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1:16: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华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研究论文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是指粮食生产由二年三熟取代了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华北农民通过二年三熟,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创造了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条件,必然会促进华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考察这一地区粮食种植制度的上述演变过程,不仅是区域农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有助于探讨历史上华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

明代华北农业的粗放经营

华北地区的二年三熟制,有人认为出现于两汉,形成于后魏[1]。也有人认为始于唐代,但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种基本的耕作制度[2]。其实,直到明末清初,二年三熟制始终未能成为华北的种植制度的主要形式。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说:“凡田,来年拟种稻者,可种麦。拟种棉者,勿种,……若人稠地狭,万不得已,可种大麦、裸麦,仍以粪壅力补之,决不可种小麦。”很明显,能够种植水稻、棉花的地区,是华北平原气候、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带。然而据王象晋所说,二年三熟制尚不普遍,其实行的障碍是肥料问题。

华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远比南方差,农民很难以自己的土地以外获得草木灰、河泥等肥料。而华北的社会条件—商业性农业不发达和作物收益性低,又限制了人们购买肥料使用的可能。因此,为了解决肥料问题,北方农民创始了绿肥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套种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率皆五六月中骥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可见,在那时为了解决肥料问题,是以牺牲一熟为代价的。

华北地区实现二年三熟的另一个障碍是劳动力问题。这一问题可从明代耿荫楼在农书《国脉民天》中提出的“亲田法”得到说明。耿荫楼在天启、崇祯年间在山东临淄、寿光做知县,他认为:“青齐地宽农惰,种广收微。”耿荫楼还认为,一户人家是种不了百亩耕地的。耕作时,应把其中的八十亩照粗放经营方式耕种,其余二十亩则精耕细作。如果年成丰稳,这二十亩的收获必比粗放经营的八十亩高出数倍。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王家宾《青州府志序》,青州的民户三十万,耕地为十三万六千顷,以户量地每户平均45亩。青州在明代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以万历六年(1578)为例,北直隶每户平均耕地为115.79亩。河北与北直隶接近,为117.14亩。山东为45亩[3]。这些省的户均耕地面积都或等于或超过青州,自然都属于“种广收微”的粗放经营之列,是不可能普遍实行二年三熟制的种植制度的。

此外,从人地关系的发展来看,当农民还有大量垦殖荒地的可能性时,是不会以实现二年三熟来提高复种指数的,而明代的情况正是这样。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转述明末一河南地方官的话说,河南各府中开封、汝宁、归德、南阳等府,明初因荒芜严重,税粮最轻,经过多年垦辟,“各府之荒芜,皆尽开垦”。北直隶各府的土地,根据《畿辅通志》卷三十二亩赋志所载数字累计,万历年间实丈亩数是492,564顷。比弘治十五年净增222,859顷,增长了八成[4]。山东各府耕地增长的全面情况资料不足,从兖州、东昌两府看,其耕地的增长亦属可观。兖州府辖济宁州,旧额粮地4000余顷,嘉靖二十四年丈量后,增加三倍[5]。郓城县耕地增长,根据崇祯年间县志记载,嘉靖年间耕地竟是明初的十二倍[6]。华北地区耕地面积增长如此之速,而未垦荒地尚多。嘉靖《山东通志·风俗篇》说,明朝“承平百余年,休养生息,济、东、兖颇称殷庶,而登莱二郡、沂济以南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说明华北地区垦殖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较多的劳动力流向垦荒,必然使原有耕地劳动力更加不足,只能实行粗放经营,根本谈不上实行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查看全文

华北农民生活消费管理论文

农民的实际生活过程是社会史研究最具开拓性的领域之一。本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已经或正在这方面进行着开拓性且富有成果的工作。然而,中国古代社会史在此方面的研究至今还很缺乏,致使我们对历史上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所知甚少,对有关史料的挖掘利用也远远不够。本文所要探讨的农民生活消费,主要指他们以衣食为主的物质生活消费,以及包括文化教育、祈报和婚丧嫁娶在内的社会文化消费。对于清代华北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里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强烈制约性;而且还使我们看到不良的消费方式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因此,清代华北农民的贫穷与愚昧,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剥削当负主要责任,而不良的消费方式也难逃其咎。它们确实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它们的广泛存在,是阻滞清代华北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

