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3:5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话剧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落实话剧社公演情况总汇
月日我社进行了《黑色蒲公英》公演。在公演准备到上演,社员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每个人的付出,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同心搞好公演。
一、表演部
表演部是我们社中表演者的主要来源,虽然并不是每个角色都是从表演部挑选出来,但表演部是演员的主要来源,今年面试时候表演部来的人数最多,但许多都只是为了上台,对表演一无所知,但为了能够在中专留下我们话剧社,作为社长我放宽了面试要求,我对表演部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考核,本想把大家训练的剧本演一遍,但因为时间原因,未能举行。但平时的考核我认为他们都很不错,就没有踢人。在剧本出来后,挑选演员又成了一项问题,如何选择主演,在这方面我做的十分不好,导致许多未被挑选到的表演部干事情绪低落,工作也消极很多,我没能很好的与其沟通。今年由于学校的活动很多,排练时间虽然规定了,但班里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我们的演员要去彩排,我没能很好的去约束他们,导致后期排练效果不佳,在公演时演员的剧本还没能很好的记住,我想明年要抓紧演员的排练问题,合理的去安排时间排练。加强排练效果。明年排练一定要到位。
二、宣传部
宣传部是我们的社团的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宣传我们的公演将没有人知道,其实每个社团的活动都需要宣传,如果少了宣传那样的活动将少了许多。我们今年的公演宣传前期海报出的不够及时,没能够让广大学生在最早的时间里看到我们的海报,今年的海报也有点不进人意虽然是宣传部辛苦画出来的但主题不够突出,感觉很平淡。还有就是邀请函的问题啦,邀请函派发时间太冲忙,导致许多老师没能到场来观看。明年我社会加强这方面的安排。
三、后勤部
话剧社公演工作小结汇报材料
月20日我社进行了《黑色蒲公英》公演。在公演准备到上演,社员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每个人的付出,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同心搞好公演。
一、表演部
表演部是我们社中表演者的主要来源,虽然并不是每个角色都是从表演部挑选出来,但表演部是演员的主要来源,今年面试时候表演部来的人数最多,但许多都只是为了上台,对表演一无所知,但为了能够在中专留下我们话剧社,作为社长我放宽了面试要求,我对表演部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考核,本想把大家训练的剧本演一遍,但因为时间原因,未能举行。但平时的考核我认为他们都很不错,就没有踢人。在剧本出来后,挑选演员又成了一项问题,如何选择主演,在这方面我做的十分不好,导致许多未被挑选到的表演部干事情绪低落,工作也消极很多,我没能很好的与其沟通。今年由于学校的活动很多,排练时间虽然规定了,但班里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我们的演员要去彩排,我没能很好的去约束他们,导致后期排练效果不佳,在公演时演员的剧本还没能很好的记住,我想明年要抓紧演员的排练问题,合理的去安排时间排练。加强排练效果。明年排练一定要到位。
二、宣传部
宣传部是我们的社团的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宣传我们的公演将没有人知道,其实每个社团的活动都需要宣传,如果少了宣传那样的活动将少了许多。我们今年的公演宣传前期海报出的不够及时,没能够让广大学生在最早的时间里看到我们的海报,今年的海报也有点不进人意虽然是宣传部辛苦画出来的但主题不够突出,感觉很平淡。还有就是邀请函的问题啦,邀请函派发时间太冲忙,导致许多老师没能到场来观看。明年我社会加强这方面的安排。
三、后勤部
大学生优秀学生社团申报文稿
一、社团简介
学院飞翔戏剧社是于年月底经学院批准成立的以“关注艺术,塑造自我,影响他人,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接受院级团委的指导,现共有成员108人,其中中共党员10人,学院中文系教授、党委书记副教授、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老师等担任戏剧社的长期顾问。戏剧社任务和活动内容是:加强学院文化艺术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繁荣校园文化,为建设文明校园做出更大贡献。用戏剧、文学等丰富人生,展现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将形成以综艺晚会与话剧专场为基本形式的演出模式。排演部分小品及生活短剧这种现在极受欢迎的小型剧目在晚会上演出,还尽量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我们每年必然要做一部分东西,来碰触甚至刺激人的心灵,也使我们的演出水平向更高的高度迈进。
我们的节目将以原创剧目为主,目前,我们将形成编、导、演的完整体系,在未来的岁月中,她毕将继续着她顽强的生命力。
二、社团的组织架构
学院飞翔戏剧社是一个公益性和艺术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组织机构健全;内部管理科学、在管理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项目负责制;组织机构设有全体会员大会、剧社委员会,在剧社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剧社下设九个常规性职能部门: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基金会、编导部、演员部(相声小品组、戏剧组、乐器组、歌舞组)、剧务部、艺术总监、常规活动小组和目前正在筹建的网络信息中心和影视学习小组。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任能、择优汰劣、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剧社委员会作为社团的监督机构定期对社团活动进行考察监督并对社团工作与发展提出建议。剧社重视社团可持续发展,已经基本建立了档案资料保留体系、老会员捐助体系等制度;社团活动坚持部门负责制与项目负责制相结合的原则;剧社活动重视质量,重视给会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剧社重视艺术文化建设,内部凝聚力强,社员对剧社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以剧社为家,以剧社为豪。
三、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的美育教学实践
