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6 00:30: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后现代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讨
一、现代性的哲学考察与法范式理解
要了解和把握经济法的现代性,应从“现代性”一词作为哲学范畴的角度加以考察。将“现代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或文化运动,将“现代化”界定为实现“现代性”的一种过程。〔1〕
这种观点受到普遍认同。具体地说,现代化在更多意义上有可物化的形态与体现,如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信息化、知识普及化以及意识形态理性化等方面。现代性则常常被视作既定的反思时代精神、反映文明变迁规律的哲学范畴中加以理解。有关“现代性”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比较著名的概念界说有如下三个。〔2〕
一是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二是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三是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学者宋林飞的概括基本有助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现代性对立于传统社会,代表着革命、创新与动态。〔3〕
现代性的知识谱系不妨概括为:知识可被无限探寻,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福祉;客观性不仅是好的,也是可能的;基础主义是知识的模式;认知个体是认识过程的典型主体;实在的结构具有理性,遵循某种有序的型式。〔4〕这是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内在的把握现代性社会属性的语境线索。
从启蒙运动中得到确立的理性、科学和自由,实质的构成了现代性的内核。作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法具有的现代性同样反映在法范畴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上。简言之,法的现代性实质就是指法的理性化。现代法律所具有的公开性、普遍性、自治性、权威性、合理性、确定性、层次性、可塑性等特征,〔5〕可视作法的理性化、现代性的直接体现。现代性的法范式意义在于法律型秩序成为社会合法性基础的理性选择与确证。韦伯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型中,具有实现合理功利预期色彩浓厚的目的理性压倒感情、信念、习惯等人的传统行为动机与范式,也就决定了理性法律、法治成为社会秩序的主导模式,体现现代性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不过是祛魅(排除神意与一般情感)的法治化实现。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无非都是法治理念、威权、实施、影响的系列化、具体化。法律应当通过民主的方式产生、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不能脱离公平、正义、秩序、社会和谐发展,法律通过有效实施获得对社会和个人的真正影响,这些现代法治的元素均体现着现代性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
网络传媒后现代性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传媒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和无法替代的优势迅速渗入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后现代性,揭示网络传媒后现代性趋势形成的一般规律,并对网络传媒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网络传媒;后现代性;微电子媒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哈桑、罗蒂、詹明信到博德里拉、德勒兹、鲍曼,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界讨论的热点。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1979年出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之后更是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哈贝马斯—利奥塔”之争,这场争论使“后现代性”的概念在整个西方文化界广泛传播,后现代性问题和现代性问题富有戏剧性地弱化了原本大众熟知的意识形态和霸权概念,文化研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与其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阶段,不如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后现代性以对现代性的批判为出发点,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文化模式。雅克•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中用西方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先验话语、传统性、合法性和集中的元叙事”解释了在后现代化进程的推移中,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和思想的基础,支离破碎性在文化传媒及艺术领域成了关键词。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折当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领域中的裂变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作为传播介质,其内在规范并控制了传播内容,使得传播内容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媒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电子时代的到来,酝酿出了刺激性强、跳跃性大、感官调动强烈的阐述方式;可一旦淹没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再严肃的消息也会被电子媒体那些碎片散落的表达、铺天盖地的广告、光怪陆离的图形所湮没。面对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波兹曼说:“与其说我们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不如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己建立的媒介迷宫里。”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新闻信息日益膨胀的数字化时代。
二、网络传媒后现代性的表现形态
(一)碎片与解构。大量凌乱无关的碎片包围和充斥着当下的生活,信息的碎片化使人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网站开始关注普通大众的观点,宏大叙事与主流话语被解构了,以个体为主的“微型社会态度”显露出来。从时间到语言表达上,碎片化趋势呼吁推进信息整合。在适应时代潮流的碎片化,瞬间捕捉信息、有效快速浏览条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学会从碎片中提取,而不是让碎片分散注意力。(二)符号化与模糊性。信息社会“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说:“媒介往往以交互叠加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没有意味着旧的媒介消失。”微博自诞生便以广泛的影响力使用户数量迅速攀升。在这场“微革命”中,网民自我创造、自我流行,网络新鲜词、网络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各种信息符号使得网络语言迅速崛起,网民会将日常生活中所遇之事与网络标签对号入座,诙谐嘲讽、形象犀利,迅速走红。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步交互融合的趋势下,传播力度倍加增大。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多种原因,或为张扬个性,想要与真实生活中表达习惯不同,引起别人注意;或为掩饰个人私密信息,形成了大量的标点数字符号、音阶汉字、外文字母以及语法不通的病句杂糅在一起的表达形式,模糊性成了网络语言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三)世俗化与庸俗化。物质的极大丰富深深刺激了大众备受压抑的享受消费型的生活欲望。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细腻性、街头巷尾的奇闻轶事,于是便催生了传媒“世俗化”倾向。世俗化和低俗化或媚俗化完全不同,它体现的是一种符合人们原本欲望的基本消费的实践。这种后现代特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随时随地晒日常,突显平民性和娱乐性。人们不再仅仅将建筑生活的伟大理想当作个体的现实追求,反之人们更注重日常生活和精神的满足,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理想精神和主流价值建构的消解。大众媒介对受众需求的重新认知和定位充分体现了“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电子媒体平台上得到了践行。
经济法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学者更多地是对经济法的现代性给予了关注。而笔者认为,经济法却是后现代之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本文拟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论证。
一、经济法的现代性之误解