一、正常年景的生活消费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制约着消费,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状况,消费就只能处于相应的水平,且上述产品受商人的操纵又难以取得合理的价格,而地租与赋役还占去农民至少一半以上的劳动所得,加之为了延续简单的再生产,农民总还要扣出籽种等必要的生产性开支,因此,可以供家庭衣食住等日常生活消费的支出就极为有限。在衣食住中,住房不属于家庭经常性的开支,一次投资虽然要花去农家多年的储蓄,但可以使用多年。农民家庭的日常消费,主要包括衣食,其中又以吃所占的比例为最大。因为吃在农家生活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我们首先来考察它。

吃的数量与质量是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标志。从数量看,笔者所见关于口粮标准的估计,都来自于江南食米的材料,可作为我们考察华北农民口粮消费的标准。任启运认为,“夫人食谷(每日)不过一升”,“以人口日一升计之,一人终岁食米三石六斗”(注:任启运《清芬楼遗稿》卷1,《经筐讲义》。)。洪亮吉说,“一人之身,岁得布五丈即可无寒,岁得米四石即可无饥”(注:洪亮吉《意言》,《生计篇》第7。)。张履祥给长工的口粮还要高,每年5.5石,尚不包括给长工的其他支付。上述估计都是以一夫即一个壮劳力作为对象的,数量相对较高。勒紫垣在《生财裕饷第一疏》中也谈到,“苏松嘉湖之民,知壮夫一丁种稻十二三亩,其岁收粒米,肥地不过三十余石,瘠地可得二十石,以每人每日食米一升科之,则三十余石者可食九人,而二十石者可食五六人。准古证今,原无异也。至农夫五等产,上中下而合算之,每夫可食九人,内除本夫与本夫之母妻女以及本夫之耄父幼子,共约食其半,计可余一半,以食他人”(注:陆耀辑《切问斋文钞》卷15。)。这里成年男女的口粮标准仍为每人1日1升,年均成年人是3.3石;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减半,每人口粮仅0.5升,年1.65石,后者大概是最低的口粮标准,因为它与清政府拨给灾民的赈济口粮在数量上相当。至于一个家庭年均的平均口粮消费数量,也有人作过估计,如据强汝询估算,“八口之家,人日廪米四合,率日食四升八合,一岁食米十七石二斗八升”(注: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4,《农家类序》。)。依此标准,农民一家男女老幼牵算每人年食米2.16石。当然,有的人对家庭口粮年均消费标准的估计还要略高一些,如包世臣说,“合女口小口牵算,每人岁食米三石”(注: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齐民四术》卷2。)。考虑到清代华北农民的食品结构的特点,看来把大小口拉平,每人3石左右的年均口粮标准还是差不多的。如果再少,农民就要寻求各种代食品维持基本的生计。

