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20:24: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红色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县红色资源调查报告
*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兵井冈的决策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县数千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在册革命烈士3481人,开国将军13名。本地红色资源十分宝贵,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现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清理、重建、保护、整合,进而推动*红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
一、*红色资源的地位
*拥有全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有些人革命意志薄弱、悲观失望。*县工人纠察队领导人陈朝湘,剥掉了革命的外衣,暴露了反动面目,把纠察队的六十支枪,带走五十九支投靠了敌人,参加了国民党“靖卫团”,只有贺国庆一人带出一支枪。敌人为了追缴贺国庆带出的一支枪,到处贴出悬赏捉拿的公告。贺国庆等人为了保住这一杆枪,把枪枝拆散分别埋在龙山岩和贺家宗祠。敌人抓到贺国庆的父亲,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儿子贺
国庆和枪,老人坚贞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敌人接着又杀死贺国庆的母亲。为了这支革命枪,贺国庆一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28年2月,中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这一枝枪,重建*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所以说,*一枝枪是中国革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
*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县境。26日,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县,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1929年初,在、率领红四军进入赣南后,、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的一部分战士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的应用
摘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本文从小学德育入手,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探究,给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并辅以案例佐证,希望能够对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小学教育;融合教学;德育
红色资源是在长时间红色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学、红色遗址遗迹等资源,探索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创新,能进一步彰显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引导作用,使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思想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德育活动的科学发展。因此新时期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小学教师在对德育指导工作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融合和系统应用,展现红色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全面推动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规划。
一、红色资源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的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要在整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资源开发体系,保障红色资源在德育教学指导中的应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夯实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
(一)尊重小学生的成长需求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摘要:湖南是“革命摇篮,伟人故里”,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着内涵挖掘不够、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实现对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深挖湖湘红色文化特色,健全保护与传承机制,拓展其育人价值及功能的渠道,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大力推进传播创新。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保护;开发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深入保护和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体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所形成和积累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既包括秋收起义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水口革命旧址、芷江旧址等革命旧址,各地烈士遗物与革命文献资料等文物,长沙烈士陵园等各地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刘少奇、等伟人将帅故居、烈士陵园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各地的红色标语,《浏阳河》《东方红》等革命歌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红色影视剧,两把菜刀闹革命、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革命历史故事,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诗词等文学作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物资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作为近代革命的摇篮、伟人将帅的故里、工农红军的故乡、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14个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众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等红色遗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还表现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刘少奇、、、、罗盛教、刘维汉同志等一大批红色人物代表,他们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等先进事迹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湖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湖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伟人将帅身上所体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内的伟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财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湖南红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态都是具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的资源属性,其开发利用的方式、价值都深深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烙印。当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多样化形态的存在而产生历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属性,但都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因其具备政治信仰导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因其具备可保护、传承、开放而具有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也因其鲜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属性而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摘要: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介绍广东省阳西县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考察其开发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振兴;阳西县
一、阳西县旅游资源概况
