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9:0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宏观经济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评析论文

1999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十大举措:

一、指导思想——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

1999年经济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在进行全年经济工作安排时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指标应当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应当能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并且公开宣布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做法。

既使在年中,当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出现严重下滑势头的时候,政府也没有重新采取“压指标"、“上速度"的传统办法,而是积极寻找对策,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化,它标志着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或曰“宏观调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二、战略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

1998年末,我们提出199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立足于国内市场。后来政府将“立足于国内"不仅作为1999年度的短期宏观政策取向,而且作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仅仅依赖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恐怕难以长期为继。在这样一种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今后不论国际市场形势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不能够忘记国内市场。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论文

1999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十大举措:

一、指导思想——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做法

1999年经济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在进行全年经济工作安排时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指标应当是预测性、指导性的,应当能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并且公开宣布放弃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做法。

既使在年中,当经济增长速度一度出现严重下滑势头的时候,政府也没有重新采取“压指标"、“上速度"的传统办法,而是积极寻找对策,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化,它标志着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或曰“宏观调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二、战略重点——立足于国内市场

1998年末,我们提出199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立足于国内市场。后来政府将“立足于国内"不仅作为1999年度的短期宏观政策取向,而且作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仅仅依赖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恐怕难以长期为继。在这样一种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今后不论国际市场形势好也罢、坏也罢,我们都不能够忘记国内市场。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政策抉择论文

一、防止通货紧缩仍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1、对1999年的基本评价。

199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目标顺利实现。总的来看,1999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2000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进入WTO,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发展,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有: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政策反思

一、几年来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

当1997年我们还在将“九五”期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取向于控制通货膨胀时,当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已经控制在0.8%的水平上了,而1998年零售物价下降到-2.6%。20世纪如年代后期以来,物价持续走低,待业和下岗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于是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每年为此专发国债1500亿至1950亿不等。2003年又要发行1500亿国债,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以为,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值得反思。

扩大需求的财政政策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银行不借款给财政,用超经济增加货币的办法来平衡,多增加的货币没有相应商品和劳务的保障,分摊在现有的商品和劳务上,扩大需求,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办法的使用已经被人民银行法和国际性的银行协议所禁止。从实际的运行来看,由于物价持续走低,流通中货币量增加不多,就是这几年经济发行货币的部分,有一些实际用来补充了银行的资本金,有一些用来核销企业欠银行的不良资产,消化银行中多年的呆坏账,部分用来再贷款。资金这方面的运用,对于扩大需求几乎没有用处。

第二种是政府对企业和投资者减征税收,使其投资成本降低,资金盈利水平提高,再投资能力增强,投资积极性上升,从而使社会总投资增加,扩大投资总需求。英国的撒切尔、美国的里根,在经济不振时,都曾用减税的办法进行过刺激;目前,美、英、法、德等国也都在或多或少地用减税来克服各自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不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反地,增加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是一国在经济过热时抑制投资需求的一种方式。因为增税会降低投资和资金的利润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削弱企业再投资的资金能力。

第三种是发行国债,财政向银行和居民借款来增加投资,扩大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998~2002年,各年政府的内债分别为3228亿、3715亿、4157亿、4604亿、5000亿,各年名义增长率为33.9%、14.7%、12.2%、10.8%、8.6%。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入国债投资项目,购买水泥、钢材、砂石等建材和设备,再加上它的乘数效应,扩大了投资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

查看全文

浅思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摘要:自1998年以来,面临总需求不足的严重形势,中心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泉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显著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题目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进步政策效应的途径。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财政政策;货泉政策

一、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举措措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职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举措措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进步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糊口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津贴,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补助轨制,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进步,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固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称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PPI下降3?9%,产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显著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商业摩擦不断增加。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气力。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举措措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施展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施展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工业联系关系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因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均匀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系体例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政府投资在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挤出效应。一方面,政府投资增加使民间投资融资难题。政府投资项目除使用财政资金外,还更多地使用银行信贷资金,使用银行信贷资金部门约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因为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一些地区银行因面对配套国债项目放贷压力而收缩常规性贷款盘子,使民间投资贷款更加难题;另一方面,存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争项目的情况。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目标都是预期利润率高的项目,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效益好的项目有限,政府投资多了,民间投资就少了,产生挤出效应。为进步财政政策效应,建议做如下调整:

