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5:39: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设计

光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的路易斯•康,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建筑作品有着丰富的光影关系,以及强烈的精神性与纪念性的特征。本文的研究着力于路易斯•康建筑中的光环境设计,在对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与作品特点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设计作品,对路易斯•康作品中光的处理手法和用光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纪念性气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路易斯•康;光影;建筑精神

一、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与作品特征

(一)路易斯•康和他的建筑思想。路易斯•康(LouisI.kahn)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他与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和贝聿铭为同一时期的建筑大师,但路易斯•康的建筑风格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的作品独具一格,纯朴而又神秘。他是位精神主义者,建筑对于他来说就相当于宗教,而光给了他表达情感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建筑总能启发人们对哲理和存在思考的原因。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具有功能的不确定性、古典主义的取长补短、光与建筑的精神寄托。1.功能的不确定性路易斯•康认为建筑的功能就是依据对用户的心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生理活动的分析,并以此作为他建筑设计的起点。路易斯•康还认为一名建筑师的伟大程度更多取决于他理解“住宅”这一样式的能力,而不是设计“一座住宅”的能力。从路易斯•康的一些表述中可以发现,他并没有承袭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思想,反而放弃了常用的功能模式分析,冲破了建筑学功能分析的条条框框,提出了“形式启发功能”的理念。他认为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建筑内在性的东西,这种内在性的东西就是他非常擅长的结构和光。结构和光就是他用来消解单一的功能模式的方式。关于“功能的不确定性”,当代建筑师中的库哈斯和妹岛和世等人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在他们的建筑设计中加以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不能肯定他们是受路易斯•康的影响,但是可以坚信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路易斯•康已经非常超前地掌握和运用当代建筑师的功能不确定性了。2.古典主义的取长补短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二战之后的美国,出于人们对战乱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轰轰烈烈地开创了一个纪念性建筑修葺、建设的时代。另一个方面,当时“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不断遭到新兴建筑师的质疑,路易斯•康就是其中的一位。欧洲文明古国的纪念性的古典建筑给路易斯•康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设计灵感,对于古典建筑形式的运用,最早可以从他设计的特灵顿浴室中看出来。特灵顿浴室的十字形平面布局与拜占庭式建筑的十字平面十分相似。而与古典建筑不同的是,他吸收了其几何形体的精髓,抛弃了那些繁荣复杂的细节。因此,在辉煌的建筑生涯的最后几年里,路易斯•康设计出了体量厚重,几何元素突出的具有宗教性质的场所——印度管理学院和孟加拉国会大厦。3.光是建筑的精神寄托“光,实存物的施与者”路易斯•康对精神建筑或者说纪念性建筑的追求离不开他对自然光的执着追求。他创造的空间,都是从光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真正好的建筑空间都是由自然光赋予的。路易斯•康给他的学生阐述到,建筑的力量首先来自于体量和空间的融合。建筑的体量可以用理性的分析得以解决,而建筑的空间则需要更有生命的力量——光来表现。对于路易斯•康而言,光不仅赋予了物质生命,还有一种不可亵渎的精神力量的存在。路易斯•康通过对光的深思考量,让光与建筑融合为一体,建筑因光而获得生命,获得灵魂,而光也在建筑中获得精彩的“表演”,例如孟加拉国会大厦的设计(如图1)。(一)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特点。1.强烈的形式感路易斯•康受古典建筑的影响,不管是形状还是结构上,都表现出强烈几何形态的形式感,从视觉上就给人很强大的震撼力。路易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中获取灵感,剔除了繁冗复杂的细节,简化了形式,再经过抽象思维与几何运算,用非常简洁的几何形来表现他的建筑。如筒形拱顶的金贝儿美术馆;四锥形屋顶的特灵顿浴室;三角形和圆形屋顶的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楼梯间等。都是路易斯•康对几何形体的反复运用与再创作,在加上他对光线的完美的处理,使得他的建筑作品流露出一种古典、静谧的美感的同时,又具有一种肃穆庄严的纪念性。2.明确的空间结构模式空间结构模式通俗地说便是建筑平面布局的结构形式。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在空间结构模式上的思考,分别从中央化空间模式、对称性的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模式来体现。中央化空间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要空间周围环绕着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构成的,这一点有点像太阳系的布局,主要空间便是太阳,次要空间即各大行星。这种空间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有很好的向心性和纪念性。例如孟加拉国会大厦,就是由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圆柱形的大空间,周围环绕一系列次要空间,这种中央化的空间结构模式是被用来作纪念性建筑和集会建筑的典型模式。对称性的空间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几何体系列沿中心轴线镜像而成,具有对称性和协调性。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设计方案中,两排互相对称的三层高的实验楼被路易斯•康巧妙地排布在中心广场的两侧。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模式。这种空间模式的特点是由有相同特征的几何形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而成,具有相似性和强调性。理査德医学研究中心被路易斯•康设计为由若干个长方体排列而成,由贯穿的走廊把它们串联成整体。3.明确的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所谓的服务空间是指设备间、电梯等作为辅助功能的空间,被服务空间则是指人们办公等长时间停留的主要功能空间。服务与被服务的最早应用是在特灵顿浴室的设计方案中,而这个理论的正式提出是在他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在1959年建成的特灵顿浴室中,路易斯•康将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理念运用在平面上。他把所有的柱子挖空,就连八个角上的柱子都是空的,但是它们作为结构又具有支撑作用,作为服务空间又具有入口、卫生间等功能。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的设计中,他延续并发展了特灵顿浴室的思路,并将服务与被服务空间进行了统一规划。他认为,主要空间的特征,可以借由服务它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影响,储藏室、服务间、设备间不应该是由大的空间中区隔出来,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结构。

