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3:39: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划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海划界争端论文

一东海地理环境与双方划界主张

东海东西宽150—360海里,南北长约630海里,是中、韩、日三国领土环绕的一个半闭海。海底地貌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和琉球西侧岛坡等4个部分。东海大陆架和中国大陆地势一样,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但从陆架外缘的转折处坡度急剧增大,进入到冲绳海槽西侧大陆坡,①冲绳海槽以东为琉球西侧岛坡。东海油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海大陆架坳陷带、钓鱼岛陆架边缘隆褶带以及冲绳海槽坳陷带。②

中国在东海面临同韩国和日本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边界的问题,而日韩之间也需要划界。此外,在东海北部还存在确定三方划界交叉点的问题。中韩和中日划界大致以北纬30°线为界。中日划界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海岸与日本琉球群岛相向海岸之间进行。两国自1995年开始进行海洋法磋商,但迄今为止在划界问题上分歧依旧。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核心是冲绳海槽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双方在划界原则上的严重分歧。中国主张“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公平合理原则”,而“等距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限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不应把这种方法规定为划界的原则”。③1996年中国在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1982年公约)时声明:“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④而1998年颁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法》同样规定“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⑤就东海大陆架划界而言,中国主张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而非日本岛屿的自然延伸,因为冲绳海槽构成了两国大陆架之间的天然界线。而公平的划界结果就是要实现自然延伸原则。因此,应当以冲绳海槽,而不是中间线作为两国的大陆架边界。相反,日本是一个传统主张按照中间线划界的国家,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属于“中间线”集团,其1996年颁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如果日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从日本基线量起的中间线,则中间线(或日本同外国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外部界限的那一部分”。⑥就冲绳海槽而言,日本认为它只是两国自然延伸之间的一个偶然凹陷,不足以中断两国大陆架的连续性,因此主张以中间线为界。不仅如此,日本在1974年1月30日同韩国签订的《日韩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中单方面将其划定的中日假想中间线作为开发区朝向中国一侧的界限。⑦那么,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东海究竟应当如何划界呢?

二有关海洋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一)海洋划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公平解决

查看全文

北部湾划界问题

首先有一点要明确,2001年中越双方的北部湾划界协议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这说明划界其实包含两部分,一是领海、二是经济区和大陆架,中越双方均是12海里的领海国家,领海划界争议不大,主要争议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

北部湾为中国越南环绕,长期以来(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旦台风来临,许多越南渔民的渔船就会到中方位于海南和广西港口避风,当然中方的渔船也会到越南港口避风,这说明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的渔民都是在在北部湾共同劳动,活动的范围涵盖整个海湾,并没有明确的经济界限,双方那时之所以不发生渔业纠纷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恐怕还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当时都非常落后,渔船很小,捕鱼量很少,渔业资源丰富的北部湾对捕捞量很小的两国来说是双方取之不竭的宝库,双方完全可以相安无事。

70年代后期以后,一方面中越关系恶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广西、广东的渔民最先改革,拥有的捕捞装备的规模和捕捞量有了跳跃的增长,在加之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中方普遍采用掠夺性的捕捞方法,在捕鱼规模上越南开始明显处于下风,中方的捕鱼区域也越来越靠近越南的海岸,于是越南开始采用控制措施,有时甚至开枪射击,武装没收中国渔船。渔业冲突和政治冲突军事冲突纠结在一起,成为中越关系难解的死结。

90年代以后,中越关系好转,越南也效法中国进行了改革,越方渔民的捕捞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为了经济利益,双方渔民在北部湾不断发生纠纷,越南的政府人员也参与纠纷,屡次以在越南水域非法捕鱼为由出现没收中国渔船,(但如果你留意一下,这些事件的发生地点往往在108度03分以西)。由于双方没有明确划界,渔民又为经济利益驱动,掠夺式捕捞是家常便饭,北部湾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长期下去对双方都不利,一方面早日划定专属经济区成为双方健康发展的必要,另一方面中越政治合作也使划界成为可能。

通常的说法是,越南对北部湾的经济取划分要求是按照1887年清政府和法国条约所划定的分界线,以中国的万注为基点,沿东经108度03分18秒线向南分割北部湾,按照这种分割方法,在北纬20度以北划分对中方有利,北纬20度以南对中国不利。双方分割的比例是2:3。中国明显吃亏。

而中方主张是按北部湾的中心划界,在北纬20度以北中方应让一篇海域地图上A域给越南,在北纬30度以南越方让一片海域(地图上B区域)给中国,双方按各1/2的比例分割北部湾。