【摘要】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学生社团办好了会发展成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充塞其中、四处洋溢的校园文化活力。而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却充斥着一些不良因素,歪曲了学生的审美品质,造成学生们部分人格的缺失。所以在社团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们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去发现美、感悟美、塑造美也是极为关键的内容。本文正是以话剧社团为例,详细阐明如何在社团教育引导中传授美学。
【关键词】学生社团;美育;教学实践
一、美育的含义
美育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审美教育或者美感培养,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贯彻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超越自己是每个人的追求。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二、当下的美育特征以及美育现状
在学生时代美育主要由学校完成,开设多门课程,设立社团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化。此阶段正是审美能力的成型阶段,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来自动生成自身的审美体系,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审美能力的最佳培养时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所接触的各个方面对美育问题重视程度都有所欠缺。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审美活动常常出现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许多学校相关教育更是助长了这类风气,只是重视传统科目的学习,忽略了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询问学生为何要加入社团时,大多数学生出发点都是从众、无聊、逃避文化学习等等,却不知道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修养,甚至许多教师在普通课程中也是对美育无从下手,那么丰富的社团课程建设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诗意写实主义表演艺术观念研究
【摘要】目前,对赵丹的表演与艺术思想转变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赵丹戏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思想转变以及赵丹的艺术问题,探究赵丹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观念。从“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到“踏入现实主义之路”,再到“与角色融为一体”“追求更高艺术境界”,在50年代,赵丹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赵氏表演体系”道路。
【关键词】“我演我”;赵氏表演体系;赵丹
一、赵丹艺术思想的转变:从戏剧舞台
到银幕、从探寻到纳中西表演流派之长赵丹的表演可以说是从文明戏和话剧开始的。他小时候常常在后台看京剧界名角的“堂会”,因此赵丹的角色塑造有时会参考和融合京剧的角色与性格特征。在中学里,他同周育海、钱千里、梁志仁等人成立了“小小剧社”。赵丹观看了许多“上海摩登剧社”“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出,他的表演在无形之中受到了“上海摩登剧社”“上海艺术剧社”里郑君里、石凌鹤、左明、保罗等一批新文艺青年的影响。赵丹在这一时期非常热爱田汉的剧作,演出了大量田汉的剧作。郑君里、赵铭彝都曾指导过赵丹排演话剧《父归》《小偷》,通过他们俩的指导,赵丹明白了演文明戏和演话剧要运用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方法。赵丹比较了“文明戏”和话剧在布景、化妆、演员表演上的区别,开始向“上海摩登剧社”“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员们学习话剧的正规表演方法。笔者认为,这是赵丹表演与艺术思想的第一次变化。赵丹在明白了话剧和文明戏两种表演方法截然不同的同时,深邃、浪漫、深刻……这些表演元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还是个少年的赵丹,赵丹从前在表演上更多带有嬉戏玩闹的心态,但从这之后,赵丹开始进入了正规的话剧表演领域。在进入上海美专时期,赵丹学习了中国画,专画山水。赵丹在闲暇时候经常画画,他的表演是触类旁通的,他将中国画的意境运用到了表演当中。黄宗英说:“他认为自己字比画好,画比戏好。实际上,是他的戏里有他的画。”①赵丹看了大量十八、十九世纪的版画和油画,同时也看了大量的欧美电影,他仔细地研究了人物的体态、心理、神态、步伐、手势和习惯动作,并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表演当中。值得注意的是,赵丹接触到了两大表演流派。他最早接触到的这两大表演流派,都是中国的,一个是体验派表演,一个是体现派表演。体验派表演的代表人物是陈凝秋,他的表演以气势气质取胜,没有表演痕迹;体现派表演的代表人物是“千面人”袁牧之,他的表演可塑性更强,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形象。体验派表演和体现派表演这两大中国表演流派之间水火不容。赵丹认为这两个派别的表演不能论谁高谁低,各有千秋。赵丹的表演采纳了百家之长,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章泯都是赵丹表演道路上的启蒙老师。赵丹从章泯那里学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特、雷因哈特、丹钦柯、瓦格坦柯夫等西方大家的表演理论,了解了各类表演流派,他发现“这些派别各自有各自的主张、自成体系,但这些派别之间经常相抵相悖。”②在参加易卜生《娜拉》的演出排演过程中,赵丹开始非常有自觉意识地学习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在此之前,赵丹的表演通常是依靠模仿和天赋自己瞎摸索。这是赵丹的表演和艺术思想的第二次变化。这一阶段的赵丹先是接触和学习到了中国两大表演流派,随后又开始自觉理解和学习西方的表演流派。非常珍贵的是,赵丹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实践当中一边思考一边运用,产生了自己的判断。赵丹认为,中国的两大表演流派虽然彼此之间存在争议,但其实各有长短。对西方的表演理论,他也是如此认为,他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被理论所束缚。因此笔者认为,赵丹的表演在无形之中,其实是吸纳了西方表演流派和中国两大表演流派表演方法的长处,渐渐探寻着自己的表演方法。
