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6:5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心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心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建筑类专业共享的一门设计理论课程。面对目前学生在设计推进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关理论深入思考建筑、忽略设计逻辑性的现状,基于环境心理学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取向的特征,探索将环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介入设计全过程以及设计研究贯穿环境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围绕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实操性的设计研究课题,梳理课程内容,增加专题讲授;注重反馈,安排学生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调动学生主动性,让知识真正内化,最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设计研究;理论教学;教学模式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这三个建筑类专业共享的理论课程,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所要求的强制性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建筑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属性。它是一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1环境心理学课程概况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或者说它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能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人的行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有能力进行现场调查和观察,收集并分析有关人们需要和行为的资料,并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解决专业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开辟新的途径。简言之,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环境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建筑类专业开设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由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人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理论、环境知觉、认知和行为等的理论,实践部分包括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其应用,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行为观察、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探讨环境-人-行为的互动关系、认知建筑和城市环境并与设计实践建立联系,加强学生从环境角度理解和设计空间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浅谈环境心理学社区活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满足基本的规划结构和功能以外,还应注重人们的心理需求。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对社区活动中心进行设计,使人们体验到真正的身心放松。本文将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对社区活动中心设计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设计加以阐述。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社区活动中心;规划设计
1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区活动中心设计需求
所谓的环境心理学主要是环境、建筑、使用者之间的联系。社区活动中心主要是在建筑综合体范围以内,包括周围子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景观、庭院、广场、停车场等能够提供人们活动的空间环境。主要具备以下功能:休闲娱乐、交通、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社区活动中心主要的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儿童,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时,主要应考虑到老人和儿童群体的需求,在满足该条件的基础上,再满足其他人群的需求。1.1归属感需求。归属感主要是使用者对自身所处环境地位的一种确认,是由人寻求安全庇护的本能所决定的,因此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中,应满足人们对归属感的要求,以此来提升向心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中心建设更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满足人们的基本户外需求,并且提供一些衍生功能。例如,节假日的庆祝、饭后休闲、广场舞比赛等,使人们能够相约在一起,共度美好的休闲时光。1.2舒适感需求。从广义上来看,舒适感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阳光充足、绿化宜人、设施齐全将会给人心理上带来舒适感。首先,在建筑颜色设计上,绿色和蓝色这种冷色调能够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使较为疲惫的大脑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缓解紧张情绪;黄色粉色等暖色调能够带给人舒适和温暖,良好的颜色设计能够有效增强社会活动中心给人的舒适感;其次,在噪音方面。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将所有不想听到的声音都称之为噪音,噪音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情绪变化、易怒、恶心等症状[1]。1.3公共性与私密性需求。社区活动中心作为一种公共空间,主要功能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促进彼此信息、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汀格曾经提出,人机交往需要满足个人心理与信息传递的需求,在空间环境中的体现主要在公共性方面。另外,每个人都有独立和隐匿的一面,当人们需要自我评判、自我实现、自我认知时需要空间环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使人具有主体感能够按照个人意愿支配空间,个人情绪和情感能够得到放松。这将要求社区活动中心的构建需要注重过渡空间、交往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心理需求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2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2.1外部空间的构建。