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4:06: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稽查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环境破坏问题的高效处理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确保其监管工作落实有效性,则需要注重环境稽查的合理使用,并对其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基于此,本文就环境稽查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环境稽查;环境监管;作用;生态文明
引言
注重环境稽查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探讨,有利于丰富环境监管工作内容,增加其监管中的技术含量,并使相关的工作开展更具科学性。因此,为了在环境监管中实现对环境稽查的高效利用,则需要深入探讨环境稽查在环境监管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相应的研究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环境监管工况良好性。
1环境稽查与环境监管概述
环境稽查,指环境保护执法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对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制度执行情况、排污费的收缴和使用等项工作的稽查。通过日常稽查可以全面了解本辖区环保部门及环境监察执法的正常与否。包括对环保执法人员的监督,在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越重视环境稽查,则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越大,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则更加高效,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所谓的环境监管,是指与环境质量状况改善密切相关的监督与管理,能够实现对环境破坏问题的高效处理,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能够得到科学保护。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优化环境保护方式,降低环境破坏问题发生率的同时实现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高效处理。
环境监管论文:环境监管的法律责任诠释
本文作者:赵美珍郭华茹工作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2011年12月20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这一观点再次明确了保护环境是各级地方政府重要职责。作为公共物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和分配者,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利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预防环境违法事件的产生,处理环境违法行为。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强调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处于主导地位。事实证明,依靠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固然重要,但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监管更为关键。地方政府作为所辖区域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拥有支配社会各方资源的权力,可以运用政府公权力,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分配资源、培育市场、经济刺激、提供服务等监管方式,协调本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2]可以建立引导环境政策和社会行动的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和管理无法通过市场提供的环境基础设施,对企业等经济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禁止不利于环境质量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3]还可以依据法律授权,制定法规或规章、设定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对社会经济个体利用环境的行为进行直接控制。“我国已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关系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把加强政府环境监管作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即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设定环境质量指标、立法、行政等刚性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直接干预”。[4]尽管保护地方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但从不断发生的重大环境事故来看,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履行法定监管职责,频频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主要表现为四方面: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在“把企业当财神”、“GDP高于一切”思想指导下,无视国家上位环境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地方法规降低环保准入门槛、限制监督污染企业,阻碍国家环境法律的实施。第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政绩,出台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甚至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一些被“挂牌保护”的企业,对正当的环境执法检查、监督,不配合、拒绝甚至抵制,有恃无恐地违法排污。第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盲目上项目引投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大批发达地区落后淘汰的、污染严重的项目,为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第四,有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执法中不作为、乱作为,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该查不查、该报不报、该测不测、该罚不罚、该责令整改关停不责令、该公开处理不公开处理、环境行政处罚不按规定办理,包庇、纵容环境违法企业。上述情形下,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形同虚设,相关人员严重失职,导致辖区或相邻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可见,尽管立法赋予了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职责,客观上地方政府有能力、有优势履行辖区内环境监管职责,但事实上有些地方环境监管效果并不如人意,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环境监管失职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现象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承担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
根据权责统一原则,法律赋予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义务和责任,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均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承担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包括: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由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创,后经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的发展逐步完善。“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共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和认可,政府理所当然地应为人民的利益而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这种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理论认为,人民与政府的委托关系,存在着使政府失责的可能。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关于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人在最大程度上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会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5]正因为在委托授权之后,政府不但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执行者,是享有权力的政府,而且也应该是责任政府,应该更好地履行人民交给的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为了有效地促使政府尽职尽责,在运行中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人给予激励和约束,当人违背委托人的利益而谋求自己的利益时,就应当受到法律制约与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休谟最早(1739)提出并由萨缪尔逊(1954)加以规范的。