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9:14: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患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以患儿家庭护理模式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10岁;病程3~8d。按所接受的不同儿科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儿日常换药,记录其体温、用药及服用情况。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方法如下:①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相关护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②与患儿家长积极沟通。入院后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注意稳定其情绪,向其详细介绍临床治疗过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在患儿输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家长的监督作用。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宣教,让其了解患儿的护理问题,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③指导并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诊疗过程中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等情况,应鼓励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合作,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触摸、语言安慰、亲吻额头等方式安抚患儿,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密切合作,就患儿饮食、睡眠、运动和日后出院护理等问题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以防患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④每月举办公休座谈会,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允许家长在患儿接受有创护理操作时陪伴患儿。总责护士参与查房,了解患儿诊疗计划及护理要点,同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和相关支持,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医疗护理决策。1.3观察指标。根据浙江省卫生厅下发的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项目有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和消毒隔离评分。统计两组患儿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并比较患儿及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级,计算其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比较。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3讨论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其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也是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FCC在国外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是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和促使其恢复健康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护理目标是使患儿及其家长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处于舒适与满足的状态,其基本原则是鼓励家长参与患儿护理的全过程,同时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既往研究指出[3],FCC在儿科一般护理(例如疼痛护理、围术期护理、ICU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和儿科疾病护理(例如哮喘病管理、脑瘫康复护理、肾病综合征心理护理)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儿科患儿以3~7岁居多,其情绪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常出现哭闹、抗拒治疗等现象,家长是儿童的依靠和榜样,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安抚家长情绪,向其介绍患儿疾病相关治疗方法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安抚患儿情绪,将常规护理模式与家庭护理紧密结合,不仅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因护理不到位而引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此外,FCC可使患儿家长正面孩子的临床治疗,积极投入到诊疗工作之中,增进护理人员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儿童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FCC模式进行护理可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率,该结论与既往相关研究一致[5]。
吞咽障碍患儿穴位按摩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吞咽障碍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腔感知觉促进技术、口腔运动训练技术和舌控制训练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应用DDS、TDS及临床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DDS评分和TDS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的吞咽功能,增加有效吞咽动作,减少流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神经炎;中医护理;理疗;生活质量;抑郁脑性