对于大规模的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和设计来说,为了充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为老人和儿童的使用提供保障,应将建筑群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空间能够与人体尺度相接近,以此来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可以采用重叠和渗透的方式,将一系列狭小的空间串联起来。例如,喷泉区的面积较大,可以在中间设置多个栈道分隔开来,使场地被划分成多个均匀的小场地,不同景观的中间又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在保障原本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使交通变得更加便利,空间设计的亲和力更强,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认可和青睐。2.2利用植被限定空间。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规划中,应将场地中具备的植被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社区场地中高低错落的植物类型成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新加入一些植物或者对原本拥有的植物进行修正,也能够营造出不一样的景观层次。大量绿化植物的应用能够使社区活动中心的气候得到有效的调整,为使用者提供休闲、放松的娱乐活动场所。在景观设计和植物类型的选择方面,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广场附近人们通常渴望看到一片花坛,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时设计师便可以将观赏菊花、月季花、孔雀草等放置到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的周围,并且在四周种植一些乔木、绿篱等,形成较为隐蔽的树下空间,设置成排的座椅供使用者休息。而在喷泉区则不同,喷泉区具有较强的大自然气息,人们更喜欢拥有一些游园娱乐方面的设施,因此该区域选择的植被类型其色彩应较为艳丽,可以利用灌木进行布置,给人一种穿行于林间之感,而远处的乔木又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带来山间田野般的感觉,满足其体验野趣的心理需求[2]。2.3特定场景的营造。目前大部分的社区活动中心设计均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和结构上的构建,而忽视了设计成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和情感。对于社区活动中心来说,设计更是需要从人们的内心出发,才能够真正设计出能够使人身心放松的成品。首先,社区活动中心中老人的数量众多,应为老人设计专门的活动空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在社区中活动主要是交际,良好舒适的环境设计能够帮助老年人树立自信,增进健康,因此,应为老年人设置完善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健身器材等,使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散步打拳、锻炼身体;其次,在移步换景方面,喷泉区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利用小尺度的栈道设计为交通增加便利,而且还能够使原本场地中的自然氛围不受破坏,充分符合都市人们对野趣的探寻与体验心理,在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运用借景方式,实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后,在社会的一角可以对墙面机理进行打造,类似与地层褶皱一样,利用原建筑中裸露的红砖与现代白墙产生鲜明对比,预示着人们可以铭记过去、享受现在、展望未来,带给人一种温暖踏实又对新生活充分斗志与希望之感。
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内外环境的体验,来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推敲其合理性;探讨建筑环境心理学对建筑功能的完善和深化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环境心理学;空间布局;环境设计
1绪论
1.1建筑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建筑设计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不在是单纯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环境心理学也成为了在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建筑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建筑与环境如何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更好的服务于。现代高校建设往往是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致力于创建更加人性化的校园。这便决定了不仅要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提升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园的文化内涵,以及校园的环境对师生心理的影响等,同样也是建设的重点。而校园的环境是由其中一个又一个建筑组群和各种及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境空间所组成的,那么当中每一个环节都在起着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在每一幢建筑时都要去全面的去考虑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从而升华建筑的功能。是每个个建筑组群在具有其自己独立个性的同时,又被统一在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例如:通过建筑的色彩,形态来加深建筑组群给人的影响,从而增强人们的场地归属感。利用不同的植物,来丰富校园的视觉美感,在色彩上与建筑的外部色彩形成互补,有效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在嗅觉上进一步限定空间。从而更利于使用者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和学习当中[1]。
1.2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为例
环境心理学背景及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及美学等领域中,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调查,从五个方面整理概括出评价自然环境的心理学方法。这对我国环境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的“理论滞后于实践”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室内外的应用
[摘要]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着重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选取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万达广场作为调研地点,并在其人流量最大的夜间进行了实地调研,以环境心理学为核心,试图探究人的行为在不同物理环境影响下的特点。
[关键词]顾客行为;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