那么,3石粮食需要多少土地才能够生产出来呢?清代华北一般年成两收亩产在1石左右,这样养活1人至少需要3亩口粮田。如果没有复种,则需6亩土地。清代华北水利薄弱,土地多为中低产田,产量很低。如直隶望都县,上中下土地“均匀计算,每亩得谷五六斗,须六亩可养一人。望邑额地一千七百余顷。现存男妇六万余名口,宜其地之所出不敷卒岁之用”。在此情形之下,望都县“上户饭粗粝,中户下户掺糠和菜以为食哉”(注:光绪《望都县乡土图说》不分卷,《县望县图说》,“田亩”。)。华北各地气候、水利条件不同,因而养活1人大致需要3~6亩土地,像山西解县“当全盛之时,户口七万有零,平均分之每人仅得四五亩旱地,终岁劳苦,丰年略可自饱,仍不可事父母,畜妻子,一遇凶歉,死亡殆尽”(注:民国《解县志》卷3,《丁役略》。)。华北人地关系的比例低于江南,但农业生产水平也比后者低,因而尽管人均占有的耕地一般比江南多,农家仍食不果腹。如山西凤台县,“小民狃于苟安,难于图始,烈日炎天,荷锄陇亩,草笠赤脚,挥汗如雨,多旱委之于天,歉入委之于地,终岁以草根木叶杂茭稗而食,安之如命”(注:乾隆《凤台县志》卷2,《山川志》。)。山东昌邑县“其他迩海,缴人众物乏,无他余赢,故有终岁勤动,不免饥寒者”(注:乾隆《昌邑县志》卷3,《田赋志》。)。齐河县,“人贫地瘠,家鲜盖藏,田一井者衣不蔽膝,家数口者,肉不知味,遇岁旱涝,则啼饥号寒,比比皆是”(注:雍正《齐河县志》卷2,《衢市志》。)。直隶正定县,“丈夫力佃作,女子工针锈,仅取糊口而止”(注:乾隆《正定县志》卷18,《风俗志》。)。在这种不能保证基本温饱的情况下,民食的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华北农村的民食平时以谷蔬为主。谷类中尤以小米、高梁和春麦为主食,杂以豆类、薯类食物和蔬菜,小麦和稻米只有过节或遇有婚丧嫁娶、招待亲朋好友时才可能食用,绝少食肉。如直隶遵化州,“居常饮食相率以俭,或粥或饭或面,面用麦或杂豆粉,粥用小米,饭用高梁或亦用小米,梗稻多用以饷宾,杀(肴)则瓜瓠来腐而已,鱼肉惟之宴会用之”(注:乾隆《直隶遵化州志》卷11,《风土志》。)。滦州“饮食皆以粥,贫者粟不舂而碎之以煮,谓之破米粥,小康之家思俭约者,亦多效之,遇农作时则易之以高梁米煮半熟,冷水淘之,坚如石子,非此不下咽,谓之换饭”(注:光绪《滦州志》卷8,《封域志》中。)。望都县,“所食者以小米为大宗,小麦次之,大麦高梁玉蜀黍又次之。上中之户所饭皆粗粝,中下之户,则皆掺糠和菜为食,……小麦面粉皆不常用,麦秋后家家食麦面数日,籍酬农工之劳。过节度岁亦食之,余者收藏备粜以为度日之费,日常食用以小米为主要食品,不尝酒肉,一年之中春冬以菜蔬红薯白菜,夏秋以罗卜北瓜等物为菜羹,用以佐餐。俗云,糠菜半年粮,盖述实也”(注:民国《望都县志》卷1,《风土志》。)。《华北捷报》(1883年8月3日)报道,直隶“农民虽然大部分都很贫穷,但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人还比较少。……在最好的年头,他们也是吃最低级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他们的食物几乎完全是用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梁玉米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

查看全文

透析光纤通信在华北油田电网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在华北油田电网的推广应用,讲述了项目的系统组成和规模、传输设备的功能特点、项目成效和应用价值等。

关键词:电力通信ADSS光缆SDH传输系统

电力通信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应运而生的,它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因此,要求电力通信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目前,光纤通信在电力载波通信、微波通信、一点多址等诸多通信方式中日显优势,已成为电力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方式。它是以光波为载体,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质,将信号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一种通信手段。它具有传输的信息量大、距离远、频带宽、质量高、抗干扰及辐射性强等许多优点,是集语音、图像、数据通信为一体的综合传输系统。

随着华北油田变电站无人值守项目的实行,电网专业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电力通信专网在整个油田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组建电力通信专网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此背景下,自2007年以来,华北油田进行了电力通信专网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建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和电力载波为辅的通信系统。

一、系统组成、规模及维护

1.1系统组成

查看全文

华北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曹妃甸的区域文化特色,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和战略定位,探索搬迁后的华北理工大学在延续原有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基础上,构建区域特色大学文化的有效途径,创建出具有曹妃甸特色的华北理工大学文化。

关键词:大学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华北理工大学

美国教育家泊尔凯和史密斯曾说过:“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更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大学文化的建构和传播不仅应该纵向汲取大学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特质,更应该吸收大学所处区域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大学文化的长远与个性化发展,提升大学的软实力。本文以河北省曹妃甸区的华北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1华北理工大学所处区域的文化资源