萨缪尔逊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判断一个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严格满足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环境产品和环境服务由于具有“供给的普遍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特点,使其成为典型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只能是政府,因为私人对公共物品存在不愿提供、不能提供和提供成本过高等情况。“作为地方利益总代表的地方政府,既要严格依法对自然资源和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公正性的分配,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髓———公平、正义,[6]也要对环境这种“公共物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保证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第一生产者、提供者、分配者和监管者,当出现监管失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50、60年代形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其领袖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的经济人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的公共选择活动。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反映出“经济人”理性的特征。“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其中不但包括政府本身应当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此外还有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代表的小集团利益等等。政府部门及其人也存在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问题。当政府利益与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在内的公共利益内容相悖或者冲突时,政府就有可能为谋求其自身利益而忽略甚至侵犯公共利益,背离政府行为的最初目标”。[7]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导致各种责任缺失问题的出现。尽管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在某些经济利益上存在一致性,地方政府限制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就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减少,[8]如果不能对监管者进行有效的制约和制裁,监管者就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出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行使一些不公正的监管。只有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法律责任,才能遏制政府及主要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的原动力。4、环境法治理论环境法治是法治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英国学者莱兹认为法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治指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统治,狭义的法治表示政府应由法律来统治并服从法律。莱兹的狭义法治实际上指出了法治的根本主旨就是要控制政府行为,使政府服从并接受法律的统治。我国著名学者郭道晖教授认为法治(RuleofLaw)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和社会之上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byLaw),更不能说国家用法制来统治社会与人民。法治作为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其首先就是为了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而不是为了通过法律管治普通民众而提出来的。政府是法治的客体而非主体。环境法治就是将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纳入环境法律规范的统治。“环境法治的主旨是把政府作为环境法治客体,使政府行为接受环境法律规范的约束。环境法治之所以要约束政府影响环境的行为,原因在于环境质量的不断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激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的严重环境挑战,其根本责任在于政府”。[9]当地方环境监管失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从政府权力的来源、环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地方政府的利益、环境法治的主旨可以看出,其所关联的委托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环境法治理论,逐一递进地成为地方政府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与完善建议
目前我国立法虽然规定了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种程度、因监管失职导致环境质量损坏后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人应承担何种责任并没有明文规定。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三方面来完善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法律责任。(一)提高立法层次,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行政责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行政主体的环境行政责任定位于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而非各级政府,导致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在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面前出现“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此消彼涨。政府的环境行政责任,是指环境监管机关及其公务员因违反环境法律规范所赋予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责而由相关国家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分和其他不利的处理,这是政府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最主要形式。当前,对环境保护享有职权承担职责的各级政府、各级政府所属机构及公务员的环境监管违法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是《公务员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但前者针对性不强,后者法律位阶不高,应通过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规范、制约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的不作为、迟延作为或者不当作为,主动防范地方政府滥用环境监管职权或懈怠环境监管职责,遏制环境监管失职行为的发生,对在环境监管中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政官员直接追究行政责任。此外,从过去许多性质非常严重的环境案件处理结果看,最后受到责任追究的多是基层环保部门的领导,充其量不过是地方政府分管环保的领导,而作为地方环境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事实上,从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执法中的监管失职行为多半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密切相关。为此,应当明确地方环境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相应行政责任。(二)更新观念,确立地方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学术界对政府能否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存在争议。民法理论界将国家权力引起的侵权赔偿界定为民事责任,行政法论者又将其界定为公法责任,行政侵权责任是在公法领域中发生的私法责任,是行政机关基于其实施的具有侵权行为性质的违法行政行为,造成了行政相对人的民事权利损害,构成了对私权利的侵害,依照私法的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10]法律规定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意味着政府承担环境安全保障义务。政府违反该义务,不仅应承担行政责任而且应承担民事责任①,民事责任类型包括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若因政府决策失误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发生或加剧时,政府应该与排污者一起对受害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若因政府未尽安全保障义务,致使排污者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政府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即排污者无力承担或者找不到责任人时由政府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政府则享有对排污者的追偿权。若因本辖区的环境质量不达标而造成邻近地区的居民遭受损失的,当地政府作为环境质量责任主体,更应该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11]。