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指物理环境,包括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空气质量、个人空间以及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等。原始社会,建筑环境最早在原始社会时,只被要求有为人类遮风挡雨的简单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环境、其设计与布局都被要求满足人的各种感官与品位要求,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由此可见,人的心理需求在改变着自己生活环境的同时,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也因环境的改造而不断调整改变。(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是相互感知,相互影响的。就建筑环境而言,比如在老北京式的四合院里,街坊邻居交往频繁,关系友好;而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现代化高楼建筑里,居民们之间的交际往来往往趋于表面化。这就是不同的住房设计给人类的交往和友谊模式带来的影响。建筑环境设计对人们的行为轨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对外来访问的人也是一样。因此,在这种影响作用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生活习性,就会对环境做出改造,小则对环境中摆件的位置进行挪动,大则对一个城市、一片海洋进行战略式地开发。这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南昌万达广场室内外环境活动人群行为分析
调研地点的选择对商业建筑室内外环境中活动人群行为模式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所选取的万达广场是红谷滩新区最为繁华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市民们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的核心区域,其所接待的顾客人群也是红谷滩新区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因此选择其作为调研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以主次入口、商业形式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步行街和万达广场内部环境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与阐述,并试图从中发现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与万达广场在运行中及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万达广场主次入口对人们进入场地的引导。建筑入口在建筑场地中主要起到了以下几点功能:(1)标志空间;(2)划分空间;(3)交通疏散与人流疏导。人们进入建筑场地首先要接触的便是建筑出入口,入口建筑通过自身的高低起伏、大小变化、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形成特色的标志性展示空间,还创造了不同的视觉观赏角度、塑造了不同的出入口空间,同时,其带给顾客的直观感受对引导顾客的商场流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万达广场的步行街在东南临街共设有两个主入口,其他朝向设有多个次入口。通过对主入口与次入口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主入口的道路宽度一般大于步行街的路面宽度,顶部开放,没有围护结构。其次在路口的布置摆设方面,主入口处都会放置一些吸引人眼球的雕塑等公共景观,例如在万达广场南侧主入口处就放置有3米左右高的“面具”雕塑,而反观万达广场步行街的次入口,其更多的是以一种底部架空层的形式出现,上部是综合体二层的底面,且没有明显的标识。通过对一定时间的人流量的观察,在主入口的位置优势与其设计的吸引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在步行街的流线都是偏向通过主入口进入,穿过步行街,从另一侧的主入口离开,而内部后勤人员或者少数其他临街面路过的顾客则会选择次入口。可见主入口的设计对正确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场地的入口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次入口作为疏通人流的重要交通,也是一个建筑场地必不可少的要素。(二)万达广场不同商业形式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在万达广场步行街的两侧经营有各式各样的店铺,其经营类型主要有餐饮类、服装类、服务教育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餐饮类,其次便是服装类。通过对沿街商业店铺人流量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同的经营类型、同种经营类型不同营销形式的人流量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经营类型对顾客吸引的方面,可以发现步行街中餐饮类的顾客流量远大于服装等其他类,大部分顾客穿行步行街都倾向于选择在餐饮方面进行消费,相比于大部分餐厅的火爆,其他类型的店铺人流量则显得更为冷清。同样作为餐饮类的经营店铺,其人气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除去顾客本身对于不同食物的倾向以外,同类店铺的营销方式对吸引顾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同为火锅店,在门口有叫卖的服务员与没有叫卖的两家店的顾客流量就呈现了差距。除此之外,大部分步行街可流动餐饮与一些临街窗口餐饮其人流量要高于店铺小吃餐饮,究其原因,除了其食品的制作速度快与可带走的便捷性以外,从环境知觉方面来看,顾客的听觉在听见服务员的叫卖时受到刺激,视觉和嗅觉在流动餐饮和临街窗口开放的销售形式下受到刺激,大脑再对这些刺激做出察觉、判别、再认、评定过程,其对于顾客的吸引能力自然要高于未采取相应营销策略的店铺。在此之外,店铺的一些人性化设计同样会在吸引顾客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开设于步行街旁的饮品店,由于其产品的加工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为了给顾客提供短暂的休息,有些饮品类店铺会在其门面两侧放置休息长椅或圆桌。通过比较步行街中不同饮品店的门前排队等待人数可以发现:设有休息长椅的店铺的顾客数要多于未设长椅的顾客。而当顾客在进行长时间的购物娱乐后,或许路边上正好出现的长椅是短暂休息的最佳选择,而这对于店铺来说都是潜在的消费者。(三)万达广场中顾客的“空间行为”。在万达广场中,可以随时地感受到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在人际距离方面,在公共的交通空间中人们步行可以发现以下几种人际距离: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走在步行街或商场内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前面行走的人哪一些人是成群结伴,哪一些人是独自而来,因为成群结伴的人们为了方便交谈等都会选择靠得很近行走,而互不相识的人群为了避免尴尬又会与前后的人群保持一定的个人距离或者社会距离。在公共场合的服务接待人员也会为了避免顾客的尴尬而在进行营销时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除此之外,在商场内中心区往往会有大型的商业活动,其上面的主持人与公众所保持的距离便是公共距离,通过这个公共距离我们也可以很轻易地辨别出主持人与围观公众的位置。在商场休息的区域,我们同除了可以发现人际距离在其中的体现之外,还可以发现人际行为对于私密性的一个体现。例如在电影院的休息区中,结伴的人们通常会选择坐在靠在一起的座位,而在座位空余的情况下,互不相识的人们在选择座位的时候最少会相隔一个以上的座位。而在休息区的边缘处同样会放置最近较为流行的“唱吧”,它是由密闭的玻璃围合,部分顾客更愿意在其中休息,而在里面已经有人的“唱吧”中,陌生人一般不会选择进入。这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私密性所进行的行为,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环境心理学下的避难应急标识规划设计