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下辖8个镇,森林覆盖率达47.26%,海岸线长126.6千米,“山、海、泉、林、湖、洞”优势突出,拥有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2020年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阳西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为红色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优秀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新契机[3]。近年来,阳西县通过党建引领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特色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延安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黄土风情文化,但在全域旅游视域下,尚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明确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为影响资源开发的两大主导因素,提出了加强旅游资源融合、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加强产业联合、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议,为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路径参考。
[关键词]全域旅游;AHP;红色旅游资源;路径选择
背景介绍
1.全域旅游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以来,我国旅游业逐步开始由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一定区域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在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一种旅游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内涵上包括旅游资源、关联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政策法规等。2.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以及革命精神为内涵,以增长革命历史知识、促进革命精神传承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内在核心和重要依托是红色旅游资源,该资源主要是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3.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潜在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形成旅游吸引物并促成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活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包装、功能延伸及营销推广,既包括形成旅游吸引物和提升知名度,也包括提供满足旅游活动所需的交通、住宿、休闲、购物等各项活动。
全域旅游视域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1.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1)红色资源丰富从数量上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全市共保存445处革命旧址及大量文物资料;已开发133个红色旅游景点,其中A级景区19家,分布于宝塔区、安塞区等13个行政区域;现拥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31座,珍藏文物6万余件;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4处。(2)文化资源独特延安素以“两圣两黄”著称(“两圣”是指革命圣地、民族圣地,“两黄”则指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还拥有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社火、闹秧歌、信天游等民间社团活动,安塞腰鼓、洛川蹩鼓等延安特色五鼓,农民画、窗花、毛绣、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无不彰显着陕北风土民情和黄土高原文化,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文化内涵。(3)政治优势明显延安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根据地,见证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中国革命历程上的重大事件,培育了在百年党史上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心系延安,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内涵,对延安的特殊感情和殷切希望成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最强劲的动力和支撑。(4)基础条件改善作为革命老区,延安的经济一度落后。为加快发展,延安近10年来在公路、铁路、航空、水利、电力、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资,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已具备由民航、铁路和公路组成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米”字型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十三五”以来,在各级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推动及政策保障下,延安旅游业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延安共接待游客2.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0亿元。2019年旅游人数达到峰值7308.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升至495.31亿元。随着新冠防疫态势逐步趋稳,2021年以来旅游人数有所回升,延安市将进一步深挖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开设“东方红号”旅游专列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3.全域旅游视域下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1)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薄弱一是交通体系不够健全,交通集散点布局难以有效支撑各层级旅游集散中心的互联互通,无法满足旅游交通组织与集散的需求;二是旅游住宿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旅游宾馆饭店多属于单体式,尚未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三是娱乐购物一站式服务不足,延安红色旅游景区(点)周边一站式娱乐购物场所数量有限,带给游客的体验感不佳。(2)多元化旅游资源融合不够延安拥有“两圣两黄”的人文、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分析,延安在多元化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尚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黄色、黑色(石油工业)旅游资源缺乏有效融合,二是红色旅游资源与农业、工业等旅游资源结合深度不够。(3)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全域旅游的主导思想是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高新技术运用不够,红色旅游的智慧化程度、数字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受众规模;二是与乡村振兴结合不够,红色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十分显著;三是红色教育与培训还存在较大开发空间,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发展是全域旅游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利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
红色以特定的模式整合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要求、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精神和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厚实的沃土和生动的平台。研究和运用红色资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红色资源的发展和突破,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和熏陶作用,以红色资源的继承发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政治性,在正本清源中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
同志曾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我党我党我军红色资源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军事斗争和建设实践成果的凝结与积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的政治属性。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红色资源的政治属性,切实在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上下功夫。一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功能,在搞好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我党我军红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宣传普及、创新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阵地和重要载体,对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筑牢新时期官兵意识形态基石,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作为运用红色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的主旋律,努力增强官兵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能力。要大力推动党的优良传统现代化,印发红色资源小册子、“口袋书”,以形象化宣传教育向官兵灌输党的优良传统。