二、“我演我”与作者论:赵丹表演艺术连贯的特征与艺术观念
赵丹在舞台与银幕上饰演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角色,但能够看出,赵丹在舞台与银幕上饰演的角色与他不同阶段的“自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作者论认为,一个导演如果在他所创作的影片中连贯地体现出了某种特征,那么这位导演就可以被算作是自己作品的作者。笔者认为,其实有的演员也可以算作是“作者”,因为在早期的舞台剧和中国电影中,很多时候没有剧本,演员到了片场之后全凭导演指挥,影片的很多地方其实都要依赖于演员的自我创造。也有很多集体创作的情况,演员的自我创作和对影片的再创造,在影片创作中其实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赵丹的表演即是如此,他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表演问题,不断地与导演进行探讨,很多时候影片中的一段表演都是赵丹自己琢磨、自己设计出来的。赵丹在不同时期饰演的角色和表演思想,其实都有着连贯的特征。他表演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赵丹在表演上的最大特征是“我演我”,这里的“我演我”代表了赵丹一种独特的表演思想,即“从自我出发走向人物的形象”。赵丹认为要“从自我出发,经过体验、想象,经过再创造,化身(体现)为形象。”③这其实也是赵丹总结自己毕生表演经验时,提出的“表演技巧的三段论”,在饰演角色时,做到“既有自己又有别人”。赵丹的“我演我”有着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赵丹的“我演我”指的是他在银幕上主演贴近他的角色。例如《十字街头》中的老赵,赵丹在饰演老赵的过程中卖力地展现自我,不免有些过火。到了《马路天使》,依然是从生活、从自我出发饰演角色,但赵丹此时已经开始学会区分“自我”和“角色的自我”。第二阶段,赵丹的“我演我”指的是赵丹历经牢狱之灾后,坎坷的生活经历导致赵丹的表演风格产生了巨大转变,使得赵丹与他饰演的角色产生了精神上的强烈共鸣,他不再靠模仿去饰演角色,而是直接从自我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角色。他不再依靠模拟情感,就已经能自然展现真情实感。第三阶段,赵丹的“我演我”指的是赵丹开始表现角色生命的不同阶段,展现角色生命前期和生命后期因为境遇不同,所造成的巨大变化。这和赵丹本人的遭遇是极为契合的。黄宗英说:“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④在经历了重重挫折和生活打磨后,此时赵丹在表演上的造诣已经非常深厚,他不可能再退回到最初,他一心要追求他艺术上更高的境界,然而他的所求总是未能如愿。武训一心办义学的疯狂、李时珍的执拗、林则徐的坚持,这些角色在追求目标时所遇到的重重挫折,都和赵丹本人如出一辙。学者张英进认为赵丹的银幕形象是一个“殉道者”,张英进指出赵丹的“我演我”其实已经在后期的电影中不可避免地“他者化”了,他渐渐抛弃了自我的个性而成为了他人。⑤此时的赵丹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表演境界,即他本人和角色完全融为了一体,他即是角色,角色即是他,但他未能达到他所期望的更高的艺术境界。
高校学生演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演剧的发展状貌
一是戏剧团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目前拥有戏剧团体80余个,演出剧种以话剧为主,还有黄梅戏、庐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团体,如安徽科技学院就有大学生黄梅阁协会,专门演出黄梅戏。二是演出市场活跃。省级层面,由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先后共同举办了三届的“校园大舞台”——“青春•理想”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活动。全省各高校共报送了171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自创话剧作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均有剧目参赛,并取得了不俗表现。三是演出内容深刻。安徽高校校园戏剧体现出的相对独立的思想性、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平等与法制建设等等,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一次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含义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校园戏剧着力关注的重点。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四是经费保障有力。目前多数高校拨款专项艺术实践资金对学生演剧活动予以扶持,除道具、服装等材料消费全额报销外,对剧团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也予以肯定。比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出台的《学生艺术实践暂行规定》,不仅对参加演出、比赛或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的教师给予课时费,还对交通住宿费用实报实销,给予出差补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演出的后顾之忧。拿到奖项之后对教师的评聘职称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是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非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登台机会尤为可贵,这是通常综合类院校的校园戏剧更加活跃的原因。学生们通过演剧排练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展示个人的良好风貌。二是给学生表达诉求的平台。无论是参加各种大学生戏剧节还是在学校内部演出或者校际交流演出,校园戏剧的受众大多是学生。因而受到的各种审查制度牵制较少,使得它能够尽可能表达出主创人员的各种思想,所以他们不受外界干扰而显得相对独立。