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8:40: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宏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宏观调控手段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目标
1、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我国的宏观调控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二是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加,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三是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电力迎峰度夏的形势严峻。四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五是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
宏观税负研究论文
一、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变动趋势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一个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集中起来的价值总额和比率。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了政府社会经济职能以及财政能力的强弱,也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
我国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由此,我国有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一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三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一般而言,小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政府的财政状况或财政能力;大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国民经济负担水平和企业负担程度;中口径指标与小口径指标差别不大,一般不采用。实际上,由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而由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
由表1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4年至1997年,属于税负下降和恢复期,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0.7%下降到9.9%,再恢复到1997年的10.6%,接近1994年的税负水平。1998年至2005年,宏观税负处于上升期,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1.2%持续提高至2005年的18.0%,上升幅度达7.8个百分点。在1994至2005年的12年间,我国宏观税负提升了7.3个百分点。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税收收入包括关税,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统计数据。
二、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目标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各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科学规划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始终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就是要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凡是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应干预。也就是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该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特别是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中退出,尽量减少微观干预。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改进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着力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其他要素市场,由市场机制形成市场要素价格,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与市场要素价格的直接干预,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政府要向市场与企业下放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由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由企业自主经营,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
襄樊四中任守生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由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分析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并且能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
能力方面
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思考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第一保障与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与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也对确保粮食安全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新任务。当前,粮食部门要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一、粮食宏观调控面临新挑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和扩散,特别是今年年初,我国遭遇的多年不遇的大面积旱灾,增加了全年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使粮食的宏观调控与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
首先,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出现新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从国际市场看,去年粮食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2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全球主要粮油品种库存消费比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国际市场粮油品种价格仍处于此次波动前的历史高位。从国内情况看,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央储备规模稳定增加,地方储备逐步充实,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国内市场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既要抑制国内粮价下行、做到稳粮增收,又要防止一些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粮食库存结构出现新变化,给粮食监管提出了新要求。粮食库存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不断扩大,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加之,粮食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粮食企业分布点多面广,部分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严格、不规范,不易全面摸清库存底数。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价格大幅波动,个别企业存在“转圈粮”、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粮食销售后不及时减账、违规销售粮食等现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
再次,粮食流通体制出现新变化,给完善政策措施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粮食市场逐步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成效明显。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落实中央与地方粮食事权的政策不够配套,“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的矛盾不时交替出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方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理顺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
宏观服务法研究论文
「摘要」宏观服务法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为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最佳化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纲领。我们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应该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前提、分析框架和目标体系放进历史博物馆,采用更加科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前提、分析框架和目标体系,并围绕这些目标建立一个以充分就业与收入提高法为龙头,以财政基本法、金融基本法为两翼,运用各种财政工具消除现实市场存在的三种分割(地域分割、信息分割、制度分割),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使国家和民众走上富裕之路的完整的“宏观服务法”体系。
「关键词」宏观服务法宏观调控法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充分就业
宏观服务法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为达到市场资源最佳化配置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国家宏观经济行为法”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目前最常用、争论也最激烈的形式,“宏观管理法”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最常用的形式,“宏观服务法”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接受的形式。在这里,我们把“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基本思想考虑进来,采用了目前最广泛接受、最不容易引起争论、最不会产生力量内耗的提法-“宏观服务法”。目前,我国的“宏观服务法”应该在考察各种框架之后,确认国家的宏观经济行为的具体目标与宏观服务法的立法目的,并且尽可能快地围绕具体目标,整合现有法律法规,构建起宏观服务法体系。这是“宏观服务法”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重担三个必经环节。其中,明确国家宏观经济行为的具体目标是“宏观服务法”确立的关键因素。
一、确立宏观服务法具体目标的两个理论与社会实践框架
在确立宏观服务法具体目标的问题上,有两个框架可以参考、选择和揉和。这两个框架就是市场经济框架和计划经济框架,两个框架都是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的完整框架。我们虽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框架,但并不等于我们完全了解这个框架里面包含了哪些应该接受的具体目标;同样,我们虽然放弃了计划经济框架,但并不等于我们已经成功地排除了原来这个框架有的,现在应该排除的东西;因此,对框架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市场经济框架
房地产宏观调控
一、金融杠杆参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评价
在本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金融调控手段不断在强化。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不到三年内,央行已经连续9次加息,仅2007年就5次加息。为抑制经济运行中过多的流动性,自2006年7月到2007年11月,央行曾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调升至13.5%。2007年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银发[2007]359号,下称“359号文”)。文件对申购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此频繁的金融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房地产投资继续升温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2007年1
—9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比上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6个百分点;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25379亿元,增长37.9%。上述数据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在高位运行,温度不断攀升。
(二)房价居高不下
小议现代旅游经济宏观监管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论文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与深化
随后该概念只零星出现于一些国际组织报告中,没有严格定义。2000年,时任BIS行长的克罗克特(Crockett)首次尝试界定“宏观审慎”这一概念,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上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着重强调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在金融监管安排中是同等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关系。此后,宏观审慎监管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相关研究和报告中。
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维度及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首要目的是应对信贷过度创造、流动性以及陷入困境银行的持续经营等,根本目标在于应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政策工具也可以大体可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划分。
1、从时间维度上看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要关注总体风险如何随时间演变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原则是削弱金融体系的内在亲周期性。
干部宏观管理思考
干部的宏观管理是相对微观管理而言的。宏观管理,是指从总体上和全局上对干部工作进行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干部的录用、培养、考核、调配、任免、奖惩、交流、退(离)休等具体工作。宏观管理是党的干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必须明确干部宏观管理的任务。干部宏观管理的任务主要有:(1)研究制定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2)统筹协调干部人事工作的综合配套改革和各类人员管理法规、条例或章程的制定;(3)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各类人员的需求预测和结构调整;(4)根据事业的发展和各类人员的素质状况,制定培训规划,协调和指导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5)负责各级各类干部管理权限的划分与调整;(6)建立和完善各类人员合理流动的社会调节机制和交流调配制度;(7)加强对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等等。
其次,要明确干部宏观管理的权限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干部宏观管理的决策权要由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行使。凡属全局性质的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改革措施,都必须由党中央决定或批准。地方、部门在制定有关干部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时,凡超出中央规定范围的,都必须报中央批准,不得自行决定。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承担起对干部人事工作宏观管理的任务,履行指导、检查、综合、协调的职责。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负责总揽全国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任务。党委组织部和政府人事部门作为干部人事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干部宏观管理中,既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又要密切合作,协调工作。
第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健全干部宏观管理的制度,如各级人事编制法规、各级各类干部职务名称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干部任前审查和干部备案制度、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和任用标准、工作报告制度、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以及干部工作举报制度等;二是认真开展检查监督。通过定期检查、专门调查和派员巡查等方式,经常检查干部人事政策、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和干部任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正确处理干部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党委推荐和管理重要干部与人大选举和决定任免干部的关系,党委管干部与政府管干部的关系,干部双重管理中“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以及企业行政领导管干部与企业党组织管干部的关系等。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认真探索,不断完善体制,理顺关系,保证干部管理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