查看全文

东海划界争端探讨论文

一有关海洋划界的国际法规则

(一)海洋划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公平解决

中日两国都于1996年先后批准了1982年公约,⑧因此有关海洋划界问题应适用该公约的有关规定。然而,由于海洋划界问题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一个存在严重分歧的“核心问题”,为避免会议破裂,公约的有关划界条款“有意识地尽量避免含有实质性内容”。⑨结果,1982年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划界的第74条和关于大陆架划界的第83条第1款都只规定,海洋划界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国际法院1985年在“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中评论说:“《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未设计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遵循的方法”。⑩然而,毫无疑问的是,海洋划界必须以获得公平结果为其最终目的,而且公平的划界结果“必须是有关国家间协议的产物”。(11)因此,“不顾其他国家的立场,企图用单方面行动确定国际海洋边界的行为是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12)同时当然也是违反公约上述要求的。

(二)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是海洋划界的习惯法

公平原则/有关情况规则主要是由国际法院在仲裁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13)它要求划界“应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以期达到公平结果”。(14)该规则包含三个基本规范:一是和1982年公约一样强调结果公平;二是要求适用公平原则;三是应考虑一切与划界有关的情况。就第二项基本规范而言,国际法院在其审理的第一起海洋划界案件——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中就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公平原则,即“协议不成时则应按照平分重叠区域的办法解决”。(15)国际法院分庭1984年在“缅因湾案”中重申了这一原则,认为其“本质上是公平的”,(16)强调划界的“基本标准”是“在考虑案件特殊情况的同时,对当事国向海延伸的重叠区域,原则上要加以均分。”(17)这里的“重叠区域”指的是“权利重叠区域”,即有关各国依据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基础所能主张的最大海域界限之间的重叠部分。对专属经济区划界而言,其“权利重叠区域”一般为有关国家从各自海岸量起200海里界限之间的重叠海域。(18)但大陆架划界中的“权利重叠区域”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大陆架是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19)因此领土自然延伸原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最早的权利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出现的影响,如今沿海国可以对从其海岸量起直到200海里的大陆架提出权利主张,而不论自然延伸是否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距离标准”。(20)这一发展将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基础从之前唯一的自然延伸原则变为如今的自然延伸加距离标准。就划界而言,距离标准的出现使得那些以前由于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断而不需要划界的大陆架区域如今也出现权利的重叠了,即由距离标准和自然延伸原则所引发的权利重叠。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划界同那些完全由距离标准所引发的权利重叠或共处单一大陆架的划界是不同的,因为它需要均分的“权利重叠区域”是一国自然延伸界限和另一国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而不是从有关国家各自海岸量起的200海里界限之间的区域或是两国海岸之间的区域。在划分此种大陆架边界时,为了确定是否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断以及自然延伸的界限,就必须要考虑地质和地貌因素这些“同大陆架法律制度有关”的情况。(21)

(三)等距离不是划界原则,而只是一种划界方法

查看全文

河湖划界测量应用探讨

摘要: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是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的有效措施,由于各县区河湖及水利工程体量巨大、涉及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多样,该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河湖划界当前存在的难题,探讨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和实景三维展示等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解决该难题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河长制;河湖划界;无人机航测;工程测量;实景三维

河湖与水利工程是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载体,是服务民生、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近年来,一些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范围边界模糊不清,越界侵占河湖和水利工程用地范围、建筑及垃圾乱占、乱堆和乱建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河湖与水利工程行洪及生态安全[2]。依法依规开展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明确管理界线,设立界桩等保护标志,对河湖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3]。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是加强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印发了《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要求在全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在划界工作推动的同时,完备相关确权手续,对具备条件的同步进行确权。2017年6月,山东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意见》,将河湖与水利工程划界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范畴[4]。

1河湖划界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1)工作量大。聊城号称“江北水城”,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系发达,划界工作体量巨大[5]。而水利业务通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作业难度较大。(2)河湖现状变化快。在20世纪90年代,聊城市集中开展了一批河道确权,档案成果资料相对简单,部分仅有证载面积,缺乏相应的图纸,在经历了二三十年耕种和城市化发展之后,部分河道已经改道或经过综合治理,城区部分河湖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相应的水利档案却不健全。既有确权资料与现状早已不符,部分未确权的河道更是缺少相应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3)确权界限太笼统,测量定位不精确,既有档案资料可利用程度低。原确权资料测绘手段相对落后,其资料和成果样式均无法满足当前国土部门划界确权要求,部分资料与国土部门掌握的地籍数据库存在矛盾冲突,特别是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边界之间、基本农田和水工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6]。(4)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部分无堤防河道原则上需要按现状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由于部分坡地、滩地可能长期处于耕种状态,明确划界范围后势必影响部分群体利益,容易引发矛盾事件。另外原确权过程存在未补偿现象,在当前新建工程征地高额补偿对比之下,该项工作的开展势必存在困难。部分河湖虽然边界明确,但存在土地以租代征的补偿方式,后续问题如何解决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7]。(5)划界成果应用效果考验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认清河湖划界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把快速推进划界并让划界成果在河长制建设过程中发挥实效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8-9]。

2聊城市河湖划界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公益林区划界定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

