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8:54: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宏观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宏观经济统筹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剖析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影响
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是支柱产业。房地产经济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每年拉动了GDP约1.5个百分点。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经济与房地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经济变量、经济参数来完成,并在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那些既对国民经济波动产生作用,同时又会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便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前景最主要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又以经济增长率最为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经说,国民经济增长率与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证分析也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呈高度的正相关,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发展的速度也越快。房地产业关联性分析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房地产开发将会拉动对钢铁、水泥、木材、玻璃、塑料制品等建材的需求,带动建筑业、建材、冶金、纺织、化工、机械、仪表等50多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据统计,每100元的房地产销售能够带动相关产业170元的销售,其连带和关联效应极其明显。
根据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房地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就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1.52。房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除此之外,房地产业的发展还能极大的推动金融业的发展。由于房地产投资额大,资金周转期长,较一般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用于房地产的贷款和投资,一般要占到投资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强,高的可达70%。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有上升趋势,在未来很多年内房地产业都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房地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30%到75%,英国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1996年达到30.48%,2004年达到41.76%,平均每年增加1.41%,按此速度,达到75%只需21年左右。若暂按15亿人口作为基数,那么也即每年有115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若按2007年《中国房地产年鉴》公布的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计算,每年则需要新增住宅5.5亿平方米。
这些数据说明,城市化造成的房地产需求量非常大。而这也仅仅只是城市化对住宅市场的影响,还有对其他建筑物及设施,如商业用房、办公楼、酒店、工业用房等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二、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超过5万亿美元,GDP总量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世界排名仍显落后。以经济基本面来看,总量巨大、发展速度快,这就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居民消费结构将进行升级,不仅汽车消费进入中层收入者的视野,而且住宅也成为消费热点。近几年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的房价快速上涨,需求仍十分旺盛,除了供应结构失调、投机成份等因素外,这些城市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因素。
在一线城市中,数量日渐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正经历着居住升级,住房改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由此,房地产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由于房价虚高,在目前阶段,房地产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与约束,但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等特点,使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房地产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以用房地产业经济变量来衡量,所谓房地产业经济变量是将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运行规律的产业而对其运行的状态进行测度的经济参数。这些变量调节其经济行为,从而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的波动性影响。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房地产业的规模增长率、房地产业效率增长率、房地产业信用规模,以及房地产需求和供给水平等指标来衡量房地产经济对宏观国民经济的影响。
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
一、在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和理解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试图消灭资本主义甚至个体经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在“”时期,几乎把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全部消灭,甚至把农民的自留地也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一大二公三纯”使所有制形式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导致生产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认为,对于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他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纠正“”中的错误时,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他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并认为违反价值法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品、货币的错误观点,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可能废除。”“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进而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些创造性的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的思路。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以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成为我们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论文
多年来,经济学界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虽然已经有个别学者注意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但至今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讨论的文献。产业经济学文献中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主要是产业管制问题)的论著,管制经济学、反垄断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学领域的文献也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的文献,这些文献主要讨论的是产业管制、微观经济管制问题,而在宏观经济学文献中,则有大量的讨论宏观经济调控的论著。这些论著对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专门领域的问题的研究相当深入,但并没有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政府经济学文献中,也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系统讨论。在专门讨论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讨论政府的经济职能的文献中,流行的观点是将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的经济职能等同起来。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将政府等同于宏观,凡是政府做的事,都成了宏观经济调控;二是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明确区分两者的异同。实际上,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一回事,宏观经济是有确定的涵义的,并不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活动,从而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的任何干预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明确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对规范政府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和政府有效地履行经济职能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差别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之处
