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编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21:2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华人编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研究论文
[摘要]《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关键词]《万国公报》;华人编辑;贡献;基督教;思想转变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寓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内容多、时间长、影响大而彰名于晚清时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万国公报》在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愈益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不过,一般研究《万国公报》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与主持人林乐知身上,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了这份刊物不同时期“襄理笔政”的几位华人知识分子。诚然,林乐知的名字是与《万国公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林乐知也就没有《万国公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林乐知藉《万国公报》而获得的赫赫声誉,以及《万国公报》在晚清时期产生的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的默默辛劳。因此,探讨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关系,分析并评论他们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对《万国公报》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为如下几个问题的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一,西方社会福音派(或称自由派)传教士在华兴办文化事业时如何依靠华人知识分子;第二,华人知识分子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晚清时期,一批处于“边际人”地位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如何重塑他们的价值理念和信仰。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在出满第300卷后,改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7月28日,因林乐知忙于监理会在华的教会事务及创建中西书院,《万国公报》暂时休刊。1889年2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喉舌和机关报得以复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万国公报》刊行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批华人知识分子曾先后应林乐知或广学会之聘,襄理《万国公报》的笔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翁、匏隐氏、平江赘叟、古吴困学居士等,江苏吴江人。他“少负才名,壮年走马金台,宦游滇省”。1859年为避战乱,到了上海,起初以课授生徒、卖文卖字为生,曾在传教士办的英华书馆任教,又曾助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翻译西书。大约在1860年,结识了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乐知的“奉币致聘”,出任林氏的“记室”,协助林乐知办理《教会新报》,自此开始了充当华人编辑的生涯,直至1894年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沈毓桂协助林乐知、陆佩、慕维廉、李提摩太等西方传教士共编辑《万国公报》450卷又61册,成为在《万国公报》馆任职时间最长、编辑《万国公报》卷数最多的一名华人编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办理《万国公报》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名华人编辑,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地位前后有所变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的一段时间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仅是一名普通的华人编辑,其主要职责在于处理《万国公报》的文字事务,并对林乐知的文章加以润色和笔述。此即其所谓的“襄理报牍”时期。自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万国公报》的暂时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编辑一变而成为《万国公报》的“主笔”,开始全面负责《万国公报》的组稿、选稿、编辑和主持评论等工作。此即其所谓的“主张《公报》”时期。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后,由于林乐知的主要职责在于“专司拟题乞文”及“收卷、编辑”工作,故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主笔”地位仍然没有变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谓的“仍主报务”时期。也就是说,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充当一般华人编辑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万国公报》的“主笔”则长达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见沈毓桂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研究论文
[摘要]《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关键词]《万国公报》;华人编辑;贡献;基督教;思想转变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寓华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持的一份刊物,以内容多、时间长、影响大而彰名于晚清时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万国公报》在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愈益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不过,一般研究《万国公报》的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万国公报》的创办人与主持人林乐知身上,而很少关注甚至忽视了这份刊物不同时期“襄理笔政”的几位华人知识分子。诚然,林乐知的名字是与《万国公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林乐知也就没有《万国公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林乐知藉《万国公报》而获得的赫赫声誉,以及《万国公报》在晚清时期产生的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一批华人知识分子的默默辛劳。因此,探讨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的关系,分析并评论他们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对《万国公报》研究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为如下几个问题的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第一,西方社会福音派(或称自由派)传教士在华兴办文化事业时如何依靠华人知识分子;第二,华人知识分子在晚清西学东渐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晚清时期,一批处于“边际人”地位的华人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如何重塑他们的价值理念和信仰。