随着生活阅历的逐渐丰富,很多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断增加的,不同的人生况味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社会热点事件会成为敏感青年学子创作的源泉。他们会通过校园戏剧向社会表明他们的立场,并向社会宣告他们的存在。学生们有很强的表达意识,把事件放进故事,通过戏剧演出来,达到表达诉求的效果。例如反对战争、反对金钱崇拜、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组织师生给不幸患病的同学捐款、文化下乡等主题。例如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演出的《给我一个家》就是关注城市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孤独的案例;另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陪你走到底》关注的就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心灵救赎的故事。三是相互交流的载体。除在学校内部和其它艺术团体交流外,自2014年起,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被纳入“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一、二届原创文学新星大赛选取部分优秀话剧作品和首届大赛的优秀剧本作品排演话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树之社表演艺术社、安徽大学布衣剧团、安徽农业大学原野话剧团、安徽建筑大学兰馨话剧社等参演,举办大学生话剧交流展和大学生戏剧沙龙,还邀请嘉宾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话剧创作经验。地市级层面,组织了各种校园戏剧节和青年戏剧节。如合肥市在2014年举办的首届青年戏剧节,就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等高校的戏剧院团前来参赛。高校层面,目前各高校戏剧社团基本上每年都要组织1-2次的校内公演,作为喜迎新生、欢送毕业生或欢度校庆等重大活动的必要配置。这些剧作中的优秀剧目还会被推荐去参加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国家戏剧比赛中,并且每次都会有斩获。例如2014年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安徽省共派出两所高校参赛,在导演和表演上均拿到了校园戏剧之星奖。
三、对高校学生演剧团体的建议
随着教育部层面对高雅艺术的重视、中小学层面的艺术通识教育的全面铺开、电影电视的高覆盖的密集传播,演剧团体成员的艺术素养必定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助推演剧团体的发展,但困难还是有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区别对待。戏剧不同于歌曲、舞蹈等单一的艺术形式,综合程度非常高,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侧重学生思想的表达,所以要求区别对待。二是要保障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演剧的专业化程度和对服装、舞美的要求会逐步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提供后勤保障。三是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戏剧表演、导演、影视编导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应是校园剧社的标配,并给该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奖励补助上提供支持。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是一个地区高校人文社科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社团管理部门乃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扶持剧团的发展。
学校社团与艺术教育论文
一、学校社团的艺术教育功能
1.培养艺术兴趣的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社团的性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参加的一种组织。比如,有些初进社团的学生兴趣并不高,但一旦进入一个特殊的氛围后,很容易被环境感染,慢慢就有了兴趣,有些学生本来对某方面就有兴趣,经过跟大家的接触和交流,兴趣也更浓。有了兴趣,艺术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有了兴趣,艺术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提供了环境,使他们的艺术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2.发展艺术特长的功能。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本身就有特长,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就学习了某种艺术,在学校,他们往往感觉到展现和表现才能的机会远远不够,但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舞台,因为在这里可以互相切磋,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可以如鱼得水地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3.推进艺术活动的功能。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形式。有些教师没活动时没事做,而一遇到活动就累得趴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长远计划,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建设学生社团。有了社团,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社团每天在活动,每天都处于“战备”状态,也就不怕为了一个活动而赶时间排练了。以我校的话剧社为例,我校话剧社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年,剧社每周都有学习,每次学习都有练习和排练,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活动和任务,话剧社随时都能拿得起,走得出,其他诸如舞蹈社、美术社等别的社团也是如此。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些学生社团,学校的各种活动才得以更顺利地开展。
