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13:2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是过去十几年来迅速发展的实践和研究学科。基于目前对环境管理会计认识上的差异,本文将主要介绍与环境管理会计有关的一些权威概念,以突出环境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和在未来面临的挑战。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倍受关注。公司需要治理的环境影响和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货币性后果(Schaltegger和Burritt,2000,p.31)。国际上专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机构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
公司管理者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关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是它忽略了对环境信息单独的识别、分类、计量以及报告。为此,专家学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是什么是环境成本(UNDSD,2000);二是哪些环境成本具有潜在的重要性(Bennett和James,1997);三是环境成本是否重要(Ditz等,1995)。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几个权威定义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大多数人还觉得有些陌生,至少认为把它纳入到企业会计体系还比较遥远,以下列出几个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权威定义。
(一)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应急水池环境管理探索
摘要:通过对环境应急水池环境管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凡是在生产工程中使用环境风险物质并可能对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和园区必须建设事故应急水池。环境应急,水池在设计和建设工程中,应严格按照2018年以后颁发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环境应急水池;标准;环境管理
多年来,企业和园区要不要建环境应急水池,在何处建,容积多大,如何管理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陈军海[1]提出,环保部门应在日常监管中加强事故应急池的监督管理。边归国等[2-4]在环境应急水池命名与定义、类型与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最新颁发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建设环境应急水池必要性和实效性、位置、有效容积及环境管理进行研究。
1建设环境应急水池重要意义
1.1必要性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部分生产装置和中间贮罐及循环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未发生爆炸和燃烧的部分原料、产品和循环水泄漏,与现场所用的消防水混合后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并导致哈尔滨市因水污染全市停止供水的特别重大污染事件。2006年1月6日,浙江上虞长征化工厂一反应釜发生爆炸。该企业有效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和废水预处理池暂存事故污水,再转输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避免了环境次生污染事件的发生。分析两个企业对事故污水的处理效果,充分说明了必要的事故应急设施(池)对有效防控水污染事故以及次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极为重要。为此,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文件,强调“必备的防污设施和措施对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至关重要”,有关部门“立即完善事故状态下防范环境污染的措施”。
落实环境管理标准开展环境认证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政府的关注;国际组织的关注;会计职业团体的关注;专业服务机构的关注;企业环境报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环境报告;联系我国情况的考虑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最早进入专业实务的就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英国政府环境部、联合国有关环境会计的发展探究、国际标准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14000、ABB集团公司的环境报告、宝洁(P&G)公司、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环境新问题的界定尤其是对企业有关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等,具体请详见。
[关键字]:国际环境企业环境环境信息信息披露管理
从国际发展趋向看,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和国际竞争的企业。环境新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新问题。我国的企业要走向市场,产品要参和国际竞争,必然会受到和环境有关的种种压力。因此有关环境管理的探究和应用也就越显得必要和迫切。
依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解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摘要:宏观层面和国民经济核算和报告相连,微观层面和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相连。
在微观层面的环境会计领域,最早进入专业实务的就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即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和新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化”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这表明了以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作为公司行为规则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实践看,尚存在的新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摘要: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的专业标准;第二,环境报告中的信息之产生,在环境会计及环境管理方面都有待发展。
水环境管理现状及措施
摘要:水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对于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水环境管理体系比较落后,导致水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水环境管理质量。对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环境;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1水环境管理现状分析
1.1缺乏完善的管理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关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的是分立法形式,即有单独的水污染管理立法,也有单独的水资源管理立法。但是,在两类法律法规中存在交叉的部分,甚至有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参与到水环境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又缺乏具有综合性的水环境管理法律体系,使得在法律体系的执行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水环境管理水平不高。并且,在水环境立法中,更关注的是实体性立法,程序性立法比较缺乏,使得很难实现在实体性立法中规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水环境管理的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所以其可操作性不强,这些都会影响水环境管理质量。1.2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以某小镇的水环境管理为例,其存在侵占河面的现象,有些村民小组是邻河而建的,在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后,就逐渐出现占用河道建设驳岸的情况,导致河面的宽度越来越小,河道的水流受到阻碍,并使疏浚工作越来越难。有的居民在河道内随意的乱搭,将河道的一部分圈出来,养殖家禽和鱼等。1.3水环境监控预警机制不完善。对环境进行监控与预警,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流域内的水污染,对水环境退化现象进行控制。水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水文特征,二是水质理化指标,三是沉积物化学,四是水生生物种类数量,最后是污染源。利用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采集相关的数据,对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水环境管理方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环境监控预警机制还很落后,监测机制不完善,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差、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不准确等问题都存在。
2水环境管理现状的改善措施分析