二、路易斯•康建筑中光的处理手法

(一)“洒”光——漫反射的处理。路易斯•康喜爱自然光,但在他的建筑中很少出现强烈的光线,他喜欢柔和的光线,他认为这种柔和的光线就好像上帝的恩惠,像爱洒进人们心中一样,让光线均匀地洒进建筑空间里。路易斯•康早年设计的第一唯一神教堂中,就将处理光线的天赋异禀显露出来了。教堂的礼堂空间采用顶部采光,十字形的混凝土天花构成了强烈的雕塑感,十分具有纪念性,在十字形天花的四个角落,他采用了L形高侧窗采光井,这样就把引入礼堂内部的强烈自然光经过墙面的漫反射之后变成了柔和的光线,为礼堂营造出一份神圣感。教堂神圣的氛围正好与路易斯•康追求精神建筑的理念交融,他通过让柔和的光线洒进室内,消解了屋顶巨大的十字形结构所产生的压迫感,让人感受到宗教的神圣与上帝的纯洁。(二)双层墙与光的“游戏”。双层墙的实质就是防止眩光的。“光是有必要的,但也可能是敌人”。针对眩光问题,路易斯•康采用了利用双层墙来调节光线。在离窗户一定距离砌墙难免会阻挡人的视线,路易斯•康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墙上开出几何形的孔洞。萨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就是他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初实例。在萨尔科生物学研究所中,外层墙的功能是防止眩光,而内层墙的功能则是围合空间。这种遮蔽眩光的墙体以纯粹的几何形式包围在主体空间的周围,可以说室外的墙体从室内的墙体中区分了出来,而在墙体区分的同时,有一个新的空间产生了,这也越来越契合路易斯•康所追求的“一个世界之内的世界”。不仅如此,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设计中,路易斯•康对光的处理手法更是有着无可度量的精神力量。研究所的中心地带是东西向的矩形广场,这是一个纯粹的精神空间,具有强烈的宗教氛围。从东西向看,只有一股细流静静流向远方,似乎没有终点,两边墙面挺拔向上,加上双面墙的阴影效果,显得格外高大又富有韵律(如图2)。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设计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环境设计教学课程改革已成为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项目课程改革”已成为主流。这种以实际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项目教学模式,被很多院校所接受。本文结合环境设计课程在“项目教学”模式下与“设计思维”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总结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查看全文