综合学者的观点①来看,主要是从历史起点、内在精神以及制度构成三个方面说明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联系与差异,以阐释经济法现代性。其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法内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其与传统法律部门的差异,从而得出经济法现代性的结论。然而是否可以仅仅因为与传统法律部门的“传统性”差异就冠之以现代性之名?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经济法是否具有现代性,应当从什么是现代性谈起。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在今天,现代性主要是指大约从17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或这个时期的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②”学者宋林飞也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③”其次,现代性还可以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层面上来理解。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键。基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他认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就是以形式理性为核心观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构起来的,因而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现代性还指向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支配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历史变迁的某种内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环境和制度的转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转化,这是一种发生在人的“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④。随着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彰显出来。哈贝马斯曾经这样刻画了现代性的“自由”:“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观点看,这个时代深深地订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⑤”总之,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自由则是其根本价值。
电视艺术定位与电视文化后现代性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视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影视文化顺理成章的上升至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文化形态之一。依托于科技的发展,当下正处于媒介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背景之下电视体现出与其他新媒体相互融合的特征,使得电视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扩张,传播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归根结底,电视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一种,电视艺术体现的是电视传播以及与传播对象水乳交融的大众传媒艺术形态。从事实出发辩证的看待电视艺术的定位以及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有助于电视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媒介文化;电视文化;后现代
依托于科技的发展,当下正处于媒介融合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背景之下电视体现出与其他新媒体相互融合的特征,使得电视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扩张,传播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更深入的渗透到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弗•杰克逊说过,“在电视这一媒介中,一切其他媒介所包含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不见了”,通俗来说指的电视的传播方式可以使得数以亿计的观众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话题,获得事件的参与感。影视文化顺理成章的上升至具有主导作用的文化形态之一。在当今这个时代,以互联网、微信、微博、手机APP客户端作为电视舆情传播的载体,电视观众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区别于以往的“沉默的大多数”,现如今电视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关于电视剧的评价。“互联网+”时代也推动着电视影像的传播方式的变迁,进一步拓宽了传播途径,将电视影像的影响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视是一种用于图像和声音传播的技术型产品,依托于其特有的传播方式,电视传播的影响力超出图像或声音自身的影响力。从技术原理上来看电视利用电子技术作用于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光点交换环节,传递电子信号并在远程覆盖的接受屏幕上出现影像重现。
一、电视艺术的定位
电视究竟是艺术还是传播媒介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相关学者,一些观点认为,从本体上来看,电视以较高的效率对文化信息进行了传播,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与电影相比电视的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影响力更强。电视是一种更为逼真,极具立体感的全息化的信息传播媒介,电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具备了影像、声音以及运动多个方面的信息,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全息性上来看,电视与电影均体现了这个特性,但这种共性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电视的全息性所展现的内容,其真实性更突出;而电影的全息性旨在营造出一个逼真的虚幻空间,具体而言,电影展现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迎合观众精神世界的需求的考量,电视更偏向于展现现实的生活,提高观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本质上说,电影更加注重艺术文化性,媒介性位于次要位置,电视的媒介性居于首位,艺术文化性居于次位。大多数电视节目,如新闻、体育比赛转播等,做大限度的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如艺术人生等节目也体现了电视的艺术表现功能。综合来看,电视艺术是电视的传播功能同传播内容相互影响、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态,主要指的是凭借电视的载体功能,以观众审美为出发点塑造审美对象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电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属性。退一步而言,尽管电视的艺术性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然而把电视舞蹈、电视歌唱等节目归入艺术是不可辨驳的。
二、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
电视剧音乐文本的后现代性分析
[摘要]电视剧音乐文本是电视剧思想价值与主题建构的体现,在电视剧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的电视剧音乐自70年代起开始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试从电视剧音乐的文本分析入手,依据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拼贴”“种类混杂”等典型特征,将其与电视剧音乐中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手法进行比对,以期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中国电视剧音乐文本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视剧音乐;文本符号;文本结构;文本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对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各领域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诞生于欧洲的流行音乐在20年代中后期同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流行音乐从西方进入中国并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自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后,流行音乐又逐渐与电视剧艺术相融合,形成了电视剧音乐这一新型的音乐表现形式,拥有独特的艺术形态与创作手法。音乐文本,即人们视觉可见的以种种符号所呈现的各类音乐文件。[1]据此释义,电视剧音乐文本包括但不限于音乐中的文字、乐谱等形式。电视剧音乐文本在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成为了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对电视剧音乐的创作影响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初见端倪,电视剧音乐歌词作为承载音乐表现的重要文本形式,其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出更多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创作特征。
一、文本符号:“所指”的“不确定性”
