法国华商会会长卓旭光表示,十六大以来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在国内重视安定团结,在国外重视侨胞的力量、保护侨民权益,形成四海携手、共兴中华的局面。希望中共十七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更加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努力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法国潮州会馆常务副会长吴武华表示,中国是海外侨胞的坚强后盾。海外侨胞真诚盼望着中国的和谐发展。
法国欧洲时报社社长杨咏桔女士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海外华人衷心祝愿中共十七大取得圆满成功,祝福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发展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执行主席、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说,海外华人目睹中国振奋人心的发展和进步备感自豪和扬眉吐气,今日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高速平稳的经济发展和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无不令人引以为傲。
捷克华联会副会长王德龙在谈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时说,报告客观真实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五年来的治国历程,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中国仍存在的问题,勾画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蓝图,在捷华侨华人深受鼓舞。
捷克中华小学校长戴波说,报告以科学发展观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有领导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略和能力,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海外华侨华人和华文媒体积极关注十七大召开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热议大会及十七大报告,相信十七大以后的中国将更加繁荣昌盛。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继续以大量篇幅报道十七大。
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石水妹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最得人心”,受到海外侨胞的欢迎。建设和谐社会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具有重大意义。福建同乡会第一常务副主席郑棋认为,报告提出的对台政策勾画了两岸和平发展“路线图”,让希望强大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海外侨胞欢欣鼓舞。美国象洋侨联总会主席郑斌说,报告谈到对台政策时语气温和,海外侨胞看了觉得很“暖人心”。连江二中校友会会长陈起永表示,报告让人深深感受到大陆向台湾发出的和解、和平的真诚呼唤,同时让人感受到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
德国华商联合总会执行会长、《欧洲经济时尚导报》社长陈茫及该报主编范轩表示,中共十七大的召开,无疑是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当今中国社会以民生为本、民意为重的人本社会观念,令海外华人感到振奋,信心倍增,相信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会加快经济繁荣、民主进步、社会和谐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固地在国际间建立和奠定大国形象。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国昌说,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这令海外华人欢欣鼓舞。科学和科学性,不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重要,而且对政策的制定也很必要。
中英科技贸易协会理事长冯勤表示,十七大是一次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强调继续改革开放,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中国领导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和科学协调发展,让普通老百姓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几年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广大老百姓也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说,中国经济近几年高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形象随之提高,“我们海外华人对此在海外能深深感觉到”。
南非侨界也高度关注十七大召开的情况。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南非中国友好协会、南非洲中华工商总会、全非洲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全非洲中华青年总商会等侨团,以及南非中华二商联合会陈裔桥、南非洲粤港澳总商会会长吴少康等侨领连日来纷纷在当地华文媒体上刊登贺词,祝贺十七大胜利召开。
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新华时报》和《欧联时报》等华文媒体密切关注中共十七大的召开,认为这次会议是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使中国沿着更健康、和谐的道路发展。《欧华联合时报》的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建设和谐发展进步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这是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和生活中寻找到和选择了的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
海外华文传媒战略性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有必要立足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战略性高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传媒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海外华文传媒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它可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推动力量;它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及海外华人经济的进一步扩展,未来海外华文传媒呈现集团化发展、多种媒体共存共依、向全球拓展、海内外媒体及受众相互融合等趋势。
[关键词]海外华文传媒战略思考
Abstract:Since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ngegreatlyinthe21stcentury,itisverynecessarytoreconsider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overseasChinesemediafromtheperspectiveofglobal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trategy.OverseasChinesemediaistheextensionofChinesedomesticmediaandcanbeadrivingforceforChina''''sunification.InviewofthedevelopmentofoverseasChineseeconomicsandChina''''seconomics,itisfavorableforoverseasChinesemediatomergewithChinadomesticmedia.
Keywords:OverseasChinesemedia;Developmentstrategy
据统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已近3000万,他们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保持着血缘亲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着贡献。而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的1815年算起,到这个世纪之交,海外华文传媒已经有了18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总数约4000种。20世纪30年代,华语广播电台出现,60年代以后又开办了华语电视台。它们挟新科技手段后来居上,形成了蓬勃的发展势头。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海外华文传媒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大批华文报纸进入网络,出版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从而使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海外华文传媒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有必要立足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战略性高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传媒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海外华文传媒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它可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推动力量;它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及海外华人经济的进一步扩展,未来海外华文传媒呈现集团化发展、多种媒体共存共依、向全球拓展、海内外媒体及受众相互融合等趋势。
[关键词]海外华文传媒战略思考
Abstract:Since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ngegreatlyinthe21stcentury,itisverynecessarytoreconsider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overseasChinesemediafromtheperspectiveofglobal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trategy.OverseasChinesemediaistheextensionofChinesedomesticmediaandcanbeadrivingforceforChina''''sunification.InviewofthedevelopmentofoverseasChineseeconomicsandChina''''seconomics,itisfavorableforoverseasChinesemediatomergewithChinadomesticmedia.
Keywords:OverseasChinesemedia;Developmentstrategy
据统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已近3000万,他们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保持着血缘亲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着贡献。而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的1815年算起,到这个世纪之交,海外华文传媒已经有了18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总数约4000种。20世纪30年代,华语广播电台出现,60年代以后又开办了华语电视台。它们挟新科技手段后来居上,形成了蓬勃的发展势头。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海外华文传媒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大批华文报纸进入网络,出版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从而使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海外华文传媒战略性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关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有必要立足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战略性高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传媒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海外华文传媒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它可能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推动力量;它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及海外华人经济的进一步扩展,未来海外华文传媒呈现集团化发展、多种媒体共存共依、向全球拓展、海内外媒体及受众相互融合等趋势。
[关键词]海外华文传媒战略思考
Abstract:Sinceinternationalrelationschangegreatlyinthe21stcentury,itisverynecessarytoreconsider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ofoverseasChinesemediafromtheperspectiveofglobal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trategy.OverseasChinesemediaistheextensionofChinesedomesticmediaandcanbeadrivingforceforChina''''sunification.InviewofthedevelopmentofoverseasChineseeconomicsandChina''''seconomics,itisfavorableforoverseasChinesemediatomergewithChinadomesticmedia.
Keywords:OverseasChinesemedia;Developmentstrategy
据统计,目前世界华侨华人已近3000万,他们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保持着血缘亲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着贡献。而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的1815年算起,到这个世纪之交,海外华文传媒已经有了18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合刊的报刊,累计总数约4000种。20世纪30年代,华语广播电台出现,60年代以后又开办了华语电视台。它们挟新科技手段后来居上,形成了蓬勃的发展势头。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海外华文传媒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大批华文报纸进入网络,出版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从而使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传统媒体跨区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媒体区域扩张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境外媒体的强势竞争,为了生存与发展,传统媒体凭借品牌优势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以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新民晚报》为例,透析中国传统媒体在传播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区域扩张战略及媒体竞争力的辨识与培育,探讨其对中文传媒在海外传播系统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所带来的借鉴意义。
一、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传统媒体
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强烈冲击。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的透明化,还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改版扩版,扩大发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其传播方式与内容均出现了多种新的形式。传播分散化和现代媒体的全球化传播趋势给中国传统媒体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传播媒介的全球化是指本地的产品节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走出国门,选择跨区域扩张的现实路径,在不同文化、国家和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传播渠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作为中国解放后的第一张晚报,该报在中国报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版数最多的晚报之一。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牌媒体,该报多年来秉持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力求报纸内容的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和可读性。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报》美国版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张跨出国门的地方性报纸迈入新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传统媒体应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传播环境所做的艰巨的探索与超越。
二、《新民晚报》跨区域扩张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