二、学校社团促进艺术教育的办法
1.制度先行,规范管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组织,只是一个涣散的组织,最终结局只能是解散。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其详尽地规定了学生社团的性质,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学生社团的考评及奖惩办法,等等。通过制度管理和指导社团工作,每个社团都有本社团的管理办法及考评制度。有了这些制度,学校社团活动可说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2.注重引导,有序发展。学生社团不应只是一个兴趣班,一个训练场,而应是学生身心、艺术发展的摇篮,话剧社每天排练的剧本宣扬的是什么思想?同学们在一起都在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那么这些问题还真没有确切答案,但有了老师的引导,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他们排练的作品不仅感动了别人,更教育了自己。3.借力登高,整合资源。以普通高中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艺术有十二个模块,从理论上讲,这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的帮助很大,但现实中很少有学校开齐这么多门课。学生社团恰恰可以成为这个缺憾的有益补充。学生社团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这一纲领为支持,而课程标准可以凭借学生社团弥补自己的不足,二者结合,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艺术教育之路。4.突出特色,办出风格。什么是特色社团?就是人庸我精、人无我有。个别实力很强的社团可以做到人庸我精,而对大多学生社团或学生来说这一要求似乎有点高,因为学生社团毕竟是以兴趣为主、大众参与的组织,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精英,成员的能力良莠不齐,但他们可以走“人无我有”的路线,这是一大特色,在注重特色的今天,开展社团亦如此。
三、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不足。大多数指导教师主要是因为自己热爱这门艺术,才参与学生社团指导的,但热情不等于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教师需要资金。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活动场地不够。学校除了教室外,空余的场地不多,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增加,活动场地也越来越不够用,诸如舞蹈教室、排练厅等专业场地就更少了,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社团发展。3.活动经费进展。一般的学校内活动的开展是不需要经费的,但有些艺术社团是需要的,比如美术社的外出写生,文艺类的服装、道具的制作和购买,有些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聘任指导教师的补贴等都需要经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社团的发展。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研究
社会因素影响图书馆核心业务
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如采编、借阅、自动化建设基本符合核心业务定位标准中的前3条,它们都是对满足读者需求、实现用户价值具有重大作用的业务,对图书馆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业务,对图书馆最终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及水平具有关键作用的业务。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电子传媒扩张的技术环境共同作用于今天的城市文化生活,使人们的文化需求满足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途径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迫使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重收藏向重传播、重导向、重服务转变,即把与知识传播及知识导航有关的业务纳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中。此时,讲座等读者活动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和引领知识的有效途径,也进入图书馆的业务核心范畴。当然,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图书馆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能的重心转变而不断发生方向上的偏移,因此,图书馆管理者或工作者只有具备对人们文化动态性需求的充分掌控,才能在不同时期确定适合社会文化发展、满足人们需求的核心业务。笔者亲历了温州市图书馆10余年的发展进程,见证了图书馆核心业务的不断演变及伴随演变而来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发现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定位正倾向于后3条标准,逐步将讲座、社团等具有发展潜力、增值性或竞争优势的读者活动业务及文献开发与研究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定位为核心业务。
温州市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演变
