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9:28: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黄帝内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论文

【摘要】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生理机制;病机;治则;治法

在《黄帝内经》的多个篇章中可见关于睡眠的阐述。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称之为“卧”“目瞑”;对于其病变则多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嗜卧”“卧不安”“多卧”等。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的散论集中起来,就发现其对睡眠有深入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理论阐述。对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现就《黄帝内经》中的有关内容分论如下:

1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认为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由蹻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论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蹻脉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正是卫气的这种运行规律使得人体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阴分,阴气盛,故产生睡眠;白昼行于阳分,阳气盛,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在《营卫生会》篇中又对老人与壮年人的睡眠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与卫气的运行有关,指出老年人夜间不能熟睡,壮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护理学论文

1药物护理

《黄帝内经》对方药的运用,提出了十三首方剂,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乌骨雂茹丸、兰草汤、豕膏、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膏法、寒痹熨法、小金丹,统称“内经十三方”,是药物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对后世用药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其所用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类;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有内服、外用两种方法;有的用于治疗,有的用于预防。《素问·腹中论篇》曰:“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雂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此段详细叙述了乌骨雂茹丸的适应症,药物的制作方法、用法。

2病情观察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对病情的传变做了详细论述。如“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生死之早暮也。”《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详细阐述了五脏的病情变化。如“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籦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肝脏疾病,天亮的时候减轻,近黄昏之时加重,半夜稳定;心脏疾病,中午减轻,半夜加重,天亮的时候稳定;脾脏疾病,下午两点左右减轻,天亮的时候加重,黄昏稳定;肺脏疾病,黄昏减轻,中午加重,半夜稳定;肾脏疾病,半夜减轻,每天的1~3点,7~9点,19~21点,13~15点加重,黄昏稳定。《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论述了疾病的死亡时间。“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热中病和热病,会在中午死亡;因风邪引发的疾病,会在傍晚死亡;水肿病,会在半夜死亡。《素问·阴阳别论篇》曰:“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说明了疾病的预后。这些关于病情发生发展、变化、死亡、预后的理论对临床病情观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操作技术护理

《黄帝内经》记载了许多中医诊疗现代护理技术,多见于《灵枢》。近80段记录,涉及针刺法、灸法、热熨法、熏洗法、穴位按摩、砭石疗法等[6]。《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讲到了砭石、灸鴌、九针、导引按跷的诊疗技术。《灵枢·九针十二原》详细介绍了古代所用的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并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灵枢·寿夭刚柔》篇详细记载了药熨的方法。“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蒣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对《黄帝内经》关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多卧”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多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黄帝内经》;睡眠理论;生理机制;病机;治则;治法

在《黄帝内经》的多个篇章中可见关于睡眠的阐述。其对于睡眠的描述,多称之为“卧”“目瞑”;对于其病变则多描述为“不得卧”“目不瞑”“嗜卧”“卧不安”“多卧”等。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睡眠的散论集中起来,就发现其对睡眠有深入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理论阐述。对于睡眠的生理机制,睡眠发生病变的病机,导致“卧不安”“目不瞑”等病变常见的脏腑、经络病变,以及对于“目不瞑”“不得卧”等病变的治则、治疗方剂、针刺治法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现就《黄帝内经》中的有关内容分论如下:

1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认为卫气的正常运行规律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目的开合由蹻脉所司,《灵枢·寒热病》论述:“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蹻脉盈虚又取决于卫气的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指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正是卫气的这种运行规律使得人体的卫气在夜间运行于阴分,阴气盛,故产生睡眠;白昼行于阳分,阳气盛,故人体处于清醒状态。

在《营卫生会》篇中又对老人与壮年人的睡眠状态的不同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与卫气的运行有关,指出老年人夜间不能熟睡,壮年人白天精力充沛而夜晚熟睡是因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究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究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查看全文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论文

【摘要】《黄帝内经》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现代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来归纳、总结了《黄帝内经》的心理学知识,以期对其中的心理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黄帝内经;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内经》普通心理学

1.1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查看全文

生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研究

摘要: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我国医学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贯通医学与哲学的经典,并且将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其思想吸收了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比较分析《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思想,从“生命起源观”“生命发展观”和“生命理想追求观”3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统一性。探究《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内涵,找到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性,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并使之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生命哲学;马克思主义;共性初探

1提出世界具有“物质性”的生命起源观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黄帝内经》认为“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并且“气”是不断运动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言:“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就是说明了宇宙间的万物都由“气”的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的化生都依赖于天地间“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的,万物以及生命就是在这种变化和秩序中产生的。在外物化生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同时也是“气”的一种组合形态。马克思认为“运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生命也具有物质性,它是多种不断运动的物质的有机整合。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生命的前提,且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只是《黄帝内经》将这一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叫做“气”,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且“气”是不断运动的。虽然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基本内涵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2以矛盾双方消长平衡为动力的生命发展观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双方持续运动变化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就是阐述了“气”分阴阳,阴阳的运动变化导致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健康,关键在于阴阳之气的平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进一步提出了阴阳平衡对生命发展的重要作用。阴阳两者总是此消彼长,互相斗争着的。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是因为有了秋冬收藏的力量,才可以维持春夏生长的力量。这种阴阳转化,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的力量使生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否则生命就像昙花一现,不会长久。因此正是有了阴阳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的力量,生命才能在这一平衡中得以延续和蓬勃生长。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辩证法的规律是马克思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矛盾,从而使人类社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发展观与《黄帝内经》中总结的阴阳学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相似性。其实质上可以归结为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科学规律。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准确、完整地刻画和描述了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生命以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规律,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和革命的[2]。正是这种批判性与革命性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并且始终散发着生机和活力。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与马克思主义在生命发展观上的一致性,本质上体现在辩证法思想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否定中不断追求矛盾双方的动态平衡,是万物发展的推动力,《黄帝内经》则认为阴阳双方对立制约,相辅相成,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力量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二者在生命发展观上的高度一致性。

查看全文

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分析

摘要: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降浮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中医、彝医以及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文献引用:罗艳秋,徐士奎,郑进.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初探[J].中医学报,2020,35(9):1859-1862.

