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3:1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淮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跟踪检查淮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建议常委会2007年“听取国务院关于‘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落实情况的专项报告,并委托全国人大环资委继续跟踪检查”。环资委为此组成淮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跟踪检查组,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于今年7月8日至17日,对两个流域进行了实地检查。

淮河、辽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被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淮河是我国第一个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流域,国务院于1995年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从1993年至今,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行了14年,其治理效果不仅关系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1.71亿人民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整体效能的发挥。辽河流域是我国东北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11年,其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还影响到渤海水域的整体水质。

现将跟踪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淮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在淮河、辽河流域十多年来的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付出了艰苦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十五”期间,国家对淮河、辽河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实,淮河、辽河流域分别完成治理投资计划144.6亿元和64亿元,完成治污项目342个和95个,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66座和1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10万吨/日和242万吨/日。

查看全文

小议淮河流域水闸处理措施

【摘要】目前淮河流域很多水闸由于年代久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本文分析了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病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如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老化破损严重等,并提出了系列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病险水闸;安全隐患;除险加固

1.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现状。

淮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闸600多座,这些水闸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防洪调度、保障流域的防洪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水闸大部分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施工质量差,有很多是“三边”工程,同时建成后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正常维修养护经费无正常渠道投入,工程更新改造、除险加固费用投入不足,在运行过程中逐渐产生老化病害,导致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下降,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安全隐患。为此,调查分析病险水闸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建议,尤为重要。

2.病险水闸主要成因。

2.1设计标准偏低由于这些水闸建设年代久远,防洪标准、结构强度、主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抗渗稳定、消能防冲等设计标准均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

查看全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是著名的,这文章的题目中有声、光、色,更让人浮想联翩。

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于1923年夏夜同游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文章。

1923年夏夜游秦淮,而平伯先生8月22日就完成了文章,可谓速度之快也。而自清先生写完文章是10月11日,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我们以两篇文章的开头看看平伯先生的现实和自清先生的浪漫。

平伯先生写道:“……在茶店吃了一盘干豆腐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蒸腾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浆声响了。”写实,笔墨不多却能身临其境。

再看看自清先生写的:“……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夕阳西下”,“皎月方来”,“桨声汩汩”,“蔷薇色”。

查看全文

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论文

再觅淮河治本之策(上)

“大雨大灾,小南小灾,无雨旱灾”——淮河灾害频繁导致今天整个流域的贫穷落后。而在历史上,淮河流域自是富庶之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从历史上的一条利河、好河到今天的害河,灾河,淮河还能够根治吗?

淮河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去年的洪水之后,而对于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来说,1991年大洪水的记忆还十分清晰。解放以来的50多年里,治淮投入累积已达1000亿元左右;最近听说要在8年前完成“19+3”工程(19+3是指1991年淮河大水国家确定的四项淮河治理工程.再加上2003年淮河洪水后国家增加的3项内容),为此还要继续投入数百亿元。当这些投入完成之后,淮河的治理能达到一个什么样子?根据以往的经验,其结果恐怕要打个问号。我已经听到一些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这样说到:即使在2008年前完成了“19+3”工程,仍然不能根治淮河。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淮河还能不能治本?如何才能治本?

淮河治本与一般治淮的区别

什么是淮河治本问题?从字意上说就是要恢复黄河夺淮入海河道以前的淮河干流所具有的河流规律。黄河在12世纪20年代决口改道后,打乱了淮干以北的一些支流水系规律,其中主要是泗水流域;以后它又在12世纪90年代夺取了淮干入海通道。因此,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使淮北广大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繁。这种巨大的变化,在宋、金战争时期当然谈不上根治,就是在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的最盛时期也谈不上。他们只能用小修小补的办法,利用各种水系已经形成的状态,在不打乱南北运河运输大动脉的情况下改善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我们所说的根治淮河,是指恢复淮河干流原有的河道规律,使其发挥最大的泄洪能力。现在淮河流域的状况是在黄河在淮后800年间自身不断泛滥和受到黄河多次决口的淹没及淤积所形成的,所以现在的淮河已经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恢复黄河夺淮以前的自然状况,但是恢复淮河的河道规律却是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一般治淮的方针呢?所谓一般治淮方针,就是不研究淮河流域的河道规律,只是就防洪讲防洪,按照现在的淮河干支流泄洪过水能力,去疏浚河道,加高大堤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也不要求改变与淮河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水利工程的相互关系。这种治淮方案虽然也能对防洪和排涝有所改善,但还不能算是治本。因为不研究、不了解淮干和一些重要支流的河道规律,则其泄洪能力就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样就是只增加干流的过水断面,而不能恢复淮河河道的泄洪流速和降低于交流的水位,缩短洪峰的传播时间,也不能恢复淮河河道自身的冲刷能力和不断的自我改善能力。50年来的治淮以及新近的“19+3”工程,仍然停留在一般治淮的水平上,与治本所要求的恢复谁干的河道规律,大相径庭。