2005—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经历了3个阶段,从传统的借阅采编到读者活动,再到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的转移。并且在3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温州市图书馆以强大的业务数据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证明,无论将什么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只要把握得当,各项业务均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满足读者需求、决定生存发展的“借阅、采编”核心时代温州市图书馆与其他同类公共图书馆一样,把借阅服务、文献采编作为全馆的核心业务,馆藏量和读者量也一直是考核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指标。因此,借阅服务、文献采编等岗位集中了全馆的业务骨干,以其符合读者需求的时代特性和影响甚至决定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得到充分重视和良好发展,为图书馆的其他各项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上,温州市图书馆以其创新的“书车舞”传递了温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理念,表达了温州市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得到业界一致赞誉,高度体现了传统借阅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的工作理念。但当时,由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较低,加之图书馆软、硬件相对落后,无论图书馆工作者还是公众对图书馆的定位或者理解大部分停留在图书借阅的初始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意识逐渐发生转变,核心业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具有发展潜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读者活动”核心时代近10年来,以讲座为代表的读者活动发展势态迅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都成立了专职部门从事读者活动,并且这些读者活动以其广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颇有引领核心业务之势。温州市图书馆也不例外。特别是2010年开始,温州市图书馆在稳定的传统业务基础上,以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温州“首届读书节”活动使其核心业务悄然发生转变,后又因全新的“阅读时尚化”理念、读书话剧社等一系列社团的成立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读者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温州市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开始向各类读者活动推进。品牌讲座作为中小型城市公共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一直坚持公益性,积极拓宽渠道,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等公益性读者活动,并不断地坚持完善“温州学人讲坛”、“籀园讲坛”、“大榕树市民学堂”、“民营企业思想道德大讲坛”、“文明大学堂”、“女性课堂”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讲座品牌,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活动温州市图书馆每年坚持举办中外经典诗文朗诵会、新温州人演讲大赛、英语之星电视大奖赛、“相约在温图•共度文化年”系列活动。这些读者活动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了独特的品牌活动。2010年,温州市图书馆本着促进全民阅读的使命,集全馆之力,以“读书•和谐•发展”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启动首届读书节活动,为期两个月,覆盖全社会,惠及城乡广大群众。首届读书节以读书大讲坛、书香大世界、阅读大动员、知识大风采4个板块为主线,使系列名家讲座、图书展销流动会、摄影巡回展、诗歌朗诵会、读书札记征集大赛、晒书会、家庭读书竞赛、图书馆亲子之旅、新温州人演讲大赛、“百佳书香行动”评选等共计180余场的全民读书学习活动同步或陆续登上读书节的舞台,走进百姓的生活,温州市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的20万余人直接参与了各项读书活动。首届温州读书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城乡文化品位。同时,其深刻的社会影响和全馆群策群力的重视程度,也标志着促进全民阅读的读者活动已经成为温州市图书馆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成立了读书话剧社、音乐沙龙、温图服饰文化沙龙等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读者素养、充实文化生活,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读者的积极参与,在业界颇具影响。特别是读书话剧社,发展态势良好,经常组织优秀节目参演各类公益演出,得到中国文化报、温州商报、晚报、品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温州市图书馆的“读书话剧社”自推出以来备受争议,很多业内人认为,图书馆搞话剧社是一种歧途,放着正经的图书馆工作不做,而整天忙于表演,无异于是对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一种忽视,甚至可以看作“不务正业”。但是,社团活动的推出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其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是肯定的。首先,无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读书话剧社还是其他社团活动,都符合了一部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社团的参与者通过社团活动成为图书馆最忠实的读者,使图书馆的潜在读者转化为现实读者。其次,温州市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媒体记者、律师、教师在内的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专业人士,他们通过社团活动,不断缩短与图书馆的距离、加深对图书馆的了解、产生与图书馆的互动,从而自发地为图书馆宣传,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各类公益活动中。再次,各类型社团活动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活动类型和服务功能,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图书馆的时代感,引领图书馆进入一个读书时尚化、立体化的时代。