目前《侵权责任法》没有涉及行政侵权赔偿问题,而《国家赔偿法》对行政不作为侵权赔偿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需要尽快修订《环境保护法》,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三)通过司法解释,扩大环境监管失职罪主体范围根据环境法及刑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在环境方面的刑事责任主要是渎职犯罪,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12]其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最有针对性和关联度的罪名是环境监管失职罪,其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从司法实践看,被判处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基本是具体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而对地方环境质量负责的地方政府领导,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包庇、纵容、放任环境违法行为导致辖区环境恶化的行为却逃避了严肃的刑事追究。笔者认为,凡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事件发生,都是环境监管失职,失职行为引起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故,达到刑法规定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就构成监管失职罪。因此,应通过司法解释,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纳入环境监管失职罪主体承担刑责。理由至少有两点:第一,法律法规有相应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5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干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规,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必须追究有关审批机关和审批人员的责任”。该规定虽然没有明确具体责任形式,但从犯罪本质上看,因环境监管失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社会现实有相应需求。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悲剧不断上演,只有严厉追究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环境刑事责任,才能遏止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追求本地区短期经济利益甚至是个别领导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乃至牺牲长远环境利益的行为,才能杜绝一些领导干部即使因环境监管失职造成严重后果受到行政处分乃至被免职,等风头过后照样可以复职甚至升迁的现象发生。
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通报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防治确保水环境安全的通知》精神,经研究,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严防发生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全力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深刻汲取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件教训,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把防止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环境安全。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发展改革、经贸、水利、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加强指导和开展专项督查。同时,要加强对全市水域水质的监测、监控,加大对排污企业污染的防治和监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处置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各类事故、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到环境污染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确保全市经济和社会稳定。
二、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环境污染事故隐患
各地要在前阶段对环境影响不稳定因素排查的基础上,立即对可能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的隐患,特别是要对可能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源再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排查的重点区域是饮用水源地上游、居民集中区、河流沿岸地区。排查的重点单位是化工、医药、放射源生产使用等易引发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单位。排查的重点环节是生产储存运输的设备运行是否完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到位、安全责任制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落实等。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思考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手段;要建设美丽中国,需牢牢抓住生态环境监管这个关键环节,而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则需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因为加强文化建设是生态环境监管的根基和底色。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内涵
其一,精神内涵。生态环保精神是生发于中国生态环境监管的实践,积蕴于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冲突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软实力的重要显示。生态环保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责任相适应,与中国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远期目标相匹配,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荣誉和职责相关联,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灵魂。其二,形象树立。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监管形象,不仅有助于缓解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效率,更有助于将生态环境监管的目的和内容更好地传播给公众,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三,素质要求。随着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管的整体推进,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和削弱;因此,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成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生态环境监管人员一要加强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入理解和体会相关要求制定的前因后果和内在机理;二要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在生态环境监管的过程中,多角度、多点位、多层次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高效运用提高监管效率;三要加强专业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等形式,提高其环保专业知识水平,缩小中央与地方、顶层与底层的差距;四要加强自身修养,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时刻牢记生态环境监管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树立环境监管的权威。其四,内外环境。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就是存在于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环保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所处的环境存在于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界限之外,但却可能对生态环境监管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因如此,在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建设中,其内外环境不容忽视。从外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受到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内部来说,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又受到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财力、生态环境监管人员的素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大小、结构、方向都将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监管文化建设的成败。
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重要性