环境认知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居住区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当前住宅商品化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日益重要。该文主要分析基于环境认知下人们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要求,提出设计策略,旨在进一步发展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环境认知;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居住区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开发商以此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的推动下,居民区的室外环境设计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室外环境设计过于形式化,人们只发觉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但是缺乏归属感,人们之间的沟通渐少。这是因为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实体设施的建设,忽视了环境与人的关系,使得环境设计无法与居民理想的生活环境相匹配,没有给居民带来生活的愉悦感。因此,设计师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居民对于室外环境的认知和要求,关注居住区中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实现居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

一、居民基于环境认知对居住

区室外环境的要求环境认知是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了解。优秀的室外环境设计应该满足居民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促进居民的行为活动,实现环境和人的和谐发展。首先,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注重安全性。居民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会考虑其是否安全,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是安全怡人的休息场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室外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性,使得室外环境成为安全的场所。其次,室外环境设计要给予居民舒适感。舒适性是居民认知居住区环境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规模、颜色、形式等要符合居民的需求。在出行方面,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也要给居民带来舒适感,让居民感到方便。再次,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人们交流的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林立,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淡漠。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缺少归属感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必须重视这一需求。最后,要满足居民自我实现的需要。设计师要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广泛实现和居民的沟通,了解他们对室外环境的要求和看法,让居民主动参与室外环境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环境认知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查看全文

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室内设计应运而生,其是建筑设计的拓展和延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在建筑设计中,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室内设计进行把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文章主要对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行业;室内设计;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空调设备

当前我国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发展尤为迅速,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因素及手法均被应用其中,但关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关于生态系统与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研究已趋近完善。将自然与建筑进行有效结合,也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国内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现状分析

20世纪以来,随着室内空调设备和多层建筑的层出不穷,室外自然环境与室内空间逐渐有了联系。城市中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疏远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现代建筑材料常以玻璃、混凝土、钢铁为主,虽展现了现代文明的冷静与干练,但却缺乏与人类的情感交流。据相关调查表明,儿童长时间居住在高楼内,将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同时也会对其智力发展和身体素质造成影响,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在现代建筑中,很少有住户会考虑在住宅中设置自然景观空间,大多数均被封闭阳台所替代,使得居住环境严重脱离的自然景观,而这对于住户的身体健康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封闭式建筑中,由于通风不畅所引发的问题,目前已在国际建筑界和医学界引起强烈关注。

2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茶文化分析

1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在我国形成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考证,在晋唐之后得以发展与成熟,并逐渐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并于“茶之路”所带动和传播之下,给全球各地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比如,英国之“下午茶”、日本之“茶道”、韩国之“茶礼”。而我国茶文化则更具广度和深度,其实现核心内容和表象形式的文化高度统一,并根植在我国各类民族文化中,融合佛道教及儒家等思想精华,在其不断延伸与发展中,从单纯物质文化逐渐上升至精神文化体系范畴方中[1]。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带动,人们对茶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往的药用、养生及解酒等功能性作用逐渐衍变到精神文明上,使茶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用途,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官与精神享受。