技术含量较高、体现专业价值的“文献整理开发与研究”核心时代2011年,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六城联创”大背景下,温州市图书馆开图书馆界之先河,承接了温州市政府组织的《温州通史》编纂工作,并以此为标志,掀起文献开发与研究的高潮。同时,随着图书排架业务的外包和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业务中的应用,温州市图书馆进入馆员服务转型的时代,领导、鼓励所有一线馆员从传统的借阅服务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关于地方历史文化专题的研究。服务内容的转型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转变。此外,近几年来,温州市图书馆不断引进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工作,作为一个地市级中小城市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部现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及研究馆员2名,在文献整理和开发方面的著述颇丰。温州市图书馆继2007年成功编辑出版《温州地方文献联合编目》、《温州文献丛书》(48部)之后,近几年又陆续出版了《温州文献丛刊》系列(现已出版9种),并且系统规划了《温州市图书馆馆藏日记丛刊》、《温州历史文献集刊》、《温州方言文献丛刊》3种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并建设了“温州历史名人数据库”。2011年初,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编纂《温州通史》,委任温州市图书馆为牵头单位,负责《温州通史》编纂的具体工作。《温州通史》全书预计编8卷,共计350万字,计划6年左右时间完成。温州市图书馆举全馆之力,以提供扎实的文献保障、优秀的技术支持和热情的联络服务为《温州通史》的编纂保驾护航。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先后召开了数次《温州通史》编纂研讨会、完成了《温州通史》相关专题目录整理、发行了《温州通史编纂通讯》、开展了史料征集活动、建立了《温州通史》专门网站及数据库、组织了“历史文化之旅”考察。温州市图书馆以其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和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成果,于2012年初向温州市政府提交了在温州市图书馆筹备成立温州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的申请。
核心业务的定位重点在于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
从温州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以社团活动和《温州通史》为代表的新兴图书馆核心业务代表了图书馆在业务上的创新,与此同时,传统的文献借阅等业务也在稳定发展。由于读者活动和《温州通史》等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更多的市民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加入了温州市图书馆读者的行列。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次和借阅册次再创新高,均逾175万,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3%和25%。这说明,温州市图书馆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创建了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传统与创新的对立,在温州市图书馆却形成了和谐,为同类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公共图书馆使命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各图书馆可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序列中选择若干项,作为本馆在特定时期的基本使命和辅助使命。从讲座品牌的塑造到温州首届读书节的举行,再到社团活动的走俏,温州市图书馆正在把这些边缘化的工作慢慢核心化。在核心业务转化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图书馆员自身角色定位的变化,从最初的文献提供者到活动策划组织者、再到致力于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型馆员,不仅是核心业务的转变,更是馆员的华丽转型。因此,无论是诸如借阅等传统的图书馆业务,还是社团活动等看似边缘化的新兴业务,或是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当代图书馆都应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背景适时调整,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话剧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话剧,作为20世纪发展而来的中国的新文学体裁,其艺术精神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和地方戏剧,也有别当下流行的电影和电视等大众艺术。比起很多传媒艺术而言,话剧是间于快餐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一种的一种“文艺营养餐”。因为,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在“现实——梦想,躁动——深情”间建立一种情感载体,“话剧”很好地将命运起落与历史浩荡沧桑的感受浓缩到一个直观且诗意的舞台上。从世界文化史来看,表演和观看“剧”对于人类来说,早已经成为一种理解力生成和一种精神向往的依托方式。当代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类的情感和历史审视的教育不可或缺,这对大学生理解生活,培养社会精神有着重要的感染作用。
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话剧艺术诞生于校园,发展于校园,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心理转化途径