从上述内涵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是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监管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总和,是生态环境部门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中共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朴素哲学为中国生态环境监管吹响了号角。中共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中央为生态环境明确了越来越高的价值观,也为生态环境监管备好了后盾,意味着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正确科学、高瞻远瞩的价值观指导下,将走得更远、更好。保证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风清气正的生态环保队伍是核心所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态环保人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得到普遍提升。然而,如何让1+1>2,让每个人在生态环保组织内部充分甚至超常发挥个人优势,事关能否提高生态环保部门运作效率,以及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这个关键的答案就是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统一生态环保队伍对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认识。从微观角度看,通过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让每个生态环保工作者都清楚认识生态环保工作对生态环境监管的意义,以及生态环境监管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宏观角度看,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落实到位,让生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者。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增强生态环保队伍的凝聚力。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长效激发生态环保工作者的斗志和潜能;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让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主体有统一、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指南;生态环境监管文化还是生态环保领域的一种传承,让一代代生态环保人有了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构建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监督文化不仅是生态环保人的价值观念和行动习惯,还是生态环保面向公众的一扇窗。一方面,让更多的被监管者了解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利于从思想上引导行为;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监管文化,有利于更大范围地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管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监管文化的基本遵循
环境监察监管的意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纠纷和信访日益增多,少数乡镇厂群矛盾日趋激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化解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监管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监管意识。加强环境监管,是环保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环境监察人员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深切期盼。*的污染源能否监管到位,环境是否安全,不仅是对我们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检验,也直接关系到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要求每一个中队都要从最近发生的小造纸污染反弹事件中吸取教训,以此为鉴,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加强环境监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真按照局领导的要求,把加强环境监管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坚决克服麻痹松懈、疏忽大意的思想,制定详实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监管到位。
二、转变监管思路。环境监察的工作内容涉及“三查二调一收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后应努力走出以罚代管、重费轻管的怪圈,走罚管并重、以管为主的轨道。近期,一是做好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工作,首先要抓住废品市场取缔、脱水行业整治、第一批非法废油加工企业关闭等重点,做好列入今年专项行动整治企业督查,同时,结合对全市“十五小”企业关停取缔大检查,做好2005年以来泰州市和我市两级挂牌督办案件的“回头看”工作,逐家过堂,仔细复查,杜绝反弹,巩固专项整治成果;二是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是完成泰州市挂牌督办的4家水厂的综合整治工作,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三是做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环境安全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环境权益;四是做好群众反应强烈环境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特别是处理好兴环委[20*]1号列出的10个具体环境问题,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三、突出监管重点。*地广、人多、企业小,环境监管对象复杂、难度较大,需要解决的环境矛盾又越来越多,面对这种情况,要学会分析,做好排查,着眼于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对污染源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定期监察(名单见附件一)。各中队应对辖区内一类重点污染源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环境监察每月不少于2次,其中暗访不少于1次,对二类一般污染源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环境监察每月不少于1次,对三类已发放排污许可证,进行排污申报,但确实基本无废水和废气产生的企业每年现场监察不少于1次。对建设项目“三同时”、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环境监察每月不少于1次,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对依法取缔、关闭的“十五小”企业和新“五小”企业每月现场监察不少于1次,严防死灰复燃;对群众举报的污染源及时进行现场环境监察,提高办案的时效性。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省、市的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的区域行业、重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专项监察,根据领导批示、新闻媒体报导等,对具体污染事件进行专案监察。
四、保障监管精力。目前,环境监察要做的工作很多,压力很大,既有排污费征收、行政处罚等经济指标,也有环保专项行动、信访查处等行政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弹好钢琴,统筹兼顾,做好内部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各中队正常都要保证不少于50%的工作精力用于开展环境监察监管,确保对污染源的监管时间、监管力度、监管效果三到位。
五、规范监管程序。环境监管是行政执法的一种形式,依法行政具体到环境监管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环境监管时一定要注重程序、规范操作。今后,现场环境监察时,要求必须2人以上,出示证件后进入企业并说明检查事项,在现场进行实地勘验查询后,要当场做好取证、询问笔录,填好现场环境监察报告单,写明违法事实,提出处理意见,履行告知制度,要求被监察企业和有关乡镇负责人签字,并备份留企业以便及时按照监察意见进行整改,同时便于上级部门日后开展稽查和检查。需要立案的要及时按法律程序处理,对于复杂疑难或把握不准的案件,要及时向挂钩局长直至局长汇报。现场监察时,不能只坐在企业办公室听汇报,要深入现场,实地检查企业生产及治污状况,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运行记录,并走访现场操作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力求全面、客观地掌握企业近期的生产和环保活动的情况。
小议环境监管的关联性
本文作者:曾铜炳工作单位:广西环保厅信息中心