摘要:根据灾难前后人们的环境心理特点,分析了避难应急标识规划体系的现状,从应急标识的识别性、指向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阐述了避难应急标识规划设计的原则,以使避难应急标识的设计更加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应急标识,环境心理学,避难场所,规划设计
0引言
作为灾害发生前后人类自我保护的一席安全之地,避灾绿地成为了现如今不可缺少的城市结构之一。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自然格局不断的被改变,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这也代表着避灾绿地应不断的随着世界的进步而进化。现如今的城市避灾绿地当中,避难应急标识起着在灾难发生前后为人们提供避难导向的重要作用,是避难场所成功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避难的重要基础,所以更应当融合人们在灾难时期的行为与环境心理特点。本文根据灾难前后人们的环境心理特点,结合当前避灾绿地的应急避难标识规划体系现状进行初步探讨。
1避难应急标识作用阶段
灾难是一种突发或换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但是无论灾难的发生模式如何,都代表的是避难应急标识在灾难前后作用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建筑环境心理学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摘要]建筑空间布局的设计是建筑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决定了建筑的外形,另外一方面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基本轮廓形状。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建筑空间布局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尝试从两个方面探讨建筑环境心理学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最后思考了在现代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中,如何运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影响,让建筑空间布局有的放矢。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空间布局
1建筑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1.1环境心理学的概念阐述。环境心理学跨越了心理学以及设计学两门学科,为这两大学科构建了一个研究的桥梁。心理学主要是来解决个人以及存在在这个社会群体中所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大众心理学等,并且引导人们正确生活。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内外的环境,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组合、搭配等有效的规划,给人独特的艺术空间感,使内外建筑环境能得到很好的融合,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提升,所以环境心理学融合了多个领域,更专业、全面的分析心理需求,解剖心理状态,真正做到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出更让人满意的空间。1.2建筑环境心理学的概念阐述。建筑的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它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的空间设计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一跃成为设计师的重要考虑点。为了解决一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方案所带给使用者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就人的心理意识以及学科面来说,建筑即环境,于是,建筑环境心理学这一介于“软硬”之间的边缘学科理论就产生了,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1.3环境心理学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区别。从学术研究范围来讨论。环境心理学与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下面还包括规划学、社会学等等。从学术研究内容来讨论。在环境心理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引入环境,探讨人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的关系,此时“环境”是指的人们生存的所有的生活空间。而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特定了一个新的“环境”,就是建筑环境,比较侧重于研究广义上的建筑空间,比如绿地、建筑群等。也就是说,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研究人的心理对居住环境的感受,另一方面研究人对该居住环境所提出的需求。所以建筑环境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相对范围较广的环境心理学来说,更具有针对性,从人们心理的需求出发,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更能体现建筑的“以人为本”的性质。从设计师本身的知识面出发。相对环境心理学来说,了解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建筑设计师更能够在一项建筑方案中对症下药。在建筑物还没有成形的阶段,设计师们的脑海中已经需要有一个设计完工的整体样式了,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需要设计师通过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对建筑物进行预测,无论是从外体也好,还是从内部空间布局也好,都需要进行提前评估。
2建筑环境心理学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2.1空间尺度影响。如今大部分室内家具的设计都追求符合“人体工程学”,让需求者体会到舒适感,而为了能够达到每样家具符合,建筑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建筑空间布局的尺度。空间尺度的好坏其实在于人们的内心感受,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心理需求决定了空间尺度的好坏,决定了这样的空间布局是否人性化。例如音乐厅,大多数公共音乐厅都十分开阔,即使有许多观众、参与者也不会感觉到压迫,但是如果将同样的尺度建于卧室或者是书房,便会让人感觉极度不适,空旷、紧张感。所以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合的空间尺度设计。2.2空间形式影响。建筑空间的形式会影响到建筑外观的样式,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会被适当的空间形式所满足。空间形式的不同会为人们创造出不同的空间,舒适度也就因人而异了。但同时,因为空间形式受人心理影响,所以当人自身对外界事物产生接受或者排斥的心理时,也会对自己所需求的空间布局形式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大教堂,外墙内壁都有许多不同的壁画雕塑,显示出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已经人文情怀和文化,人们的心理诉求也会希望借鉴这种空间形式。所以空间形式也是随着建筑物所在地人们的人文风情,风土文化而改变的。当熟悉了这些理论,把握了特征后,就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空间形式的设计与创新,在环境的陪衬下,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