追溯文化历史,校园话剧在中国新文化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07年留日学生创办的春柳剧社开始,当时青年学生们利用最初的话剧萌芽姿态,伫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土的一角上气血长啸,向侵略者发出不屈的声音。他们用话剧的方式呼唤民众奋起反抗,这段文艺历史赋予了中国青年学生民族脊梁和话剧的战斗品格。这种品格蔓延于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的社会发展进程。建国以后,大概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新时期,话剧的复苏之路仿佛在又一次在历史的原点上得以起步。原因在于:第一、情感释放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十分的复杂,他们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交与择友,恋爱的压力,经济贫困的压力等等,有压力就需要排解。作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代人心中的郁闷排解,需要依靠恰切的艺术形式排解。第二,个性表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充满丰富的个性色彩,其本质是寻求自我的展示,追求自我的欣赏和陶醉,从而获取自我满足。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舞台都是人们展示自我、达到自我欣赏的目的的最好形式。改革开放带来的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舞台共同抒发内心的情感成为必然。第三,对现代主义的青睐。追求时尚和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求新求变的心理是对现实最好的反思态度,决定了话剧复兴的可能性。既然以往的现实主义表达传统已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那么后现代的无目的叙述,朦胧的意愿表达,就会成为青年人反理性的一种钟爱。第四,对经典的热爱。不管是创新还是旧戏重排,都反映了大学生的人文血脉追求,多接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多接受人文滋养,可以净化心灵和品格。盘点当时我国历届大学生排演节目单前几名可见一斑,它们是:《雷雨》《日出》《茶花女》《倾城之恋》《悭吝人》等等,经典给他们思想和艺术滋养的同时,也反映排演者对人文理想的追求。从中国话剧所经历的两个兴盛的时期来看,话剧曾负载了深重的时代背景的和心理诉求,话剧校园之路走得可谓“百年沧桑,归去来兮“。民主革命时期的话剧注重外部的张扬,当下校园话剧注重走入心灵深处,从呼喊到静思,戏剧承载着隽永绵长的哲学韵味,承载着高迈的人生理想,话剧作为一个城市高端文化的象征,秉持民族复兴、启迪民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审美需求。可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艺术气质,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怎样的讨论和估价都不为过。
二、让话剧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当代大学生话剧修养培养的趋势和意义
(一)大学戏剧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趋势
第一,大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潜在的观众。目前,我们的社会里懂戏爱戏的年轻人甚少。但是,大学校园里真实的状态是:话剧创作处于有待开发的本色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因为你们中的大部分其实从来没有主动接近过戏剧,需要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给予重视和培养。话剧确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目前还不能完全走入普通大众。那么,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将来在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导时,怎样才能真正地代表一代人去拉近和话剧的距离?所幸的是,21世纪以来,首都北京各大校园戏剧方兴未艾,大学生们将身边事迹编演,话剧氛围很浓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举办过大学生戏剧节,充分证明了大学生作为话剧的知音和市场的可行性。戏剧走进校园,可以解决话剧的市场问题,也提升了学生素质,最终达成弘扬和继承文化的正面发展,使之成为是中国当下戏剧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话剧艺术再次回归到大学生文化的围墙。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戏剧活动从来都是青年知识求索者的生活情状的体现,表现出明显的业余的,民间的、青春的形态。生命的形态需有一种能够承载的载体,这样来讲,大学生话剧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表达。其实在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根本不会用艺术的成熟和深厚度去苛刻学生戏剧,它的意义恰恰可能就在于成熟和深厚之外,也才真正地靠近戏剧精神的本色。近年来发展趋势明显回归校园:一方面不少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成就了戏剧校园化发展。现在不仅有专业的戏剧院校培养话剧人才,而且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影视专业课程,师生们在一起搞创作,演小品,排话剧,他们的身份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但却是一支不断壮大的大学生演出队伍。戏剧在这样的土壤上在向自由支配的态势发展,学生们的组织形式液从自发到团体,不断地寻求着演出和创造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结社中得到做成功者管理者的尝试,肯定自我价值。校园剧社的组织和排演是很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校内有效实践方式。很多接触过戏剧的学校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肯定话剧排演的锻炼人多种能力的功效,既要上下打理、协调沟通、全盘操作,组织制作和排演,又要招募演员、服装、道具等事务工作。他们看重的不是演得好和坏,而是过程和体验。当然经费和条件制约下戏剧发展还有待探索的空间,但是繁荣的步伐也在铮铮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