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的《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在出满第300卷后,改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7月28日,因林乐知忙于监理会在华的教会事务及创建中西书院,《万国公报》暂时休刊。1889年2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喉舌和机关报得以复刊,直至1907年12月停刊。在《万国公报》刊行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批华人知识分子曾先后应林乐知或广学会之聘,襄理《万国公报》的笔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以及范祎等人。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号赘翁、匏隐氏、平江赘叟、古吴困学居士等,江苏吴江人。他“少负才名,壮年走马金台,宦游滇省”。1859年为避战乱,到了上海,起初以课授生徒、卖文卖字为生,曾在传教士办的英华书馆任教,又曾助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等人翻译西书。大约在1860年,结识了刚到中国不久的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并于1867年接受林乐知的“奉币致聘”,出任林氏的“记室”,协助林乐知办理《教会新报》,自此开始了充当华人编辑的生涯,直至1894年辞去《万国公报》的“主笔”之职。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沈毓桂协助林乐知、陆佩、慕维廉、李提摩太等西方传教士共编辑《万国公报》450卷又61册,成为在《万国公报》馆任职时间最长、编辑《万国公报》卷数最多的一名华人编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办理《万国公报》已使其“心血久竭”。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名华人编辑,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地位前后有所变化。在自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至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的一段时间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仅是一名普通的华人编辑,其主要职责在于处理《万国公报》的文字事务,并对林乐知的文章加以润色和笔述。此即其所谓的“襄理报牍”时期。自1878年3月林乐知返美至1883年7月28日《万国公报》的暂时休刊,沈毓桂已由一般的编辑一变而成为《万国公报》的“主笔”,开始全面负责《万国公报》的组稿、选稿、编辑和主持评论等工作。此即其所谓的“主张《公报》”时期。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后,由于林乐知的主要职责在于“专司拟题乞文”及“收卷、编辑”工作,故而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中的“主笔”地位仍然没有变化,直至1894年2月。此即其所谓的“仍主报务”时期。也就是说,沈毓桂在《万国公报》馆充当一般华人编辑的生涯只有四年多,而出任《万国公报》的“主笔”则长达十余年。由此可以概见沈毓桂在襄办《万国公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编辑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执业注册、证书发放与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实行资格认定制度。
在依法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下简称制作、播出机构)连续从事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播音主持工作满一年的人员,应当依照本规定通过考试和注册取得执业资格并持有执业证书。
第四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广电主持人资格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执业注册、证书发放与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实行资格认定制度。
在依法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下简称制作、播出机构)连续从事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播音主持工作满一年的人员,应当依照本规定通过考试和注册取得执业资格并持有执业证书。
第四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滕王阁笔会总体活动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宣传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展示我市“山江湖”战略和“森林城乡、花园”建设的崭新面貌,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推介,打响城市文化特色品牌,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于年11月2日至11月3日,与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馆共同举办中国第三届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为切实做好此次活动,特制定总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通过滕王阁笔会形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向参加活动的海内外嘉宾展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的丰硕成果,加深他们对的了解和认识,从而通过他们在海内外广泛宣传、推介,扩大在海内外广大华人之中的影响。
二、活动主题:森林城乡、花园
三、主办单位: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
期刊对文章撤稿或更正的处理流程
学术不端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与挑战,据《PLosOne》2009年5月29日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统计,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期刊发表中都会存在。文章将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中关于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区别以及更正与撤稿的流程这3个方向解读科技期刊处理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则与措施。
1、关于学术不端的定义和国家最新法律法规
学术不端行为(scientific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中国从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最全面的学术不端处理法规,该规定是由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19号令。该规定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工厂”提出了查处方案。
2、COPE和ICMJE中关于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区别