华北理工大学,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前身是河北联合大学,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组建而成。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由唐山市区迁址到曹妃甸,学校以整体搬迁为契机,在整合校区和优化整合学科群的基础上,力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打造国内知名大学。学校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与曹妃甸发展产生共振,起到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华北理工大学迁至的曹妃甸区是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下辖四大功能板块:工业区板块,主要是港口和临港产业集聚区;南堡开发区板块,这里主要是海洋化工产业,有完整的盐化工产业链;唐山湾生态城,这是唐山“双核城市”中的重要一核,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城融合的新城区;垦区板块,这里主要是农垦体制下的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曹妃甸区域文化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既包括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曹妃文化、农垦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又有伴随着曹妃甸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湿地文化、港口文化等现代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华北理工大学所处区域的文化特色

查看全文

珠宝公司华北区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

把美丽的愿望,比如勇气和力量在现实中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加之人们对“七”的神秘感情,对数字的崇拜,由这个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寄寓“七七”更加神秘,更加丰富的想象与期望。一个“七”已经是寓意丰富,由两个“七”组成的七月七日“七夕情人节”,更是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期望和满足。而这种期望和满足不单单是现在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对于“感情”的理解。“感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感情,“感情”实则是拥有非常丰富内涵的,把单一的“爱情”延展到“感情”,由此也找到了“七夕”情人节与***品牌文化内涵的融合点。不谋而合的文化内涵,象是专门为***而量身打造的节日,也预示着此次活动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由此我们也找到了本次活动主题所要展现的点:“情”,序幕由此拉开。

***诗“情”“花”意漫步七夕

“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是与数字崇拜有关。

查看全文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内容提要】清代咸丰朝以后,华北四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这一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由此产生的谋求基本生存条件的迫切需要,造成了华北地区人口成百万地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迁移。在人口压力的驱动下,近代华北农村技术经济作物的扩大,亦农亦商的普遍趋向,以副补农的普遍存在等,都可以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判断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的狭窄范畴。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关键词】人口/华北农村

【正文】

人口压力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解明清以来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对美籍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版)及《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等论著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国内学界评价不一。本文拟在考察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的基础上,就黄宗智先生的理论提出拙见,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从区域地理的角度而言,本文所指的华北地区指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以长城为北界,秦岭—淮河为南界,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周边地区,虽较黄氏所指范围更为广泛,但对问题的讨论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查看全文

“新农人”返乡,迎接新挑战-华北平原未来十年农村农业发展的“破局”之计

杨方源青岛科技大学266061

杨方源(2000年2月2日),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常家镇,本科,大四学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说一说自己对于家乡土地的看法,因为这或许也是大部分年轻人曾经有过的想法。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在田野里长大,会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会看到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也有湛蓝湛蓝的天空和洁白可爱的云朵,还有在田野里嬉戏玩耍的孩子与辛勤耕作的老农民……当然,我不可能一直呆在农村,我后来到镇上念书,去县城读高中,再后来,也就是现在的我在大城市里上大学。在大学里我学习了各种专业知识,对未来无限憧憬,却发现自己渐渐淡忘了那个承载着无尽童年趣事的农村,还有那些辛勤耕种的老农民。在返乡的列车上,透过车窗不经意间还能看到那片陌生又熟悉的麦田,仍然是那么的翠绿如同油画里的世界,却更像是梦里的大海,只不过是充满生机的,绿油油的。

在求学的十几年里,我不止一次地描绘我视界之外的那片海,或是蔚蓝壮阔,或是波涛汹涌,亦或是山海相接、水天一色,总之,那片海令我无限向往。这些年里,我不仅看到了农村的日新月异,也看到了乡镇的蓬勃生机,还看到了大城市的热闹繁华,不禁要问,我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追寻视界之外的那片海,还是挤入城市的喧嚣;是回到日新月异的乡土,还是扎入高楼林立的异乡?我想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未来十年,农村土地也会迎来人口老龄化挑战。一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农民即将退出农田,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土地的耕种仍以他们为主力军;二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求学,不断的向县城,市里甚至是外省发展,导致农村土地面临少人或无人接管问题;三是已经在外发展的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他们返乡阻力较大,返乡意愿较弱。我想,应对农村老龄化挑战,应当鼓励一部分年轻人带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新理念,新技术返乡进而推动农业创新发展。

