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4:38: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环保管理研究

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开展实验室教学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始了兴建实验室进行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越发重要。随着实验室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自身所具备的科研性和专业性也在不断的加强,与过去相比,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在种类上更为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也大大增强。众多易燃易爆以及毒性药品的使用,使得实验室污染频繁发生,为了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监管。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配套设计针对环境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问题的管理和工作,同时,实验室会配备具体的仪器室、药品室来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仪器和药品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和实验污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周边的监控管理、完善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在内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针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虽然,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手段来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然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自身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实验室问题仍然存在,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所导致的。师生之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最终所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比比皆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安全观念能够有效地缓解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室事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造成实验室污染的扩散需要尽可能选取试剂最低使用量,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药品的目的。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安全保护,以及对实验室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意识。缺乏有力度的奖罚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和明确奖罚制度,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由于不当操作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严厉的处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督促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并严格恪守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鼓励。

二、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保障实验室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其中,作为实验室而言,其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根据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药品分别制订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实验室的卫生制订了相关要求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实验室事故,做出了应急处理和规范,制订了突发情况下的紧急预案,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并对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实验室安全环保的落实工作,设置专人管理看管,以便加强对于实验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和排查,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检查的方式来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仪器设施的正常使用进行考核,保障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性。

三、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安全、环保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一、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研究生教学课程分析

摘要:作为高等环境教育重要分支,环境科学是对环境演化规律和人类社会活动间关系展开研究的学科,其整体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实践性以及交叉性特征。为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质量,科学推动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员对课程体系特色展开了研究。本文通过对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分析,对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展开全面性探讨,期望能够为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完善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特色;研究生;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以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功能材料以及环境绿色化学几个方面为主,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高水平、高素质环境科学方面人才为目标的。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保障研究生综合能力水平,各高校加大了对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及其体系特色的研究力度。为对课程体系特色展开深层次解读,研究人员首先应做好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分析,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政治理论素养过硬,政治方向正确,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身心健康且学风正派,爱国意识水平较高,始终坚持真理,团结合作精神以及道德品质过硬;2.具备较高科学素养以及正确学术思想,了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与进程,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较强,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服务的良好思想;3.具备扎实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较为缜密,且学术视野较为开阔,可熟练展开各项实验操作;4.在毕业后可胜任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管理、教学以及研究任务;5.具备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可解决各项实际环境问题。[1]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学会工作报告

在市科协、市环保局、市民政局的领导和指导下,本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全市科协和环保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环境科普科技活动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2011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一、学习贯彻科普法,努力开展各种环境科普活动。学会办公室、市环境宣教中心、市环保监测站等单位会员多次参加区、市组织的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活动,宣传、印发环境科普知识宣传材料。

1、5月份,在全市开展的“生态·科学”科普活动月中,组织会员参加了全市在县的启动仪式和科普宣传,印发环境科普材料,挂宣传板报。接着到宾阳县进行“生态·科学”宣传。

2、参与市科协举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普报告会。

3、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全市数百名会员在环保行政部门领导带领下积极参加宣传世界环境日主题和节能减排科普知道,印发科普材料20万份,组织节能减排板报100多块进社区展览,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环保科普知识。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培训思想报告

敬爱的党组织:

3月19日上了一次意义深刻的预备党员培训课,主题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内容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三是廓清中国走什么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四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此次课程中,老师重点提到了中国目前经济繁荣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6千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贫富差别未得到解决;二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出现诸多隐患,工程质量、产业结构、城乡与地区差别、储蓄与消费失衡、社会保障不足等,都需要及时解决;三是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这都影响这我国经济能否保持繁荣和发展。

而这其中,我对于环境问题的感触最深。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等九大突出环境问题。其中,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环境风险高等三个方面。中国有三大传统污染,一是工业污染,二是城市污染,三是农村污染。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基础上的。此外,环境污染事故为何频频发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没有环境风险防范意识,缺乏污染治理设施或者设施不正常运行。二是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三是普遍法治意识淡薄,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为了保护我们现有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保护是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以人为本是核心,保护环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第四,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保护环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

查看全文

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经验交流

一、不懈努力的发展历程

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市环保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基本设施建设、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使科研、发展与建设同步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奠定了市规模较大、学科较全、科研成果较多,为市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科技支持最为有力的地区级综合性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的地位。

20多年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机构已发展为9个研究所、中心和实验室,即大气环境研究所、水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环境规划研究所、环境评价所、环境工程所、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综合实验室。科研能力及部分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社会的空气、水、生态环境及固废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等研究的需求。同时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环保科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人才队伍,研究成果多项获国家、四川省、市科技进步奖,并为市出台的环境保护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以及专项规划等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队伍建设上有了长足发展。现有科研与辅助人员近10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高工12人,研究人员中多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年龄结构逐渐合理,专业配置逐步完善。在以科研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二、牢记历史责任,正视工作不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而在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环境科技发展指明了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建设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三最”战略目标中,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我们对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我们将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相关重点科研方向,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环境科学技术支持。我们始终认为,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和人的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我院把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始终以保护环境为已任,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努力实现单一管理型研究方式向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认识、管理、决策的创新型研究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政府在环保科学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发生重大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跟踪上,建立相关机制,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判断,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法。在开发和推广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上,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竞争力与科学技术环境诠释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尖锐。因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研究为世界各国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竞争力与科学技术的角度论证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及其发展对策。

关健词:国际竞争力科学技术研究环境经济实力

正如国际竞争力理论所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就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重力的影响一样,竞争力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基本力量。它对那些需要发展的企业,那些希望保持其工作的个人,那些希望持续增加国民生活水平的政府都有直接影响。

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

由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瑞士?洛桑)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WEF/瑞士.日内瓦)从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准确地把握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中创造增加值及财富的经济实力的经济理论、指标体系和统计学方法,将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及其分项要素乃至几百个经济指标置于国际可比的统一评价体系中,主要从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金融实力、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管理能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状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而为人们认识国际经济竞争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探求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优劣势和努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有了世界标准。在IMD的评价报告中,中国1995年名列全部46个参评国家的第34名,1996年名列第26名,1997年名列第27名,1998年名列第24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及许多分项要素排名正在迅速提高。

查看全文

为科学发展创社会环境体会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来把握和推进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要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即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利于人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信仰,有益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民生问题的改善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使人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形成努力工作与积极生活的态度,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些与社会和谐相生相伴的思想文化因素,有益于消除隔阂、达成共识,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源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不仅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建设和谐社会也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和公平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极大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会使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应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环境氛围。在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中,人的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提高人的素质外,还要关注民生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使人们自觉维护和坚持科学发展,给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查看全文

优环境保科学发展活动部署

各支部、各科室:

各科室要将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报院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务工作部)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

院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卫生局开展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群员教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促进和谐”总体要求,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纪律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为重点,以维护群众健康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新的医改方案,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平安医院,为推进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医院提供有力保证。

二、主要任务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1开放实验室发展模式现状

在以往的时间里,高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往往是封闭的,只有在课程需要的时候才予以开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无法获取仪器使用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无法将仪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意识到该问题之后,高校开展实施开放实验室,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仪器的使用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这种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将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还在学术氛围、学术理念以及科研体系等软件环境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此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服务体系,使实验室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下,学生不仅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而且还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相对于一些普通的验证性实验来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也逐渐被各学科教师所重视起来。为了能够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开展的目标进行充分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一般来说,实验的难度不宜过大,且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实验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达到扩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对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为例,采取开放实验室与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完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