1、调整国债投资使用方向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应重点放在扩大就业,增加总需求上。一方面,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来看,国债投资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的投资,不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投资难以持续增长,经济自主性增长气力很弱;另一方面,从财政资金支付能力来看,近几年来,财政投资项目耗用了大量资金,并且已开工的工程还需不断注入资金,公共支出逐年增长,偿还国债负担日益加重,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继承增加财政投资难认为继,因此,有必要调整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增补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轨制。市场竞争和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制约着人们确当前消费,完善社会保障轨制,能够不乱收支预期,增加即期消费;而对于低收入者则通过支付社会保障金维持他们的基本糊口消费,保持社会不乱。而且,通过支付社会保险金的途径解决失业题目比通过政府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安顿就业本钱要低得多。据最近有关数据表明,3年5100亿国债资金创造就业岗位为500万人,每人每年的就业本钱3万元左右,而现在下岗、失业职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外5000元左右,只有前者的六分之一,比拟之下,假如把一部门国债投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将会大大进步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体系体例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预计今后25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累计1?8万亿,每年700亿,在我国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部门财政投资用于社会保障,同时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对于更好地解决失业题目,保持社会不乱,增加消费将是十分必要的。大幅度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熊彼特的经济周期“技术立异决定论”以为,大规模的技术立异浪潮是吸引企业投资,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大幅度增加科教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因此,政府除了增加国债技术改造贴息支出外,还应考虑大幅度增加立异技术研究发展投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立异知识产权的研发,以便终极促进企业的技术、技改投资。加强中心财政对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降低学生膏火负担,不但可使居民节省膏火支出,用于即期消费,而且还能改善其对以后教育方面的支出预期。

2、减免税收,调整税收结构因为税收负担过重,抵消了扩大财政投资的效果。减税既可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民间投资和扩大消费的能力;又可降低出产本钱,进步投资积极性。从减税的空间来看,我海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33%,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税率水平,与美国累进税率最高档次的税率相同,但美国税前扣除项目多,而我国因为企业盈利水平低,相对而言,企业所得税税率偏高。同时,外资企业因享受超国民待遇,税率只有15%,差距甚大。本着公平公道的原则,有必要降低内资企业税率,同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为17%,若折算成消费型增值税,则税率超过23%,而大部门国家低于20%。减税有可能造成财政赤字的增加。但税收总量的减少不仅取决于税率高低,还要取决于税基的宽窄。西方供应学派以为,税率降低不一定会减少税收量。高税率使出产本钱上升,企业会想方想法逃税避税,造成税收流失;相反,在低税率上,逃税不值得,逃税避税的少;而且,低税率会刺激出产和投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使税收量增加。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经验看,因为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至于减税所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可由增发国债弥补。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幅度全面减税的前提,应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大众税负以进步收入预期。降低农产品特产税率,及减轻其他税费负担,既有利于增加农夫可支配收入,启动农村市场;又可增加产业品销售收入,增加税收来源。据《农夫日报》报道,今年天津市政府作出决定,农业税费将下调至5%,取消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减包括汽车、住宅交易在内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的税费,加快出台燃油税政策,按国民待遇原则尽快同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同一在25%。对新兴高档商品如高档化妆品、腕表、服装以及高尔夫球具,电子游戏机,高档宾馆,娱乐项目等调高或开征消费税,对普通消费品调低或免征消费税,对吸纳下岗职工的企业实行一定税收减免。

查看全文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论文

所谓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各个国家、地区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就财政、货币、汇率、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之间展开磋商、协调,或适当修改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市场的政策行动,以减缓各种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维持和促进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强调,在利益发生冲突或无法确保相关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协调,以寻求各参与协调国家的整体利益趋于最大化。二战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使得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溢出效应”,因而有了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出现于二战之后。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成为协调国际事务的常设机构,而经济领域的协调则主要体现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签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的建立上。

二战结束前夕,一些国家深切感受到: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除了重建各国国内经济,修复和重建国际经济秩序也是重建战后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因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仍然以商品交易为主,所以世界贸易的恢复必须排除制度方面的两个障碍:一是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二是以邻为壑的汇率制度。与此相适应,当时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政策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货币体系上。

1944年7月,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讨论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1946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它是关于各国汇率制度安排和调整的国际协调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于1946年开始办理业务,其主要任务是对成员组织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以满足它们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主要贷款对象最初是受战争创伤较大的欧洲国家,后来贷款重点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关于降低关税壁垒、商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共同准则以及调整各国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多边协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在战后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有严格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宗旨,因而能保证世界经济在这一协调体系下正常运行;二是协调范围明确,可以在具体领域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三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的规则,使成员能在世界范围内更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解决国际收支方面出现的暂时的或非根本性的不平衡。

战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框架下运行的,尽管该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更多地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但它毕竟是多个国家共同协商产生的新型国际经济制度,在战后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此期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发达国家再也没有出现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查看全文