COPE与ICMJE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遵守并参考的权威规范,文章将对两种规范对期刊更正与撤稿的定义及不同进行阐述:2.1COP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没有严重违反出版或研究道德;√纠正不影响结论的小错误。(2)撤稿:√有明确证据表明,由于重大错误(例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或者由于捏造(例如,数据)或伪造(例如,图像处理)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构成剽窃;√研究结果先前已在其他地方发表,而没有适当地注明先前的来源或向编辑披露,也没有允许重新发表或提出正当理由;√未经授权使用其中包含的材料或数据;√版权受到侵犯或存在其他严重的法律问题(例如诽谤,隐私);√研究不符合道德伦理要求;√在同行评审过程受到破坏或操纵的基础上的文章;√作者未能声明主要的竞争利益(又称利益冲突),据编辑认为,这会不适当地影响编辑和同行评审对文章的建议和解释。2.2ICMJE对更正与撤稿的定义:(1)更正:诚实的错误是科学研究与发表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编码有误或某个计算出错可导致普遍性的差错,以致在整篇文章中出现大量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没有改变文章结果、解释和结论的方向或意义,当发现错误时,应发表更正启事。对事实方面的错误进行更正是必要的。(2)撤稿:学术不端包括数据造假和剽窃,但并不一定仅限于此。数据造假包括欺骗性地篡改图像。错误严重到足以使文章报告的结果和结论不可靠,则可以要求撤销。若调查证实有科学不端,应刊登撤销论文的声明。2.3区别:从两者的指导原则看,COPE更直接地列举出需要更正与撤稿的准则与事实,ICMJE则更倾向于向期刊编辑提供措施建议,并未明确指出更正与撤稿的原则。
3、更正与撤稿的流程
主持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管理工作,加强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根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令第2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实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经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以下简称执业证书)后,方可在依法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机构(以下简称制作、播出机构)从事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或播音主持活动。注册有效期为二年。
第三条执业证书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印制,是持证人具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从事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或播音主持活动的唯一有效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四条国家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和监督工作。
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以下称注册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注册及管理工作。
编辑兼职劳务合同
一、合作宗旨和内容
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公平、诚信与平等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信息交流和产品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______公司授权兼职编辑开发______分类搜索并维护。具体工作如下:
1.收集新网站或内容丰富的新链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类搜索数据库中。
2.维护自己负责的类目及其下的网站。
二、兼职编辑的权利和义务
1.兼职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行业背景,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收集没有被______分类搜索收集的网站或内容丰富的新链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类搜索数据库中。
编辑兼职劳动合同
一、合作宗旨和内容
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公平、诚信与平等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信息交流和产品建设,根据相关法律
法规,______公司授权兼职编辑开发______分类搜索并维护。具体工作如下:
1.收集新网站或内容丰富的新链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类搜索数据库中。
2.维护自己负责的类目及其下的网站。
二、兼职编辑的权利和义务
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出版的价值
1引言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的获取变得方便快捷,编校工作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数量递增,区别于其他休闲类期刊,科技期刊具备刊文内容学术性强、数据多、公式多、图表多等特点,加上纷繁芜杂的信息、编校软件等新技术的不成熟都给编校工作带来干扰和影响。因此,在编校过程中涉及的标准多而广且杂,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影响学术论文所传达内容的正确性与严谨性,给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基于此,如何优化编校标准,提升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的价值实现值得思考和探索。
2编校标准化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及现状
每本期刊都需要编校标准,而大部分作者或读者基本是参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或是通过已经刊出的期刊,直观感知编校中的规范,很少有人会去查阅编校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原文。同时,通过编辑加工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可以促进编校规范的修订,使其逐步进入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编校标准化—编辑—作者(读者)—编校标准化”的闭环[1]80。这个闭环不仅仅局限于编辑出版的圈子,其中的各元素是相互影响的。在整个闭环的传导过程中,各类标准如不能很好地整合于科技期刊中,使得编校标准化执行得不扎实,那么就会影响整个期刊的编校质量,从而会影响期刊内容高质量地传播。因此,注重期刊编校标准化十分重要,需要从整体到细节,以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角度看待优化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中价值实现的意义。从目前编校标准化的使用情况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编校标准繁多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5类。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2],每个标准中又包含多个具体的规范文件。为了加强标准出版活动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实施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又联合制定了《标准出版管理办法》[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编辑,更应该掌握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至少要大致了解。而实际编校工作中,仅出版物常用标准规范就千变万化,编辑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编校标准打交道。科技期刊中除了出现标点、数字、字词、格式等常规性规范外,还会存在表格、图文混排、公式、行业简称等方面的显性和隐性规则,数不胜数[1]81。繁多的标准规范导致编辑无法精通掌握所有规范,常常如履薄冰、背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