查看全文

淮河水资源管理论文

一、、现状分析

(一)水资源概况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句话说的是淮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十分富饶的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之间,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淮阳运河及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黄河流域、山东半岛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40个地级市,全长1000km,总落差1000m,流域面积共26.9万km2,是我国5大河流之一。夏热多雨、东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828.47亿m3,但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53%,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选择资源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行进行建设,目前较容易开发的水资源一大部分被开发利用,今后进行水资源开发配置不仅要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开发利用单方水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愈来愈多。这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地下水严重超采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查看全文

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论文

一、淮河水资源概况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流域西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地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二、淮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开发较早较多的一个地区。建国后随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该流域已形成蓄、引、提、抽、调等水利体系。目前,淮河流域各类水资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约为5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0亿立方米,利用率40%;利用地下水90亿立方米,利用率31%;利用长江水110亿立方米,黄河水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50%,75%和95%的年份,可供水量仅及需水量的76%,71%和52%,平水年份缺水12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份缺水高达114亿立方米。流域内超过666.7万hm2的有效灌溉面积中,每年实灌面积一般只有533.3万hm2左右,只占淮河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在水资源使用量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约占全国的1/9。

三、当前淮河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淮河流域水闸安全隐患产生因素及治理策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现状;病险水闸主要成因;处理措施建议;结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闸600多座、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设计标准偏低、主要建筑物施工质量差、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增强抗滑稳定性、改善消能防冲性、裂缝碳化修补对结构强度没有影响的裂缝、渗漏处理水闸常见渗漏问题主要有点渗漏、机电及金属结构均已达到报废标准、更新观测设施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目前淮河流域很多水闸由于年代久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本文分析了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病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如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老化破损严重等,并提出了系列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病险水闸;安全隐患;除险加固

1.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现状。

淮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闸600多座,这些水闸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防洪调度、保障流域的防洪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水闸大部分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施工质量差,有很多是“三边”工程,同时建成后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正常维修养护经费无正常渠道投入,工程更新改造、除险加固费用投入不足,在运行过程中逐渐产生老化病害,导致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下降,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安全隐患。为此,调查分析病险水闸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建议,尤为重要。

2.病险水闸主要成因。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环境治理论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方向等根本性思路,过去我们针对发展方式和手段进行了很多批评,但实际改起来非常难,原因就在国家的发展观没有变。以科学发展观分析淮河污染问题,主要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责任,重建政府信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制度淮河污染治理政策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特性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方向等根本性思路。

执政者治理国家,都要分为“政道”和“治道”两个层面。我国近代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将“政道”定义为政权体制的基本原理,把“治道”定义为政府基本职能之运作。因此,“政道”是关于社会国家生活的基本原理法则,是如中国古儒所说的天、道、理;“治道”则是关于管理社会国家生活的基本方法手段,是如中国古儒所说的法、术、势。政道是治道之本根、灵魂,治道是政道的具象与实施。

科学发展观属于“政道”层面,是关于我国发展的基本观念和原则,对国家发展将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查看全文

浅析客运旅游发展问题及路径

一、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单一,发展滞后。目前,南京客运游轮主要集中在内秦淮河,旅游项目以水上观光为主,游程时间短,大多无配套娱乐等服务,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基础设施老旧,投入不足。目前,南京水上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为公共服务的航道清淤、码头建设等明显投入不足,绝大部分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规划。一方面,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国际游轮基本无法靠泊。另一方面,长江南京段及秦淮河沿岸景观规划建设滞后,制约了南京市客运游轮的发展。三是管理力量分散,合力不足。水上旅游管理涉及交通、旅游、公安、海事、工商、物价、规划、区县政府等多个职能部门,管理力量分散,单一部门难以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开发和推进特色水上旅游项目面临诸多困难。四是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长江水上旅游线路不能贯通,使内外秦淮河沿途的几十个景点不能串点成线。五是秦淮新河、长江上均有货运船舶航行,发展客运游轮存在安全问题。随着长三角地区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南京段船舶的密度也日益增加。秦淮新河航道只有16公里,规划为四级航道,但秦淮新河航道近年货运量增长态势明显。由于游船要满足沿岸观光的功能,观光游船需要频繁掉头、穿越,难免存在与秦淮新河、长江过往频繁的船只发生碰撞的风险,这些都会给船舶的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六是水上旅游资源整合不够,缺少包含航道、码头、景观和经营等环节的统一规划。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和长江上都建有各类景观和风光带,各由不同的公司在经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目标和任务

1.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使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内河客运游轮的领先水平;客运游轮成为传承南京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现代城市发展成就、文化和风尚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端发展主体的大型豪华客运游轮成为南京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成为南京市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客运游轮发展支柱的秦淮河和长江水系城市亲水风光游成为城市旅游名片,餐饮、购物、娱乐和交往的加速器。