要紧贴官兵认知水平、现实思想和岗位职责,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有重点地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当代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学习理解、自觉实践养成。要充分利用看新闻、读报、组织生活等时机说红史、唱红歌、讲红色故事,使红色资源渗透到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任何时候说起红色资源都会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使受教育者在以后的人生中,言行能够对照红色资源,不断践行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二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功能,在搞好实践感悟上下功夫。红色资源是党的优良传统的承载,其内在价值决定了其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的功能作用。要注重“走出去”,定期组织官兵到驻地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现代大型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场所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切身感悟党的优良传统当代价值,坚定爱党爱国爱军队的政治信念。要注重“请进来”,邀请驻地学者教授、优秀团体、重大典型等群体走到官兵中间,向官兵传授科学知识、交流生活哲理,用心与心的沟通升华官兵政治品格、振奋官兵精神状态。要注重“干起来”,组织官兵积极参与支援新农村建设、学雷锋日、五四青年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感悟、自我启发中深化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思考。三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化功能,在搞好舆论引导上下功夫。价值观念的交锋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博弈,也是传播手段和引导能力的较量。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舆论的力量,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政治主张和决心意志根植于官兵头脑。要把宣传优良传统与党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在广泛宣传党、国家和军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同时,注重从官兵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及时转载创新发展优良传统等方面的信息资讯,特别是对弘扬红色资源当代价值的典型做法,要把握宣传时机、节奏和力度,争取在最快的时间、用最权威的事实给予传播。要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军心兵意结合起来,既围绕团结稳定鼓劲,积极开展优良传统、国家改革成就、部队建设成果和官兵工作成绩等方面的宣传,又着眼维护官兵权益、反映官兵心声,特别是对改革利益调整、退役安置政策、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采取“领导信箱”、“嘉宾访谈”、“官兵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切实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二、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战斗性,在聚焦使命中匡正官兵践行的目标取向
红色资源具有战斗文化的本质属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旨之一就在于提升我党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当前,用红色资源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三个紧贴”要求,抓住和运用好最根本、最需要、最管用的内容,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最优化。一是要注重用主题深刻的军事物质文化熏陶。军事物质文化是红色资源的外在形态和载体。要注重抓好营院文化建设,按照高中低档配套、静态与动态结合、室内与室外兼顾的思路,积极建设军味浓郁的特色的“室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努力打造注重和谐、体现风格、凸显特色的营院文化。要突出抓好教育场馆建设,按照“尊重历史、凝聚精髓、振奋精神”的原则,科学设计和论证建设方案,发动官兵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建好用好荣誉室和军史馆等教育场所,为官兵提供持久有力、生动朴实的精神力量。要重点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大力完善训练设施,采取张贴大幅宣传画、喷绘宣传图等方法手段,努力浓厚训练场文化氛围,使官兵一进入就受到感染、一参训就受到熏陶。二是要注重用特色鲜明的军事精神文化激励。军营精神文化,是官兵在长期军旅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目标追求。我党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体系、制度和观念。特别是我党我军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老海岛精神等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是加强思想政治局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当前,要注重把传承革命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认真梳理总结我党我军革命精神,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其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广泛兴起“学革命精神、做革命传人”的热潮,使广大官兵在传承精神文化中深化学习培育。三是要注重用丰富多彩的军事行为文化培塑。行为文化形象直观,对官兵有着直接的培塑作用。要坚持红色资源向训练、演习和完成大项任务延伸,充分发挥军事训练的特殊培塑功能。要把军营仪式作为深化理解红色资源的生动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入伍宣誓、授衔颁奖、升旗仪式、誓师大会等仪式活动,坚定从军报国志向、陶冶爱国爱军情操。
三、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时代性,在创新发展中确保培育践行的生机活力
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及策略
摘要: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革命精神为基础,在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及当地居民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宿州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现状。总结其所存在的发展困境,并进一步构想宿州市未来的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多角度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感、多渠道扩大景区宣传方式,提高景区知名度、多方式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关键词:红色旅游;市场需求;发展模式
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内涵,还含有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旅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②。全国两会期间,红色旅游的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宿州是皖北红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红色资源禀赋丰富,现有国家级红色旅游资源2处,省级红色旅游景区3处。近些年来,该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各方积极整合并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写活“红色旅游”文章,使得红色旅游发展状态良好,产业链不断扩大。但目前该市产业发展单一问题凸出,本文在分析该市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对宿州市未来发展模式提出几点构想,并给出建设性建议,不仅让较多游客开始感受文化魅力所在,也为当地政府提供借鉴意义。
一、宿州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2017年宿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573.08亿元,同比增长9.10%;2018年宿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57.82亿元,同比增长8.50%。此数据显示出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另外,据宿州市统计局数据:宿州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2252.44万人次,增长20.0%,该年旅游总收入为151.48亿元,增长25.7%。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2613.58万人次,增长16.0%;旅游总收入为179.71亿元,增长19.0%。旅游业发展势态迅猛,旅游占据人们生活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近些年来安徽省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地客流量显著增长。据宿州新闻网消息称,2017年该市各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而2020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仅中秋及国庆两个假期就接待游客共326.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97%。同时,筹办多场主题社教和研学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可以看出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兴趣以及参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思考