2环境设计中茶文化的多样性

2.1茶文化材料的多样性环境设计当中需由特定的材料来表达,而怎样使材料通过新视觉形象对某种表意进行正确表达,逐渐受到诸多环境设计者的关注。材料不同,其属性也有所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具有一定差异,如原木材料给人带来自然清新的感觉,皮质材料给人带来典雅时尚的感觉,不锈钢则给人带来简约现代化的感觉,而茶文化元素则给人带来静谧厚重的感觉。将丰富的茶文化材料放置到环境设计当中,就相当于将茶文化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茶馆就是茶文化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的成熟典型,但茶馆中茶的属性十分浓厚,使人忽视了茶元素的本身,而在其他环境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尤其是在非茶主题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可使整个坏境设计显得别具一格[2]。茶文化的材料包括茶桌、茶座、茶壶、茶杯等品茶工具和茶树、茶饼等装饰品,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将其文化特性呈现出来,其中,品茶工具除了能给人泡茶品尝外,也是主人自我展示与文化品位的一种表达,而茶树的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极大观赏价值的常绿植物,在环境设计当中可加强生态型,而茶饼可长时间存放,与白酒一样存在越久越香醇,将其摆放于环境设计中,不但可释放出茶叶所特有的香气,还能给人一种典雅之感。2.2茶文化色彩的多样性在环境设计当中,颜色不同其风格也不同,从整体上看,环境设计的初期主要是定色调,在之后的细节设计上则遵循主色调进行整体设计。而茶元素中色彩具有多样性,可适用不同的环境设计,如茶树多为绿色,表现出自然清新之感,茶具多为褐色,表现出沉稳厚重为主,部分以茶为主的书画表现出简洁明亮之感,而瓷质的白色茶具则表现出淡雅复古之感,这些茶元素色彩代表了不同风格的环境设计,在环境设计的实际运用中,应按整体环境布局合理应用。另外,环境设计不但强调协调性,还强调元素的对立性,也就是说,环境设计不单单要体现出传统韵味,更要展现出现代化风格,传统与现代在本质上看是一个共同体,因人们感受差异,在环境设计时更多强调艺术感受,而传统与现代并非艺术感受,美观与不美观才是艺术感受。所以环境设计将传统的茶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化设计当中时,并不特别强调协调感,而是觉得怎么美观就怎么摆放,不需刻意强调条框,避免限制设计师的灵感,促进环境设计的创新感[3]。同时在色彩设计中还包括撞色艺术,许多环境设计的作品都会通过撞色使环境整体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对立,如绿色的茶树和棕色的茶饼,一个鲜艳,一个暗沉,给人以视觉的冲突感,刺激人的感官,让人印象深刻,从而将这些对立的元素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2.3茶文化造型的多样性环境设计所需的艺术造型多种多样,即便是简约现代的风格,在整体造型上也是多变的,以整体陈设的多少来表示简约,造型则是指环境设计的本身质量。茶文化的本身造型就具有多样性,如茶壶这一种类就有着数百种大类,茶杯样式更是千变万化,在细节中体现出设计人的匠心。对于专业的环境设计师来说,茶文化是一种炙手可热的元素,因此设计师需面对的设计作品非常多,为了防止设计出来的作品出现同质化现象,其需要寻找和主体具有一致性,但造型具有多样化的元素,而茶文化元素便自然而然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此外,对于风格较为复杂且要求比较高的环境设计,茶文化元素的造型多样性就更受欢迎,因为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环境设计当中不但可利用茶桌、茶壶和茶杯,还可以适当运用茶树。而在环境局部设计上,茶桌、茶壶和茶杯等可与其他家具进行搭配,以满足设计需求,茶树这种绿色植物可与其他植物搭配,形成一个和谐且绿意盎然的局面。从宏观角度上看,茶文化元素的陈设可自成一派,在任何地方放置都不会出现不和谐感,且茶文化纵向联系与环境设计横向联系可使环境整体呈现网状结构,该结构可使一个复杂凌乱的地方变得井然有序。