关键词:彝医;《哎哺啥呃》;《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中医学

汉、彝两个兄弟民族,是同源分支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互相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主张“彝族北来说”的学者认为彝族是从古代氐羌的一支,从秦晋高原向川、滇、黔等地发展,与原住当地的濮人混居,融合了他们,形成秦、汉时期西南夷的主体,也就是今天的彝族。这个迁徙活动的线索已经为四川巴蜀、凉山和贵州赫章、威宁等地的出土文物印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彝族先民不仅具有古羌人后裔的氐羌民族成分,其主体民族更是由古夷人大部分和古戎人的一部构成,从当前所发掘的彝族文化遗产看,更多具有古夷人文化的特点。研究者将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刻划符号和彝文进行查对,证实半坡文化不仅是汉文的始祖,也是彝文的始祖。从彝文和汉文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彝、汉文典籍中记载的宇宙观、古天文历法等古代科学技术看,彝族和汉族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同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关系,这一点在彝、汉民族医药文化方面体现得更加深入。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首萌长遍退藏与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2]。查阅彝、汉民族的古代典籍就会发现,彝医和中医同样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基础。本文通过对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哎哺啥呃》为《西南彝志》的三、四卷)和汉文典籍《黄帝内经》所载医药理论和认知方式的分析比较,说明彝医和中医具有同源关系。本文所讲的“中医”指“汉族医学”,是狭义中医的概念。

1彝医与中医同源

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对“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亦有描述。《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神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期这种“居而野处”“结绳记事”的生活方式与记录方法是彝汉远古先民的共同生活状态,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西南地区尚保留着上古时期先民这种生活方式的遗迹。《黄帝内经》开篇之《上古天真论》论述的就是上古时期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养生理念,“天真”养生理念反映了上古时期先贤如何看待生命与天地的关系,表达了起居作息等日常行为需效法天地的认知观念。彝文医药典籍《哎哺啥呃》开篇说道:“上古哎未产,哺未生之还,气熏熏,浊沉沉先产,哎哺未产,且舍未降还,气熏熏的是,剧剧竖而冒,浊沉沉的是,沉沉低而降[3]。”《哎哺啥呃》开篇明义地指出气浊、哎哺等彝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产生于上古时期,彝医遵循的宇-宙-生物理论,是以太阳论哎哺,以哎哺论万物[4]。“太阳天之根,闪闪万物兴”,离开太阳,什么都不会有,医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先贤对生命-时空关系的认知理念在彝族地区仍广泛流传。中国传统医药的萌芽时期可追溯到伏羲画八卦与河图洛书产生的时期。叶秉敬为《类经》作序时写道:“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大量的史料证实彝医药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期。公元前45世纪至公元前39世纪的乾阳上元天纪年时期彝族氏族已形成,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表意文字并发明了八卦数理;在公元前39世纪至公元前33世纪的乾阳中元地纪年时期,彝族的君王制度已完备并形成彝族太阳周天日历等天文历法[5]。彝族先贤通过立杆测影所产生的形影长短盈缩反映季节变化,以宇宙八角为工具,以符号图影记录进而归纳推衍出计数的方式,彝文典籍中记载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形和数就是彝族上古遗留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体现[6]。其原理与《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出一辙。伏羲八卦属先天八卦,分别由彝汉两族继承,彝族继承的伏羲八卦保留其最原初形式,表达宇宙天地关系,被称为“彝族八卦”或“宇宙八卦”。彝族最初用来表达角位与八节,故亦称为“宇宙八角”。正如王天玺在《宇宙源流论》一书中所写:“伏羲八卦为彝族先民所继承,称为彝族八卦,文王八卦为汉族所继承[7]。”彝族八卦属于“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通过对凉山地区出土的彝族八卦实物的研究,如西昌市凉山州博物馆收藏的南诏时期彝族先民骨灰缸盖单圆台型向天坟上的八角图案,证实彝族八卦在南诏时期已广为应用[8]。《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伏羲先天易学讲的就是天体运行及其气象的变化规律,与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彝汉民族远古先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天文历法基础使彝医与中医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崇尚自然。可以说,彝医和中医之间具有同源性,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因为这些理论基础是基于相同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产生。

2彝医与中医同源的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脾胃学说分析论文

【关键词】脾胃学说;升降学说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1内容上的交叉

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脾胃为人体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等,无一不与升降密切相关。气机升降可以说是升降学说的灵魂内容,在升降还未引入医学之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就把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归于气之升降,所以升降从一开始指的就是气机的升降。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元气之本,李东垣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1]可见脾胃与气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那么升降一经引入医学,必定与脾胃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这既属升降学说的内容,又属于脾胃学说的内容,既是对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的描述,又是对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论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3]开始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的理论解释与脾胃相关的病理变化。

正因为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所以脾胃为病必打破人体升降之和谐;正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病,气血匮乏则必升降无权;正因为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所以脾胃病则运化失调,升降无序。由此可知,脾胃病必定影响甚或打破人体升降出入的平衡。同样,升降失调也会导致脾胃病。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发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所以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另外,自张元素发现药性升降理论之后,脾胃病的治疗用药又开始受药性升降理论的指导。综上可见,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则、用药与升降亦是联系紧密、密不可分的。总之,升降学说与脾胃学说在内容上大多是杂糅在一起的。

2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交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