摘要: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红色文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体现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意义重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效果,积极体现这一文化资源的正面效应和价值,鼓励学生在自主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动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再思考
一、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紧密结合,其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尤为关键。[1]老师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之外,还需要深入分析和了解不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效果及质量,积极实现这一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课堂,以此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二、确立科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能够保障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前期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这一点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相比,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尽量避免学生活动参与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积极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鼓励学生在目的任务驱动之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但是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目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过于注重功利性价值取向分析及研究,没有对思政教育的实质作用以及正面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只关注问题表现的分析,无法抓住红色文化以及现场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基础,难以更好地体现其中的文学价值以及教育作用。作为革命年代的重要表征,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非常明显,只有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作用和优势。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困境与出路
摘要: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所面临的红色文化影响力不足、城镇化建设与革命遗址保护矛盾突出、革命遗址产权归属难以明晰等突出问题,主要在于制度化建设相对迟滞。因此,制定有关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摒弃路径依赖思维,共同植入红色文化的协同保护利用理念,并加快制度化建设的进程,无疑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困境;出路
一、文献述评
2003年,彭央华、项波两位先生在其合著的《利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1]一文中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概念。2009年以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杨天宗等[2]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讨论了达州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并就比较优势不明显、复合型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红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现实瓶颈展开研究;冉燕[3]就红色文化核心精神的凝炼与资源整合、红色旅游产品市场定位、红色旅游市场拓展策略等提出了有关建议;姜仕华[4]以达州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红色文化对文化强市的现实意义,初步讨论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相关策略;范藻[5]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与载体、技巧与艺术等,论述了达州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学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已有专项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且较为零散,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价值等方面简单论述居多,涉及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系统性的应用研究鲜见。二是研究进度滞后于发展变化速度。处于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的达州,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过程困境重重,而目前学界研究滞后于现实需要。诸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对革命遗址保护的影响、红色旅游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化建设迟滞等,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给予了及时回应。因此,以达州为个案,研究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与出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与保护利用困境
(一)达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红色文化和建设文化强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达州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的特点。就革命将帅故居或故里而言,达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授予的近百位川籍将军(含元帅)中占比高达20%;同时,达州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途经地与主战场之一。其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馆藏国家一级红色文物2件。而张爱萍故居、王维舟纪念馆、石桥列宁街、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存,也被列入四川省36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目录。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革命遗址调查数据显示,达州市境内红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8个,县级3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9个,县级12个。全市红色革命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革命人物活动纪念地累计有152个,其中达州市区4个,市属宣汉县42个,大竹县10个,渠县6个,开江县5个,万源市85个。全市红色革命领导人故居累计有17个,其中达州市区2个,市属宣汉县1个,大竹县4个,开江县4个,万源市7个。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累计有328个,其中达州市区25个,市属宣汉县62个,大竹县26个,渠县10个,开江县20个,万源市185个。红色革命遗址损毁累计有97个,其中达州市区11个,市属宣汉县17个,大竹县7个,渠县9个,开江县5个,万源市48个。红色革命纪念设施累计有20个,其中达州市区6个,市属宣汉县2个,大竹县2个,渠县1个,开江县1个,万源市8个[6]。(二)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达州位于川陕鄂交界地,是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在我国红色文化与红色历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张爱萍、陈伯钧、王维舟、向守志等达州籍共和国元勋,在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红色事迹。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数以万计的达州儿女加入红军,壮烈牺牲者不计其数。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许多原因的制约,和太行山、百色、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相比,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面临重重困境。根据调查,达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困境集中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日益下降,二是红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三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短缺,四是革命遗址产权归属难以有效解决,五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六是城镇化建设与革命遗址保护矛盾愈加突出。究其原因,在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人才激励与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相对迟滞;协同共赢发展理念缺乏;保护利用主体结构单一;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