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文献报道,57%~92%的脑瘫患儿合并吞咽障碍[1-2],临床表现为流涎、饮水呛咳、咀嚼能力不足、构音不清等;吞咽障碍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进食过程中窒息、慢性肺病等一系列继发性障碍,严重者可致患儿死亡[3-4]。因此,吞咽障碍干预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和康复疗效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为口腔感知觉促进技术和口颜面功能训练,笔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脑瘫患儿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就诊的脑瘫伴吞咽障碍患儿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1~66(31.37±13.92)个月;痉挛型脑瘫15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8例,混合型脑瘫7例;轻度吞咽障碍20例,中度吞咽障碍7例,重度吞咽障碍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2~69(32.19±13.27)个月;痉挛型脑瘫1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8例,混合型脑瘫6例;轻度吞咽障碍19例,中度吞咽障碍7例,重度吞咽障碍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脑瘫分型、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中痉挛型脑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和混合型脑瘫的诊断标准[5]。②吞咽障碍参照文献[6]拟定:符合进食缓慢、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伴有流涎、咀嚼无力、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咽反射减弱或延迟等。1.3纳入与排除标准。1.3.1纳入标准。①男女不限;②年龄11个月~6岁;③智力水平:Gesell发育商数≥45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1.3.2排除标准。①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吞咽障碍;②癫痫发作期;③腭裂等先天性咽喉部畸形患儿;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疾病。1.4干预方法。1.4.1对照组。给予口腔感知觉促进技术和口颜面功能训练,每次40min,每天1次,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①冷刺激技术:利用温度(冰)刺激外脸颊、口腔内、舌头及颊部,每个部位轻触5s/次,可重复刺激5次,在患儿进食30min前进行,每天4次。若在训练中患儿的吞咽动作有改善,可将冰刺激时间缩减为3s/次,擦干刺激部位后立即进行动作训练。②口腔运动训练技术:治疗师用手指轻触脸颊,诱发唇闭合动作,或采用将头和肩膀往前倾斜,以手指固定下颌,用稳定的力量下压,诱发唇闭合动作。口腔运动训练开始时以被动训练为主,然后随着各结构功能的好转,逐渐转向主动训练。③舌控制训练技术:治疗师用压舌板将舌尖下压,当压力放松时舌头自然弹回,再以压舌板协助舌上抬;使用压舌棒协助舌头向侧方运动。1.4.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①穴位按摩:点按百会、风府、哑门、翳风,拿揉风池,按揉承浆、颊车、地仓、大迎、廉泉及咽喉部气管两侧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和张力障碍、徐动-痉挛为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按摩手法宜轻柔、缓慢,舞蹈-徐动为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按摩手法用力稍重、快速。按摩治疗开始手法宜轻柔、然后缓慢增加手法力度,以患儿耐受和不引起患儿哭闹反抗为度。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②康复护理干预:入院时由管床护士应用科室自拟的《吞咽障碍评估表》对患儿进行初步评估,内容包括管道、进食方式、进食时间、进食餐具、食物种类、呛咳、痰液、意识水平、精神状态、头部活动、呼吸功能、口颜面功能、喂食体位、原始反射,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家长进食方式、进食姿势及技巧等。同时,根据患儿营养状况,中医辨证制定食疗配方,指导家长制作并喂食。指导家长揉按中脘、足三里、脾俞、梁丘及摩腹、捏脊。每周指导1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min。1.5观察指标。①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7]:该量表共有8个问题,从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3个方面全面评价吞咽功能,1分表示存在问题,0分表示完全正常,总分24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②TDS分级[8]:该量表根据患儿流涎的严重程度分为I~V级,I级正常,V级流涎最严重。采用1~5分的评分方法,即I级计1分、II级计2分、III级计3分、IV级计4分、VI级计5分,分值越高表示流涎越严重。③疗效标准[6,9]:患儿能自如进食,吞咽障碍完全恢复为显效;咀嚼、呛咳或呕吐次数开始下降,吞咽障碍明显好转为有效;症状均无减轻,吞咽障碍无明显好转为无效。1.6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等级资料比较,以频数(f)、构成比(P)和平均秩次(R)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均由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医院贫困患儿仲秋联谊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男:还有两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仲秋节了。仲秋节是全家团聚、赏月庆团圆的时候。
女:“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习惯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被称为“团圆节”。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的时刻,我们把30个特别的家庭请到这里,共度仲秋。
合:迎仲秋青300爱心工程受助患儿联谊会”现在开始。
首先请充许我介绍就坐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男:皎皎天上月,浓浓人间情,”面对一轮明月,游子思乡,故人思友,过客想家,可以说,仲秋节——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愫。
门诊患儿就医安全管理探讨
1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管理
1.1强化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因绝大多数患儿不能将不适症状与医务人员直接沟通,就医过程也不能很好配合,病情主要通过医务人员细致耐心的观察、检查和护理获得信息,稍有疏忽将造成漏诊、延误病情,给患儿的安全造成威胁[3]。对策:(1)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况,对诉有发热或精神状况差的常规监测体温,对体温在38.5度以上候诊患儿诊前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2)制定出儿科各种急危重症优先就诊的制度并张贴,导医严格把关并积极做好宣传。
