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7:26: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保护意识提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以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研究核心,先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具体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基层环境教育
从某种层面来看,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但这却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我国而言,若想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就必须依靠所有公民的共同努力,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本前提。因此,对环境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展开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环境保护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若从环境地理学的领域来看,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那些将会面对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加以解决,从而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若从环境保护学的领域来看,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为了避免环境遭到破坏或环境中的事物产生变质而做出的保护行为;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可以称作是人类为了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从而将自然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解决,确保自身和自然环境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稳定的关系。本文所提到的环境保护,主要拥有三层内涵: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对土壤、大气层、水体的保护等;二是对居住环境的保护,如村庄、城市等;三是对地球生态体系的保护。
2提高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策略
公众环境意识增强
摘要:环境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书记在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关键词:公众;环境意识;环境保护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建设,更是使环境问题不仅成为全国,也是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无疑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环保压力和责任。在多重压力形式下,公众的环境意识就尤为重要。故对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措施,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促使其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当前中国应该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完善环境保护权利基础,加大环保知识宣传的力度
在确立公民环境权基础上拓展人的环境道德意识视野,提高对待环境问题的觉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机关、媒体、学校、单位、社区等各级组织的作用,深入群众,开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使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广泛宣传。
今后环境宣传的着力点应首先从政府官员、领导干部环保意识的提升入手,由于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政府依赖性”较强,若然各级官员和领导干部对环保的认识上升至如GDP、计划生育等问题的高度,则在公众环境宣传上必将事半功倍。
地理教学乡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
一、在探寻中思索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途径
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探寻中思索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途径,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初衷相悖。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开展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乡土地理知识的熏陶,自发地重视乡土地理环境。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灌输,并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地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发地认识到保护乡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1]。但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并非易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活动价值,如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理为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有哪些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哪些是由于当地人缺少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进行的人为破坏?应当怎样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相互配合、合理分工,通过翻阅史料、上网搜集等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古代(唐宋后)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是当地人盲目耕种及战争和瘟疫导致的;近代(清代后)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是由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导致的;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带是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导致的[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从内容上来讲,学生除了了解课本内容之外,也补充了更多关于荒漠化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够让学生对乡土地理环境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从形式上来讲,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乡土地理环境知识,培养的也不仅是地理环境意识,更多的还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对今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另外,学生从活动当中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作用,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在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教学的讲解中和为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乡土地理环境内容需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是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二是学生要想回答活动问题,则需要相互配合,通过多种合理渠道获取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并且要对其有所研究学习。
二、在学习中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
教师需要不断开拓教学思维,以新颖且可操作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乡土地理环境意识,而“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是非常好的一种培养方式。在学校开展“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全新尝试,这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其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个人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地区都在不断地发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学生通过“校本乡土地理环境”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是对所研究地区的一种有效宣传。但因为区域的不同,校本课程资源也会不同,学校与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资源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研究环境。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这一主题为校本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的经济建设、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过程,仅靠教师与学生完成难度较大,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为课题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方面影响因素考量。比如,以“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为研究课题,然后各选取一个南北方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研究,这样研究范围被缩小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强。首先,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居民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次,南北方的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最后,学生从一系列的探究中会了解由于乡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差别有哪些,并且逐步认识到乡土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方可高效地完成课题研究。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知识的扩充,意识的培养,也是能力的锻炼。学生在进行“南北方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的课题研究时需要明确三点:一是要了解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二是要了解南北方的人文差异;三是在对比中探究形成居住差异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三、在课堂中开展乡土地理环境的教学
考试与实践是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力。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如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环境材料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中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区位的选择上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就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的工业类型而言,在区位选择上需要具备哪些原则?”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分享探讨的结果,也要对学生探讨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总结。之后教师会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工业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就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与乡土地理环境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对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也大有裨益。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域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工业、产业或是企业,与乡土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并非易事,需要做的功课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有指向性地指导学生搜集与乡土地理环境相关的资料;其次,教师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乡土地理环境问题供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还要选取恰当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是对学生地理思维的提升,也培养了其热爱乡土与环境的人文情怀。所以,师生需要共同努力为培养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探寻更好的出路,让乡土文化得以发展,地理环境得以优化。