环境心理学的办公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
摘 要:空间是办公建筑的真正的主角。环境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对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和优化。
关键词:建筑空间; 环境心理学; 空间优化设计
一、办公建筑空间概述
国外学者早在《雅典宪章》中就已经指出,工作时人类的四大基本活动之一,工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办公建筑空间环境无论对人类的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建筑学家布鲁诺•塞维曾指出,“空间是建筑的真正主角,是评价建筑的基础,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对办公建筑空间的研究是了解办公建筑的基础。办公建筑又称办公楼,一般指专门用来处理办公业务或提供办公、会议等实用功能的建筑物。办公建筑的类型可以从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两方面来分类。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行政办公建筑;通讯科技建筑;科研教育建筑;商务贸易建筑等。按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专用办公建筑和出租办公建筑。建筑空间主要包含建筑形体要素、空间关系要素和空间视觉要素三个基本要素。建筑形体要素主要指建筑空间所呈现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形态,抽象概括为点、线、面、体四种要素。建筑空间的关系要素主要包括方位、重力等。视觉要素主要是指建筑材料表现出来的质感、色彩等视觉特性。
二、环境心理学理论概述
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其重点研究对象在于建筑使用者的行为和建筑、环境、城市等宏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目前国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1.对环境认知的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于人们感知所处的物理环境过程,以Lynch的“认知地图”和Osgood的“环境的意义”研究方法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在于使用者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完整地与对应的知觉相联系的。2.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和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实用要求而形成,为建筑专业人士提供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3.对个人空间的研究。这种方法主要研究个体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理论基础是环境心理学,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而迄今为止,它们并未涉及环境认知的研究,在环境评价中所涉也不深。1999年,清华大学教授李道增的《环境行为学概论》中阐释,行为与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书中对于“观察”这一环境心理学上的重要研究方法作出了技术上的探讨。2000年国内学者林玉莲、胡正凡的《环境心理学》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归纳了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主要特点——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是交互作用关系等。国外学者也基本认为,人类行为和办公环境的关系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论文
摘要: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都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过去人们研究探讨问题,经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也就是环境,或者是单纯地以人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要求。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风水与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风水文化从古至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古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它对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把握与现代环境心理学研究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环境心理学视野下的室内设计,要认知“方位环境”“光照环境”“植物环境”等需求理论;同时合理地考虑现代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空间、光影与温度、通风与植物设计要素的诉求,进而对室内空间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风水文化;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风水”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载体,源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界有形无形认知、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人的社会意识,铸就了统一整体的东方儒释道的建筑生态文化系统。就整体而言,风水文化更多的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环境观和许多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本文将视角投射到室内设计的场境,探讨传统风水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依据与哲学道理,并提取其合理的、科学的环境心理学理念,并参考西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升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的科学品位,顺应当代人的要求,营造出更有利于人健康,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感受的居室环境。
一、风水与环境心理学视野下室内环境中人的需求理论
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已形成一脉相传的环境营造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环境观的浸透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心理。进一步地说风水文化不仅对自然地理的选择规划做了深入研究,而且注重提升人在环境中的情感舒适度,提高环境品质、生存品质和生命品质,这是传统风水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更是现代环境心理学所提倡的发展趋势。
(一)人对居室“方位环境”认知的经验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