3茶文化于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3.1茶文化中的“形”茶文化中的“形”指的是茶文化所展现的外在与内在表现,有地域性、民族性区分,在环境设计中,“形”的获取可模仿传统茶具,如利用文字与图形形式来表现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带给人以浓重的历史色彩。而需注意的“形”的获取中不能采取照搬模式,而应立足于传统的符号造型中,以时展中的审美需求作为出发点,对茶文化进行充分理解后再行创造。把传统茶文化和现代观念相结合,通过错位、变异及重组等方式提炼与衍生茶文化元素,可确保该元素充满着现代化特色,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还可将传统造型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在现代环境设计当中应用,表达出设计者的理念和彰显出民族个性。茶文化中“形”的提炼与衍生中,传统茶具便是一种常见的提炼形式,通过对茶具形态的借鉴,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对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雕塑和园景中设计运用,在传承外观形象的同时还蕴含设深刻的民族文化韵味。运用茶文化进行环境设计时,一般会通过提取“形”来传达相关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如壁画、茶画等,也可以文字形式来说明,如诗词、歌赋等。通过“形”的提取,搭配提炼出来的色彩元素,使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得以提升,让人在设计当中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感。3.2茶文化中的“意”我国茶文化从唐代以来便有着确切的思想主轴,始终受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时展和朝代更迭中,茶文化在外在表现上所呈现的状态是多样化的,但其内涵依旧没有改变。正是因为始终执着于一种不变的追求,才使茶文化的“形”衍生出众多分支,而“意”的延伸则催生“形”的衍生。比如,在我国的江南地带便存在“三茶礼”这一婚俗习惯,这一习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为订婚到结婚再到圆房的“下茶礼”、“定茶礼”和“合茶礼”三种礼节,其二为结婚仪式进行时的茶、白果、莲子三种物品,这两种说法所体现出来的寓意为情结终生,说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我国茶文化中,“意”可作为人们对“形”的欣赏和理解的关键,当茶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过程中,便使茶文化拥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其所代表着的“意”在环境设计当中同样适用,从而传达出设计师的创作理念。如在传统的茶楼与茶馆设计当中,人们始终重视沿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借此表达该环境的内在意义,而符号外在表现就是其内涵的外化,是元素符号的“意”的延伸,茶文化便是如此,如漳州天福茶的博物馆门口雕塑上,一个老牛领导着壮牛拉车,在车上载满了茶叶的一个外在形象,就体现出茶文化的延伸和传承,让环境设计中茶文化的运用更具亲和力。3.3茶文化中的“神”茶文化中的“神”指的是元素符号的本身所蕴含的“形”与“意”所表达出来的深层精神内涵,“形”与“意”在环境设计当中都是对传统形式浅表意念的表现,要想得到更好发展,离不开大胆创新和努力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化表现,探索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领会元素符号所具有的艺术精髓,配合先进设计观,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设计出更为符合社会要求和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元素。我国文字符号的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便是自然万物,因“神”得“势”,在茶类书法当中对“神”的掌握与传承便存在不少成功尝试。在茶词与茶诗类书法中也有其特殊的神韵,运用于环境设计,可将其所特有的艺术美显露出来,如在许多茶馆中喜欢悬挂或者张贴茶词、茶诗等,使环境更具艺术性,是一种相生相配的精神产物。因此,茶文化中“神”的掌握与传承可作为茶文化运用的关键,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精髓。