经济管制是指具有经济管制权的政府管制部门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进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一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的色彩,“宏观经济调控”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宏观经济只能是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并不是对经济进行控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结果是管制经济。但根据习惯或传统,这里笔者仍称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的,以下将分别予以说明。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场缺陷,都是由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存在差别的。经济管制主要是由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的不对称、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非市场品、有害物品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不完善问题等所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控则是由宏观经济失衡(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总投资、总消费的波动,总就业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的波动等)所引起的。两者产生原因的差别导致了政府干预部门、干预目标、干预手段等等的不同。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研究论文
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之处
经济管制是指具有经济管制权的政府管制部门依照政府制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进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一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的色彩,“宏观经济调控”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宏观经济只能是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并不是对经济进行控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结果是管制经济。但根据习惯或传统,这里笔者仍称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的,以下将分别予以说明。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场缺陷,都是由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注:参见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但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存在差别的。经济管制主要是由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的不对称、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非市场品、有害物品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不完善问题等所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控则是由宏观经济失衡(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总投资、总消费的波动,总就业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的波动等)所引起的。两者产生原因的差别导致了政府干预部门、干预目标、干预手段等等的不同。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虽然总的来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要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弥补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市场的优长(包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积累的增长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但两者的具体目标是存在着差别的。经济管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主要是:(1)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即限制、减少具有负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2)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垄断问题,即政府在避减垄断的总原则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垄断分别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数量管制、价格管制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以维持或者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行业市场结构,促进企业和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3)通过政府的干预增加市场信息的供应量,减轻由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效率带来的危害;(4)通过政府的干预约束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如禁止非市场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5)通过政府的干预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增进生产性活动;(6)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宏观经济调控则旨在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总供求的调节,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2)通过对投资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投资的波动;(3)通过对消费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消费的波动;(4)通过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5)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6)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和汇率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7)通过逆向的经济调节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宏观经济影响公司财务因素与机理
摘要:首先,立足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的关系,分析了主流财务理论把宏观经济作为外生变量或既定前提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认为宏观经济会影响公司财务,影响公司财务的宏观经济因素有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且不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对公司财务影响的机理和传导机制是有差别的。最后,分别对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公司财务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公司财务;影响机理
一、研究背景与主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财务理论从苏式财务转向了美式财务,因此美式财务理论和研究范式主导了中国目前财务理论研究。在主流的美式财务理论体系中,宏观经济被作为外生变量和既定前提条件,宏观经济与企业微观行为“天各一方、互不相识”。事实上,公司目标函数的“形成过程”及其实现方式均深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深入,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内有学者陆续发现了主流财务理论的这个缺陷,认为在过去的研究中,忽视了企业行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宏观经济与企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割裂”现象(姜国华和饶品贵,2011;范从来等,2014;李心合,2014)。[1-3]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开始突破主流财务理论的局限,越来越多地涉及宏观经济对公司财务影响的研究。从国外的情况看,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投资规模的影响(Bernanke,1983)、金融危机对公司投资的影响(Denis和Sibilkov,2010)、货币紧缩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Kashyap等,1993)、信贷供给收紧对企业融资策略的影响(Victoria和Bo,2011)、宏观经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Korajczyk和Levy,2003)、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Hackbarth等,2006);[4-9]二是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如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的关系(Carpenter等,1994)、企业投资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Fazzari等,1988)、经济周期与企业融资的关系(Faulkender和Wang,2006)、经济周期视角下的公司外部融资策略(Chava和Roberts,2008);[10-13]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政策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Bloom等,2007)、[14]财政政策与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货币政策对企业存货和投资的影响。