音乐是一种艺术符号,歌词文本作为音乐符号系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符号。从语言学角度上看,歌词也是一种语言符号。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统一体。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部分电视剧音乐的歌词不再追求传统的写作范式,趋于无序化,表意充满了模糊性。即便是熟悉的意象进行组合,单独的字词或许可以从能指的角度看到一些涵义,但完整句子与段落中的“所指”却毫无头绪,体现出了无序、解构与反形式。正如利奥塔认为的:“后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先前确立的规则,也不能运用那些熟知的规范来对它们做出判断。”[2]在电视剧音乐歌词的文本创作中,很容易就能够找到后现代主义的这种“不确定”性对歌词符号的影响,此类歌词中充满了怀疑和否定。同时,歌词句式之间也是以“碎片化”的形式来进行断裂和分割,例如电视剧《过把瘾》中的音乐:爱有几分能说清楚/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情有几分是温存/还有几分是涩涩的酸楚爱情的晦涩难懂的确适合在后现代主义充满不确定与分裂分割的语境下去表现。就电视剧本身的主题来看,歌词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含糊不清、难以辨明的爱的深意。众所周知,电视剧音乐是为电视剧的表情达意和人物塑造等功能而服务的。电视剧《过把瘾》围绕着爱情展开了一段三角恋的叙事,展现了爱情的模糊、坎坷与磕绊。剧情紧贴现实,却又不着眼于三人之间的纠葛关系进行刻意煽情。所以,该电视剧主题曲的歌词创作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与电视剧的剧情和主题是相符的。再如电视剧《一仆二主》的主题曲《遇见》的歌词: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我想/我等/我期待/未来却不能因此安排电视剧《一仆二主》将经典歌曲《遇见》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演绎与表达,剧情所展现的“主仆恋”“差异恋”本身就与传统的世俗不相容,符合后现代反叛主流的特征。歌词使用的意象看似通俗,遣词造句也并不晦涩,但所勾勒的意境却让人难以琢磨。再加上细腻的女生唱腔,更凸显女性在现代丛林生活中的徘徊、孤独、迷茫。后现代主义诞生在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中,物质的高度膨胀,人们的内心却愈加空虚孤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愈来愈少。同时,伴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达,人们交流不再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科学技术反而造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危机”,在这首歌曲中,歌名为《遇见》。阴天、地铁、排队、号码牌这些凌乱散漫的词语搭配,找不到创作的“主体”,也是“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怀疑和否定。
二、文本结构:“零散化”的“拼贴”
电视文化现代性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关键词】中国;电视;现代性;后现代性
一、何种现代性
现代性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使现代成为现代的那些因素。马克斯·韦伯及其他思想家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Berman,1982)。现代性首先指哲学、思想文化的现代性。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1990)。这就是现代性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表现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答案。在社会微观制度层面,人们较为公认基于法律的“责权利明晰”的制度为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如我国正在推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性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审美的现代性。美学中的现代性出现在新前卫现代主义运动和波西米亚文化中,它们反对工业化与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通过现代艺术、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的传播,现代性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性借以产生一个新的工业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化”——一个标示了个体化、世俗化、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过程的词汇,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以上是人们面对整部人类历史时,对现代性的大致的传统的理解。也许我们将现代强调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更为重要;现代性就是层累的现代性加上切近的当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更能与我们的普遍语用相适应,使我们借现代性而生的交往更加合法化。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文化本身就应该作为一个现代性特征。电视作为20世纪(最近的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为人所公认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现代的一个标志。电视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充满了现代性。电视以其通俗性、声画并茂的优势,史无前例地沟通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垄断与文化隔绝被打破,电视促进了文化民主,使文化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上面谈的是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框架的宏大叙事中的现代性。我们要思考中国电视的现代化问题,对现代性的把握既要与此相联系,更要建构电视自身的小型现代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探讨才可能有一个牢固有效的基础。
经济法的现代特性演变探究论文
摘要: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后现代性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学者更多地是对经济法的现代性给予了关注。而笔者认为,经济法却是后现代之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本文拟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论证。
一、经济法的现代性之误解
综合学者的观点来看,主要是从历史起点、内在精神以及制度构成三个方面说明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联系与差异,以阐释经济法现代性。其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法内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其与传统法律部门的差异,从而得出经济法现代性的结论。然而是否可以仅仅因为与传统法律部门的“传统性”差异就冠之以现代性之名?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经济法是否具有现代性,应当从什么是现代性谈起。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在今天,现代性主要是指大约从17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或这个时期的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学者宋林飞也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其次,现代性还可以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层面上来理解。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键。基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他认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就是以形式理性为核心观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构起来的,因而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现代性还指向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支配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历史变迁的某种内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环境和制度的转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转化,这是一种发生在人的“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随着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彰显出来。哈贝马斯曾经这样刻画了现代性的“自由”:“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观点看,这个时代深深地订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总之,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自由则是其根本价值。
中国电视的现代性特点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关键词】中国;电视;现代性;后现代性
一、何种现代性