科技发展下环境意识培养
本文作者:陆薇工作单位:兰州实脸小学
《现代科技》课是一门新的实验课。这门课担负着向小学生传授现代科技知识,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现代科技》课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重要的途径。
要上好《现代科技》课,利用这门课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备好课是很关键的。在每一课的备课中,除了注重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要特别考虑如何利用城市孩子们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自己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如在备《空气》这一课时,我考虑在上课时,首先让他们用手堵住鼻子和嘴,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叫他们比一比,看谁堵的时间最长,通过比赛,使他们亲身体会到空气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接着提出如果呼吸了污染的空气你们有什么感觉,如妈妈炒辣椒时厨房里的空气;爸爸来了很多朋友抽过烟后客厅里的空气;尘土飞扬时马路上的空气;夏天垃圾台下瓜皮污水旁的空气等。通过讨论,使他们懂得,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然后利用孩子们的幻想性,让他们各述己见,谈一谈自己治理空气污染的设想以及现在应该如何去做。结果在课堂上有的说要将所有的空地都种满花草树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有的说他长大了要制造出不冒黑烟没有噪声的汽车;还有的说他要发明一种方法把所有的空气都过滤干净,让人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在谈到现在如何去做时,大家都说要爱护花木,爱护草坪;有的说要多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有的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空气清洁;有的说要经常把教室打扫干净,不让起土等等。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气氛活跃,没有采用直接讲解大道理的方法,却达到了培养同学们环境意识的预期效果。
《现代科技》课本中,文字很少,大部分是彩色图画,这样的编排,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中尽可能避免大段地说教,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采用做演示、讲故事、小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活动、多说、多讲、多讨论,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在高高兴兴地游戏活动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我在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课时,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有关环境的各种人的生活表现,分别让他们上讲台表演,然后让台下的同学评判各种人物行为的好与坏,以增强同学们对生活中各种行为对错判断的能力。有的同学扮演爸爸和孩子走在路上,爸爸将吸完的烟头扔在马路上,孩子批评爸爸做得不对,爸爸接受批评,将烟头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有的同学扮演女儿在公园里摘花朵,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有的扮演一位汽车司机将喝完水的塑料瓶子扔在马路上,一位背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一声不响地将塑料瓶抢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两位扮演在公园里游园的同学,将吃剩的果皮蛋壳装进各自的塑料袋,扔到公园的垃圾箱里。
通过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教学实践,同学们环境意识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刚人学时很多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和吃剩的食品,现在这一现象没有了;原先去公园里乱扔垃圾,现在春游秋游去公园,各小组都用塑料袋将剩的杂物装好扔到指定的地方,这一点是最值得老师欣慰的。现在好多同学已能做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注意教室卫生,主动关闭滴水的龙头,个别同学还做到了捡起别的同学丢弃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箱里。
环境陶艺中自然意识分析论文
一、自然意识在现代环境陶艺创作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幼儿时期环境意识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幼儿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在城乡绿化中作用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建设中的绿化工作正在相应开展。如何做好城乡绿化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时代要求,已经受到各方重视。因此,加强城乡绿化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角度,探索新时期做好城乡绿化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城乡建设;绿化工作;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1城乡建设发展中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因素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城乡居住区的绿化工作与环境景观设计密切结合,不仅要体现温馨、美观、怡人,更主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绿化工作是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建设的极其重要部分。住宅区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既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又要给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不同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要区别于广场、道路的绿化工作。因此,为适应时展要求,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根本,积极配合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现代化的绿化工作探索。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绿化工作对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城乡建设项目已经把绿化工作、景观设计提到重要环节,聘请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师和有资质的正规绿化单位实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有力推进,新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环境建设,城乡绿化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做好绿化工作,强化生态意识,改变自然景观风貌,严防环境恶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施居住环境区的绿化工作与景观设计结合
当前,重视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把园林绿化工作中的景观设计理念运用到城乡绿化建设中,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利于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现代化城乡新风貌的重要标志,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建设离不开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优质的绿化植被能够有效调节居住区的阳光、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能够美化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设计的植物景观方案,在美化居住区环境、改善城乡小环境气候、调节人们的身心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改变传统观念,摒弃过去认为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只适合种植一些杨树、柳树、榆树等耐干旱的树木的观念,拓宽思路、深入研究,一定要让城乡建设中的植物景观体现出生态效益。在进行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趋利避害,要让绿化后的景观与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相得益彰。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用整体设计美化人居环境的绿化植物,为城乡建设中景观与环境创设服务。绿化与景观设计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规律的科学组合。鉴于可用绿化的植物品种的特征,可组合成空间层次丰富、整体美观的生态绿化区域。在平面构图方面,应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尽可能与大自然生态环境遥相呼应,让人们在绿化后的人居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美和魅力。绿色植物景观的塑造要与城乡居住环境的整体布局一致,尽可能做到和谐而新颖别致,实现景观空间构造的生态功能和美感体验,为居住者创造和谐自然的活动、休息空间,精心选择适合城乡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植物种群,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季节、色彩和美观的搭配,尽可能做到居住区春天有绿色、夏天有鲜花、秋天有果实、冬天有特景,保证一年四季有花有景,生态环境宜人,保障居民身心健康[1]。
情境环境影响消费者消费意识论文
摘要:情境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贝克情境理论的指导下,提出17个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情境变量,通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六个情境因子:心理、环境、营销、时间、物质及互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指出,情境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该研究既对以往有关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完善,又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情境因素;因子分析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将会有不同的行为。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行为也受到情境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营销刺激,如同样的产品、服务及同样的广告,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将会作出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消费行为[1]。以往学者对于情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情境对消费行为哪些方面有影响,而忽视了到底是情境因素中哪些因子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以及情境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2]。本文便在贝克情境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分析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情境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一)情境理论
情境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或购买活动发生时个体所面临的短暂的环境因素,如购物时的气候、购物场所的拥挤程度以及消费者的心情等等。贝克(Belk)认为,情境由五个变量或因素构成,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时间、任务和先行状态[1]。贝克的情境理论提出后,学者对情境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情境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品牌选择、信息搜集范围、涉入度的影响等。然而,不同学者应用情境解释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却千差万别。Belk的研究表明,情境因素是解释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它解释了消费行为18.7%的变异量,而个人因素只能解释3.4%的行为变异;Sandell的研究则证明,高达40%的消费行为变异可以归因于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对行为变异的贡献率仅占28%;Lutz和Kakkar的研究结论却显示,情境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力只有不到6%[3-4]。
环境化学教学意识管理论文
关键词: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化学教学意识管理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