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是国家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加强对公益林保护管理和逐步放开商品林经营的重大举措。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有利于争取国家对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促进我县林业健康的发展。根据省林业厅、财政厅《关于抓紧开展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紧急通知》(赣林计字[**]176号)文件精神,为认真做好我县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迅速组织安排开展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本次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申报工作,由县林业局会同县财政局统一组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根据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区划界定方案制定我县工作方案,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要在200年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二、明确目的。这次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成果作为各地重点公益林资源基本数据,一级一级上报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审批。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国家生态建设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期分批公布,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

三、做好宣传和签订禁伐或限伐协议书工作。重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利县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各乡镇政府、县林业等部门要积极向广大林农和林权单位宣传此次界定工作的目的意义、做法和要求,按要求签订好《重点公益林禁伐或限伐协议书》,凡林权权利人不愿区划为重点公益林的,不得采取强制措施。

查看全文

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规划之间的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上研究大学校园。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查看全文

逻辑学论文:划界与批判

提要:康德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相似性或亲和性逐渐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话题。最近出版的一些传记文献表明,维特根斯坦熟悉康德哲学,并深受影响。而就《纯粹理性批判》和《逻辑哲学论》而言,我们也能够聚焦于各自为知识分别划定的经验的界限和语言的界限、分别展开的理性批判和语言批判及其后果,来探讨两人思想的深层结构和伦理学旨归。他们都建立起存在论意义上的“逻辑”,并借助这一工作确定了哲学批判的基本定位。

关键词:康德维特根斯坦理性批判语言批判

在1931年“杂评”中,维特根斯坦明确谈到了影响他的几位思想家:“我相信我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思想,我的思想总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我只不过立即满怀热情地抓住它,把它运用于我的阐释工作。布尔兹曼、赫兹、叔本华、弗雷格、罗素、克劳斯、卢斯(Loos)、魏宁格、斯宾格勒、斯拉法就是这样对我发生影响的。”[①]在这里,令人奇怪的不止是他相信自己从未创造出任何思想,而且是他没有提到康德。不过,这也许会激励我们去探寻维特根斯坦与康德的深层关系。

实际上,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大多注意到二人思想令人惊讶的相似性或亲和性(affinity)。尤其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他们常常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加以比较,以期在哲学史和问题史的广阔背景中挖掘后者的思想脉络,为他的哲学定位。这一比较研究既涉及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时期的思想,也涉及《哲学研究》时期的思想,当然其中不少论题是贯穿始终的。[②]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全面比较,不是本文的目的;即便《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的全面比较也非本文所能胜任。本文作为初步的探讨,首先提供若干背景性的传记材料,其次讨论《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的若干论题的比较研究,包括思想主旨、形而上学、逻辑以及对哲学的理解等方面。

哲学家的比较研究是有趣的思想探索,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危险之一来自研究者的偏好,以及由此产生的“误读”;本文的视角是从维特根斯坦出发透视二者的亲和性。危险之二来自研究者的目的,有人求同,则不免把不同的体系和方法嫁接到一起,有人求异,则不免以某个研究对象之是非为是非;本文以求同存异为主,若有牛首而马面之处,或可属于“误差”范围之内。

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技术

摘要: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是水利工程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对巩固“五水共治”成果和推进水利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开展水利工程划界的工作经验,总结水利工程划界的基本流程和划界依据,分析划界精度的控制方法,讨论划界外业和内业工作内容,并对划界成果质量检查方法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可推进划界技术的智能化和保障划界成果的多样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技术

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是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通常是指在地形图或影像图等划界底图上,依据划界任务、划界精度、基准线、划界范围和管理实际,划定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并埋设界桩、告示牌等桩牌的过程。其中,管理范围一般指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占地以及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和观测设施占地的总面积;保护范围指管理范围以外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进行正常维护,以及水资源保护所必须的范围[1]。水利工程划界是保护水利工程安全性、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对实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泛、实际管理需求复杂,划界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为此,本文结合在浙江省内开展水利工程划界的经验,对划界的流程、划界依据、精度控制、外业及内业技术、成果及质量检查等进行研究探讨。

1划界基本流程

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重点在于保护水利工程自身安全和满足水利工程实际管理需求,通过划定管护范围对水利工程进行“划界限权”[2]。一般地,水利工程划界的内业和外业工作量较大、工期较长,可概括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水利工程划界基本流程见图1。

2划界依据

查看全文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近期中日就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最后,参考国际条约规定,国际法院判例及公法学家学说提出解决此争端的可能方案。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中间线原则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正文

2004年5月,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关注。其实,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一个波斯湾,该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比如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一、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

(一)大陆架划界在国际法上研究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科学划界归于实践政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走向建构论;作为社会建构的科学边界;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猜想与反驳的过程、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意识到了科学划界的困难,所以划界标准不断被弱化、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不利于知识的进步、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找到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建构论无疑为我们考察科学边界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进路、波义耳的划界-活动获得了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不是永恒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