现代性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使现代成为现代的那些因素。马克斯·韦伯及其他思想家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Berman,1982)。现代性首先指哲学、思想文化的现代性。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1990)。这就是现代性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表现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答案。在社会微观制度层面,人们较为公认基于法律的“责权利明晰”的制度为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如我国正在推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性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审美的现代性。美学中的现代性出现在新前卫现代主义运动和波西米亚文化中,它们反对工业化与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通过现代艺术、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的传播,现代性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性借以产生一个新的工业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化”——一个标示了个体化、世俗化、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过程的词汇,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以上是人们面对整部人类历史时,对现代性的大致的传统的理解。也许我们将现代强调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更为重要;现代性就是层累的现代性加上切近的当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更能与我们的普遍语用相适应,使我们借现代性而生的交往更加合法化。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文化本身就应该作为一个现代性特征。电视作为20世纪(最近的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为人所公认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现代的一个标志。电视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充满了现代性。电视以其通俗性、声画并茂的优势,史无前例地沟通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垄断与文化隔绝被打破,电视促进了文化民主,使文化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上面谈的是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框架的宏大叙事中的现代性。我们要思考中国电视的现代化问题,对现代性的把握既要与此相联系,更要建构电视自身的小型现代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探讨才可能有一个牢固有效的基础。
电视文化现代性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关键词】中国;电视;现代性;后现代性
一、何种现代性
现代性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使现代成为现代的那些因素。马克斯·韦伯及其他思想家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Berman,1982)。现代性首先指哲学、思想文化的现代性。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1990)。这就是现代性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表现是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答案。在社会微观制度层面,人们较为公认基于法律的“责权利明晰”的制度为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如我国正在推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性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审美的现代性。美学中的现代性出现在新前卫现代主义运动和波西米亚文化中,它们反对工业化与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通过现代艺术、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的传播,现代性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性借以产生一个新的工业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化”——一个标示了个体化、世俗化、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过程的词汇,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以上是人们面对整部人类历史时,对现代性的大致的传统的理解。也许我们将现代强调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更为重要;现代性就是层累的现代性加上切近的当代性,这样的现代性更能与我们的普遍语用相适应,使我们借现代性而生的交往更加合法化。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文化本身就应该作为一个现代性特征。电视作为20世纪(最近的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为人所公认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现代的一个标志。电视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充满了现代性。电视以其通俗性、声画并茂的优势,史无前例地沟通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垄断与文化隔绝被打破,电视促进了文化民主,使文化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上面谈的是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框架的宏大叙事中的现代性。我们要思考中国电视的现代化问题,对现代性的把握既要与此相联系,更要建构电视自身的小型现代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探讨才可能有一个牢固有效的基础。
经济法现代性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后现代性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学者更多地是对经济法的现代性给予了关注。而笔者认为,经济法却是后现代之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本文拟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论证。
一、经济法的现代性之误解
综合学者的观点①来看,主要是从历史起点、内在精神以及制度构成三个方面说明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联系与差异,以阐释经济法现代性。其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法内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其与传统法律部门的差异,从而得出经济法现代性的结论。然而是否可以仅仅因为与传统法律部门的“传统性”差异就冠之以现代性之名?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经济法是否具有现代性,应当从什么是现代性谈起。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在今天,现代性主要是指大约从17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或这个时期的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②”学者宋林飞也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③”其次,现代性还可以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层面上来理解。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键。基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他认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就是以形式理性为核心观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构起来的,因而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现代性还指向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支配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历史变迁的某种内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环境和制度的转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转化,这是一种发生在人的“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④。随着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彰显出来。哈贝马斯曾经这样刻画了现代性的“自由”:“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观点看,这个时代深深地订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⑤”总之,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自由则是其根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