1.2提高护理业务水平,确保护理安全
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导医护士对儿科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病种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并且能熟练应对门诊就诊病人应急抢救工作。
1.3增强服务意识,掌握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
治疗护理利于患儿康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料与方法;护理;结果;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光疗前的器械准备、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光疗前的患儿准备、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光疗期间的护理、一般护理、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补充水和钙剂、体温观察、光疗后的护理、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其间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结论: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蓝光;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腹症患儿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在急腹症患儿护理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4例急腹症患儿,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结论在急腹症患儿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可明显改善患儿睡眠质量,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
急腹症属于急诊科常见疾病,具体是指盆腔、腹腔、腹膜后组织、脏器等部位发生记录病理变化。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腹痛等,严重者甚至休克,具有疾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一旦发现需立即做紧急处理[1]。患者在发病时常伴随较强疼痛感,难免存在紧张、烦躁等负面心理情绪。且患儿身体耐受度低,自我表达能力差,在治疗上不能完全配合,对患儿康复造成不利影响[2]。近年来,临床护理领域逐渐对“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给予重视与应用,贯穿于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服务在急腹症患儿护理中的实践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4例急腹症患儿,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2~12岁,平均(7.02±1.5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9例,年龄3~11岁,平均(6.97±1.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做好家属沟通工作等。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由护士长组织,号召各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急腹症专业知识培训会或讲座,保障科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并发症禁忌处理措施以及实践操作技巧,通过定期考核、抽查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知识掌握程度;②树立人性化服务观念:倡导护理人员转变传统护理观念,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念。根据每位护理人员能力擅长科学分配护理任务,符合护理人员自身特点,有助于各护理人员自主参与到护理管理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③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充分尊重患儿及其家属隐私权与知情权,在患儿耐受范围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尽可能在不影响治疗条件下,满足患儿及其家属需求。可利用肢体、多媒体、小游戏等方式为患儿营造轻松治疗范围,采用拥抱、按摩等方式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距离,方便护理人员与患儿沟通交流,增加患儿对于医护人员信任感。同时做好与家属沟通工作,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到患儿看护工作中,增加与患儿交流频率,给予患儿足够情感支持。1.3观察指标。①两组依从性评分比较。主要从医疗、护理、生活、服药依从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住院期间由5名护理人员依据患儿实际表现对依从度进行评分,结果取5位护理人员评分平均分为准,总分2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从度越高;②两组睡眠质量、不良情绪比较。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PSQI)对患儿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得分与患儿睡眠质量成反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儿不良情绪进行评分。每个量表均包括20个项目,每项评分范围为1~4分,总分80。正常:评分<50分;轻度症状:50~60分;中度症状:61~70分;中度:评分>71分。③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主要内容为基础护理、心理状态及服务态度等,分值0~100分,非常满意:≥90分;80≤满意≤89分;不满意<80分。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移植后肝脓肿患儿临床护理
1例肝移植术后患儿多发肝脓肿,患儿治疗中涉及抗感染、抗排异反应、抗凝等多方面的内容,笔者在药师介入该患儿的用药治疗,主要针对其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协助临床处理患儿的感染问题,取得一定效果。
1病例简介