通过建立门户网站,让环境保护管理信息更透明、公开,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应用网络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达性。建立连接各级环保部门的专用网络,保障数据及可达。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随着信息化得深入建设,各种应用都建立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总体架构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总体架构可以按照分层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分层的体系结构能够较好地实现建设任务的分解,以便整个系统建设任务能够在明确接口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并发建设。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包括多个业务子系统,各个业务子系统间都在业务层面和数据层面有紧密联系。环境GIS管理平台为各个业务子系统提供GIS基础应用平台,各个业务子系统提供也为环境GIS管理平台提供接口,相互关联,相互调用。通过对系统的业务、数据、界面这三个层面的集成,实现环境数据中心管理、综合行政办公、环境管理行政许可审批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环境规划计划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行政处罚、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环境信访管理的业务协同。系统总体架构图在监管业务层面上,各业务子系统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业务程序和工作职能。但在有关联业务的业务子系统之间必须有相应的接口,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业务关系的一致性。就同一污染源来讲,实现其从产生到关闭整个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对应的各种环境管理业务相互关联,相互依托,形成污染源详细的台账。在应用模块层面上,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应用模块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调用,减少系统重复开发的成本。在数据应用层面,所有的数据都是互通的,各系统都能调用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各子系统独自维护自身的数据,各子系统共享其他子系统提供的数据。各子系统不仅仅只为了本子系统的应用,而且也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数据。统一门户管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协同办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环保决策工作的定性化结论到定量化依据的转变。以满足日常的环境监管需求;提供环境分析评价决策支持。
业务系统关联性模型建立
环境保护业务子系统之间关联性特别强,基本上每一个子系统之间都有关联。为了打通各子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数据互通,首先梳理每一个业务流程,理清业务流程间的关系,建立子系统关系矩阵。用H1表示第一个子系统,H2表示第二个子系统H3……,用0表示没有关联、1表示有关联。如下表,行和列分别列出所有子系统,通过与每一个业务部门咨询,深入理解各业务之间的关系,分析子系统间的关联性。若子系统间有关联,则再进行细化,建立二级关联矩阵。以相关联的两个子系统的业务节点作为行和列。用H11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第一个业务结点,用H12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第2个业务结点,同样用H21表示第2个子系统的第一个业务结点,用0表示对应节点没有关联、1表示对应节点有关联。如表2,行和列分别表示第一个子系统的各业务结点和第二个子系统的各业务结点。若子系统间业务结点有关联,如表2中H22和H11有关联,则用H22H11来表示其间的关系。HabHxy的属性包括接口、数据类型、业务类型、数据传输方向等,用以详细描述子系统业务结点的关系。建立二级矩阵是子系统业务关联、数据共享最重要的步骤。需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充分沟通,理解业务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系统开发时,在有关联的业务节点需要有对应的接口,完成业务关联、数据共享。在实践中,通过建立业务系统关联性模型,将大大简化系统开发的难度,并能有效地减少。子系统业务关联性研究是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办公的基础,也是目前环境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模型。
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对策思考
摘要:现如今,现代工业持续发展,化工园区的发展速度十分之快,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流以及支持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工园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可为人们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其也会给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化工园区中的环境监管部门需将其日常环境监管工作做好,同时坚持不懈地思考与探索化工园区的污染治理问题。文章将细致分析目前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中显现出的不足,并提出可有效提升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水平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化工园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关键词:化工园区;环境监管;环境问题;思考;解决对策
化工园区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业发展模式,此种模式在近些年来已逐步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各个地区均在大力发展化工园区的建设,此种状态十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新型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探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示范作用。但是,在我国化工园区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诸多弊端,其在为我国工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如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与行业内人士越来越关注化工园区产生的污染问题。在环境监管工作愈加严格的今天,我国化工园区所显现出的环境问题急需得到充分的正视与解决,此项问题是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对其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调整。当前,我国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的关键原因在于系统管理与科学规划的缺失,其间不仅存在许多客观原因,还存在许多主观方面原因。只有将我国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工作水平有效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使化工园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目前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中显露的不足
(一)未能将更具科学性的管理理念。有效树立起来现如今,我国部分地方领导会出于为自身树立工作政绩的目的而盲目地大力开展化工园区建设工作,再加上化工园区中所包含巨大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其往往在没有对化工园区的地区特点以及区内情况展开具体了解与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建设化工园区。在化工园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有些领导甚至没有细致地探寻过化工园区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缺乏环境监管部门评估与评审的情况下便开展了对化工园区的建设。此类化工园区,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科学的定位,与之相关的环境监管工作自然无法顺利地开展[1]。(二)与化工园区相关的环境监管工作。未能得到应有实施目前,我国有少数化工园区会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获取更多的经济方面利益而抛国家环保建设明文规定而不顾,甚至不惜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在工业园区当中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工艺落后的、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工作也未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导致环境监管工作在化工园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无法将其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自然难以保障我国环境监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三)化工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当前,我国一部分化工园区的环保意识仍相对淡薄,在其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并未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管工作,也没有开展与化工园区相配套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我国部分化工园区在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的情况下便盲目建设生产,以至于这些化工园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严重污染环境,使环境遭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2]。在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的情况下盲目批准此类化工园区展开生产,环境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遭受到严重阻碍,也自然无法收获理想的环境监管工作成果。(四)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环境监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兼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跨领域、跨专业工作,在其本职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现如今,我国环境监管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对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进行环境监管的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不够。