查看全文

手绘艺术环境设计论文

一、手绘艺术的概念

西方学者将艺术定义为自然形态在大脑中的具体反映,是人脑对自然的加工产物。传统的手绘艺术是指在手工绘画的基础上,传递设计理念的艺术手法,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艺术承载了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主要是指设计者通过脑、手、眼之间的结合,并完成了可视化的设计作品。现代手绘艺术与传统手绘艺术相比,更加的注重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是人类现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弥补数字化设计的单一性。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图像具有的高清晰度和模拟真实性等优点,机械化的环境设计缺少了手绘艺术中个性化的特点,数字媒体技术大量对设计内容的大量产出,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情趣,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视觉疲劳。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弥补数字化设计的单一性,在环境设计上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与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在一些环境设计的过程之中,手绘艺术的创造性更具有美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民族特征的设计理念。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展现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有效的弥补数字化设计中的不足。2.强化手绘艺术的艺术特征。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虚拟性大量的充斥在设计的作品之中。大量的环境设计复制品无法彰显时代的美感,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手绘艺术在虚拟设计的时代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艺术特征。手工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完整的将设计艺术观念表达出而来,具有虚拟设计技术中没有的美学本质,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完美的表现出设计对象的艺术特征,并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高度。3.市场竞争的差异性。手绘艺术基于手工艺术而表现,能够给手工艺术设计者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手工的设计作品相比较数字化作品而言更加的具有深度,能够给私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手绘艺术能够实现作品的个性化,并能够强化与大众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会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更加高端的市场,符合大众个性化审美的需求。除此之外,手绘艺术更能提高设计作品与同类作品之间的竞争能力,提高手绘艺术环境设计的商业价值。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满足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手绘艺术是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贯穿于手工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的始终。手绘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简而言之,手绘艺术的应用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推动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思维构图的应用。在环境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环境的构图,要求环境的构图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艺术性。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构图的要求特别高,首先要具有十分先进和规范的设计理念,并具有十分高超的绘画技术和精确完美的设计图纸,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应用。手绘艺术在构图上的应用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并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的感观需求。在手绘艺术设计的环境之中,环境中的受众会在其中感受到大量的艺术气息。与此同时,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手绘艺术是设计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图式等记录着设计人员的思考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设计者思维的记载,从而帮助环境设计者捋清设计的思路,强化设计的思维。另外,在手绘艺术的构图过程中,要保障环境设计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进而保障环境设计可以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除此之外,基于思维的动态性特征,利用手绘艺术进行环境的设计,可以强化设计者的构思,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环境设计的空间艺术性扩大。2.环境结构的应用。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摆设的物品,以增强环境空间结构的和谐与美观。手绘艺术在环境结构的应用过程之中,很多情况下会涉及到绿色的植被以及建筑的结构,这些可以通过手绘艺术充分的表达出来。手绘艺术的环境设计,需要一定的绘画技巧,能够将环境中的陈设物以一种新型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者需要对环境结构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思熟虑,并对设计环境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将环境中的陈设物与环境完美的进行融合,并展现出手绘艺术中的结构美。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者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并具有很强的手绘技巧,这样才能保障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与此同时,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将环境工程的程序与艺术性的思维进行完美的结合,能够保障环境工程呈现螺旋式的发展,并非一种线性的设计工程。简而言之,手绘艺术在环境结构中的设计能够体现体现环境工程的施工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设计结构的艺术特征。3.环境设计色彩搭配的应用。手绘艺术之中需要包含构图、结构、内容、色彩等内容,其中色彩在环境中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传递感情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之中,也需要注重环境之间的色彩搭配,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红色可以使人烦躁、蓝色可以使人冷静,不同的手绘艺术的颜色在环境设计中的不同应用具有不同的效果。颜色不仅能够使受众在视觉上得到满足。还在环境之中制造出一些其他的氛围。如果想要保障设计环境之中的激情,可以选择以红色为主的环境、如果是设计工作的环境,可以适当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绿色的气息。总而言之,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环境颜色给受众带来的各种情绪上的影响,进而保障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应用。4.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将手绘艺术与环境设计进行完美的整合,需要坚持手绘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将设计者的主观思维完美的呈现出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小区周围的环境,并在设计之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设计要保障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最大程度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另外,手绘技术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周围环境人员对环境的具体需求,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从而为受众提供一个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手绘艺术的理念,要尊重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完美的环境设计。

查看全文

低碳居住环境设计论文

1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低碳居住环境具有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特点,强调空间的艺术性与思想内涵,突出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和低功耗,是绿色、健康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以低碳生活理念为指导的居住环境设计中,设计师结合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由内而外对建筑进行组织创造,力求打造出舒适、美观、低能耗、低排放的空间环境,满足居住者的各项生活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