“三农”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思考

摘要: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新阶段,“三农”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在于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重视内循环体系的构建,扩大内需,而内需扩大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群体,在于释放农村潜力,为此需要优化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为适应新的内外部约束条件,寻找最优的均衡状态。本文基于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提出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宏观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施策

一、引言

党的以来,党中央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新时代下“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在“三农”发展过程中,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并不明显,没有进行优化与精准匹配。由此可见,新时代下“三农”发展问题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对于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精准施策,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

(一)农业:效益低,竞争弱,基础差。第一,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封顶”与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农产品价格趋于下行,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成本等价格上涨;第二,农业竞争力低下,由于各要素成本在不断“攀升”以及二三产业的“挤压”,而农业效益并不是“居高不下”的状态,而是“一成不变”的形势发展,这大大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第三,农业基础薄弱,仍需“强化”。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过于陈旧,需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更新。二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足,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完善,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二)农村:建设不优,基础设施不强。农村与城市有着天然的区别,农村有着“天然风光”的一面,也有着“破败陈旧”的地方。伴随着各优质要素流向城市,农村发展建设停滞不前,各项基础设施不强,在若干地方,很多建设并不科学,导致农村天然美景风貌破坏殆尽,各种滥砍滥伐、违规建设等行为造成了农村优质的生态环境近乎不可逆的破坏,许多有着特色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村落、民居和古建筑被撤掉,无法复原。当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但由于农村有着庞大的天然劣势,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因此对于乡村建设需长远规划。(三)农民:人才队伍不优,层次不齐。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而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区在于广大农村,农村人口占绝大数部分。一方面,农村人口分化严重,有着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传统式农民,也有着规模化、经营化的现代职业农民,还有着在乡从事非农或者兼农式群体,人口庞大,但是层次不齐,各类农村居民并存。另一方面,随着青年人口流向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数为老龄化人口,现代化技术接受能力不强,新时代思想接受不快等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查看全文

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趋势论文

[摘要]后危机时代,及早做好退出战略部署和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二次探底,总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重点方向应该及早明确,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培育新竞争力,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政策抉择研究管理论文

一、防止通货紧缩仍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1、对1999年的基本评价。

1999年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目标顺利实现。总的来看,1999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容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2000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进入WTO,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发展,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有: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查看全文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下的中小企业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利率机制,从而对资本成本与固定投资、住宅、存货以及耐用消费品等持久性商品的总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贷款行为。在新古典的经济学上,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以利率机制的调控力为核心,从而可以通过利率来对银行、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引导。但是,如果只从利率机制来谈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是片面的。因此,这就要求要分析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对银行贷款的数量进行收缩,而不是通过利率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限制。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可以减少银行的资金储备,而且对于依靠关系进行贷款的无法进入资本市场。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存在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贷款的渠道得到增加,从而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货币渠道;另一方面是指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使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得到一定的影响。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随着银行储备的不断减少,从而使货币出现紧缩,最终使贷款的供给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使企业缺乏替代性的资金来源,从而使真实性的支出水平减少,最终使得货币政策对那些缺乏资金替代来源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是指,货币紧缩通过不断对利率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抵押品的价值受到损害,最终使企业的信用得以降低。在货币政策调整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政府部门开始实行持续性的财政扩张政策,这就会给中小型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借款需求;但是,如果政府直接通过金融市场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的借贷行为,这样就会对国内的信贷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能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借贷途径,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提高债务工具的回报率以及相应的吸引力,从而能够使得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真实利率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增加,而且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比如基础交通设施、基础技术研发支出、软制度环境的构建等的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

1.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金融自由化政策主要是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调整政府部门对利率、汇率、金融机构以及信贷的分配政策。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自由化政策能够使国内信贷市场的分配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国内信贷市场逐渐向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导向;第二,金融自由化政策可能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和逆向作用。因此,要用一个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来看待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在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中,主要是不断提高零利率、不断增加储备,从而能够使投资得到增加,并且最终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Taylor认为,由于利率的不断提高仅仅会使得资金的供给从非正规部门向着正规的部门过渡,从而使总的借款不会出现净增加的现象,所以金融自由化并不会使得资金供给总量得到增加。然而,Steel在Taylor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由于小企业受到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的影响,从而使小企业想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过金融自由化的影响,这样会使得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逐渐趋于恶化。

2.银行并购行为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银行业不仅要进行并购,而且要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如下:大的银行之间的合并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小的银行之间的合并对中小型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外部效应”。如果因为银行之间的合并可能会使企业的关系型贷款逐渐下降,那么,银行之间的合并行为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得到部分的补偿,但是却不是全部的补偿。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由于银行合并之后不仅会使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大,而且会使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以及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对关系型贷款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学家的不断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从而对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结论。Berger认为,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存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