查看全文

珍珠梅修剪方法在景观设计的作用

摘要:华北珍珠梅造型优美,种植及应用广泛。分析了华北珍珠梅的种植技术及修剪方法,并阐述了华北珍珠梅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华北珍珠梅;种植;修剪方法;景观设计

1形态特征

华北珍珠梅属于灌木,一般高可以达到3m,枝条开阔,小枝条呈圆柱形,稍微有一些弯曲,比较光滑,幼时呈现绿色,老时呈红褐色。冬芽为卵形,先端有一些急尖无毛或近于无毛,呈红褐色。华北珍珠梅叶片为羽状复叶,一般有小叶片13~21片,连叶柄在内长21~25cm,宽约8cm,光滑无毛;小叶片一般对生,相距2cm左右,长约6cm、宽1.5~2cm。树木顶部有大型而又密集的圆锥花序,分支斜长或稍微直立,直径约10cm,长约18cm,无毛,花梗长3~4mm。花瓣呈倒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比较圆钝,基部比较宽,长约5mm,白色。雄蕊20个,与花瓣长度相等或短于花瓣,生长在花盘边缘,花期在6—7月。蓇葖果长圆柱形,无毛,长约3mm,花柱稍侧生,有些向外弯曲,果期在9—10月。

2种植技术

2.1土壤的选择。华北珍珠梅土壤适应性非常高,几乎所有土壤都可以生存,种植范围广泛。为了让华北珍珠梅更好地生长,最好选择土质肥沃深厚、排水性比较好的沙土栽培[1]。选择合适种植的土地后要整地。清理地块中的杂质后进行深耕,然后施肥,做好基肥,保证幼树更快更好地生长。基肥一般以农家肥为主。2.2田间管理。2.2.1肥料管理。华北珍珠梅适应性非常强,对肥料的要求并不高,除了在整地时做好基肥外,后期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追肥。一般情况下,在树木生长期1~2年时可以追肥1次,除了施用农家肥外,还应搭配氮、磷、钾等复合肥。虽然华北珍珠梅对肥料的要求并不高,但是适当施肥可以让植株长势更好,尤其是在开花结果期对肥料的要求比较高,这时应注意追肥,使花果长势更好,提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2]。2.2.2水分管理。华北珍珠梅生长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在树苗定植之后第1次浇水,一定要浇透定根水,使植株更好地生根发芽。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分,比较干旱的季节应增加浇水次数,在冬季前要浇1次防冻水。与此同时,应注意避免水涝,尤其是雨季时应做好排水工作,水涝持续时间越长,对植株根部的影响越大,轻者会影响植株生长,导致树叶干枯,重者可能会导致整株死亡。除了地表浇水外,也可以叶面喷水,在夏季时,如果水分不足,容易出现枝叶萎蔫、下垂甚至脱落等情况,此时可选择叶面喷水,尤其是花期十分适宜选择叶面喷水,不仅可以提高环境湿度,也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2.2.3温度管理。华北珍珠梅虽然喜欢温暖,但也比较耐冷,一般在不低于-25℃的温度下可以安全越冬,最佳种植温度为18~25℃。一些比较寒冷的地区冬季温度低于-25℃时,在入冬之前应做好保暖工作,比如采取树干刷白、用稻草绑住树干等措施。2.2.4病虫害管理。华北珍珠梅常见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和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会导致叶片停止发育甚至发黄脱落。对病害要以预防为主,在早期可以适当喷洒一些药物来预防,一旦发生病害,应该及时修剪掉受害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受害的部位带出园中进行集中处理,最好彻底销毁,然后喷洒1%波尔多液进行防治[3]。华北珍珠梅常见的虫害是金龟子和斑叶蜡蝉。金龟子一般都是小青花金龟子,会吃华北珍珠梅的叶片、花蕾以及花朵,导致叶片残缺不全。金龟子虫害的防治方法是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晃动枝条,捕杀虫子。对于成虫,可在发生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溶液或50%马拉松1000倍药液。同时,还可利用金龟子入土的习性,在树木的周围撒2.5%的亚胺硫磷粉剂,然后松动地表土,让成虫触碰药物。斑叶蜡蝉常汇聚在嫩叶背面吸收汁液,被虫子为害的叶片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不同的情况,比如穿孔、破裂、卷曲或增厚等。斑叶蜡蝉的防治方法是,在冬季时应剪掉过于密集的枝叶及枯树枝,发现有虫害的叶子时应及时修剪,然后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到了斑叶蜡蝉成虫盛发期,可以使用虫网捕杀,情况严重的也可以选择药液喷洒,可以使用90%敌百虫1000倍药液或40%乐果乳剂1200倍药液。2.3修剪方法。修剪华北珍珠梅时,一定要注意修剪根部。在植株栽种时可以适当修剪侧根,剪掉多余的根系和烂根、病根,可以让植株更好地生长。4年以上的植株就可以修剪枝条,一般是在春季萌芽之前修剪,将枝条保留3~5个芽,其余可以全部修剪掉。除此之外,在植株落叶之后应要适当修剪枝条,修剪掉残枝、枯枝、病枝、老枝等。还要修剪掉过于密集的枝条及突生长枝条,保证植株的通风透光性。要适当修剪花枝,在花谢之后剪掉残余的花枝,减少水分及营养消耗,有助于来年开花。2.4繁殖方式。华北珍珠梅的繁殖方式一般有3种,第一种是播种繁殖,第二种是硬枝扦插,第三种是嫩枝扦插。播种繁殖在每年9—10月时采种,将蒴果放在通风阴凉的室内,轻轻揉搓去除外面的种壳及杂质,然后放在纸袋子里保存。后期把地耕平整细之后,种子混在土中撒播,在上面盖上一层细土,最好是腐殖土,然后用喷壶洒水,使种子能与土壤紧密结合。在整个苗期,一定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1年树苗可以长5~15cm,2年可以长到50cm,此时可以移栽定植。因为播种繁殖比较烦琐、耗时长,所以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硬枝扦插一般是在4月份进行,在长势比较好且健壮的枝条上剪取插穗,插穗长度一般为10~15cm,上端要剪平,下端剪成马蹄形,切口要平滑。把剪好的枝条扎成捆,下端浸泡在浓度为100mg/kg的ABT1号溶液中1h。把插穗直接插入土中,地表只保留1cm左右即可。在栽种时要注意行距,插种之后要立刻浇透水,1~2周浇1次水,及时松土除草。插条一般会在20~30d生根发芽。采用硬枝扦插方式,植株当年高度一般可以达到40cm左右,第2年春季便可移栽定植。移栽时应该要注意修剪,促进分枝生成。嫩枝扦插一般是在每年6—8月份进行,扦插要选择当年半木质化且没有病虫的嫩枝。一般枝条剪成11cm左右,上半部分留2~4片小叶子,除去下半部分的叶片。下剪口斜切,一定要注意平滑,然后浸泡在溶液中1h,之后插入草炭土、蛭石、珍珠岩等配成的基质中并洒水,每周应在晚上喷洒1次800倍液多菌灵,有效减少病虫害出现,提升扦插成活率[4-5]。

查看全文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更名启示

经教育部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根据期刊管理规定,学报亦需随之更名,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自2016年第4期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3-1421/R,原刊号CN13-1411/R作废。

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63年开始本科建制,曾沿用唐山煤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校名,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条件和综合服务实力等方面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有利于学校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定位,辐射华北等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学校历史传承、延续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更好地为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拓宽服务范围、快速提升办学水平。华北理工大学校名的启用,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极大地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建成为国内知名大学。

学校将以更名为契机,按照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要求,全面实施综合办学实力提升计划,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国内知名大学,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华北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

河北联合大学更名启事

经教育部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根据期刊管理规定,学报亦需随之更名,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自2016年第4期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3-1421/R,原刊号CN13-1411/R作废。

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

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63年开始本科建制,曾沿用唐山煤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校名,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

合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条件和综合服务实力等方面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有利于学校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定位,辐射华北等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学校历史传承、延续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更好地为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拓宽服务范围、快速提升办学水平。

华北理工大学校名的启用,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极大地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建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学校将以更名为契机,按照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要求,全面实施综合办学实力提升计划,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国内知名大学,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华北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