国内的研究呈后来居上的态势,我国学者参与讨论宏观经济对公司财务影响的人数、涉及的研究范围远远超过了西方财务理论界。从宏观经济的构成因素来看,涉及宏观经济环境(韩国高和胡文明,2016;苏冬蔚和曾海舰,2009)、宏观经济政策(饶品贵等,2017;杨栋旭等,2019)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张蕊和蒋煦涵,2018)三大类。[15-19]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涉及宏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陆正飞和韩非池,2013)、货币政策(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和产业政策(黎文靖和李耀淘,2014)等;[20-22]宏观经济改革方面涉及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程度、税收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从宏观经济影响公司财务的具体方面来看,涉及公司的融资成本、融资渠道、投资、并购、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现金持有、现金流量、盈余管理、避税行为、财务危机、债务危机等。为何宏观经济影响公司财务的讨论在中国如此热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宏观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及波动程度更大,宏观经济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但是,关于宏观经济对公司财务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迄今为止尚未对主流财务理论把宏观经济作为外生变量并置于主流财务理论体系之外做出有信服力的解释,也未对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论证。二是影响公司财务并应该纳入公司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宏观经济究竟包括哪些因素?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影响公司财务的宏观经济在构成上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何不同?三是如果把宏观经济纳入公司财务理论体系,宏观经济究竟如何度量?比如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是选择GDP增长率、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经济景气指数、就业率(非农就业率)?还是选择价格指数?四是现有关于宏观经济对公司财务影响及影响机理的研究还不令人满意,甚至有些研究关于宏观经济对公司财务影响机理的分析是错误的。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的内在逻辑关系或传导机制?现有文献中还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当学术界纷纷采用实证方法探究宏观经济的某个因素与公司财务的相关性时,忽视了从整体上关注与公司财务相关的宏观经济的整体结构及其与公司财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题。
二、主流财务理论缘何远离宏观经济
检索美式财务理论教科书,的确是通篇看不到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周期、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的影子。缘何如此?纵使西方经济学被分割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并分别采用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微观企业的经营和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这个道理,难道财务理论领域的学者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这说明试图从理论和知识的视角寻求答案是徒劳的。从方法论上寻求答案也许是正确的选择。理解美式财务理论的方法论,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古典分析范式,它是理解和掌握西方主流财务理论的“金钥匙”。新古典分析范式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天生“自私”“利己”,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新古典分析范式关注的是“个体”而不是“整体”。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构建的公司财务理论,类似微观经济学,在关注“个体分析”“个量分析”和“微观分析”的同时,把“整体分析”“总量分析”和“宏观分析”搁置一边,以求净化分析因素和简化分析框架,方便构建模型。个体主义是新古典分析范式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尽管个体主义方法论备受质疑,但主流财务理论依然信奉。用个体主义方法论构建的公司财务理论,必然会排斥宏观经济。英国经济学家霍奇逊(2012)认为,个体主义方法论注重个体的利益需求,不关注目标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理。[23]主流财务理论以投资为核心,认为“投资决定融资”。主流财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公司的“三类决策”,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以投资决策为例,主流财务理论的基本分析思路是:收集、加工资料并建立模型———预测现金净流量———折现计算现金流量———计算净现值或现值指数等———通过比较净现值或现值指数等来选择决策方案。这个思路的特点是:把公司个体的“目的放在首位”,也就是把体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现金净流量及以此为基础测算的现值指数或净现值等放在首位,而拒绝对“目的”的“形成过程”或影响因素给予说明。但宏观经济又是通过影响“形成过程”来影响企业的目标函数,因此主流财务理论实际上是排斥企业个体以外的但会影响企业个体目标实现的宏观经济。
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
摘要: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为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其经济活动就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本文从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了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论述了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关键词:审计;宏观经济;调控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审计的特点是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经济监督地位、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以及间接调控地位。宏观经济调控以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基本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货膨胀的抑制、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公共权力制约等方面产生的作用。以这几个方面作为基础,提出有效对策应对审计改革。
一、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比如: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给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体现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一)高层次监督地位。总的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二)间接调控地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计划等部门不同,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审计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二、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浅析宏观经济学问题
摘要:从传统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理论往往缺少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革命和新凯恩斯革命都曾尝试在稳定的微观基础之上来进行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学曾被认为是,在有约束条件限制的背景下,经济主体按照分析宏观经济的走向趋势采取最优化的措施,在采取这一措施的前提下确定宏观经济的总量,然而针对微观基础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现出其局限性。所以,本文以物理经济学为背景,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针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研究总是会受到限制的,人民群众就对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从中指出了有疑惑的地方。本文尝试在物理经济学的背景下对微观基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物理经济学通常使用统计物理的办法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统计物理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相似,它一开始从已经看到的客观现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和提取数据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映物质作用的客观规律,然后使用进行物理实验的办法来检验其正确性。若该客观规律的正确性得到证实,那么还会使用演绎法进行辨别该物质的具体特点。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一样的物质系统会有不一样的临界反应现象,快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变化,这代表了有一种普适性规律在对其作用和特点进行支配活动,所以不一样的系统表现出不一样的物理特性。