2.1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管理制度。要提高水环境管理效率,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首先就需要有完善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做保障。比如,加强对各级水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结合水环境的整体性特点,以及其关联性特点,对水资源管理立法、水污染管理立法进行统筹规划。同时,不同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地方级水环境管理制度,提高水环境管理立法的综合性,并要充分考虑参与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各单位的利益。地方水环境管理必须重视其程序性立法,对水环境管理的权责作出具体的划分。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管理审批制度、运营制度、监督机制制度,并大力推行许可证制度。2.2强化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水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政府应加大对水环境管理保护的宣传,强化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提高水环境管理质量。比如,每周将流域内的居民组织起来,宣传相关的水环境制度和法律法规。宣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现场宣讲、发放宣传册,也可以组织居民一同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让居民在实际的活动中去体会水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向河道内扔垃圾、排放污水等,从而改善水污染现象,提高水资源质量。2.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水环境管理工作通常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所以需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优化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比如,对水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权利作出明确的界定,将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开来。不断完善并优化水资源有关权利市场交易制度,尤其要明确个体的取水权、群体的取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完成实施水资源管理工作。又如,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并对于水资源有关的投资制度、融资制度等进行完善,通过股份制、出租和拍卖的方式,促使涉及水环境管理工作的企业运行效率。而政府则要将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采用系统性的水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如税费、补贴等,以尽力生态性的农业园、工业园、产业园等,使环境管理工作能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进行。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环境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以“三生共赢原理”为环境实践教学的切入点和研究主题,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证方法和手段,通过调查研究环境现场的实际情况,去理解和体验原理的理论内涵,使环境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印证,进一步培养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方法,把环境治理问题与人民生活满意度提高和生产发展结合起来,对环境工程的效果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评估,进一步培养环境专业学生的战略意识,更新环境管理理念,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三生共赢原理;实践教学研究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个热点问题,如何既保护环境又实现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主题。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念,如科学发展观(2003)、循环经济(2004)、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2009)等,党的报告更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提上了新的高度;在相关政策、资金、技术以及各级政府配套措施的支持下,我国的环境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各地也涌现出许多环境管理的成功案例。作为培养环境专业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如何在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调查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环境专业大学生熟悉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的最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环境专业的《环境管理学》课程,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掌握熟练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学习的情况,同时又具有独立自主、善于沟通的性格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改变了过去校内实践研究的做法,将实践基地放在交通便利、人流密度较大、环境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系统和管理系统完善的祭城湿地公园,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把环境管理的具体问题与理论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1环境管理学的课程特色及实践要求
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它既包括社会科学中管理学、经济学、人类行为学的特点和精髓,又涵盖自然科学如化学、工程学、动力学、物理学、数学的技术要求和现代成果。其核心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能动因素,把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程与人类的组织和非组织行为结合起来,把政府政策、企业主体、公众配合三者落实在环境管理和改良的全过程,以更持久高效地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学的实践环节依托课程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法,在确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教学团队,采用新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明确调查方式,自主完成数据收集和总结讨论,自主制作调查报告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主动设计、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培养配合团队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适应新形势下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
2“三生共赢原理”的理论内涵
环境管理技术实施计划
一、实现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强环境技术管理
(一)当前的环境形势和强化环境技术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为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国家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在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7.5%的同时,力争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间的排污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是一项约束性指标,是难度很大但又必须实现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总量增加,与此同时还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两种压力的夹击。
环保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而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强化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技术(或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牢固确立“科技兴环保”的战略,遵循客观规律,用科学技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实现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环境技术管理是指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以指导社会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环境技术发展为目的,配合环境管理而进行的技术监督与管理活动的总称,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主要包括为环境污染防治的各环节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和保障相配套的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技术筛选与评估、示范与推广工作体系。
地方环境管理问题策略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实现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以地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为差异、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改善环境状态,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论述造成我国目前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实现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级管理”、“四级机构”的组织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管理手段较为薄弱、环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转轨时期,因此该体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部门分散、地方分割、条块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农村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
淮北平原土地面积广阔,村庄众多,农业人口1500多万,是重要的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基地,但环境管理及保护尚不成熟。目前城市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都得到加强,取得显著成效,而农村的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提高,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急需解决,必须形成有效的、有意识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管理之道和管理措施。