(2)具体目标。一是客运游轮成为南京市水路客运的主体,产值达到水路客运的60%~80%,形成南京市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二是通过国际游轮码头及其相关设施建设,使下关港口区域及长江沿江区域成为南京市城市景观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南京市国际形象展示的新窗口。三是通过内秦淮河改造,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建设,打造“百里秦淮”城市水上通道和空间走廊,再造南京城市空间结构,使泛秦淮河客运游轮成为国内城市旅游的引领者。四是通过细分市场和个性定位,实现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和长江客运游轮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查看全文

历史文化对外传播及外译策略

一、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1.淮河流域地理特征和生存环境。淮河流域的发源地与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有所不同,桐柏山面积大并且较高,有充足的水源以及大量的积雪。但是,淮河流域的南面是大别山系,西面是伏牛山系,但我国的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所以,淮河流域就覆盖了伏牛山以东、大别山以北、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淮河流域是山地与平原并存,但多数以平原为主。淮河流域的主要支流都在黄河中下游以南的黄淮平原。黄淮平原的形成是由于淮河干支流的洗濯滋养及黄河的泛滥冲刷淤积,正因如此,地形地貌也较为一致。这里阡陌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适合种植稻谷类的植物,并且有助于各种经营和生产的开展。与黄淮平原相比,淮河上游和以南区域是大别山和桐柏山,多为沟壑和山脉峰岭,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在种植物上也由于地理特征产生了较大的区别,该地区更加适合养殖水产品。2.淮河流域生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淮河流域的生产方式及农业耕作由于气候条件与地理地貌造成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原始社会到后来的传统农业文明,淮河流域的农业种植既包括水田耕作,也包括旱地作物;既包括山地种植特色,也包括平原耕作方式;还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河塘水域的生产方式,充分体现出黄河文明向长江文明过度的阶段[1]。由于多元化的生民来源也造成淮河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此外,由于淮河水系的庞大,降雨量十分充沛,淮河流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还体现出与水密不可分的情况,所以,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水文化”性质。通过近些年考古,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开始被逐渐揭晓。通过分析淮河中下游的文化遗址,得知了当时淮河流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特色,形成了浓郁的当地土著特色,成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个流域的文化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其具有魅力与特色的内容,另一方面来自于是否具备强大的传播能力与有效的传播途径。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应是政府和政府中的机构来引导进行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不断强化淮河流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淮河流域在国际上的美誉度及知名度,促使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淮河流域的特色与魅力,就必须加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对外传播的工作。近些年,各省政府、省委对外宣工作十分重视,并且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在世界上树立了独具魅力的淮河流域文化形象,同时也向文化强流域的目标不断前进。首先,处于淮河流域中的各省都举办了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运用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各省都以文化为载体、以对外为空间、以交流为手段,通过社会科学、艺术、文化、科学、卫生、教育、旅游、出版、新闻、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有效地扩大了各省的对外文化交流。重点构建知名的主打品牌,并且在各个国家举行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周,大量地展示民间艺术、图片展览等,将淮河流域的文化资源魅力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获得了许多海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2]。其次,处于淮河流域的各省的宣品制作水平及设计都在不断加强,并且种类别致新颖、丰富多样,是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亮点。外宣品主要是以光盘、影视片、画册以及图书等形式为主,大量各领域、各行业、各种对外交流的外事交往及外事出访等活动,在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对外传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外宣品能真实地展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悠久、自然景观的优美,充分激发国外对其的关注和兴趣,同时,还能最大化地展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促进对外宣传的工作,成为对外传播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传播效果上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足之处还较为明显。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外译工作质量与效率来有效提高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对外传播的成果。

三、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策略

加大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构建行之有效、覆盖广泛及传输快捷的对外传播文化体系。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语言转换促使淮河流域历史文化走入异域,让他国人民感受并接触到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独特风采和深厚内涵。外译工作对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淮河流域中的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以及河南省必须首当其冲,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是符合构建文化强流域的大背景,以及对外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无疑能推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共同发展[3]。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以其浓厚内涵及独特色彩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伟大瑰宝之一,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翻译属于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文化繁荣与构建具有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翻译不仅能宣传各省的特色文化,增加淮河流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让外国人更加了解、探究、欣赏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有效促进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外译工作需要,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活动需要由专业理论作为指导,同时由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现阶段,对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外译的研究和实践依旧较少,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关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翻译活动的研究较为零散,并没有构建一定的体系。第二,注重培养我国中译外人才队伍,提升队伍的综合素养,解决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外译人才稀缺的主要问题。近些年,处于淮河流域各省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并且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外译课程引入其中,进一步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外译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为了更好地将博大精深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传出国门,政府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相关部门应在资金以及法律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对外传播以及外译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不断推进和关注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进一步强化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提升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对外传播与外译工作的国际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