有趣的是在经济系统中也有着相似的临界现象,在无穷无尽的个体与之进行作用下,产生了与经济变量所反应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经济系统则是具有历史性并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物理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即使用物理的理论进行类比分析。上述提到的偏向于推理的办法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厚的时间跨度去追寻客观经济规律的起源,把视线拓宽到正在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进而通过物理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探讨经济领域问题的以此进行解决。本文会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中起源发展。代表性个体作为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对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加总以此转化为宏观经济的总量,进一步为宏观经济的分析奠基。有经济学家在早期提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有着很多关于微观基础的问题:第一,对于代表性个体的假设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代表性主体只会对一样的性质主体产生代表性意义,而实际生活中存在数量较多的是异质主体,二者彼此之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以将异质性主体替换为代表性主体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就算上述的猜想假设是合理的,根据这一假定做出的行为加总仍旧会导致总量问题产生。经过这一假定把微观分析的结论进行直接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的办法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彼此依存的微观主体的存在,会导致微观层面确立后产生的个体行为,在进行加总后在宏观层面上这一理论不一定会成立。这种结论出现的原因在于,微观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交互作用,微观个体与累计总体分别面临着不同的行为约束,针对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优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互不相容的结果。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微观个体存在的数量庞大,社会经济现象则不可能更不用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的信息以及具体行为有明确的了解。若针对微观个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推论总体层面上微观个体的特性,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个体的行为意识方向有可能不会延伸到大众的行为当中去。换句话来说,无穷无尽的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人类总体行为,针对人类总体行为的特点来说,人们需要追寻是在大脑中通过自然选择而被编程固定的基本意向,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意识。
2理性预期问题
信用价差与宏观经济波动
一、引言
信用价差(creditspreads)是指为了补偿违约风险,投资者要求公司债发行人提供的高于到期日相同的国债收益率的收益。从理论上来讲,信用价差是由债券发行人可能发生违约而出现的,它反映了公司债的风险状况,因此信用价差常常对应着公司债券的预期违约损失。总体来说,公司债券预期违约损失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的生存环境好,违约的概率低,信用风险小;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违约概率高,信用风险随之加大。因而,信用价差实际上体现为宏观经济预期的显示器,即信用价差小时,意味着预期宏观经济向上,反之当预期信用价差大时,即意味着宏观经济向下。由于宏观经济预期必然对宏观的实际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利用信用价差中所包含的信息预测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具备相当的可行性。实际上,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利用债券市场的信息把握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做出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比如,Harvey(1988),Estrell和Hardouvel(1991),StockandWatson(1989)等认为,长短期利率差不但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还包含了货币政策的信息,因此能有效预测宏观经济的波动。其实证结果表明长短期利率差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确有一定的预测能力。BernankeandBlinder(1992)等用商业票据的溢价来解释未来的产出波动,其实证结果表明商业票据的溢价对未来产出波动的预测能力较弱。事实上,商业票据溢价为信用价差的一种,其为商业票据相对国库券的溢价。商业票据溢价对未来的产出波动预测能力较弱是因为其仅包含了短期的信用风险信息,无法反映长期的经济周期变化预期。国内学者利用债券市场信息预测未来产出波动也依循利率期限结构与信用价差两条线索而展开。如,于鑫(2008)利用5年期与1年期的国债利率差额解释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波动,其实证结果表明5年期与1年期的国债利率差对未来的产出波动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特别是对中长期的产出波动预测效果较好;然而其对短期产出的预测效果较弱,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高。徐爽(2010)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主成分作为因子,预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等经济变量,其实证结果表明主成分模型相对简单利差模型有着更好的预测效果。张燃(2010)利用10年期信用价差数据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预测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利用信用价差对未来宏观经济变量中的消费、出口、投资、工业增加值与通货膨胀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利用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长短期利率差的预测效果。然而其对信用价差的度量是直接基于企业债收益率曲线与国债收益率曲线而得出的,这种度量方法忽略了各企业债券的个体波动信息,将对真实的信用价差产生较大的测度误差。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发现,尽管债券市场上的信用差价包含着丰富的宏观经济预期信息,其对宏观经济的波动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是基于债券市场上的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预测。仅有少数学者利用信用价差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但其对信用价差的测度存在较大的偏误。为此本文将对信用价差的测度方法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其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状况的预测能力,其结构安排如下:在第2部分,本文基于Gilchrist(2009)提出的“自下向上”方法,构建了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价差指数GZ指数。在第3部分,本文构造实证模型对信用价差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进行检验,并将其与忽略信用价差变量的模型的解释能力进行对比。第4部分是结论。
二、测度信用价差的GZ指数的构建方法
Gilchrist(2009)提出了测度信用价差的自下向上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构建了测度信用价差的GZ指数。其具体的构建方法如下所述:假设在时期t由企业i发行的公司债券k所承诺的现金流序列为(C(s):s=1,2,…,S),这里的现金流包括了按期付息与到期时的本金偿付。那么该债券价格可描述为:Pit[k]=ΣSs=1C(s)D(ts)(1)此处的D(t)=e-rtt为在时刻t的折现函数。为了计算与之相对应的无风险债券价格Pft[k],我们利用时刻t连续复利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对现金流序列(C(s):s=1,2,…,S)进行贴现。按此方法所得的无风险债券价格Pft[k]将被用来计算假定国债的收益率yft[k],该国债产生的现金流序列同样被假定为(C(s):s=1,2,…,S)。用yit[k]表示企业债券k的收益率,那么信用价差则可表示为Sit[k]=yit[k]-yft[k]。通常使用的计算信用价差的方法为将企业债券收益率减去与该企业债券到期日相同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上的收益率而得到的,而本文所采用的度量信用价差的方法与通常的方法相比将大大减少信用价差的计算偏误。按上述方法,我们将得到微观层面各个时期各种债券的信用价差。将微观层面的信用价差进行简单的综合,就可得到各个时期的信用价差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可表示为:此处的Nt指时期t的样本观测数,式(2)即为各时期度量信用价差的GZ指数。从式(2)可以看出GZ信用价差指数实际上是各微观个体债券的信用价差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四部门宏观经济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预测检验
论文摘要:宏观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中,我们首先选取了四部门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根据现实的经济情况,构造出了一个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了识别。接下来,我们从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筛选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出的参数进行了四步的检验。最后,我们得出了这个方程,并对这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