1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秸秆污染。淮北平原每年每季都要收割农作物,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牛羊等牲畜饲养减少、燃气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焚烧秸秆,造成秸秆回收和存放成为农民的一大问题。目前农村对秸秆的处理主要方式是就地焚烧或就近河沟倾倒,致使二氧化碳粗放式排放,土质恶化、农作物减产;特别是造成河沟堵塞、水质发臭、河水干涸。进一步加剧地下水污染和灌溉受限,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1.2土壤及水的污染。农民主要是在土地上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土地造成一定的破坏,过量的化肥使用,生活废物、废水随粪便一起流入土壤中,出现一些电池等难降解的重金属物品;残留的作物农药及薄膜塑料大棚难以降解,这些都会破坏的土壤的结构,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带来的地下水污染,特别是塑料大棚种植青菜,为争取产量,过度抽取地下水,过度使用农药,加剧地下水的使用量和污染。在河流中过度捕食鱼虾,致使水草丛生,大面积蔓延,影响水质,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1.3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水平总体在提高,配套设施在改善,但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垃圾随便倾倒,难降解的、可回收的、饭菜都倾倒在地,环保意识及管理制度薄弱,处处臭味,苍蝇乱飞,无垃圾统一。
2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原因
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心里无环保概念,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缺乏认识;即使认识到环境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环保制度不完善,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保护制度,缺乏环境管理机构、管理资金、管理人才及相应的环境监测和监督部门。没有有效的环境立法和治理设施,缺乏技术支持和指导。
3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在战略定位上,要明确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和抓手,是生态环境保护新的关键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标志;在工作原则上,要坚持环境管理与乡村振兴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统筹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协同发力;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对策体系,夯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农村环保责任,建立全面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构建适应农村特点的环境监管体系,探索便捷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完善农村环境教育和帮扶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战略定位;工作原则;对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农村环境保护又滞后于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程,成为短板中的短板。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标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思路,是履行好生态环境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开展顶层设计、统一实施监测和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监察问责的新职责的当务之急。
1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现状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保障不足,距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态宜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仍有不小的差距。1.1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整体仍处起步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主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08年至2017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435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3.8万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近2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各地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0多万套,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900多万个(辆)。但是,截至2016年底,全国尚有近80%村庄的生活污水没有治理,近50%的村庄没有实施改厕。以简单收集为标准,还仍有26.1%的村庄生活垃圾没有治理。已经完成整治的村庄的环保设施长效运行维护仍然困难重重。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主要开展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环境统计年报相关数据显示:农业面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由2011年的1186.1万t、82.7万t下降至2015年的1068.6万t、72.6万t[1],下降率达10%左右;农业源总氮、总磷的排放基本保持稳定。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大,基本占到了全国废水污染物总排放量的“半壁江山”,目前的治理率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面源的治理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1.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尚处初期阶段。在中央本级,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专门设置农村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在省一级,截至2016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均有相关职能处室履行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职责。在基层,截至2014年,全国乡镇环保机构数量达到2968个,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0%,比2010年的1892个增加了60%;乡镇环保机构人员11900多人,比2010年的7100多人增加了68%。虽然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强化,但是相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现有的机构和队伍配置远远不能够满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及人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1.3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尚需不断完善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以及《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涉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缺少系统设计,尚无一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统筹规范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协调实施。二是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晰,甚至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完全一致,执行力差。与工业污染防治一样,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也面临着厘清污染者和监管者责任的问题,但更为复杂的是,农民在污染治理方面的能力明显弱于工业生产者,现行法规弱化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污染直接责任和治理的法律责任,加大了污染监管的难度。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综合性引导政策统筹部署了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农村环保工作,《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专项指导政策细化了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内容和时限,《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等进一步深入推动落实各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这些政策规划表现为“两多两不足”: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多,而基层政府出台的相关实施办法和方案不足,极大影响了国家政策和规划的落地和实施效果。二是政策规划理论规定多,实践指导不足。国家出台的政策多以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为主,只提出了“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没给出“如何做”的方法,缺少对各地具体开展工作的指导,不能满足基层操作需要,被一些地方指责为“不接地气”。在农村环境标准方面,目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村环境标准少。截止2017年底,国家环境保护现行标准1833项,其中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标准仅20余项,占比不足现行标准的1.6%[2];在原环境保护部备案的186项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中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相关的标准仅6项,占备案标准的3.2%。二是标准制订存在大量空白区。在水环境标准方面,缺乏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标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没有农药喷洒对大气的影响等标准;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参考的是城市生活垃圾控制标准,缺乏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标准。三是部分标准标龄过长。现行《渔业水质标准》等标龄超过20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农业生产需要和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四是标准适用范围存在“一刀切”现象。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