患儿,男,2岁9个月,因胆道闭锁于2010年1月28日行劈离式肝移植手术。术后病情平稳。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T)最高39.5℃,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先后给予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患儿仍发热,间断腹泻,2010年5月26日转入我院治疗,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入院后查体患儿发热体温T39.2℃,白细胞(WBC)22.1×109?L-1,初步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B超示移植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内多发低回声区,门静脉流速轻度偏低,肝内胆管扩张,行腹部核磁共振(MRI)检查显示肝内多发异常信号,诊断为肝脓肿。在全麻下由CT引导行S2段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留取脓液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应用美罗培南抗感染。药师于2010年7月1日介入该患儿的治疗,患儿肌酐(Cr)12.9mmol?L-1,尿素氮(BUN)3.24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2.5IU?L-1,45.4IU?L-1。考虑患儿的目前状况,药师从几个方面配合医生进行抗菌治疗的药学监护,患儿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肝脓肿治愈出院。
2药学监护点
2.1明确肝脓肿的治疗现状及患儿的疾病特点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的化脓性疾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以往该病病死率较高,未经治疗的肝脓肿有95%~100%的死亡率[1]。不及时有效治疗,也可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达6%~14%[2]。肝脓肿为原位肝移植术后罕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8%[3]。非移植肝脓肿患者治愈率虽可达90%以上,但Tachopoulou等[4]报道12例原位肝移植后肝脓肿病例治愈率仅为58%。因此对于移植后肝脓肿的治疗至关重要。该患儿的感染特点为年龄小、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激素及钙调磷酸酶类免疫抑制剂治疗、肝脓肿多发、胆汁反流造成感染反复、病原菌致病力强且不易杀灭、抗菌疗程长等。上述疾病特点造成目前细菌感染的难治性。治疗主要在脓肿穿刺引流的基础上,采取药物抗感染治疗。
2.2对目前患儿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估及分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对本例肝脓肿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中腹腔感染疾病包括胆道感染和细菌性肝脓肿,通常为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该患儿脓液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为腹腔感染常见病原菌,而铜绿假单胞菌为较难治愈的G-性杆菌,仅用一种美罗培南难以控制感染,经验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由于患者年龄小,不适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而药敏结果显示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虽然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小儿有较高耳肾毒性发生的可能性,但患儿感染严重,又为肝移植术后,且入院前已反复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密切监护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肝脓肿。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继续选择美罗培南治疗的目的在于其对肝肾的影响弱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
医院贫困患儿仲秋联谊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男:还有两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仲秋节了。仲秋节是全家团聚、赏月庆团圆的时候。
女:“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习惯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被称为“团圆节”。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的时刻,我们把30个特别的家庭请到这里,共度仲秋。
合:迎仲秋青300爱心工程受助患儿联谊会”现在开始。
首先请充许我介绍就坐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男:皎皎天上月,浓浓人间情,”面对一轮明月,游子思乡,故人思友,过客想家,可以说,仲秋节——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愫。
结核脑膜炎患儿临床诊疗探索
一、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婴儿1例,学龄期10例。全年散发,冬季发病率最高。20例中有明确结核病史15例(75%),曾患脑外有2例误诊,说明小儿结脑的早期诊断确有一定困难。复习有关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本人认为小儿结脑有以下特点:
(1)婴幼儿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前驱症状不明显,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本组14例<11岁的病例均是急性起病,3-5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起病初期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突出,掩盖了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易造成误诊。
(3)呕吐发热明显,头痛并不常见。由于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准确了解病情。
(4)意识障碍、感染、能力差,常常表现为尖声高叫、皱额蹙眉。临床表现颅神经损害及抽搐明显且出现的早,来院就诊,占此组病例的63%。
重症肺炎合并癫痫患儿药学监护分析
1病例资料
1.1主要症状。患儿,男,6个月,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落后。于2018-01-29,患儿无诱因抽搐发作,诊断为癫痫,无脑回、巨脑回畸形。目前服用丙戊酸钠、托吡酯、维生素B6进行抗癫痫治疗。于2018-04-06,患儿出现发热,伴喘息、流涕、鼻塞,体温最高39.5℃,热峰每天3次。1.2主要化验指标。入院时,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9.43×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15.2%,淋巴细胞百分比(LY%)72.2%,血红蛋白浓度(HGB)109g•L-1,快速C反应蛋白(CRP)15mg•L-1;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血气分析示:酸碱度(pH)7.42,氧分压(pO2)77mmHg,二氧化碳分压(pCO2)35.6mmHg,氧饱和度(SO2)95.5%,碳酸氢盐浓度(HCO-3)22.4mol•L-1,实际碱剩余(BE-)1.2mmol•L-1,阴离子间隙(AG)20.4mmol•L-1;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支气管周围炎;脑电图示:较多弥漫性棘波、尖波、多棘波及不规则棘慢波、多棘慢波、慢波连续发放或散发,并且检测到2次成串发作。1.3入院诊断。入院诊断为①重症肺炎;②癫痫,婴儿痉挛症,无脑回、巨脑回畸形;③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2主要诊疗与用药过程
