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8:44: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宏观调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手段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目标

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的宏观调控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二是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加,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三是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电力迎峰度夏的形势严峻。四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五是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

查看全文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目标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各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科学规划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始终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就是要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凡是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应干预。也就是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该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特别是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中退出,尽量减少微观干预。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改进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着力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市场,由市场机制形成市场要素价格,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与市场要素价格的直接干预,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政府要向市场与企业下放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由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由企业自主经营,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查看全文

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思考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第一保障与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与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也对确保粮食安全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新任务。当前,粮食部门要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一、粮食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和扩散,特别是今年年初,我国遭遇的多年不遇的大面积旱灾,增加了全年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使粮食的宏观调控与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

首先,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出现新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从国际市场看,去年粮食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2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全球主要粮油品种库存消费比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国际市场粮油品种价格仍处于此次波动前的历史高位。从国内情况看,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央储备规模稳定增加,地方储备逐步充实,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国内市场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既要抑制国内粮价下行、做到稳粮增收,又要防止一些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粮食库存结构出现新变化,给粮食监管提出了新要求。粮食库存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不断扩大,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加之,粮食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粮食企业分布点多面广,部分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严格、不规范,不易全面摸清库存底数。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波动,个别企业存在“转圈粮”、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粮食销售后不及时减账、违规销售粮食等现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

再次,粮食流通体制出现新变化,给完善政策措施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粮食市场逐步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成效明显。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落实中央与地方粮食事权的政策不够配套,“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的矛盾不时交替出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方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理顺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

查看全文

房地产宏观调控

一、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评价

在本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仅2007年就5次加息。为抑制经济运行中过多的流动性,自2006年7月到2007年11月,央行曾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调升至13.5%。2007年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银发[2007]359号,下称“359号文”)。文件对申购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投资继续升温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1

—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6个百分点;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5379亿元,增长37.9%。上述数据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高位运行,温度不断攀升。

(二)房价居高不下

查看全文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

襄樊四中任守生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由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并且能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能力方面

查看全文

经济金融宏观调控探讨

中国的经济金融这些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现在国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我现就中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金融微观改造进入了最重要的阶段

金融的微观改造已经势在必行,主要是金融企业的改革,这是我们近两年来的主要任务。目前来看,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业的主导,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银行的改革问题。而且我们面临2006年外资银行准入的全面开放,所以时间不多,需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以加强金融稳定和提升金融竞争力。其实我们对商业银行的改革从1998年就开始了,包括14000亿不良资产的剥离和27000亿资本金的注入;2004年国家对中行和建行450亿美元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希望借此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

金融微观改造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这可以提高到配合国家支持“三农”的高度,为其提供金融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最近做的就是在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同时,建立农信社良好的、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其健康、高效地运转,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形象的说,这是花钱买机制,可以理解为中国金融微观改造的成本。

此外,金融微观改造还可以体现在证券业的改革和发展上。比如最近对南方证券、辽宁证券等证券公司的处理。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容,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难题。比如全流通问题、证券公司违规操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等,二级市场则出现了长达三年的熊市。这直接给一些证券公司带来了生存危机,造成了全行业亏损,多个证券公司出现了危机,需要央行买单。这里面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证券公司缺乏自我约束的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也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注资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因此这很有可能以未来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因而需要慎重使用。花钱买机制,一定要有必要的约束,要真正能够达到效果。

查看全文

宏观调控力度意见

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对分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打破平均主义、激发社会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主要应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目前,国家已着手对收入分配加强宏观调控,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民的冲击是巨大的,按世界银行在**年10月《全球农业贸易与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5年中国农民的损失达到750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为我国外贸业务的迅速发展,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再者,我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和有利于国家统一,通过国家采购的方法大量进口农产品,允许台湾水果登陆,对农民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农民的这部分损失国家应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给予补上。对农民这个我们最应关注的困难群体应给予充分的保护。

在近几年征用农民土地中给农民的补偿有的太低。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属物和青苗补偿费,这意味着在土地征收环节,不管被征收土地以后做何用途,升值程度如何均与被征地农民无关。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一级市场,有的地方把低地价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是靠牺牲农民的一部分利益来招商引资。目前的土地补偿费很多地方不足每亩3万元,补偿过低已成为影响农村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重点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并让农民享有土地预期增值收益。

应提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管我国近几年不断提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不断减免农牧民的税费,实行农村低保政策等等,但总体感到还是不足。我国对“三农”的财政支持不到4000亿元人民币,按9亿农民计算人均不到500元,与美国每年对每个农民的补贴1.4万美元、欧洲1.7万美元、日本2.3万美元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再从对“三农”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与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看,对“三农”的财政支持不到财政收入的10%,与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也极不相称。因此,应提高对“三农”财政支持的力度,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查看全文

公共资产宏观调控政策论

「摘要」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经济工作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当前经济形势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查看全文

宏观调控科学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践表明,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产能过剩、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是现有宏观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的。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对于我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宏观治理功能,利用政府可控制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投资、消费、信贷、储蓄、就业决策,以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经济周期波动等。

目前的宏观经济理论分为新古典和凯恩斯两个主要流派。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价格的灵活调整能够使经济中的信贷、投资、消费、储蓄等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均衡,从而使经济趋向于稳定。例如,当投资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增多时,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经济过热。此时,资金市场会因为信贷求大于供而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抑制投资冲动,另一方面会刺激储蓄,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从而使信贷市场恢复均衡;同时,储蓄增加意味着当前消费减少,会抵消投资需求的增加,使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均衡。对消费、信贷等其他变量的外来冲击,也会经由市场的类似调整而使经济恢复均衡。所以,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治理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政府不应该为了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指导。

凯恩斯则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为前提的,如果经济严重失衡,它就会不适用。比如,当产能严重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出现通货紧缩,因而缺乏好的投资机会时,只要贷款要还,不管利率多低都难以刺激企业进行投资。而且,产能严重过剩必然使企业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破产,不仅失业率会增加,而且未失业的劳动者对就业安全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下降,此时不管利率多低,消费者都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也就是说,利率下降并不能刺激当前消费。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这时应强调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以积极的赤字财政直接创造投资和消费,这样才能启动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使国民经济恢复正常运行。

理论的适用范围受制于其假设前提和所应用对象的条件。新古典和凯恩斯这两种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提出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对发达国家政府发挥宏观治理职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我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有明显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债券宏观调控风险防范诠释

论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宏观调控风险防范机制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有利于地方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但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证券金融市场波动、产业结构失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宏观调控风险。应对风险的法律制度缺失、政府机关纵横向权力配置不当、公众参与宏观调控过程的渠道不畅是造成宏观调控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要制定宏观调控法、地方政府债券法以及完善配套制度;采取行政内部分权、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等行政自制措施;要建立政府信用社会评价和公众参与风险评估机制,来防范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面临的宏观调控风险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我国中央政府2009年和2010年相继决定由财政部分别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列入省级预算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无疑有利于地方政府开辟融资渠道,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然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制度没有改变的条件下它将面临着潜在的宏观调控风险。具体而言,这种宏观调控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通货膨胀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意味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了资金流动,货币流动性的提升与增大货币发行量一样,都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发生,将进一步削弱民众生活水准,给投资和消费带来不确定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