二、提升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水平的对策
我国环境监管论文
1我国的环境监管现状
1.1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
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环境监督检查;二是环境行政许可;三是环境行政处罚。
1.2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由以下各部分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第1款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二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即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三是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相关法,数量有几十部;四是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数量有25个;五是数百个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六是700多个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七是1300多项环境标准;八是50多个我国加入或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2]。上述部分构成了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2我国环境监管中的问题
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探索
[摘要]随着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固废监管业务量增加,现行人工管理已很难适应实际管理需要。2017年,福建省固体废物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危险废物监管从事后管理向全过程主动管理的转变。该文介绍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的基本架构、功能模块设计、应用成效,并提出今后设想。
[关键词]固体废物监管;业务架构;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多,危险废物转移日益频繁,非法倾倒危险废物也屡禁不止[1]。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产废底数不清,依托每年一次的申报登记,环保部门无法实时掌握区域内各类危险废物的产生数[2]。其次,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被大量的转移审批事务牵制,重资质审查、轻过程监管,重经营单位监管、轻产废单位监管[3]。为此,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2017年初投入使用,推动了危险废物监管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主动管理转变。平台以实现覆盖全省、三级应用、全程管理为目标,重点采集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利用的过程信息,构建“产废—收集—转移—处置”流向监管数据网,以决策分析和业务流转为两大核心,建立一个集实时监控、业务流转、数据共享、预测预警和科学决策一体化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为全省固废日常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基本架构
平台主要构建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系统、医疗废物监管系统、分析决策系统、预警管理系统、业务协同门户、快速入口、基础支撑管理子系统,并与相关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和集成,基本架构见图1。
网络环境监管调研报告
作为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国务院《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办法》之规定,工商部门有权对无证无照的“黑网吧”进行查处取缔。近年来,我市工商部门为营造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大力开展学校周边网吧治理活动,____年被评为“全市保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一、充分认识不良社会文化的危害,切实增强查处取缔“黑网吧”的责任心和任命感。在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各种文化潮流不断冲击着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闸门。当前,“黑网吧”内流行的黄赌毒电子竞技游戏、宣扬色情暴力的印刷品、音像制品和一些“少儿八卦玩具”等不良文化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有四大破坏作用:一是贻误青少年的学业,许多中小学生迷恋网络、“非主流”小说、口袋书、课外竞技游戏,有的难以自拔,有的逃学辍学,荒废了大好学习时光;二是败坏社会风气,各种不良社会文化泛滥传播着大量的有害信息,声色犬马、消磨意志,歪理邪说、混淆视听,极大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增加不稳定因素,一些未成年人为获得上网、游戏资金,往往在瘾意发作时头脑发热,诱发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动机;四是暗藏安全隐患,学校周边的各类“黑网吧”、游艺室等娱乐场所多数经营管理不规范,在防火、防盗、防毒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广大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我们工商部门应深刻认识这些危害的重要性,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严明的纪律、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投身到市委、市政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重拳出击开展执法整治行动,全市工商系统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整治社会文化环境的任务分工,工商部门负责做好互联网经营服务性场所的治理整顿。近期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加强领导上下功夫,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深入经营户和校园课堂开展宣传,营造强大舆论声势;三是在摸底排查上下功夫,全市范围内对校园周边开展“地毯式”排查,进一步澄清“黑网吧”底数;四是在执法打击上下功夫,加大部门联合力度,严格开展查处取缔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工商系统开展查处取缔“黑网吧”活动共出动执法车辆___台次,执法人员____人次,排查登记有照网吧___家,查处违规违法经营户__余家,责令整改__家,捣毁“黑网吧”__家,没收电脑主机__台,明显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三、立足职能制定扎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今后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的目标任务。网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打防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举措要重点把好“三关”:一是把好行业自律关。坚持教育先行,加强对网吧业主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其守法经营意识;指导各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改进经营管理方式,自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把好执法监督关。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严格排查摸底,严格源头治理,严格日常巡查,严格案件办理,严格执法责任,争取从根本上杜绝“黑网吧”现象的产生。三是把好长效机制关。坚持打防并举、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广泛发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建设一支基础广泛的义务监督员队伍,建立健全群防群治机制;开展“文明网吧”争创活动,充分发挥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积极构建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全市工商系统在清理整治“黑网吧”工作中,有一个秉持大局观念和发展意识的领导班子作指挥,有一系列工商法律法规作保障,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执法监管队伍作后盾,我们将本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全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执法监管模式,集中执法力量,采取得力措施,严格依法整治,确保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为维护社会稳定,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迎接新中国成立__周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