2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2.1节能环保与整体性原则

当下,国内居住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大、材料资源浪费等问题。节能环保,就是要摈弃高排放、高消费的居住环境设计思想,以低能耗、环保节约的基本理念指导设计工作的展开。建筑空间包括室内、室外和过渡空间,其中室内空间是建筑价值的主要体现,但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室外空间与过渡空间的设计同等重要。居住环境设计是对已有建筑环境的深化与再造,通过对各空间的统一组织协调,能够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互渗、达到与城市大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不能单纯追求视觉协调,还应尽量避免生活垃圾,如污水、噪声、油烟等对外部环境的干扰破坏。

2.2以人为本原则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探讨

摘要:装置艺术是人类智慧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表达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更高的人文诉求。文章通过介绍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特征及其在不同层次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讨人类在环境设计中的高追求旨趣。

关键词:环境设计;装置艺术;人文诉求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体现,表达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更高的人文诉求。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起源于西方,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传统艺术也在环境设计中不断呈现。文章介绍装置艺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总结装置艺术的特点,探索装置艺术在不同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艺术的高追求旨趣。

一、装置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概况

装置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装置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被释义为“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英国批评家尼古拉•德•奥利维拉在其著作《装置艺术》中认为装置艺术的鼻祖为19世纪末的一位法国邮差。这位邮差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将水泥、贝壳和石头修建成一座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被大家公认的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成形之初,人们将其视为一种雕塑艺术。人们将最开始的装置艺术视为一种雕塑,忽视了装置艺术与雕塑蕴含的不同设计理念,这也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装置艺术采用了与雕塑艺术相近的轻物质材料。但是,在设计理念上,装置艺术采用文化互动的原理,通过静止的物象呈现人类社会互动的生活模型,这是与雕塑设计理念相区别的地方。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装置艺术还详细地区分为室内装置、室外设计等不同的类别。概括而言,室内装饰更加侧重局部装饰,而装置艺术更加关注整体效果。因而,在室内、室外或展览的设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装置艺术设计的不同。

二、装置艺术的特征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职业技能培养

一、准确定位专业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既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市场,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点涉及艺术思维、设计表现、预算、现场、施工、材料、管理、沟通等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几乎不可能完成该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因此,专业定位不准确会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移,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偏弱。所以,在专业的发展定位上,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针对职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并尽量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衔接,重点设置职业技能课程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不能完全采用理论教学方法,而需要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1.加强设计软件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当下,社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环境装饰设计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整体项目的完成不再是由相关公司大包大揽地把设计、画图、施工都做下来,而是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出现了专门的环境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效果图公司、出图公司、装饰施工公司。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多个职位,如方案设计师、软装设计师、深化设计师、效果图绘图员、CAD绘图员、项目经理等。这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地使用相关设计软件,如AutoCAD、3dMax、Vray、SketchUp、Photoshop等,这样才能掌握设计、绘图技巧,做到“一专多能”,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设计软件是专业学习的基础,能为专业设计提供更好的表现方式。2.建立工作室制,实行理论和实践的并轨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和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只是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还需要通过接触相应的设计方法、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实践。如果不了解众多的实践性环节,环境设计也只能成为一种绘画的、偏于表现的艺术形式。目前,纸、笔、计算机、黑板依然是部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和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室仍为主要的教学场所,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缺乏认知和了解,导致毕业后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教学过程中多理论而少实践的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就采用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作坊为平台进行专业授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工艺和加工技术。在作坊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操作熟练的实践导师共同完成产品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这种教育实践随着当代教学体系的完善和理念的提升,已经发展成为以完成基础教学任务为前提、使教学服务于研究和实践、让实践和研究促进教学的“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即工作室制。在国际上,很多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盈利为一体的环境设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中的设计环节和工艺流程课程,打造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平台。与固有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相比,工作室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因受学分制的影响,学生一般要接受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后才能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工作室中,教师可从设计方法、材料与工艺、专业设备等出发,建立一套理论结合实践的并轨教学体系。同时,可聘请业界具有社会影响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施工管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主持工作室的技能实践教学。专业设计师的人脉关系强大,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能够为工作室带来更多的实际项目,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更具优势。3.实行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在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环境装饰设计项目从初期准备、市场调研、方案制作到后期的设计、施工等完整的工作。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流程,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要求每组学生提出一套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项目化教学是对工作室制教学的有效补充,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将“学、工、艺”相结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测量、绘图、设计、解决工艺问题,把教学场所从教室搬到施工现场,有针对性地围绕实际施工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利用施工现场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依托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又能使其提前接触职业和岗位,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后能直接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零缝隙对接。