2.1主要查体症状。患儿体温38.5℃,脉搏170次/分,呼吸60次/分,血压86/48mmHg,体重6.2kg,身高65cm,头围40cm,胸围38cm。右侧颌下可触及一枚淋巴结约0.5cm×0.5cm,轻度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中小水泡音和喘鸣音。其余无特殊。2.1用药过程。患儿入院后的初始治疗方案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mL,雾化吸入,bid+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1.25mL,雾化吸入,bid+盐酸氨溴索注射液2.5mL,口服,bid+注射用头孢曲松钠0.4g,静脉滴注,qd(皮试阴性)+4%丙戊酸钠1.7mL,口服,q12h+托吡酯片6.25mg,口服,q12h+维生素B6片10mg,口服,tid。治疗3d后,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每日均有发热,热峰1~3次,最高39℃,予以口服布洛芬后可降至正常。患儿频繁呛咳,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予以患儿肺泡灌洗,检查结果示患儿气管下段和左、右主气管中度软化,两侧支气管炎症表现,将头孢曲松升级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并加用阿奇霉素口服联合抗感染治疗。入院10d后,患儿感染仍然得不到控制,患儿每日热峰1~2次,体温最高39.5℃,结合患儿血常规及痰培养结果将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升级为美罗培南,并预防性口服奥司他韦和氟康唑。患儿在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繁,需镇静治疗方可控制。请神经科和临床药师会诊后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5.29μg•mL-1,考虑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建议停用美罗培南,并且加用氨己烯酸62.5mg,口服,bid控制癫痫发作。感染方面请感染科会诊后建议更换为利奈唑胺60mg,静脉滴注,q8h抗感染治疗,医师采纳。患儿经过此次药物调整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体温正常6d后再次出现发热,加用头孢他定治疗,未见好转。此时患儿血常规基本正常,胸部X线片示炎症明显好转,请临床药师协助分析后考虑患儿此次发热并非感染引起,应该为最近气温较高托吡酯的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的低热,建议患儿停用抗感染药物。本患儿经住院治疗后肺炎已经痊愈,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3治疗前后化验指标变化。出院时,患儿血常规示:WBC9.44×109•L-1,NE%14.4%,LY%76.4%,血小板(PLT)2.90×1011•L-1,CRP1mg•L-1;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降钙素原(PCT)0.09ng•mL-1;胸部CT示:对比入院时胸CT,原双肺炎症吸收明显,右肺上叶后段少量炎症。
3讨论
患儿口服丙戊酸钠、托吡酯片、维生素B6片抗癫痫治疗,癫痫病情稳定,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患儿癫痫发作频繁,需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治疗方可缓解癫痫状态,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5.29μg•mL-1(正常值50~100μg•mL-1),药师分析患儿住院期间用药情况,考虑与输注美罗培南有关。查阅相关文献:美罗培南能显著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2]。蒋正立等[3]研究发现,丙戊酸钠联用美罗培南后使其血药浓度下降(83.2±7.8)%。丙戊酸钠和美罗培南之间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较为可能的机制是美罗培南通过抑制酰基肽水解酶使丙戊酸葡糖苷酸的水解减少、肾排泄增加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美罗培南停用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需要1~3周左右才能恢复,且增加丙戊酸钠的剂量不能升高其血药浓度[4]。目前患儿癫痫发作难以控制,应加用新的抗癫痫药物。氨己烯酸为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一线用药,有报道显示采用氨己烯酸治疗婴儿痉挛症有效率为36%[5]。临床药师根据患儿用药情况分析发现氨己烯酸与患儿目前所用药物无相互作用,建议临床医师可加用氨己烯酸控制癫痫发作,医师采纳,患儿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可自行缓解。患儿住院期间治疗重症肺炎各项指标好转后,再次出现发热,临床药师分析:患儿目前用药已基本覆盖所有病原菌,患儿炎症指标正常,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查体未见其他感染灶,患儿体温波动在37~38℃,与之前高热(>39℃)有所不同,提示再次发热可能与感染无关,需考虑其他导致发热的原因。临床药师结合患儿所用药物,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托吡酯能够导致泌汗障碍从而引起低热;结合患儿发热情况:低热为主,几乎无汗,物理降温即可降至正常,且近日气温逐渐升高,室内通风欠佳,符合托吡酯所致泌汗引起发热的相关报道。其机制为:托吡酯通过抑制血中碳酸酐酶同功酶Ⅱ、Ⅳ的产生使汗腺出汗的功能减弱,致使皮肤少汗或无汗,从而导致发热[6]。彭建霞等[7]研究发现,13.6%服用托吡酯的儿童会出现泌汗障碍。夏季与低龄是发生泌汗障碍的危险因素[8]临床药师建议医师:正在服用托吡酯进行抗癫痫治疗的儿童出现发热时,不仅要考虑感染等相关因素,也要综合目前环境温度考虑是否为托吡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避免盲目滥用抗菌药物,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儿童由于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神经系统及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或不完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且目前大多数药物缺乏儿童用药数据,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为每一位患儿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并提供用药监护能够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不仅需要医师与护士的精心医疗与照护,更加需要临床药师的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