三、加强专业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教师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内和课余时间,积极、主动、认真地进行专业训练,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在实施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到“看、练、讲、干”四点。“看”,要求学生从各个渠道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多参加关于家居、室内、家具、装饰材料的展览会和交流会,了解行业发展新方向和新材料、新工艺;“练”,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国内外环境设计类设计竞赛,这样既可以积累设计经验,又能锻炼操作设计软件的能力;“讲”,要求学生通过参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对设计创意、材料和工艺等内容娓娓道来;“干”,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现场实践教学,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亲临现场才能促使职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通过以上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训练以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四种职业技能。其一,设计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专业设计能力,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能给予学生提前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能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其二,表现能力。前期强调设计软件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能为学生提供表现设计能力的机会,平时多练更是必要的补充。其三,沟通能力。多讲的目的在于精准地表达设计理念,只有清晰、准确、直观、明了地传达出设计构思和创意,才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白客户的意图,传递设计理念。其四,现场能力。由于环境设计的特殊性,施工现场的问题具有不可避免性,现场的方案调整和修改往往最能表现设计师的综合能力。“看”和“干”的训练往往能成为解决特殊场合设计与施工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途径,现场所拥有的经验与即兴的设计创意都是现场能力的直接体现。结语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的培养工作朝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环境设计行业领域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对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确定目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采用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走工作室制和项目化教学的道路,才能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完善基础课程、重视应用类课程、细化专业课程这三方面分析了完善课程体系,指导实践教育的方向,然后从案例教学法、模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和重视考核过程这五方面提出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希望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提供帮助,促进其更好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育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实际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其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但是有很多高校的进行该专业的教育时,教育模式老套,教学方法传统,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指导实践教育

(一)完善基础课程。高校的课程体系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与基础,所以要想创新教育模式,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完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首先学生的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对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要将基础课程与环境设计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基础课程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阶段,开展的课程主要以色彩训练与素描为主,基本是笼统的公共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性不强。所以要对此问题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一部分课程,将剩余的几门课程中融入与环境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部分。例如,可以将单一的素描课改进为以学习空间或结构为主的素描,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空间设计,从而深化环境设计的实践内容。还可以让环境设计教师与美术教师合作上课,这样可以与后面专业的学习形成较好的接洽,从美术功底方面落实环境设计的实践。(二)重视应用类课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环境设计师,他们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施工与实践的基础知识,尤其要了解不同环境下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及施工工艺等众多方面的知识,这有了解这些,才能够保证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的环境方案。但是很多高校教师不重视此环节,所以在完善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提高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将课程与环境设计的要点全面结合起来,将材料构成、装修、施工等相关内容加入在课程之中。并且还要教授学生施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在课上积极的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细化专业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细化专业课程,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高,其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密切,所以对学生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学生毕业后要在餐饮、建筑、酒店等公司从事设计工作,而这都涵盖在公共空间设计的领域内,所以教师在进行原有教学的同时,还要深化、细化这部分知识,加入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例如,可以开设室内空间设计、园林设计、建设设计等选修课程,丰富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选择更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细化、针对化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教师也要在研究这些课程的差异性,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